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書推薦:
 
  《 
			绑架游戏(东野圭吾相当出色的设定系推理)
			》
 售價:HK$ 
			65.8
 
  《 
			逆战:日本失去的三十年之警示(日本财政学会理事经济学教授金子胜深刻解读日本经济 敲响中国警钟)
			》
 售價:HK$ 
			74.8
 
  《 
			不要担心2小时和8公里以外的事情(一本鼓励你用“微小的锚点”稳住“巨大的不确定”的心理指南!)
			》
 售價:HK$ 
			54.8
 
  《 
			叫卖伦敦:街头商贩与英国都市生活
			》
 售價:HK$ 
			85.8
 
  《 
			写给不同体型健身者的力量训练指南
			》
 售價:HK$ 
			107.8
 
  《 
			隐秘的翅膀
			》
 售價:HK$ 
			79.2
 
  《 
			B先生:梅兰妮·克莱因的成人分析故事
			》
 售價:HK$ 
			86.9
 
  《 
			能量!
			》
 售價:HK$ 
			97.9
 
 
 | 
         
          | 編輯推薦: |   
          | 本书为作者多年在渤海油田治理方面的研究成果和经验总结,书中通过具体的实验技术和操作方案,对于封堵剂、各种调剖剂、调驱剂、驱油剂的研制与筛选进行了实验验证。对于从事石油开采及相关研究的人员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  
         
          | 內容簡介: |   
          | 本书依据油田开发实际需求,以物理化学、高分子材料学和油藏工程等为理论指导,以化学分析、仪器检测和物理模拟等为技术手段,以渤海主要油藏地质和流体为研究对象,根据油田开采后期高含水的特性,开展了新型立体窜逸封堵剂和微球调驱剂的研制、高效驱油剂的筛选与评价以及堵调驱一体化治理技术研究。发现立体窜逸封堵剂复合凝胶初始黏度较低,成胶强度较高,表现出良好注入和封堵性能;另外高效驱油剂与调剖或调驱剂联合使用,能够更好地发挥堵调驱协同效应。本书可供从事油田开发的技术和管理人员阅读,也可供现场施工人员及广大石油院校的师生参考。 |  
         
          | 關於作者: |   
          | 卢祥国,东北石油大学石油工程学院,教授(二级)、博士生导师,卢祥国,男,日本国早稻田大学环境与资源博士,博士生导师,教授二级,龙江学者特聘教授,全国youxiu科技工作者,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集体,主要完成人)和二等奖获得者,《石油勘探与开发》编委,石油工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专家委员,主要从事提高油气采收率技术研究和教育工作。 |  
         
