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画中观器:明画里的家具
			》 
			 售價:HK$ 
			308.0
			 
			 
	
			  
			《 
			梵蒂冈图书馆藏中国传统古籍善本总目提要
			》 
			 售價:HK$ 
			82.5
			 
			 
	
			  
			《 
			外国考古学研究译丛——国家与文明的起源:文化演进的过程(精装版)
			》 
			 售價:HK$ 
			140.8
			 
			 
	
			  
			《 
			身体,图像与艺术史
			》 
			 售價:HK$ 
			96.8
			 
			 
	
			  
			《 
			金石万象 梅庵书学    李瑞清   吴守峰
			》 
			 售價:HK$ 
			327.8
			 
			 
	
			  
			《 
			脑结构MRI连续层次解剖学
			》 
			 售價:HK$ 
			162.8
			 
			 
	
			  
			《 
			古琴之美·2026(丙午年)(可读、可听、可学、可赏的“立体化”文化日历;专注于古琴文化的鉴赏日历)
			》 
			 售價:HK$ 
			107.8
			 
			 
	
			  
			《 
			财之道丛书·贪婪的游戏:金融投机100年
			》 
			 售價:HK$ 
			74.8
			 
			 
	
 
       | 
     
      
      
         
          | 編輯推薦: | 
         
         
          |  
            本教材在内容设置上适当地结合了学科前沿以及发展趋势,以达到与时俱进的目的。并且适当与高中物理教学要求相结合,以解决各地区高考规则不一,高中课程中物理教学内容不一致所带来的学生基础不一的问题,尽可能帮助学生适应大学物理的学习。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在于让学生能够牢固地掌握大学物理的基础理论知识,培养学生运用这些知识去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培养自我更新知识、获取知识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 
         
       
      
      
      
      
         
          | 內容簡介: | 
         
         
          |  
            本套书是按照《理工科类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编写的,注重基础,精选内容,广度和深度适中,篇幅恰当。全套书分上下册,内容包括力学、电磁学、振动与波动、光学、量子物理。本套书可作高等院校非物理类专业的大学物理教材。
           | 
         
       
      
      
      
         
          | 關於作者: | 
         
         
          |  
            陈琦丽,女,1971年12月出生, 硕士生导师,博士学位。中国地质大学数学与物理学院物理系副教授。2014年、2015年分别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学部主任基金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一项,湖北省科研项目省基金重点项目,发表SCI论文十余篇。先后参加编写了大学物理教材、大学物理实验教材两本、教辅1本。
           | 
         
       
      
      
      
      
         
          | 目錄: 
           | 
         
         
           
