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書推薦:
 
  《 
			智慧储能革命 揭示储能行业的技术路线与底层逻辑 洞见能源革命的未来图景
			》
 售價:HK$ 
			86.9
 
  《 
			身体知道幸福:发现感恩、幸福与喜悦的意想不到的方式
			》
 售價:HK$ 
			86.9
 
  《 
			海外中国研究·道家与中国治道(国际汉学泰斗顾立雅集大成之作,一部打破哲学迷思的中国治道探源经典。开辟
			》
 售價:HK$ 
			63.8
 
  《 
			人体雕塑解剖学
			》
 售價:HK$ 
			140.8
 
  《 
			投喂AI:人工智能产业的全球底层工人纪实
			》
 售價:HK$ 
			75.9
 
  《 
			诛仙.全6册(最新典藏版)
			》
 售價:HK$ 
			348.5
 
  《 
			怦然心动的人生整理魔法·实践解惑篇2025版 修订本
			》
 售價:HK$ 
			54.8
 
  《 
			修剪情绪藤蔓
			》
 售價:HK$ 
			76.9
 
 
 | 
         
          | 編輯推薦: |   
          | 本书收集了周朝至南北朝时期诸多名人的各类家训作品。既有帝王将相,也有文人寒士;既有沙场名将,也有隐逸高士;既有严父训子,也有慈母教儿。本书可以说是对中国传统家训中的名篇进行了一次系统的梳理和深入的解读。 |  
         
          | 內容簡介: |   
          | 内容简介/提要
來源:香港大書城megBookStore,http://www.megbook.com.hk 本套丛书按朝代排序,上至周朝,下至清代,历经两千多年,是一套中国历代名人所著的经典家训集成。本书正是这套丛书的开端,收集了周朝至南北朝时期诸多名人的各类家训作品。既有帝王将相,也有文人寒士;既有沙场名将,也有隐逸高士;既有严父训子,也有慈母教儿。本书可以说是对中国传统家训中的名篇进行了一次系统的梳理和深入的解读。
 |  
         
          | 關於作者: |   
          | 作者/译者简介 石孝义,天津市作家协会会员。2006年至2015年将近十年间,积极致力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及传承人的发掘整理工作,曾深入民间采访民间手工艺者、非遗继承人几十人,刊发报道百余篇,拍摄照片几千幅。从2016年至今致力于传统文化、国学典籍的搜集、整理、编校、注译工作。
 |  
         
          | 目錄: |   
          | 目录 
 周?卷
 诫子伯禽/周公姬旦  003
 西汉卷
 手敕太子/刘邦  007
 与子琳书/孔臧  010
 命子迁/司马谈  013
 诫子书/东方朔  017
 诫子歆书/刘向  019
 诫兄子严敦书/马援  022
 女诫/班昭   025
 诫兄子书/张奂  036
 戒子益恩书/郑玄  040
 女诫/荀爽   045
 女训/蔡邕   048
 三国卷
 遗令/曹操   053
 遗诏敕后主/刘备  056
 诫弟纬/刘廙   058
 诫子书/诸葛亮  061
 诫外甥书/诸葛亮  064
 训子孙遗令/王祥  067
 诫子遗言/向朗  071
 女典篇/程晓   073
 诫子书/王脩   075
 诫子/姚信   078
 家诫/嵇康   081
 家戒/王昶   090
 诫子书/羊祜   099
 诫盈/陆景   102
 南北朝卷
 与子俨等疏/陶渊明  105
 庭诰/颜延之   110
 狱中与诸甥侄书/范晔  132
 诫江夏王义恭书/刘义隆  138
 诫子书/王僧虔  143
 诫子孙/杨椿   149
 为书诫子崧/徐勉  154
 处世悬镜/傅昭  160
 |  
         
