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書推薦:
 
  《 
			大西洋现实主义:帝国与国际政治思想的德美交汇
			》
 售價:HK$ 
			87.8
 
  《 
			四海车书总会同  元代文人游历与行旅诗研究 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
 售價:HK$ 
			140.8
 
  《 
			接触 2025全新升级版 
			》
 售價:HK$ 
			74.8
 
  《 
			21天打造翘臀
			》
 售價:HK$ 
			64.9
 
  《 
			匠心传承:山西非遗日历·2026年·木版年画
			》
 售價:HK$ 
			151.8
 
  《 
			唐诗中的历史:战争、王朝与兴衰之歌 追随唐人“诗路”印记剖析大唐历史盛衰
			》
 售價:HK$ 
			74.8
 
  《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概论
			》
 售價:HK$ 
			96.8
 
  《 
			诸葛亮:三国时期的真正主角
			》
 售價:HK$ 
			64.9
 
 
 | 
         
          | 編輯推薦: |   
          | 1.深度访谈北大8位著名学者,在一问一答、交流碰撞之间,读懂智慧人生之味。 3位新华社记者走进北京大学,深度访谈林建华、陈堃銶、楼宇烈、叶朗、袁明、姚洋、陈春花、董强等8位著名教授、学者,带领我们进入一个充满学问的世界。这些学者身上更是蕴藏着许多关于人生的学问,怎么样做人、怎么样做学问,有时候远比学问本身更为重要,读此书不仅能品学问之味,还能品人生之味。
 2.这些北大教授、学者对于时代的思考,发人深省,读者可尽情感受他们的真知灼见,他们的本色与初心。
 面对时代不断提出的重大课题,他们勤于思考、敢于直言,将一腔热血、拳拳之心化作呼吁、建议。他们直面教育方面的尖锐问题,认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大学重要的历史使命,要下功夫去研究和阐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历经坎坷、不易之后,他们仍有这份坚持和执着,保持学者本色、赤子之心,令人动容。
 3.以北大为窗口,解码新时代的中国精神。
 作为深具人文底蕴的高等学府,北大有着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光荣传统和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优良学风,而北大精神的核心与精华,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本书让我们走进新时代的大,解读民族密码,感知新时代的中
 |  
         
          | 內容簡介: |   
          | 北大,这所从清末走来经历了120年风风雨雨的中国*学府之一,蕴藏着极为深厚的历史和无数的智慧密码。
來源:香港大書城megBookStore,http://www.megbook.com.hk 本书以深度访谈的形式 ,带领读者走进北大,走进燕园,与八位北大知名的教授、学者一起面对面,共同进行一次深入的交流。
 从他们的侃侃而谈之中,可得知当今中国的教育形式,各学科的前沿知识以及他们各自的生命体悟。他们的人生际遇各不相同,他们的治学方法各有精妙之处,从他们的身上,我们能体味到学问的味道,能感受到他们对学子、对教育、对国家的责任和担当。
 |  
         
          | 關於作者: |   
          | 李斌:高级记者,获2010年新华社十佳记者、全国抗震救灾模范、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北京市西城区百名英才等荣誉称号。专著有《二探北极》,合著作品有《你还是你吗?人类基因组报告》 《2004科技中国》,主编《领跑力:企业、城市和国家的引领之道》《极度调查:告诉你一个立体中国》《北京秘密:你不知道的全域文化之城》等。 
 魏梦佳:新华社记者,从业15年,先后在新华社湖北分社、非洲总分社、北京分社工作;曾参与全国两会、三峡工程、南水北调工程、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中非合作论坛、2019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新中国成立70周年等重大战役性报道;在高等教育报道领域耕耘多年,多篇作品推动教育领域实际工作。
 
 刘苗苗:新华社记者,从业7年,先后担纲《瞭望》新闻周刊文化和教育领域深度报道,发表百余篇作品。多篇作品被评为新华社社级好稿,荣获教育部、国家文物局的年度好新闻奖。
 |  
         
          | 目錄: |   
          | 推荐序一 学问是颗多味果 储朝晖  01
 推荐序二
 未名何美 潘燕  05
 
 前言
 其味无穷,其乐也无穷学问的味道 李斌  001
 
 北大是常为新的,是勇往直前的
 与北京大学原校长林建华面对面  1
 
 踏踏实实做学问
 与王选夫人陈堃銶教授面对面  29
 
 人类要有坚守,文化更需要坚守
 与北京大学哲学系资深教授楼宇烈面对面  53
 
 把做学问看作自己的生命所在
 与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著名美学家叶朗面对面  89
 
