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物联网漏洞挖掘与利用:方法、技巧和案例
			》 
			 售價:HK$ 
			108.9
			 
			 
	
			  
			《 
			家族财富管理:永续繁荣的智慧体
			》 
			 售價:HK$ 
			74.8
			 
			 
	
			  
			《 
			让我留在你身边升级新版
			》 
			 售價:HK$ 
			61.6
			 
			 
	
			  
			《 
			中国地方政府债券蓝皮书:中国地方政府债券发展报告(2025)
			》 
			 售價:HK$ 
			162.8
			 
			 
	
			  
			《 
			我在东汉学伤寒 全两册  仲景医案解读《伤寒论》
			》 
			 售價:HK$ 
			63.8
			 
			 
	
			  
			《 
			消息(贾平凹新书,长篇笔记体小说)
			》 
			 售價:HK$ 
			75.9
			 
			 
	
			  
			《 
			长安四千年:都城史视角下的王朝兴衰史
			》 
			 售價:HK$ 
			184.8
			 
			 
	
			  
			《 
			渔樵问对
			》 
			 售價:HK$ 
			64.9
			 
			 
	
 
       | 
     
      
      
         
          | 編輯推薦: | 
         
         
          |  
            1.坦克装甲车辆作为陆军地面武器的主要突击和防御力量, 在过去和未来的 战场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仿真技术可以在结构设计、 性能评估还是优化过程中发挥主要作用。 3.主要论述了坦克装甲车辆设计中涉及的各项仿真技术, 并结合部分实际案例。
           | 
         
       
      
      
      
      
         
          | 內容簡介: | 
         
         
          |  
            本书共分5章,第1章简要介绍仿真技术;第2章系统论述了坦克装甲车辆、航空航天、船舶等不同行业领域在论证、设计与研制不同阶段过程中通用的仿真专项技术;第3章针对坦克装甲车辆自身领域的特殊性,系统讲述仿真技术在坦克装甲车辆机动性、防护性、火力性能、信息性能以及人机功效五大性能中的应用;第4章列举了不同仿真方向在设计中的经典应用实例,尤其是多学科联合仿真技术越来越多地应用到设计之中,主要包括机电液联合仿真、流固耦合仿真、刚柔耦合仿真等;第5章主要介绍保证坦克装甲车辆模型仿真置信度的关键技术VV&A。 本书可作为车辆工程、人机工程和控制类相关专业的本科生或研究生教材,也可供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 
         
       
      
      
      
         
          | 關於作者: | 
         
         
          |  
            兰小平,研究员。曾任中国北方车辆研究所总体技术部副主任、资深管理专家、所数字化副总师,现任兵器工业信息中心智能制造与数字化部部长,主要从事坦克装甲车辆武器系统设计、数字化设计技术、仿真分析、虚拟设计与验证技术等方向的研究工作。多年来,围绕坦克装甲车辆武器系统设计、多学科设计优化理论与方法、车辆建模与仿真、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技术等开展理论与工程应用研究。主持、参加国家和部级重大和重点科研项目多项。研究成果先后获得部级科技进步奖二等奖3项、三等奖6项,发表学术论文数20余篇,出版专著一项。 王超,男,1984年6月4日生,中国北方车辆研究所副研究员。就职于中国北方车辆研究所总体技术部。主要从事复杂装备体系结构设计、对抗仿真与效能评估、坦克装甲车辆总体设计、数字化仿真分析、虚拟设计与验证技术等方向的研究和科研工作。多年来,围绕突击装备体系设计、坦克装甲车辆总体设计、多学科设计建模与仿真、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技术等开展理论与工程应用研究。主持和参加国家和部级重点科研项目多项。研究成果先后获得部级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项,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申请国防专利10余项。 郑思涓,中国北方车辆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从事坦克装甲车辆人机环境总体技术研究,完成了多项人机交互设计、仿真评价、人机工效及乘员负荷等项目研究工作。发表8篇学术论文,获得部级科学进步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获得软件著作权2项。
           | 
         
       
      
      
      
      
         
          | 目錄: 
           | 
         
         
           