            第三篇热学
 第13章热力学基础5
 13.1平衡态5
 13.1.1热力学系统5
 13.1.2平衡态与热动平衡5
 13.1.3宏观量与微观量状态参量6
 13.1.4热力学第零定律(热平衡定律)6
 13.2理想气体的物态方程7
 13.2.1物态方程7
 13.2.2气体的实验定律8
 13.2.3理想气体理想气体物态方程9
 13.2.4混合理想气体的物态方程10
 13.3热力学第一定律11
 13.3.1准静态过程11
 13.3.2内能、热量和功热力学第一定律12
 13.3.3准静态过程的功13
 13.3.4热量和热容14
 13.3.5功和热量的联系与差异能量守恒原理14
 13.4理想气体的内能和热容15
 13.4.1焦耳实验理想气体的内能15
 13.4.2理想气体的摩尔热容迈耶公式16
 13.5典型准静态过程18
 13.5.1等体、等压和等温过程18
 13.5.2绝热过程20
 13.6循环过程卡诺循环22
 13.6.1循环过程准静态循环过程22
 13.6.2热机及效率23
 13.6.3致冷机及致冷系数25
 13.6.4卡诺循环26
 13.7热力学第二定律28
 13.7.1热力学第二定律的两种表述29
 13.7.2两种表述的等效性29
 13.7.3不可逆过程和可逆过程30
 13.7.4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统计意义和熵31
 思考题34
 习题35
 第14章气体动理论38
 14.1气体分子热运动与统计规律38
 14.1.1对物质微观结构的基本认识38
 14.1.2分子热运动的统计规律39
 14.2理想气体的压强和温度41
 14.2.1理想气体的微观模型41
 14.2.2理想气体的压强41
 14.2.3理想气体的温度44
 14.3能量按自由度均分45
 14.3.1分子运动的自由度45
 14.3.2能量按自由度均分定理46
 14.3.3理想气体的内能和摩尔热容47
 14.4麦克斯韦速率分布律49
 14.4.1分布的概念和速率分布函数49
 14.4.2麦克斯韦速率分布函数和分布曲线51
 14.4.3三种统计速率52
 14.4.4麦克斯韦速率分布律的实验验证54
 14.4.5麦克斯韦速度分布律和速率分布律55
 14.5玻尔兹曼分布57
 14.5.1玻尔兹曼分布律57
 14.5.2重力场中粒子按高度的分布58
 14.6气体分子的平均自由程60
 14.6.1平均碰撞频率60
 14.6.2平均自由程61
 思考题61
 习题62
 第四篇振动和波动
 第15章简谐振动及其描述70
 15.1简谐振动的运动学描述70
 15.2简谐振动的旋转矢量表示法73
 15.3简谐振动的动力学规律75
 15.4简谐振动的能量78
 15.5简谐振动的合成80
 15.6阻尼振动受迫振动共振85
 思考题87
 习题87
 第16章波动学基础90
 16.1机械波的产生和传播90
 16.2平面简谐波的波函数93
 16.3波的能量96
 16.4惠更斯原理98
 16.5波的干涉及驻波98
 16.6声波103
 16.7多普勒效应104
 思考题105
 习题106
 第五篇波 动 光 学
 第17章光的干涉114
 17.1光的相干性114
 17.1.1光的电磁理论114
 17.1.2普通光源发光特点115
 17.1.3光的相干条件116
 17.1.4相干光的获得116
 17.2光的相干叠加和非相干叠加117
 17.3光程和光程差119
 17.4分波阵面干涉杨氏双缝干涉121
 17.4.1杨氏双缝干涉实验121
 17.4.2洛埃镜实验124
 17.5分振幅干涉等厚干涉124
 17.5.1劈尖干涉125
 17.5.2牛顿环干涉127
 17.6分振幅干涉等倾干涉129
 17.6.1等倾干涉129
 17.6.2增透膜与增反膜132
 17.7迈克尔逊干涉仪133
 思考题135
 习题135
 第18章光的衍射137
 18.1光的衍射现象惠更斯菲涅耳原理137
 18.1.1光的衍射现象137
 18.1.2惠更斯菲涅尔原理138
 18.2单缝的夫琅禾费衍射139
 18.2.1实验装置及衍射图样139
 18.2.2菲涅耳半波带理论及明暗条件139
 18.2.3条纹宽度141
 18.2.4振幅矢量法143
 18.3光学仪器的分辨本领145
 18.4光栅衍射147
 18.4.1光栅及其衍射图样147
 18.4.2光栅方程缺级现象148
 18.4.3光栅衍射光强分布公式151
 18.4.4光栅光谱152
 18.5X射线衍射154
 思考题155
 习题156
 第19章光的偏振158
 19.1光的偏振状态158
 19.1.1光的偏振现象158
 19.1.2光的偏振态159
 19.2起偏与检偏马吕斯定律161
 19.2.1偏振片起偏与检偏161
 19.2.2马吕斯定律162
 19.3布儒斯特定律及其应用163
 19.3.1布儒斯特定律163
 19.3.2布儒斯特定律的应用玻璃堆164
 19.4双折射现象165
 19.4.1寻常光和非寻常光165