          | 目錄: |   
          | 第1章 绪论 001 1.1渤海油田储层特征、开发现状和存在问题  001
 1.1.1储层特征  001
 1.1.2开发现状和存在问题  008
 1.2堵水调剖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  013
 1.2.1堵水调剖剂种类  013
 1.2.2堵水调剖剂封堵机理研究现状  014
 1.2.3堵水调剖技术面临问题和发展趋势  016
 1.3调驱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  017
 1.3.1调驱技术现状  017
 1.3.2发展趋势  020
 第2章 优势通道封堵剂组成构建、性能测试和结构表征  021
 2.1测试条件  021
 2.1.1实验材料  021
 2.1.2仪器设备  022
 2.1.3方案设计  022
 2.2复合凝胶成胶机理  025
 2.2.1复合凝胶无机反应  025
 2.2.2复合凝胶有机反应  026
 2.3复合凝胶成胶速度及其影响因素  027
 2.3.1正交试验表  027
 2.3.2复合凝胶成胶性能及影响因素  029
 2.3.3复合凝胶组成优选  037
 2.3.4复合凝胶成胶速度抑制方法及效果  041
 2.3.5复合凝胶结构表征  044
 2.4 小结  046
 第3章 优势通道封堵剂岩心内成胶效果测试及组成优化  047
 3.1测试条件  047
 3.1.1实验材料  047
 3.1.2仪器设备  048
 3.1.3实验原理和步骤  049
 3.1.4方案设计  050
 3.2复合凝胶成胶效果及影响因素封堵剂Ⅰ  055
 3.2.1候凝时间的影响  055
 3.2.2药剂组成的影响  056
 3.2.3封堵剂段塞尺寸的影响  060
 3.2.4前置牺牲剂(淀粉)的影响  061
 3.2.5前置聚合硫酸铝铁对成胶效果的影响填砂管  065
 3.3复合凝胶成胶效果及影响因素封堵剂Ⅱ  065
 3.3.1聚合氯化铝浓度的影响  065
 3.3.2尿素浓度的影响  066
 3.3.3交联剂和引发剂浓度的影响  067
 3.3.4丙烯酰胺浓度的影响  068
 3.4三种封堵剂技术经济效果对比  068
 3.4.1封堵效果  068
 3.4.2经济效益  069
 3.5 小结  070
 第4章 聚合物微球组成构建、性能测试和结构表征  071
 4.1测试条件  072
 4.1.1实验材料  072
 4.1.2合成步骤  072
 4.1.3共聚物纯化  073
 4.1.4微球材料和微球性能表征  073
 4.2抗盐微球合成和基本性能表征  075
 4.2.1微球材料红外光谱分析  075
 4.2.2微球材料基本性能  076
 4.2.3微球基本性能  079
 4.2.4单体转化率和固含量  081
 4.3微球与储层孔隙配伍性  083
 4.3.1微球膨胀性和粒径分布  083
 4.3.2微球粒径与岩石孔隙尺寸配伍性  088
 4.4微球调驱作用机理  090
 4.4.1测试条件  090
 4.4.2调驱过程及作用机理  092
 4.5小结 099
 第5章 聚合物微球组成优化及中试产品性能测试  100
 5.1测试条件  100
 5.1.1实验材料  100
 5.1.2仪器设备  101
 5.1.3测试步骤  103
 5.1.4实验方案设计  105
 5.2微球材料组成和结构表征  107
 5.2.1微球材料红外光谱分析  107
 5.2.2X射线衍射分析  108
 5.2.3热重分析  109
 5.2.4微观结构  111
 5.2.5微球溶液黏弹性  113
 5.3室内合成微球样品  115
 5.3.1粒径和粒径分布  115
 5.3.2其它微球样品  125
 5.3.3微球样品性能对比  126
 5.3.4抗盐性  128
 5.3.5耐温性  129
 5.3.6岩心内缓膨和封堵特性  130
 5.3.7岩心内运移和滞留特性  132
 5.4中试微球产品  134
 5.4.1微球粒径和粒径分布  134
 5.4.2微球缓膨和渗流特性  136