          | 內容試閱: |   
          | 前言/序言 
 一
 
 “家训”,也称“家令”“家诫”“家戒”,是古人对父母、祖上训诫子孙的一种尊称。学界认为,《商书·盘庚上》中的训辞是我国家训史上有文字记载的早的一篇家训。但这时的“家训”二字的意义还比较模糊。较为清晰的家训形式的出现,应当说是西周的周公姬旦的《诫子伯禽》,这篇文字以“教子言行”的方式训诫其子伯禽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实际上已经具备了家训基本的元素。总的来说,先秦时期,家训还处于萌芽时期,这个时期的家训思想只是见于一些先秦古籍的记载中,没有出现独立成篇、有意为之的家训作品。在这些零散的记载中,尤其以帝王的庭训为多,所以这一时期的家训形式带有极浓的国家政治色彩,“家”的概念还没有具体成型。
 到了两汉时期,家训才慢慢地开始成型。“家训”一词早出现于《后汉书·边让传》,蔡邕在向何进推举贤才边让时,说他“髫龀夙孤,不尽家训”。与“家训”同义的“诫子书”“家诫”一类的典籍形式主要也是在这一时期出现。据王长金考证,《艺文类聚》中引用《诫子书》《家诫》等有十多家,其中早的有汉代刘向的《诫子歆书》,之后有张奂、司马徽、马援的《诫子书》等,“训”“诫”在当时已经作为独立的文体出现了。西周末年,国家分崩离析成大大小小的诸侯国、相互杀伐吞并,宗法制度崩坏,礼仪制度已无人遵循,这几百年间许多国家的存在如白驹过隙,匆匆而逝。这时,依靠血缘维系组成的社会基本的“原子”—“家庭”“家族”,在乱世之中慢慢地凸显出来,并终成为坚固、稳定的社会基本组成单位,并由此一直延续了几千年之久,成为华夏文明的一个突出的标志。林语堂在《吾国吾民》中说:“中国人只知有家不知有国。”这一语确实道破了中国社会的一个本质。此外,钱穆先生在《中国文化史导论》中对“家”的溯源是这样定义的:“中国古史上的王朝,便是由家族传袭。夏朝王统,传袭了四百多年,商朝王统传袭了五六百年。夏朝王统是父子相传的,商朝王统是兄弟相及的。”这表明中国古代的政治统治体系是“家”“国”合一的“家天下”式的,其中“国”是“家”在政治领域上的扩大和延伸,“家”是“国”的社会基本细胞。这是从正、反两个方向定义了“家”与“国”的关系。不管怎样,“家”是几千来年中国社会稳固、连续、绵长的一个“原子”。钱穆认为“家族是中国文化一个主要的柱石”,他甚至说:“中国文化全部都从家族观念上筑起。先有家族观念乃有人道观念,先有人道观念乃有其他的一切。”再通俗一些讲,即儒家经典《大学》中提到的“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也就是后世被奉为儒家经典八条目的“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修学次第。正是由此,从汉代将儒学奉为正统之后,中华文脉之中“齐家”的思想也逐渐成为一个坚定的符号存在下去,而如何齐其家,怎样使家齐,便也成了日后士大夫,隋唐之后儒生,再之后所有有责任心、使命感的国人一项坚定的使命,于是维系家族的昌盛,使家族源远流长,也便成了家训的一个清晰的目标与责任。
 
 导读
 
 周公姬旦不仅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更是一位优秀的父亲,他在家庭教育方面,为我们写出了中国历早的一篇家训《诫子伯禽》。在本文中他谆谆教导儿子伯禽要学习自己“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的待人之道,劝诫儿子伯禽到封地之后要以恭、险、卑、畏、愚、浅六字时时警醒自己,务必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长期立于不败之地。这篇家训充分体现了周公“满招损,谦受益”的处世原则,后来伯禽谨遵父亲的教导,到封地鲁国后,苦心经营,平定了淮夷、徐戎之乱,并始终坚持以周礼治国,使鲁国快速发展,终成为周王朝在东方的一个重要邦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