 19.4.2单轴晶体中o光和e光的波面167
 19.4.3惠更斯原理在双折射现象中的应用168
 19.4.4波片169
 19.5椭圆偏振光和圆偏振光170
 19.5.1圆偏振光和椭圆偏振光的描述170
 19.5.2椭圆偏振光和圆偏振光的获得170
 19.6偏振光的干涉171
 19.7人工双折射173
 19.7.1应力双折射173
 19.7.2电光效应174
 19.8旋光现象175
 19.8.1旋光现象175
 19.8.2法拉第效应176
 思考题178
 习题178
 第六篇近现代物理学基础
 第20章早期量子论185
 20.1黑体辐射和普朗克能量子假设185
 20.1.1热辐射185
 20.1.2黑体辐射186
 20.1.3普朗克量子假设188
 20.2光电效应爱因斯坦的光子理论189
 20.2.1光电效应及其实验规律189
 20.2.2爱因斯坦光子理论(包含光的波粒二象性)191
 20.3康普顿散射193
 20.3.1康普顿散射及其实验规律193
 20.3.2康普顿散射的理论解释195
 20.4氢原子光谱玻尔氢原子理论196
 20.4.1氢原子光谱196
 20.4.2粒子散射实验198
 20.4.3玻尔氢原子理论199
 思考题202
 习题202
 第21章量子力学初步204
 21.1德布罗意波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性204
 21.1.1德布罗意波204
 21.1.2德布罗意假设的实验验证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性205
 21.2不确定关系207
 21.3波函数及其统计解释210
 21.4薛定谔方程212
 21.5一维定态薛定谔方程的应用214
 21.5.1一维无限深势阱中的粒子214
 21.5.2一维势垒中的粒子217
 21.6一维谐振子218
 思考题219
 习题220
 第22章原子中的电子221
 22.1氢原子的量子理论221
 22.1.1氢原子的薛定谔方程221
 22.1.2量子化条件和量子数222
 22.1.3电子在核外空间的概率分布224
 22.2电子自旋225
 22.3原子的壳层结构228
 思考题230
 习题230
 第23章固体中的电子231
 23.1固体的能带结构231
 23.2导体绝缘体半导体234
 23.3半导体235
 23.3.1半导体的导电机制235
 23.3.2本征半导体和杂质半导体236
 思考题238
 计算题239第三篇热学
 第13章热力学基础5
 13.1平衡态5
 13.1.1热力学系统5
 13.1.2平衡态与热动平衡5
 13.1.3宏观量与微观量状态参量6
 13.1.4热力学第零定律(热平衡定律)6
 13.2理想气体的物态方程7
 13.2.1物态方程7
 13.2.2气体的实验定律8
 13.2.3理想气体理想气体物态方程9
 13.2.4混合理想气体的物态方程10
 13.3热力学第一定律11
 13.3.1准静态过程11
 13.3.2内能、热量和功热力学第一定律12
 13.3.3准静态过程的功13
 13.3.4热量和热容14
 13.3.5功和热量的联系与差异能量守恒原理14
 13.4理想气体的内能和热容15
 13.4.1焦耳实验理想气体的内能15
 13.4.2理想气体的摩尔热容迈耶公式16
 13.5典型准静态过程18
 13.5.1等体、等压和等温过程18
 13.5.2绝热过程20
 13.6循环过程卡诺循环22
 13.6.1循环过程准静态循环过程22
 13.6.2热机及效率23
 13.6.3致冷机及致冷系数25
 13.6.4卡诺循环26
 13.7热力学第二定律28
 13.7.1热力学第二定律的两种表述29
 13.7.2两种表述的等效性29
 13.7.3不可逆过程和可逆过程30
 13.7.4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统计意义和熵31
 思考题34
 习题35
 第14章气体动理论38
 14.1气体分子热运动与统计规律38
 14.1.1对物质微观结构的基本认识38
 14.1.2分子热运动的统计规律39
 14.2理想气体的压强和温度41
 14.2.1理想气体的微观模型41
 14.2.2理想气体的压强41
 14.2.3理想气体的温度44
 14.3能量按自由度均分45
 14.3.1分子运动的自由度45
 14.3.2能量按自由度均分定理46
 14.3.3理想气体的内能和摩尔热容47
 14.4麦克斯韦速率分布律49
 14.4.1分布的概念和速率分布函数49
 14.4.2麦克斯韦速率分布函数和分布曲线51
 14.4.3三种统计速率52
 14.4.4麦克斯韦速率分布律的实验验证54
 14.4.5麦克斯韦速度分布律和速率分布律55
 14.5玻尔兹曼分布57
 14.5.1玻尔兹曼分布律57
 14.5.2重力场中粒子按高度的分布58
 14.6气体分子的平均自由程60
 14.6.1平均碰撞频率60
 14.6.2平均自由程61
 思考题61
 习题62
 第四篇振动和波动