 大时代必须兼容并包,这个大时代还没走完
 与北京大学燕京学堂院长袁明教授面对面  113
 
 中国是一个伟大的实验场
 与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姚洋面对面  143
 
 每一代人都在创造每一代的奇迹
 与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BiMBA商学院院长陈春花面对面  177
 
 担当不仅是纯粹的意愿,还是一种能力
 与北京大学法语系主任、翻译家董强面对面  207
 
 后记
 灵魂不朽 生命永恒 李斌  243
 |  
         
          | 內容試閱: |   
          | 学问是颗多味果 储朝晖
 《学问的味道:与燕园大脑面对面》本书作者们以味道为标准品味学问,确实是从一个新视角出发提出了新问题,并试图用对北京大学一些学者的访谈来回答这个问题。
 依常理,学问是生活的一部分,生活中有什么味道,学问就有什么味道。生活中有酸甜苦辣,学问也有酸甜苦辣。或者说,学问是颗多味果,读了本书,你将见证燕园里的学人众生相,这个判断便得到了印证。
 学问是生活的特殊部分,任何人都有生活体验和经历,但并不是任何人都能做学问。学问也是在人类生活进入较高级的发展阶段时,才成为社会中部分人的生活方式的。并且,这部分人是通过一定的社会机制才从普通人中筛选出来的。因此,学问的味道与普通人的生活味道不尽相同,它会更丰富、更真纯、更深沉、更浓烈、更细腻、更珍稀,这将成为本书特殊且可品味之处。
 品味书中的每位学人,其学问之智、品格之仁、探索之勇、求新之奋、坚守之毅、创造之奇、包容之雅、责任之强、思想之光、智慧之芒,都足以给人留下长久、反复的回味,令人感佩。
 做学问是艰难的,这是当今世界公认的。教育又是人类尖端的学问,未经历艰辛的学人是不会结出果实的。所以,做学问的经历有时会很酸很酸,超越常人所能承受的辛酸。
 做学问的人心中通常是没有敌人的,他的敌人就是无知、愚昧。他试图为社会带来更多光明,为人类带来更多幸福,真诚做学问需要有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勇气,需要亲身体验人间的痛苦,才能辨别何为幸福、何为文明。真诚做学问,需要有经历痛苦的勇气,不惮于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才能进入学问的深层境界。所以,做学问的经历很苦很苦,远苦于黄连。
 做学问并不适合所有人,原因当然多种多样,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它具有辣味。在愚昧的人群里揭示真理,会让大家感觉到辣味。学问的辣味集中体现在它对事物的质疑、批判上,并且它会揭示各种虚伪。不仅做学问的人自己要经得起辣,还有可能让身边难以承受这辣的人如坐针毡,不得安宁。如果一个人受不了这辣味,也不大可能做好学问。
 当然,做学问也有甜味。有时很甜很甜,是世间旁人无法品味到的甜。只是这种甜并不是从一开始就有,在大多数情况下,是要经历酸、苦、辣之后才会有。如果一开始就惦念着甜,或是在做学问的过程中贪得甜头,就不可能在做学问的路上越走越远。
 学问的味道远不止上面表述的四种。它还可能是咸咸的、涩涩的、五味杂陈的,或其他难以言表的奇特味道。从这个意义上讲,学问的味道是人世间较为丰富的味道,远比日常生活中所能感受到的味道丰富。阅读《学问的味道:与燕园大脑面对面》这本书,无疑是能体验这种丰富的味道的一种方式。
 阅读这本书,自然不是仅仅为了获得味觉上的满足,如果您有机会做学问,这将是难得的导引。即便您不以做学问为职业,那些被访谈者原汁原味的人生经历,原本就是超越时光、跨越行业的关于人生的学问,善于分享便知奥妙无限,哲理丰富,回味无穷,乐趣无边,受益也必定良多。
 缘于此,特作序推荐。
 
 (储朝晖: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1981 年确立把教育办得更好作为职志,2002 年起致力于为中国大学立心。出版《中国大学精神的历史与省思》《中国近代大学精神史》《中国教育再造》《理想大学》《重建教育生态》等著作20 余本,约400 万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