            第 1 章 仿真技术概述 001 
 1. 1 仿真技术的产生和发展 002 
 1. 1. 1 仿真技术的分类 003 
 1. 1. 2 车辆仿真技术发展和分类 005 
 1. 1. 3 车辆仿真技术研究内容 008 
 1. 2 系统、 模型和仿真 010 
 1. 2. 1 系统建模基本概念 010 
 1. 2. 2 系统建模方法 011 
 1. 2. 3 建模要考虑的因素 012 
 1. 2. 4 建模方法 012 
 1. 2. 5 系统建模仿真的基本步骤 013 
 1. 2. 6 初始条件、 驱动信号及终止条件 014 
 1. 2. 7 车辆动力仿真建模 015 
 1. 3 离散事件系统仿真 017 
 1. 3. 1 到达模型 018 
 1. 3. 2 服务模型 018 
 1. 3. 3 排队模型 019 
 1. 3. 4 运行程序 019 
 1. 4 仿真的一般步骤 019
 第 2 章 仿真专项技术 021 
 2. 1 结构分析与疲劳仿真 022
 2. 1. 1 结构仿真技术概述 022 
 2. 1. 2 结构仿真技术的理论基础 022 
 2. 1. 3 结构仿真技术的通用流程及应用软件 032 
 2. 2 动力学仿真技术 037 
 2. 2. 1 动力学仿真技术概述 037 
 2. 2. 2 动力学仿真技术的理论基础 038 
 2. 2. 3 动力学仿真技术的通用流程及应用软件 040 
 2. 2. 4 坦克装甲车辆动力学仿真技术的展望 041 
 2. 3 流场仿真技术 042 
 2. 3. 1 流场仿真技术概述 042 
 2. 3. 2 流场仿真技术的理论基础 045 
 2. 3. 3 流场仿真技术的通用流程和应用软件 051 
 2. 3. 4 流场仿真案例 061
 2. 4 控制系统仿真技术 069 
 2. 4. 1 控制系统仿真技术概述 069 
 2. 4. 2 控制系统仿真理论基础 070 
 2. 4. 3 控制系统仿真通用流程和应用软件 083 
 2. 5 作战对抗仿真技术 090 
 2. 5. 1 作战对抗仿真技术概述 090 
 2. 5. 2 作战对抗仿真理论基础 097 
 2. 5. 3 作战对抗仿真通用流程与主要内容 098 
 2. 5. 4 作战效能评估分析方法 101 
 2. 6 虚拟现实仿真技术 103 
 2. 6. 1 虚拟现实概述 103 
 2. 6. 2 虚拟现实  增强现实仿真的通用流程和应用软件 116 
 2. 6. 3 基于虚拟现实的坦克装甲车辆设计 124 
 2. 7 半实物仿真技术 164 
 2. 7. 1 半实物仿真和半实物仿真系统 164 
 2. 7. 2 半实物仿真技术 167
 2. 7. 3 装甲车辆信息系统半实物仿真集成 172 
 第 3 章 车辆性能仿真技术 181 
 3. 1 机动性能仿真 182 
 3. 1. 1 整车机动性能仿真概述 183 
 3. 1. 2 整车通过性能仿真 187 
 3. 1. 3 整车平顺性能仿真 188 
 3. 1. 4 过垂直墙计算 192 
 3. 1. 5 爬纵坡计算 194 
 3. 1. 6 过侧倾坡计算 196 
 3. 1. 7 转向仿真分析 196 
 3. 2 火力性能仿真 200 
 3. 2. 1 概述 200 
 3. 2. 2 首发命中概率 201 
 3. 2. 3 密集度仿真 206 
 3. 2. 4 射击反应时间 210 
 3. 3 防护性能仿真 213
 3. 3. 1 防护性能仿真概述 213 
 3. 3. 2 地雷爆炸冲击防护性能仿真 213 
 3. 4 信息性能仿真 237 
 3. 4. 1 信息性能仿真概述 237 
 3. 4. 2 信息系统的仿真模型 239 
 3. 4. 3 自动装弹信息流仿真 246 
 3. 5 人机工效仿真 252 
 3. 5. 1 人机工效仿真概述 252 
 3. 5. 2 人机系统建模 252 
 3. 5. 3 人机系统仿真与评估 263 
 第 4 章 多学科联合仿真技术 267 
 4. 1 机电液联合仿真  系统仿真 技术 268 
 4. 2 联合仿真的主要方式 270 
 4. 3 动力学模型与控制系统模型联合仿真案例分析 272 
 4. 3. 1 整车模型的组成 272 
 4. 3. 2 路面激励与履带车辆模型 272 
 4. 3. 3 炮控系统模型 275
 4. 3. 4 协同仿真方法及计算结果 275 
 4. 4 刚柔联合仿真技术案例分析 278 
 4. 4. 1 车体三维几何模型的建立 278 
 4. 4. 2 车体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及其振动特性分析 280 
 4. 4. 3 刚柔混合模型的建立 295 
 4. 4. 4 仿真分析 301 
 第 5 章 VV& A 307 
 5. 1 VV&A 理论与方法 308 
 5. 1. 1 VV&A 概念及定义 308 
 5. 1. 2 校核、 验证与确认的区别与联系 309 
 5. 1. 3 VV&A 与 M&S 的关系 310 
 5. 1. 4 VV&A 过程模型 310 
 5. 2 VV&A 与可信度评估 312 
 5. 2. 1 仿真可信度评估 312 
 5. 2. 2 VV&A 与可信度评估的关系 313 
 5. 3 装甲车辆建模与仿真的 VV&A 应用 313 
 5. 3. 1 VV&A 应用模式 313 
 5. 3. 2 VV&A 应用流程 314 
 5. 3. 3 VV&A 应用内容及方法 314 
 参考文献 317 
 索引 32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