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書推薦:
 
  《 
			算力崛起:重塑未来经济与社会
			》
 售價:HK$ 
			76.8
 
  《 
			敦煌壁画?纹样
			》
 售價:HK$ 
			151.8
 
  《 
			丑的美学 一部跨越两个世纪的美学沉思录
			》
 售價:HK$ 
			140.8
 
  《 
			智圆行方――燕京医学名家处方手迹藏臻
			》
 售價:HK$ 
			437.8
 
  《 
			大设计师威廉·莫里斯
			》
 售價:HK$ 
			151.8
 
  《 
			新宏观经济学 来自后凯恩斯主义-老制度主义-马克思主义传统的第一本宏观经济学教科书
			》
 售價:HK$ 
			283.8
 
  《 
			《山海经》的博物世界:植物(刷边特装版)博物岛系列 探寻上古草木之美纵览山川博物大观
			》
 售價:HK$ 
			281.6
 
  《 
			中国芍药品种图志(精)
			》
 售價:HK$ 
			316.8
 
 
 | 
         
          | 內容簡介: |   
          | 《微区域规划扶贫实践与实证》一书,可以细分为三个部分:*部分是规划扶贫理论与方法,力求翔实梳理扶贫国策和河北省扶贫足迹,总结基于总体性扶贫的规划类型;第二部分是扶贫规划实证,选取八个具体贫困区规划实证,以点带面,重点反映扶贫规划编制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布局;第三部分为规划落实与实效,从形成共识、保障措施、效益分析三个方面反映落实规划的条件和措施,对规划扶贫取得的实效进行剖析。本书兼具理论研究与实践指导意义,推荐出版。 |  
         
          | 關於作者: |   
          | 牛细婷,女,1964年出生,毕业于河北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河北省农林科学院农业信息与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中国农学会图书情报分会常务委员,科技特派员,河北省农业科技专家服务团成员,河北省农林科学院农业信息与经济创新团队副首席,咨询工程师(投资)。2019年荣获河北省直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学科方向为农业规划决策咨询研究,主攻农业园区规划和农业产业规划。近几年主持各级农业产业规划、农业园区规划、区域发展规划40余项,有3项获行业成果奖励,所做规划的主体有14家被评为河北省现代农业园区,3家推荐参评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曾主持和主笔完成20余项国家、省、市级研究课题;获河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项(分别第一和第三);获农作物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推广等科技成果奖励20多项;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主编参编专著10部。多次担任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河北省现代农业园区、田园综合体、产业兴村强县示范行动、休闲农业园区等项目的评审专家。 张利娜,女,1987年出生,毕业于河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就职于河北省农林科学院农业信息与经济研究所,主要从事农业区域经济研究和农业产业发展规划研究。近四年累计完成各类规划40余项,参与省市级课题研究7项,获得河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1项。
 牛细婷,女,1964年出生,毕业于河北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河北省农林科学院农业信息与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中国农学会图书情报分会常务委员,科技特派员,河北省农业科技专家服务团成员,河北省农林科学院农业信息与经济创新团队副首席,咨询工程师(投资)。2019年荣获河北省直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学科方向为农业规划决策咨询研究,主攻农业园区规划和农业产业规划。近几年主持各级农业产业规划、农业园区规划、区域发展规划40余项,有3项获行业成果奖励,所做规划的主体有14家被评为河北省现代农业园区,3家推荐参评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曾主持和主笔完成20余项国家、省、市级研究课题;获河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项(分别第一和第三);获农作物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推广等科技成果奖励20多项;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主编参编专著10部。多次担任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河北省现代农业园区、田园综合体、产业兴村强县示范行动、休闲农业园区等项目的评审专家。
 张利娜,女,1987年出生,毕业于河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就职于河北省农林科学院农业信息与经济研究所,主要从事农业区域经济研究和农业产业发展规划研究。近四年累计完成各类规划40余项,参与省市级课题研究7项,获得河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1项。
 许皓月,女,1978年出生,毕业于北京林业大学,副研究员,河北省三三三人才工程三层次人选,科技特派员,农业专业咨询工程师,长期从事农业经济研究及农业规划编制工作,主笔完成多项农业发展规划,主持开展生态休闲农业示范基地建设,在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研究、山区科技成果推广示范、科技扶贫等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
 |  
         
          | 目錄: |   
          | 序 言............................................................ 1 前 言............................................................ 2
 第一部分 规划扶贫理论与方法....................................... 5
 一、扶贫国策........................................................... 5
 (一)中国的贫困与扶贫行动 5
 (二)习近平总书记的最新要求 7
 (三)各部委跟进 8
 二、河北省扶贫足迹..................................................... 8
 (一)河北省贫困态势 8
 (二)扶贫成效 11
 三、扶贫理论的变化.................................................... 12
 四、规划扶贫.......................................................... 14
 (一)微区域总体发展规划的成果目标 15
 (二)规划指导思想 16
 (三)规划步骤 17
 (四)规划方法 18
 (五)从产业规划到精准施策 27
 五、基于总体性扶贫的规划类型.......................................... 30
 (一)村域经济发展规划 30
 (二)贫困村建设现代农业园区规划 32
 (三)从村到片的县域发展规划 39
 (四)全域无遗漏产业进村入户规划 41
 第二部分 贫困区规划实证.......................................... 48
 实证一:崇礼县六号村跨越式发展规划.................................... 48
 实证二:河北省易县百全卧龙生态农业园区规划............................ 63
 实证三:顺平望蕊山庄现代农业(桃)园区规划............................ 84
 实证四:临城县五龙现代农业园区规划.................................... 98
 实证五:张家口市崇礼区清水河现代农业园区规划......................... 120
 实证六:河北省环首都扶贫攻坚蔚县示范区建设规划....................... 161
 实证七:阜平县十三五产业精准扶贫分村规划......................... 191
 实证八:阜平县城关镇大道村致富产业发展规划........................... 238
 第三部分 规划落实与实效......................................... 251
 一、统一思想,形成共识............................................... 251
 (一)领导班子形成共识........................................... 251
 (二)管理部门达成共识........................................... 251
 (三)与执行主体形成共识......................................... 252
 (四)与上级部门达成共识......................................... 253
 二、规划落实实施的共性保障措施....................................... 253
 (一)政策保障................................................... 253
 (二)资金保障................................................... 254
 (三)技术保障................................................... 255
 (四)人力保障................................................... 256
 (五)机制保障................................................... 256
 (六)信息保障................................................... 257
 (七)风险保障................................................... 258
 三、产生的效益....................................................... 259
 (一)经济效益................................................... 259
 (二)社会效益................................................... 260
 (三)生态效益................................................... 26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