| 
 新書推薦:
 
  《 
			理解集(1930-1954)(阿伦特作品集)
			》
 售價:HK$ 
			118.8
 
  《 
			智慧储能革命 揭示储能行业的技术路线与底层逻辑 洞见能源革命的未来图景
			》
 售價:HK$ 
			86.9
 
  《 
			身体知道幸福:发现感恩、幸福与喜悦的意想不到的方式
			》
 售價:HK$ 
			86.9
 
  《 
			海外中国研究·道家与中国治道(国际汉学泰斗顾立雅集大成之作,一部打破哲学迷思的中国治道探源经典。开辟
			》
 售價:HK$ 
			63.8
 
  《 
			人体雕塑解剖学
			》
 售價:HK$ 
			140.8
 
  《 
			投喂AI:人工智能产业的全球底层工人纪实
			》
 售價:HK$ 
			75.9
 
  《 
			诛仙.全6册(最新典藏版)
			》
 售價:HK$ 
			348.5
 
  《 
			怦然心动的人生整理魔法·实践解惑篇2025版 修订本
			》
 售價:HK$ 
			54.8
 
 
 | 
         
          | 編輯推薦: |   
          | 这是一本选录明朝初年至万历年间文人的山水游记。编者耗时数年加以注释,并将其翻译为白话文,为读者展开了一幅优美的山水画卷。 |  
         
          | 內容簡介: |   
          | “中国古代山水游记菁录”系列丛书共六册,是一套中国古代山水游记名篇的汇编集。本套丛书收录、译注了上至两汉下至清代两千年间的几百篇山水游记佳作。每册书都由游记原文、作者简介、注释、译文、赏析五部分组成。全书如一幅波澜壮阔的山水长卷,纵向展现了中国古代山水游记的发展脉络、时代特征以及辉煌成就,同时又为读者展示出历代文人雅士的诗意雅情,以及他们笔下斐然不羁的文风。
來源:香港大書城megBookStore,http://www.megbook.com.hk 本册《明卷:山之佳者悠然来》选编、译注了从明代开国到万历年间两百多年的优秀山水游记作品,读者可以从中品味其古韵风貌。
 |  
         
          | 關於作者: |   
          | 石孝义,天津市作家协会会员。2006年至2015年将近十年间,积极致力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及传承人的发掘整理工作,曾深入民间采访民间手工艺者、非遗继承人几十人,刊发报道百余篇,拍摄照片几千幅。从2016年至今致力于传统文化、国学典籍的搜集、整理、编校、注译工作。 |  
         
          | 目錄: |   
          | 游钟山记/ 宋濂 阅江楼记/ 宋濂
 活水源记/ 刘基
 松风阁记/ 刘基
 游灵岩记/ 高启
 游龙门记/ 薛瑄
 记雪月之观/ 沈周
 西村十记/ 史鉴
 夜渡两关记/ 程敏政
 中元谒陵遇雨记/ 李东阳
 游温泉记/杨一清
 恒山游记/乔宇
 渡汶河记/乔宇
 游点苍山记/杨慎
 巨峰白云洞记/蓝田
 游衡岳记/张居正
 游张公洞记/王世贞
 游金焦两山记/王叔承
 游销夏湾记/蔡羽
 海览/屠隆
 小洋/ 王思任
 剡溪/王思任
 游敬亭山记/ 王思任
 |  
         
