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書推薦:
 
  《 
			驰骋三界:汉代神兽的图像世界
			》
 售價:HK$ 
			118.8
 
  《 
			印章的故事
			》
 售價:HK$ 
			49.5
 
  《 
			数字化口腔
			》
 售價:HK$ 
			437.8
 
  《 
			中国史前玉器
			》
 售價:HK$ 
			96.8
 
  《 
			最后的使团:1795年荷兰访华使团及被遗忘的中西相遇史
			》
 售價:HK$ 
			96.8
 
  《 
			源远流长:英格兰银行史(1694-2013)
			》
 售價:HK$ 
			184.8
 
  《 
			第一性原理穿透思维定势
			》
 售價:HK$ 
			85.8
 
  《 
			俄国史译丛——先声: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的知识界
			》
 售價:HK$ 
			115.6
 
 
 | 
         
          | 編輯推薦: |   
          | 一部从先秦到明代的智慧故事总集,一部中国人民智慧的创造史和实践史。 2.精选篇目,精注精校,更适合现代人阅读。
 3.精修高清古代名画,图文搭配,相得益彰。
 4.加入本书讲解音频,扫码即可收听,帮助读者快速了解本书,使阅读更省力。
 5.锁线露背装订,每一页均可摊开;采用进口轻型纸,便于捧读。
 |  
         
          | 內容簡介: |   
          | 《智囊》收录上起先秦、下讫明代的历代智慧故事,是一部中国人民智慧的创造史和实践史。书中所表现的人物,无论是叱咤风云的帝王将相,还是普通的平民百姓,都在运用智慧和谋略创造历史。它既是一部反映古人巧妙运用聪明才智来排忧解难、克敌制胜的处世奇书,也是中国文化史上一部篇幅庞大的智谋锦囊。 |  
         
          | 關於作者: |   
          | 冯梦龙(15741646年),字犹龙,又字子犹,公鱼。号龙子犹、墨憨斋主人、顾曲散人、吴下词奴、姑苏词奴、前周柱史等。南直隶苏州府长洲县(今江苏苏州)人。明代文学家、思想家、戏曲家。 冯梦龙出身士大夫家庭,与兄冯梦桂、弟冯梦熊并称吴下三冯。他的作品比较强调感情和行为,最有名的作品为《喻世明言》(又名《古今小说》)、《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合称三言。三言与明代凌濛初的《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合称三言两拍,是中国白话短篇小说的经典代表。冯梦龙以其对小说、戏曲、民歌、笑话等通俗文学的创作、搜集、整理、编辑,为中国文学作出了独异的贡献。
 |  
         
          | 目錄: |   
          | 目录 
 上智部第一 001
 上智部总序 001
 见大卷一 002
 孔子 002
 宋太祖 003
 丙吉 郭进 004
 秦桧 005
 楚庄王 袁盎 007
 屠羲英 008
 胡霆桂 009
 尹源 010
 萧何 任氏 010
 董公 011
 张飞 012
 
 
 远犹卷二 013
 商高宗 张昭 013
 王叔文 014
 宋太祖 014
 吕端 015
 徐达 016
 司马光 017
 陈升之 刘大夏 017
 李沆 018
 韩琦 019
 范仲淹 019
 王守仁 020
 陈寔 020
 姚崇 021
 孔子 021
 宓子 022
 程琳 022
 高明 023
 王铎 024
 孙伯纯 024
 李允则 025
 程颢 毕仲游 025
 陈瓘 027
 周宗 韩雍 028
 杨荣 029
 薛季昶 徐谊 030
 刘晏 031
 裴宽 李祐 031
 孙叔敖 032
 范镇 033
 东海钱翁 033
 郭子仪 034
 阿豺 034
 
 通简卷三 036
 宋太宗 036
 曹参 036
 赵普 李沆 陆九渊 037
 诸葛亮 038
 高拱 039
 龚遂 041
 韩褒 042
 李允则 042
 文彦博 043
 张辽 043
 林兴祖 044
 李封 045
 耿定向 045
 裴度 046
 郭子仪 046
 鞠真卿 047
 赵豫 048
 程卓 049
 牛弘 049
 
 迎刃卷四 050
 严可求 050
 秦桧 050
 吴时来 051
 陈希亮 苏轼 章纶 姚夔
 052
 于谦 053
 刘坦 053
 吕夷简 054
 王守仁 055
 朱胜非 056
 李泌 056
 范槚 057
 
 明智部第二 059
 明智部总序 059
 知微卷五 060
 箕子 060
 何曾 060
 臧孙子 061
 夏翁 尤翁 061
 郈成子 062
 张方平 063
 曹玮 063
 申屠蟠 064
 穆生 065
 列子 065
 万二 066
 郗超 067
 
 亿中卷六 068
 子贡 068
 范蠡 068
 姚崇 070
 王应 071
 李泌 072
 荀息 073
 虞卿 073
 王琼 074
 班超 075
 蔡谟 076
 郭嘉 虞翻 076
 夏侯霸 077
 傅嘏 077
 陆逊 孙登 078
 盛度 078
 邵雍 079
 范纯仁 079
 曹彬 080
 剖疑卷七 081
 汉昭帝 081
 孔季彦 081
 杜杲 082
 王商 王曾 082
 西门豹 084
 戚贤 085
 陆粲 085
 李吉甫 086
 
 经务卷八 087
 刘晏 087
 李悝 089
 朱熹 089
 周忱 090
 陈霁岩 092
 富弼 滕元发 原杰 093
 刘大夏 096
 苏轼 096
 杨一清 097
 张全义 098
 范纯仁 099
 赵开 099
 丁谓 100
 叶梦得 100
 韦孝宽 李崇 100
 范仲淹 101
 徐阶 102
 曹玮 103
 
