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書推薦:
 
  《 
			成人口腔正畸学 第2版
			》
 售價:HK$ 
			657.8
 
  《 
			永恒——商周时代的艺术
			》
 售價:HK$ 
			173.8
 
  《 
			幸福教室的密码:一位优秀班主任的行走与思考
			》
 售價:HK$ 
			66.0
 
  《 
			牙齿磨损 第3版
			》
 售價:HK$ 
			327.8
 
  《 
			午夜时分的解放 1947印度独立与印巴分治实录  汗青堂丛书150
			》
 售價:HK$ 
			140.8
 
  《 
			汉服怎么做
			》
 售價:HK$ 
			107.8
 
  《 
			大模型时代:虚拟人的崛起与未来
			》
 售價:HK$ 
			99.0
 
  《 
			大话芯片:读懂芯片原理、周期、产业链与技术趋势
			》
 售價:HK$ 
			97.9
 
 
 | 
         
          | 編輯推薦: |   
          | *美国学生怎么看《列女传》? *孔子喝酸菜汤吗?
 *东方的羽人文化是否飞跃重洋来到北美?
 叶舒宪经典作品集 常春藤名校学生如何学习中国传统文化
 |  
         
          | 內容簡介: |   
          | 本书以作者叶舒宪教授在耶鲁访学的所见所闻为引,写出了对耶鲁的校风、学风、人文内蕴、校园情状乃至美国教育理念、教育环境等问题的诸般思考,并结合中国国情回溯自身,探讨了异文化状况下东西方国民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的不同。此外,书中还收录有作者关于不同文化间的互通与差异的论文,共同对文化多样性进行了深入的挖掘与思考,并游刃有余地将对跨文化现象的探索延伸至文化及社会学层面。 |  
         
          | 關於作者: |   
          | 叶舒宪,北京人,文学博士,现任上海交通大学资深教授。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比较文学中心主任、研究院。兼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文学人类学研究会会长、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副会长。曾任美国耶鲁大学客座教授、英国学术院、剑桥大学访问教授、荷兰皇家学院访问教授;著作有《玉石神话信仰与华夏精神》《图说中华文明发生史》等50种,译著7种。 |  
         
          | 目錄: |   
          | 耶鲁精神的感召力001 常春藤与名校崇拜010
 美国学生看《列女传》018
 英语语境中的蛮族人024
 孔子喝酸菜汤吗?032
 文化间的沟通及其心理障碍036
 美国人看计划生育041
 听布鲁姆讲课045
 圣母与象粪051
 初识龙应台056
 谒容闳065
 东方羽人074
 去密歇根讲庄子081
 西点军校088
 珍珠港遐思093
 好莱坞寻梦102
 饮食人类学的魅力106
 食色之间116
 《狩猎之猿》的三重证据法124
 谁是知识的生产者132
 从《金枝》、《东方学》到《黑色雅典娜》137
 现代性与原始性:符号如何建构现实148
 文本能否说话157
 身体人类学随想166
 追寻逝去的女神文明177
 上帝的性别188
 重构前奥林匹亚神话199
 丰乳肥臀的生态原意206
 圣牛与鱼翅:关于生态批评212
 |  
         