          | 內容試閱: |   
          | 游钟山记 宋濂
 作者简介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别号玄真子。金华浦江(今
 浙江浦江)人,元末明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思想家,与高
 启、刘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
 之首”,学者称其为太史公、宋龙门。宋濂自幼家境贫寒,但他聪敏好
 学,有“神童”之称。元朝末年,曾辞朝廷征命,修道著书。明初时受
 朱元璋礼聘,被尊为“五经”师,为太子朱标讲经。洪武二年(1369),
 奉命主修《元史》。累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这时朝廷礼仪多为
 其制定。洪武十年(1377)以年老为由辞官还乡,后因长孙宋慎牵连胡
 惟庸案而被流放茂州,途中于夔州病逝,享年72 岁。明武宗时追谥“文
 宪”。著有《孝经新说》《周礼集说》《诸子辩》《龙门子凝道记》等。
 后其作品合编为《宋学士全集》。
 一
 钟山[1],一名金陵山,汉末秣陵[2] 尉蒋子文[3] 逐贼死山下,吴大帝封曰蒋侯[4]。大帝祖讳钟[5],又更名蒋山。实作扬都[6] 之镇,诸葛亮所谓“钟山龙蹯”[7] 即其地也。
 岁辛丑二月癸卯,予始与刘伯温、夏允中[8] 二君游。日在辰,出东门,过半山报宁寺[9]。寺,舒王[10] 故宅,谢公墩[11] 隐起其后,西对部娄[12] 小丘。部娄,盖舒王病湿,凿渠通城河处。南则陆修静[13] 茱萸园,齐文惠太子[14] 博望苑。白烟凉草,离离蕤蕤[15],使人踌躇不忍去。沿道多苍松,或如翠盖斜偃,或蟠身矫首如王虺[16] 搏人,或捷如山猿伸臂掬涧泉饮。相传其地少林木,晋、宋诏刺史郡守罢官职者栽之,遗种至今。
 抵圜悟关。关,宋勤法师筑,太平兴国寺[17] 在焉。梁以前,山有佛庐七十,今皆废,唯寺为盛,近毁于兵,外三门仅存。自门左北折入广慈丈室,谒钦上人。上人出,三人自为宾主。适松花正开,黄粉毵毵[18] 触人,捉笔联松花诗,诗不就,予独出行甬道间,会章君三益[19] 至,遂执手至翠微亭,登玩珠峰。峰,独龙阜[20] 也,梁开善道场[21] 宝志大士[22] 葬其下,永定公主[23] 造浮图五成覆之。后人作殿四阿铸铜,貌大士实浮图,浮图或现五色宝光,旧藏大士履,神龙[24] 初,郑克俊取入长安。
 殿东木末轩,舒王所名,俯瞰山足如井底。出度山亭,亭颜[25],米芾书[26]。亭左有名僧娄慧约[27] 塔。塔上石,其制若圆楹,中斫[28] 为方,下刻二鬼擎之。方上书曰:“梁古草堂法师之墓”,有螎匾法[29],定为梁人书。
 复折而西,入碑亭。碑凡数辈,中有张僧繇[30] 画大士相,李白赞,颜真卿[31] 书,世号三绝。又东折度小涧,涧前下定林院基,舒王尝读书于此。院废,更创雪竹亭,与李公麟[32] 写舒王像,洗砚池,亦皆废。
 又北折,至八功德水[33]。天监中,胡僧昙隐来栖山,龙为致此泉;今甃[34] 作方池。池上有圆通阁,阁后即屏风岭,碧石青林,幽邃如画。前乃明庆寺故址,陈姚察[35] 受菩萨戒之所。又东行,至道卿岩[36]。道卿,叶清臣字也,尝来游,故名。有僧宴坐[37] 岩下,问之,张目视,弗应。时雉方桴粥[38],闻人声,戛戛[39] 起岩草中。从此至静坛,多臧矜先生遗迹。复西折过桃花坞,询道光泉,舒王所植松已偃,唯泉绀碧[40] 沈沈如故。