 5.5 小结  137
 第6章 高效驱油剂筛选及基本性能评价  138
 6.1测试条件  138
 6.1.1实验材料  138
 6.1.2仪器设备  139
 6.1.3实验方案设计  140
 6.2高效驱油剂筛选和性能  142
 6.2.1物化性能  142
 6.2.2驱油效果  156
 6.3小结 157
 第7章 综合治理工作剂滞留、运移和油藏适应性测试  159
 7.1测试条件  159
 7.1.1实验材料  159
 7.1.2仪器设备和测试步骤  160
 7.1.3方案设计  161
 7.2微球 162
 7.2.1滞留-运移能力  162
 7.2.2阻力系数、残余阻力系数和封堵率  164
 7.3复合凝胶  165
 7.3.1滞留-运移能力  165
 7.3.2阻力系数、残余阻力系数和封堵率  167
 7.4表面活性剂  167
 7.4.1滞留-运移能力  167
 7.4.2阻力系数、残余阻力系数和封堵率  169
 7.5小结 170
 第8章 综合治理工作剂注入工艺参数  171
 8.1测试条件  171
 8.1.1实验材料  171
 8.1.2仪器设备  172
 8.1.3实验方案设计  172
 8.2堵调驱一体化治理注入参数优化  175
 8.2.1堵水剂组成对堵水增油效果的影响  175
 8.2.2顶替液段塞尺寸对堵水增油效果的影响  176
 8.2.3堵水剂段塞尺寸对堵水增油效果的影响  177
 8.2.4调剖 堵水综合治理增油效果的影响  179
 8.2.5原油黏度对调剖 堵水综合治理增油效果的影响  180
 8.2.6岩心非均质性对调剖 堵水综合治理增油效果的影响  181
 8.3堵调驱一体化治理增油降水效果  182
 8.3.1堵调驱各措施单独实施增油降水效果  182
 8.3.2堵调驱一体化治理增油降水效果  184
 8.3.3各项措施单独与堵调驱一体化治理增油降水效果对比  185
 8.4小结 186
 第9章 高含水油藏综合治理效果及作用机制  187
 9.1测试条件  187
 9.1.1实验材料  187
 9.1.2仪器设备和实验步骤  188
 9.1.3实验方案设计  190
 9.2工作剂类型及组合方式对增油降水效果的影响  191
 9.2.1 岩心Ⅰ(KL=0.3m2和 KH=0.9m2)  191
 9.2.2 岩心Ⅱ(KL=0.3m2和 KH=2.7m2)  198
 9.2.3岩心Ⅲ(KL=0.3m2和 KH=4.5m2)  204
 9.3原油黏度对调驱增油降水效果的影响  209
 9.3.1 岩心Ⅰ(KL=0.3m2和 KH=0.9m2)  209
 9.3.2岩心Ⅱ(KL=0.3m2和 KH=2.7m2)  214
 9.3.3 岩心Ⅲ(KL=0.3m2和 KH=4.5m2)  220
 9.4小结 225
 第10章 高含水油藏综合治理封堵剂注入压力  226
 10.1测试条件  226
 10.1.1实验材料  226
 10.1.2仪器设备和测试步骤  226
 10.1.3实验方案设计  228
 10.2工作剂合理注入压力及分流率  229
 10.2.1小层吸水启动压力  229
 10.2.2调驱剂合理注入压力及分流率  230
 10.2.3封堵剂合理注入压力及分流率  233
 10.2.4工作剂合理注入压力及分流率  235
 10.3工作剂合理注入压力及驱油效果和分流率  237
 10.3.1封堵剂合理注入压力及驱油效果和分流率  237
 10.3.2封堵剂 调驱剂合理注入压力及驱油效果和分流率  241
 10.4小结  245
 第11章 高含水油藏综合治理技术经济界限  246
 11.1数值模拟概念模型建立  246
 11.1.1网格系统  246
 11.1.2各网格点参数值  247
 11.1.3岩石和流体参数  247
 11.2堵调驱一体化治理技术经济界限  248
 11.2.1评价指标和影响因素  248
 11.2.2单独调剖措施技术经济界限  249
 11.2.3单独调驱措施技术经济界限  251
 11.2.4单独驱油措施技术经济界限  254
 11.2.5堵调驱一体化治理技术经济界限  256
 11.3 小结  257
 参考文献  258
 |  
         