 第15章简谐振动及其描述70
 15.1简谐振动的运动学描述70
 15.2简谐振动的旋转矢量表示法73
 15.3简谐振动的动力学规律75
 15.4简谐振动的能量78
 15.5简谐振动的合成80
 15.6阻尼振动受迫振动共振85
 思考题87
 习题87
 第16章波动学基础90
 16.1机械波的产生和传播90
 16.2平面简谐波的波函数93
 16.3波的能量96
 16.4惠更斯原理98
 16.5波的干涉及驻波98
 16.6声波103
 16.7多普勒效应104
 思考题105
 习题106
 第五篇波 动 光 学
 第17章光的干涉114
 17.1光的相干性114
 17.1.1光的电磁理论114
 17.1.2普通光源发光特点115
 17.1.3光的相干条件116
 17.1.4相干光的获得116
 17.2光的相干叠加和非相干叠加117
 17.3光程和光程差119
 17.4分波阵面干涉杨氏双缝干涉121
 17.4.1杨氏双缝干涉实验121
 17.4.2洛埃镜实验124
 17.5分振幅干涉等厚干涉124
 17.5.1劈尖干涉125
 17.5.2牛顿环干涉127
 17.6分振幅干涉等倾干涉129
 17.6.1等倾干涉129
 17.6.2增透膜与增反膜132
 17.7迈克尔逊干涉仪133
 思考题135
 习题135
 第18章光的衍射137
 18.1光的衍射现象惠更斯菲涅耳原理137
 18.1.1光的衍射现象137
 18.1.2惠更斯菲涅尔原理138
 18.2单缝的夫琅禾费衍射139
 18.2.1实验装置及衍射图样139
 18.2.2菲涅耳半波带理论及明暗条件139
 18.2.3条纹宽度141
 18.2.4振幅矢量法143
 18.3光学仪器的分辨本领145
 18.4光栅衍射147
 18.4.1光栅及其衍射图样147
 18.4.2光栅方程缺级现象148
 18.4.3光栅衍射光强分布公式151
 18.4.4光栅光谱152
 18.5X射线衍射154
 思考题155
 习题156
 第19章光的偏振158
 19.1光的偏振状态158
 19.1.1光的偏振现象158
 19.1.2光的偏振态159
 19.2起偏与检偏马吕斯定律161
 19.2.1偏振片起偏与检偏161
 19.2.2马吕斯定律162
 19.3布儒斯特定律及其应用163
 19.3.1布儒斯特定律163
 19.3.2布儒斯特定律的应用玻璃堆164
 19.4双折射现象165
 19.4.1寻常光和非寻常光165
 19.4.2单轴晶体中o光和e光的波面167
 19.4.3惠更斯原理在双折射现象中的应用168
 19.4.4波片169
 19.5椭圆偏振光和圆偏振光170
 19.5.1圆偏振光和椭圆偏振光的描述170
 19.5.2椭圆偏振光和圆偏振光的获得170
 19.6偏振光的干涉171
 19.7人工双折射173
 19.7.1应力双折射173
 19.7.2电光效应174
 19.8旋光现象175
 19.8.1旋光现象175
 19.8.2法拉第效应176
 思考题178
 习题178
 第六篇近现代物理学基础
 第20章早期量子论185
 20.1黑体辐射和普朗克能量子假设185
 20.1.1热辐射185
 20.1.2黑体辐射186
 20.1.3普朗克量子假设188
 20.2光电效应爱因斯坦的光子理论189
 20.2.1光电效应及其实验规律189
 20.2.2爱因斯坦光子理论(包含光的波粒二象性)191
 20.3康普顿散射193
 20.3.1康普顿散射及其实验规律193
 20.3.2康普顿散射的理论解释195
 20.4氢原子光谱玻尔氢原子理论196
 20.4.1氢原子光谱196
 20.4.2粒子散射实验198
 20.4.3玻尔氢原子理论199
 思考题202
 习题202
 第21章量子力学初步204
 21.1德布罗意波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性204
 21.1.1德布罗意波204
 21.1.2德布罗意假设的实验验证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性205
 21.2不确定关系207
 21.3波函数及其统计解释210
 21.4薛定谔方程212
 21.5一维定态薛定谔方程的应用214
 21.5.1一维无限深势阱中的粒子214
 21.5.2一维势垒中的粒子217
 21.6一维谐振子218
 思考题219
 习题220
 第22章原子中的电子221
 22.1氢原子的量子理论221
 22.1.1氢原子的薛定谔方程221
 22.1.2量子化条件和量子数222
 22.1.3电子在核外空间的概率分布224
 22.2电子自旋225
 22.3原子的壳层结构228
 思考题230
 习题230
 第23章固体中的电子231
 23.1固体的能带结构231
 23.2导体绝缘体半导体234
 23.3半导体235
 23.3.1半导体的导电机制235
 23.3.2本征半导体和杂质半导体236
 思考题238
 计算题239
           | 
         