 日将夕,章君上马去,予还广慈,二君熟寐方觉。呼灯起坐,共谈古豪杰事。厕[41] 以险语,听者为改视[42]。明日甲辰,予同二君游崇禧院。院,文皇[43] 潜邸时建。从西庑下入永春园,园虽小,众卉略具。揉柏为麋鹿形,柏毛方怒长,翠濯濯[44]可玩。二君行倦,解衣覆鹿上,挂冠鼠梓间,据石坐。主僧全师具壶觞[45],予不能酒,谢二君出游。夏君愕曰:“山有虎,近有僧采荈[46],虎逐入舍,僧门焉,虎爪其颧,颧有瘢可验。子勿畏,往矣。”予意夏君绐[47] 我,挟两驺奴[48] 登惟秀亭。亭立望远,“惟秀”“永春”,皆文皇题榜,涂以金。
 又折而东,路益险。予更芒屩[49],倚驺奴肩,踸踔[50] 行,息促甚[51],张吻作锯木声。倦极思休,不问险湿,蹀蹀据[52] 顿地。视燥平处不数尺,两足不随。久之,又起行。有二台。阔数十丈,上可坐百人,即宋北郊坛[53],祀四十四神处。问蒋陵[54] 及步夫人冢,无知者,或云在孙陵冈[55]。至此屡欲返,度其出已远,又力行。登慢坡,草丛布如毡,不生杂树,可憩,思欲借褥茵卧,不去。坡,古定林院基。望山椒[56],无五十弓,不翅[57] 千里远。竭力跃数十步,辄止,气定又复跃。如是者六七,径至焉。大江如玉带横围,三山矶[58]、白鹭洲皆可辨;天阙、芙蓉诸峰,出没云际。鸡笼山[59] 下接落星涧,涧水滮滮[60] 流。玄武湖[61] 已堙久,三神山皆随风雨幻去。西望久之,击石为浩歌。歌已,继以感慨。
 又久之,傍崖寻一人泉。泉出小窍中,可饮一人,继以千百弗竭。循泉西过黑龙潭[62],潭大如盎[63],有龙当可屠。侧有龙鬼庙,颇陋。由潭上行。丛竹翳路,左右手开竹,身中行,随过随合。忽腥风逆鼻,群乌哇哇乱啼,忆夏君有虎语,心动,急趋过。似有逐后者。又棘针钩衣,足数踬[64]。咽唇焦甚,幸至七佛庵。庵,萧统[65] 讲经之地,有泉白乳色,即踞泉?咽[66]。衫袂落水中,不暇救,三咽,神明渐复。庵后有太子岩,一号昭明书台[67]。方将入岩游,庵中僧出肃[68],面有新瘢。询之,即向采荈者。心益动,遂舍岩问别径以归。所谓白莲池、定心石、宋熙泉、应潮井、弹琴石、落人池、朱湖洞天,皆不复搜览。还抵永春园,见肴核满地,一髫童[69] 立花下。问二客何在,童云:“迟公不来[70],出壶中酒饮,且赋诗大噱[71],酒尽,径去矣。”予遂回广慈,二君出迎。夏君曰:“子颜色有异,得无有虎恐乎?”予笑而不答。刘君曰:“是矣!子幸不葬虎腹,当呼斗酒涤去子惊可也。”遂同饮。饮半酣,刘君澄坐[72] 至二更,或撼之,至舞笑钓之,出异响畏胁之,皆不动。予与夏君方困,睫交不可擘[73],乃就寝。
 又明日乙巳,上人出犹未归,欲游草堂寺,雨丝丝下,意不往,乃还。
 按地理志,江南名山,惟衡、庐、茅、蒋。蒋山固无耸拔万丈之势,其与三山[74] 并称者,盖为望秩[75] 之所宗也。晋谢尚[76],宋雷次宗[77]、刘勔[78],齐周颙[79]、朱应、吴苞[80]、孔嗣之[81],梁阮孝绪[82]、刘孝标[83],唐韦渠牟[84],并隐于此。今求其遗迹,鸟没云散,多不知其处。唯见荛儿牧竖[85],跳啸于凄风残照间,徒足增人悲思。况乎一刻之来,一日万变,达人大观[86],又何足深较?予幸与二君得放怀山水窟,人事往乐,千金不人易也。山灵或有知,当使余游尽江南诸名山,虽老死烟霞中,有所不恨,他尚何望哉?他尚何望哉?
 章君约重游未遂,因历记其事,一寄二君,一遗[87] 上人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