          | 內容試閱: |   
          | 美国学生看《列女传》 
 
 我应邀来耶鲁的首要任务,是和研究院的孙康宜教授合开一门博士课程,名称是“中国的神话、文学与文化”(Chinese Myth,Literature and Culture)。开学前拿到教材时我发现,孙教授已将拙书《高唐神女与维纳斯——中西文化中的爱与美主题》的有关章节印入这门课的课本里了。这个博士班有7名学生,分别来自美国本土、马来西亚、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他们都经过多年的汉语训练,能够直接阅读古文。但授课语言仍为英语,必要时可以穿插一些汉语的说明。
 耶鲁的博士班课程以讨论课为主,大家围桌而坐,有点像小型的圆桌会议。教授在课前布置好预习的文本及讨论题,课堂上只做一些提示和穿针引线的工作,约一半的时间用来讨论,学生可以自由发表见解。这要比我们习惯的“满堂灌”式教学更能体现教学相长的意义。又由于师生们彼此之间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大家在一起交流时就常常能够产生相互碰撞、相互启发和相互陌生化的双赢效果。这种体验是我在本土文化之内当了10多年老师所未曾有过的。下面只是其中的一个小插曲。
 1999年11月3日这天上午,由台湾大学在哈佛做访问学者的梅家玲教授主讲《列女传》。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中国古代文本。我们熟悉“三从四德”之类纲常伦理的中国人对此已经司空见惯,而在女权主义无比兴旺的美国课堂上,人们会如何看待《列女传》这样的父权制社会针对女性的道德教本,是十分有趣的现象。
 首先的反应是出于“文化震撼”(cultural shock)的惊讶感:怎么世界上还会有这样的女人?每当纲常道德与女性的生命存在发生冲突时,那就只有用女性的死亡为代价来证明道德的胜利。女人只能作为良母教子或贤妻相夫来得到社会的褒奖,她们自己的人格到哪里去了?第二个反应就是对中国史传类文本的真实性表示怀疑:这些耸人听闻的东西究竟是虚构的,还是纪实的?第三个反应自然从文本转向作者:刘向用褒贬分明的态度来叙述这些或真或假的列女故事,究竟有什么目的?何种利益的驱使让他如此费心地代替女性立言?
 梅教授的看法是,当时赵飞燕姊妹惑乱宫廷,刘向乃有意借题发挥。《列女传》前六篇所褒奖的《母仪》《贤明》《仁智》《贞顺》《节义》《辩通》,皆为无足轻重的幌子,只有第七篇《孽嬖传》才是重心所在。其赞词云:“惟若孽嬖,亦甚曼易。淫妒荧惑,背节弃义。指是为非,终被祸败。”这很可能是有为而发的春秋笔法。
 在美国学生看来,不可思议的还是《贞顺传》和《节义传》的篇尾颂赞词,什么“终不更二,天下之俊”,什么“惟若节义,必死无避。好尚慕节,终不背义”,华夏语境中的这些掷地有声的豪言壮语,在美国语境中听起来却犹如痴人说梦与疯人呓语。至于宋公伯姬在宫中失火的情况下为了遵守礼法而不敢擅自离开、宁肯被活活烧死的事迹,居然也会得到社会的高度赞许,讲究个人自由的美国人可是无论如何也想不通的。
 中国古人眼中的女性楷模,到了美国人眼中就成了不可思议的怪物、愚不可及的白痴!是我们中国人自己看错了,还是美国人看走了眼?
 这里的文化差异对于理解不同民族在不同时空中的生存状态和所尊奉的价值体系,显然是无法回避的。似乎文化反差越大,就越能给对方习以为常的东西起到震撼和颠覆的效应。
 我过去一直对刘向、刘歆父子崇敬有加,因为上古典籍大多经过他们的手才得以传至今日。现在,在美国大学课堂上,被“祛了魅”的刘向一下子改变了形象,他岂止是一位史家和学者,简直就是西汉帝国官方意识形态的自觉传声筒。《列女传》不是历史,而是话语的建构。更确切地说,它是男性中心文化关于女性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的权力话语的建构。
 下课后,我还意犹未尽地向两位美国本土的学生詹姆斯和克里斯发问:“你们到底怎么看刘向的作品?”他们不约而同地用美国人惯常的那种姿势耸耸肩膀,摊开两手,然后说:“实在不敢恭维了!”
 一堂古文课,竟然一下子击毁了美国学生心目中对中国历史的神圣敬畏感和神秘感,有如韦伯所说的“祛了魅”,这真是我始料不及的。
 生产列女的那种文化氛围已经一去不返了,但是白纸黑字的列女事迹依然流传着。在今日的文化研究者眼中,她们的道德表率作用已全然失效,但是作为意识形态主宰文化生产的个案,作为话语建构分析的活生生的教材,还是具有其难得的意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