       
      
      
      
         
          | 內容試閱: 
           | 
         
         
           
            本书依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对各专业大学物理课程的要求和教育部高等学校物理学与天文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审定的《理工科类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以下简称基本要求),结合编者多年的教学经验和教学实践编写而成。在编写过程中充分吸收了多种优秀教材的长处,同时兼顾了当前大学物理教育教学实际。本书具有以下主要特色:
 1. 贯彻基本要求,力求简洁、经典。本书在基本要求的框架下对内容进行遴选和编排,对基本要求中做不同要求的内容进行了差异化处理。抓主要问题,有详有略,突出对物理学中的重要物理概念、物理定理定律的理解、应用,以及所蕴含的物理思想和方法。本书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例题和习题的精选中注重科学性和规范性。
 2. 以史为鉴,追求真、善、美。物理学的发展体现了人类探索自然、认识世界过程中呈现出的伟大魅力。在每一篇的开篇,我们在充分研读讨论的基础上编写了相关知识模块的发展简史,介绍了相关知识发展中的物理事件及相关物理学家的成长经历,期望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探索精神、创新欲望以及敢于向旧观念挑战的精神。
 3. 大中衔接,顺承自然。在每一篇的开篇,紧随发展简史,我们简要梳理了高中阶段对物理学习的内容及要求,引导学生对高中所学知识进行回顾,帮助他们在大学物理学习过程中有意识地进行知识体系的比较和再认识。温故知新,使学生在大学物理学习过程中能对物理知识进行有效的知识架构,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
 4. 兼顾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在人类追求真理、探索未知世界的过程中,物理学呈现了一系列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本书在编写过程中以物理知识为载体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充分考虑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本书编写的初衷期望帮助学生通过大学物理课程的学习能有效地理解和掌握物理学中的基本理论以及思想和方法,并为我所用。充分发挥大学物理课程学习的基础性、必要性和重要性地位,提高自身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提升自身的科学素养。
 本书分上下册,共六篇,二十五章。上册由郭龙、汤型正、罗中杰负责统稿,下册由陈琦丽、张光勇负责统稿。参与编写的人员还有:张自强、吴妍、郑安寿、马科、万珍珠、韩艳玲、杜秋娇、陈洪云、刘忠池、苑新喜等。
 在编写过程中,我们得到了来自同行们的许多很好的意见和建议,并得到了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务处、数理学院、大学物理教学部以及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在此一并表示真诚的感谢。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错误和不妥之处在所难免,还请广大师生和同行批评指正,以便今后逐步完善和提高,在此致以诚挚的谢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