          | 內容試閱: |   
          | 渤海地区普通稠油资源十分丰富,但由于储层厚度较大、平均渗透率较高、非均质性较强和岩石胶结强度较低等物性特点,加之注采井距较大、多层同井开发、单井注采量较高和岩石冲刷破坏作用较强等不利因素限制,水驱开发效果较差,目前主力油田已经进入高含水和可采储量高采出程度的双高开发阶段。针对双高油田开发过程中存在的技术难题,石油科技人员开展了技术攻关和矿场试验。自 2002年以来,渤海油田成功实施调剖和调驱措施 350余井次,累计增油超过 150104t,有效降低了油田综合含水量上升速度。但也必须看到,随双高油田数量增加和程度加剧,注采井间形成了多方向优势通道,通道前缘已发展至油藏深部,剩余油主要富集在远离注入端的中低渗透层,现有的单一、分散和小规模治理措施已不能满足油田开发实际需求,稳油控水效果逐年变差。 针对渤海储层非均质特征和剩余油分布特点,本书提出了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扩大波及体积和提高洗油效率综合治理技术路线。采用高强度封堵剂封堵优势通道,消除或抑制注采井间窜流,实现后续注入工作剂转向;采用非均相调驱剂进一步调整中高渗透层吸液剖面,扩大宏观和微观波及体积;采用乳化降黏驱油剂降低中低渗透储层内原油渗流阻力并提高洗油效率。为使堵 调驱综合治理措施达到预期稳油控水效果,就必须拥有高效低成本工作剂和合理注入方式。为此,本书以物理化学、高分子材料学和油藏工程等为理论指导,以化学分析、仪器检测、物理模拟和数值模拟等为技术手段,以渤海储层地质构造和流体性质为模拟对象,开展了渤海高含水油田综合治理技术项目研究。
 全书分为 11章。第 1章为绪论,介绍了目标油藏概况、开发现状和存在问题和调剖调驱技术现状。第 2章为优势通道封堵剂组成构建、性能测试和结构表征,介绍了复合凝胶成胶机理、成胶速度和强度及影响因素,初步确定了复合凝胶配方组成。第 3章为优势通道封堵剂岩心内成胶效果测试及组成优化,介绍了复合凝胶岩心内成胶效果及影响因素,优化了复合凝胶组成,明确了复合凝胶对现有其它封堵剂性能的优势。第 4章为聚合物微球组成构建、性能测试和结构表征,介绍了抗盐微球合成、基本性能、微球与储层孔隙配伍性和微球调驱作用机理,确定了微球与渗透率的合理匹配关系。第 5章为聚合物微球组成优化及中试产品性能测试,介绍了微球材料组成、结构特点和中试微球样品性能,评价结果显示中试产品性能达到指标要求。第 6章为高效驱油剂筛选及基本性能评价,介绍了表面活性剂物化性能、油水乳状液及降黏效果和驱油效率,探究了乳状液微观结构。第 7章为综合治理工作剂滞留、运移和油藏适应性测试,介绍了复合凝胶、聚合物微球和表面活性剂岩心内传输运移能力以及阻力系数、残余阻力系数和封堵率等特征参数值。第 8章为综合治理工作剂注入工艺参数,介绍了堵 调驱综合治理注入参数优化和技术经济效果评价方法,确定了合理注入工艺参数。第 9章为高含水油藏综合治理效果及作用机制,介绍了工作剂类型、组合方式和原油黏度对综合治理效果影响及评价方法,探究了作用机制。第 10章为高含水油藏综合治理封堵剂注入压力,介绍了封堵剂注入压力对调剖效果和分流率影响及评价方法,确定了合理注入压力。第 11章为高含水油藏综合治理技术经济界限,介绍了堵 调驱综合治理技术经济界限影响因素及评价方法,确定了合理技术经济界限。
 本书研究工作获得十三五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子课题( 2016ZX05058-003-010)经费资助。参加研究工作的技术人员还有东北石油大学张云宝、刘进祥、谢坤和曹伟佳等,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渤海石油研究院孟祥海、邹剑和李彦阅等。东北石油大学为研究工作提供了实验条件,天津分公司职能部门为本书提供了渤海典型油藏储层地质和开发资料,作者在此表示衷心感谢。
 本书是撰写注重测试方法介绍和测试结果分析,以文字叙述为主,辅以大量图表,便于读者阅读和理解。本书适合从事石油技术开发和油田生产管理专业人员阅读,也可以作为石油院校相关专业参考书。本书涉及大量测试和矿场资料,虽经多次审查和修改,但由于作者水平有限,不足之处望专家和同行批评指正。
 著者
 2020年 8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