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書推薦:
 
  《 
			阿萨姆茶园:一部环境文化史
			》
 售價:HK$ 
			107.8
 
  《 
			乐道院潍县集中营资料编译·第一辑
			》
 售價:HK$ 
			107.8
 
  《 
			绝对历史主义何以可能?--黑格尔主义进路下的葛兰西绝对历史主义思想研究
			》
 售價:HK$ 
			96.8
 
  《 
			新民说·欧洲城市现代史:从 1815 年至今
			》
 售價:HK$ 
			96.8
 
  《 
			拍出绝世佳作 世界顶级摄影师私藏技法解密
			》
 售價:HK$ 
			140.8
 
  《 
			意大利读画记
			》
 售價:HK$ 
			74.8
 
  《 
			当代艺术的十九副面孔 大师与我们的时代 2025版 
			》
 售價:HK$ 
			118.8
 
  《 
			阅读苏河左岸
			》
 售價:HK$ 
			107.8
 
 
 | 
         
          | 內容簡介: |   
          | 本书在综合研究我国地方政府债务历史和成因的基础上,从债务规模测算、债务累积监测等角度分析了我国地方政府债务与金融稳定之间的关系。通过对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问题原因分解的深度剖析,将分地区的地方政府债务对比,探讨地方政府债务与金融稳定在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的传导机制。具有很强的参考价值。
來源:香港大書城megBookStore,http://www.megbook.com.hk 具体工作和结论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从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的历史成因来看,地方政府之间增长锦标赛竞争,使得其有扩张性财政投资支出的意愿;地方政府的预算软约束,使其有扩张性财政投资支出的能力。第二、地方政府债务的规模测算和实时监测方面,我们采用总量扣除法,能够较为有效的测算债务规模和进行新增债务监测。第三、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与金融稳定之间存在微观层面和宏观层面的传导。第四、处理好地方政府债务与金融稳定的关系,本书建议:1 建立全口径财政预算体系;2 地方政府债务流量监测体系;3 完善地方税收体系;4 维护金融稳定的应急机制。
 |  
         
          | 關於作者: |   
          | 刘陈杰,望正资本全球宏观对冲基金董事长,高盛中国原首席策略分析师。在加入高盛前,曾经在银华基金工作。中国新供给经济学五十人论坛成员,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青年会员,莫干山研究院副院长,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业界导师,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民生银行智库五十人论坛成员,财政部全国预算与会计研究会理事。中国人民大学学士,财政部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后。 |  
         
          | 目錄: |   
          | 第1 章  中国地方政府债务与金融稳定研究概述 1 1. 1  引言 1
 1. 2  文献综述和研究现状 4
 1. 2. 1  对于地方政府债务定义和成因的研究 4
 1. 2. 2  地方政府债务规模、 债务风险和金融稳定的研究 7
 1. 3  现有研究状况的评述 10
 1. 4  本书的内容简介 11
 
 第2 章  中国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的成因 13
 2. 1  中国地方政府行为模式与债务成因的理论模型 14
 2. 2  中国地方政府行为模式的实证检验 23
 2. 3  小结 29
 
 第3 章  中国地方政府债务规模测算与监测 32
 3. 1  中国地方政府债务流量监测体系 33
 3. 1. 1  地方政府债务的概念与统计范围 33
 3. 1. 2  构建地方政府债务监控体系 36
 3. 2  中国地方政府债务规模测算 40
 3. 3  小结 43
 
 第4 章  中国地方政府债务与金融稳定 47
 4. 1  地方政府债务对金融稳定的宏观传导 48
 4. 1. 1  中国资产价格泡沫化影响金融稳定 48
 4. 1. 2  中国实体经济投资回报率测算 51
 4. 1. 3  新时期中国合理经济增速 56
 4. 1. 4  地方政府债务融资与宏观杠杆率 68
 4. 2  地方政府债务与金融稳定的微观传导 74
 4. 3  地方政府债务与房地产行业中长期发展 75
 4. 4  小结 81
 
 第5 章  结论与建议 85
 5. 1  本书的基本结论与进一步讨论 87
 5. 1. 1  本书的基本结论 88
 5. 1. 2  地方政府债务实质性违约可能的影响 93
 5. 1. 3  如何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问题 95
 5. 1. 4  国外地方政府债务融资经验 96
 5. 2  若干政策思考与建议 98
 5. 2. 1  建立全口径财政预算体系 98
 5. 2. 2  地方政府债务流量监测体系 100
 5. 2. 3  优化改革的激励机制 101
 5. 2. 4  完善地方税收体系 107
 5. 2. 5  维护金融稳定的应急机制与稳杠杆下的减税降费 108
 5. 3  小结 117
 
 参考文献 119
 附录 12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