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琴道新论 琴学与中国哲学的会通
》
售價:HK$
107.8

《
从帝国到共和国1299至1938:土耳其的现代化转型之路
》
售價:HK$
94.6

《
儒学、数术与政治 灾异的政治文化史(第二版) 陈侃理中国古代政治文化重要问题的力作 博雅史学论丛中国
》
售價:HK$
107.8

《
百病食疗科学搭配饮食 对症食疗调养 花小钱防大病 家庭常备书
》
售價:HK$
52.8

《
大肠肿瘤的前沿诊疗方法
》
售價:HK$
140.8

《
历史的谜局
》
售價:HK$
85.8

《
广府祠堂装饰艺术之资政大夫祠建筑群
》
售價:HK$
140.8

《
苏格拉底的申辩(罗翔推荐哲学入门读本)
》
售價:HK$
38.5
|
| 內容簡介: |
|
针对我国民营企业的社会责任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对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本书尝试对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合理性与必要性进行探讨,在此基础上,通过实证分析探索民营企业的管理者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认知水平、态度倾向及其影响因素。在通过深度访谈把握当前民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总体状况及其特征,并在参考其他学者所设计开发的企业社会责任调查问卷的基础上,选择企业社会责任调查的理论模型与测量指标,终形成民营企业社会责任调查问卷。利用问卷调查的结果探索我国民营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现状与影响因素,并尝试探究企业社会责任的推动机制。后,结合实证分析的结果和社会现实情况,提出一些相应的对策建议。
|
| 關於作者: |
|
薛天山,男,1973年5月生,2003年毕业于大学社会学系获得硕士学位,2009年毕业于大学社会学系并获得博士学位,现为师范大学金陵女子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有企业社会责任、老年社会保障、社会心理学等。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参与编著1部,发表研究论文10多篇。
|
| 目錄:
|
●章 企业社会责任的兴起与研究的思路
节 企业社会责任的兴起与中国现实
一 企业社会责任的兴起
二 中国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进程
三 民营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现状
第二节 研究思路、方法与对象
第二章 企业社会责任的意涵、争论与理论
节 企业社会责任的意涵
一 利己主义抑或利他主义
二 是否应以自愿为标准?
三 是否应以损害经济利益为标准?
四 企业社会责任行为的范围与边界
五 企业社会责任的边界与
第二节 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合理性
一 企业社会责任的早期论战
二 反对者的观点
三 支持者的观点
四 企业社会责任合理性的争论焦点
五 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争论的本质:企业的性质
第三节 企业社会责任理论框架的演进
一 企业社会责任(CSR)思想的提出和争论
二 社会回应(CSR2)理论
三 社会表现(CSP)理论
四 利益相关者(Stakeholder)理论
第三章 企业社会责任的认知与态度取向
节 企业高层管理者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认知与态度取向
一 企业高层管理者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认知
二 企业管理者的社会责任态度取向
第二节 民营企业高层管理者的社会责任态度影响因素横向考察
一 文献回顾与研究假设
二 变量测量
三 研究结果与分析
四 小结
第三节 企业生命周期与企业社会责任态度纵向考察
一 企业生命周期与管理者的社会责任态度
二 样本情况与变量预处理
三 研究结果与分析
四 小结
第四章 企业社会责任表现的测量与现状
节 企业社会责任表现的测量方法
第二节 企业社会责任的指标体系
一 基于责任内容的评价指标体系
二 基于责任对象的评价指标体系
三 理论模型的比较与指标体系的建构
第三节 民营企业社会责任表现
第五章 企业社会责任行为的影响因素
节 管理者的态度取向与企业的社会责任表现
一 文献回顾与研究假设
二 数据、变量及测量
三 研究结果与分析
四 小结
第二节 民营企业社会责任表现的影响因素横向考察
一 理论背景与研究假设
二 数据来源与变量测定
三 统计结果与分析
四 小结
第三节 企业生命周期与企业社会责任表现纵向考察
一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二 样本与变量
三 统计结果与分析
四 小结
第六章 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动力机制
节 经济驱动抑或制度推进:企业社会责任的动力机制
一 相关文献回顾
二 研究设计与研究假设
三 数据、变量及方法
四 统计结果与分析
五 小结
第二节 企业生命周期与企业社会责任的推动机制
一 不同成长阶段企业的社会责任行为驱动机制比较
二 不同成长阶段企业的股东与管理者责任驱动机制比较
三 不同成长阶段企业的员工责任驱动机制比较
四 不同成长阶段企业的商业责任驱动机制比较
五 不同成长阶段企业的公众责任驱动机制比较
六 不同成长阶段企业的环境责任驱动机制比较
第七章 结论、对策与展望
节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一 提高认知水平:引导企业经营者认同企业社会责任
二 多元利益相关者参与:推进企业社会责任
三 推动:激励企业承担社会责任
四 建立制度:完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制度
五 加强社会监督:防止企业社会责任缺失
第二节 价值、不足与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