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拒斥死亡(文明本质上是一场抵御死亡恐惧的集体英雄主义骗局)
			》 
			 售價:HK$ 
			76.8
			 
			 
	
			  
			《 
			牛津通识读本·世相I(中英双语 全五册)收录《全球化面面观》《后殖民主义与世界格局》《国际移民》《人
			》 
			 售價:HK$ 
			214.5
			 
			 
	
			  
			《 
			什么是教育 “轴心时代”提出者雅斯贝尔斯毕生教育思想精华
			》 
			 售價:HK$ 
			74.8
			 
			 
	
			  
			《 
			创建强势品牌(典藏版)
			》 
			 售價:HK$ 
			130.9
			 
			 
	
			  
			《 
			美绘聊斋志异
			》 
			 售價:HK$ 
			131.8
			 
			 
	
			  
			《 
			启微·红帆:中国东南诏安湾的港口、船货与海洋遗产
			》 
			 售價:HK$ 
			107.8
			 
			 
	
			  
			《 
			全球公民教育:批判性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 
			 售價:HK$ 
			74.8
			 
			 
	
			  
			《 
			做事的逻辑:如何持续做正确的事
			》 
			 售價:HK$ 
			47.1
			 
			 
	
 
       | 
     
      
      
      
      
         
          | 內容簡介: | 
         
         
          |  
            《苑囿哲思园释》本书全面建构了以佛教为中心的自然观和生态观。自然观表现为风、火、水、土的四大,众生平等表现为放生和救助。佛教寺院的建筑和园林按密宗理论构筑了坛城范式,如普宁寺和须弥灵境;也按禅宗理论构筑了山林范式,如灵隐寺和狮子林。帝王将相、平民百姓、才子佳人竞相把密宗转化为汉地的禅宗和净土宗等派别。在宋代寺院中流行伽蓝七堂的奢华格局被山林禅打破,朴素山居和自然环境成为禅宗的要旨。在朴实无华中找到栖居山林的生活乐趣,在与自然山水、树木、花草虫鱼的对话中找到超越现实的精神自由,文人称为诗意禅居,而百姓理解为众生平等。源于印度北部佛陀诞生、讲经的灵鹫山、竹林精舍、鹿野苑等纷纷成为中国寺院的模仿对象,源于印度北部的植物系统和南部的植物系统,随着传入途径的不同,都与当地地理气候结合,发展为岭南、中原地区和高原三大不同区系。源、流、变在寺院环境的建设上既有理论,也有实践。
           | 
         
       
      
      
      
      
      
         
          | 目錄: 
           | 
         
         
           
            第1 章 佛教自然观
 第1 节 印系佛教的自然观 
 第2 节 汉化佛教的自然观 
 第3 节 观自然 
 第2 章 佛教生态观 
 第1 节 佛教生态观的哲学基础 
 第2 节 佛教生态观的基本特征
 第3 节 佛教生态观的具体内容
 第4 节 佛教的生态实践
 第5 节 净土与秽土
 第6 节 无色与无相
 第3 章 密宗与园林 
 第1 节 须弥山
 第2 节 坛城与部洲
 第3 节 八功德水
 第4 章 禅宗与园林
 第1 节 禅宗思想
 第2 节 禅宗园林
 第3 节 禅宗僧徒的诗意栖居
 第4 节 崇佛诗人的诗意栖居
 第5 章 放生池
 第1 节 佛教传入前放生意识的形成 
 第2 节 清人放生四说
 第3 节 放生池
 第6 章 鹿野苑、竹林精舍、祇园和禅林
 第1 节 鹿野苑 
 第2 节 竹林精舍
 第3 节 祇园 
 第4 节 禅林 192
 第7 章 从灵鹫峰到飞来峰
 第1 节 灵鹫峰 
 第2 节 再造飞来峰
 第8 章 佛教植物文化
 第1 节 印度佛教植物功能
 第2 节 印度佛教植物
 第3 节 南传佛教植物
 第4 节 汉地佛教植物
 第5 节 佛教装饰植物 
 后 记一个放牛娃的文化之旅 
 作者简介
           | 
         
       
      
      
      
         
          | 內容試閱: 
           | 
         
         
          |  
            哲学思想是园林文化的最高层面。我们常说的儒、道、佛三家是中国哲学的三驾马车。儒家、道家、佛家是中国古代社会三教九流系统的三教大类,各有理想的社会组织形式和家居环境图式。 儒家以统治者自居,讲究如何教化民众,构建和谐的天下大同的局面。于是,仁德、礼制、孝道、后乐等经典教义,反映在园林点景题名上,起教化作用。道家自然观使得园林成为澄怀观道、坐忘凡尘、虚静逍遥的场所。在濠梁观鱼,在苑囿见心,成为超凡脱俗的修行方法。佛家理念在园林中也表现突出。在皇家苑囿里,佛教建筑成为园林的视觉中心。为了调和民族矛盾,藏传佛教成为最富特色的建筑景观,与汉传佛教并驾齐驱,甚至超越了汉传佛教。各派园林对世界图式的不同解读,形成了天下名山僧占多的风景寺院二元结构。 具有创新特色的是,作者把易学单独列出,独显《易经》对中国园林的影响程度。易经作为三家共同遵从的法则,以其独特的世界图式,与户外环境空间的山水、植物、建筑结合,反映了中国先人的世界观与传统的空间论。这种空间文化超越了宗教,直击世界本原,反映了中国先人独特的观照和体认方式。 文化自信,就包括园林文化的自信。中国园林一直被认为是世界园林之母。在这种语境之下,作者以宏大的视野,把儒道佛三足体系发展为包括易学的四足体系,真实反映了中国风景园林的多义性、综合性、时空性、源流性,是对中国传统文化认识的更上一层楼。 彭一刚 中国科学院院士、天津大学教授 2019年6月6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