 察智部第三 105
 察智部总序 105
 得情卷九 106
 唐朝某御史 106
 张楚金 106
 崔思竞 107
 李崇 107
 欧阳晔 108
 王佐 109
 高子业 109
 张举 110
 杨评事 110
 杨茂清 110
 许进 姚公 张昺 112
 李德裕 113
 程颢 113
 裴子云 赵和 113
 何武 张咏 115
 某巡官 115
 张齐贤 116
 黄霸 李崇 116
 宣彦昭 范邰 117
 李惠 游显 117
 孙亮 118
 乐蔼 118
 李耆寿 118
 
 
 诘奸卷十 120
 赵广汉 120
 周忱 121
 陈霁岩 121
 张敞 虞诩 121
 王世贞 122
 王璥 王守仁 123
 苏涣 124
 范槚 124
 张小舍 125
 苏无名 125
 陈懋仁 126
 某京师指挥 127
 李复亨 128
 向敏中 129
 钱藻 129
 吉安某老吏 130
 吴复 130
 高湝 杨津 131
 刘宰 131
 陈襄 131
 秦桧 慕容彦超 132
 子产 严遵 132
 元绛 133
 蒋恒 133
 杨逢春 134
 马光祖 134
 范纯仁 134
 刘宗龟 135
 某郡从事 135
 徽州富商 136
 临海令 137
 李杰 包恢 137
 汪旦 138
 慕容彦超 139
 韩琦 139
 江点 140
 胆智部第四 141
 胆智部总序 141
 威克卷十一 142
 侯嬴 142
 班超 143
 耿纯 145
 温造 145
 哥舒翰 李光弼 145
 柴克宏 146
 杨素 147
 吕公弼 147
 张咏 147
 黄盖 况钟 148
 宗泽 150
 苏不韦 152
 
 识断卷十二 154
 齐桓公 154
 卫嗣君 155
 高洋 155
 王素 155
 种世衡 156
 祝知府 156
 
 术智部第五 157
 术智部总序 157
 委蛇卷十三 158
 箕子 158
 陈瓘 158
 郭德成 159
 郭崇韬 宋太祖 159
 
 谬数卷十四 161
 散谷 藏谷 161
 东方朔 162
 梁储 162
 满宠 郭元振 163
 甯越 164
 慎子 165
 何承矩 166
 苏秦 167
 鸱夷子皮 169
 严讷 169
 唐太宗 170
 
 权奇卷十五 171
 孔子 171
 王琼 171
 秦桧 172
 王东亭 173
 曹冲 173
 张循王老兵 173
 
 捷智部第六 175
 捷智部总序 175
 灵变卷十六 176
 鲍叔牙 176
 延安老校头 176
 王羲之 177
 刘备 177
 赵葵 178
 顾蚧 耿定力 178
 周忱 179
 某教谕 179
 
 应卒卷十七 181
 孔子 181
 赵从善 临安吏 辛弃疾
 181
 张恺 182
 陶鲁 183
 曹操 183
 盛度 183
 
 敏悟卷十八 184
 高定 184
 文彦博 司马光 185
 王戎 185
 曹冲 185
 怀丙 186
 杨修 186
 语智部第七 189
 语智部总序 189
 辩才卷十九 190
 子贡 190
 虞卿 193
 陈轸 195
 狄仁傑 196
 陆贾 齐地王先生 197
 
 
 善言卷二十 199
 孔子 199
 简雍 199
 梁適 孙沔 199
 某布政司吏 200
 
 兵智部第八 201
 兵智部总序 201
 不战卷二十一 202
 王德用 202
 程昱 202
 李光弼 202
 
 制胜卷二十二 204
 孙膑 204
 陆逊 陆抗 205
 朱儁 206
 曹玮 207
 吴成器 207
 王式 208
 
 诡道卷二十三 209
 郑公子突 209
 夫概王 209
 贾 潘尪 210
 李广 王越 210
 孙膑 虞诩 211
 祖逖 檀道济 岳飞 212
 
 闺智部第九 215
 闺智部总序 215
 贤哲卷二十五 216
 马皇后 216
 李邦彦母 216
 伯宗妻 216
 侯敏妻 217
 袁隗妻 217
 李夫人 218
 
 雄略卷二十六 219
 齐襄王后 219
 李侃妻 219
 蓝姐 220
 
 
 杂智部第十 221
 杂智部总序 221
 狡黠卷二十七 222
 徐温 222
 赵高 李林甫 222
 秦桧 223
 孙三 224
 朱化凡 224
 猾吏奸官 225
 
 小慧卷二十八 226
 綦毋恢 226
 薛公 226
 俞羡章 226
 孟陀 226
 谢生 227
 |  
         
          | 內容試閱: |   
          | 使用说明 
 如果您闲来无事,在书店中凑巧拿起这本书,习惯性地翻开前言,在合上放下与再看一会儿两可之间,那么,我真诚地邀请您起码将这篇使用说明读完。相信我,天底下没那么多凑巧的事,冥冥中的缘分,其实有迹可循。
 我猜您首先是被封面上智囊两个字吸引,暗自希望从书里得到些走出人生迷茫、生活苦恼、职场困境的启发,如此看来,您在读书这件事上,是个实用主义者。乍听起来,用实用主义的态度来读书似乎很不可取,起码姿态上不够高蹈,好像不太好意思大声地、面不改色心不跳地说出口,然而什么都不为地打开一本书,实际上细思极恐,那无非是消磨时间的粉饰,是空虚而非充实。假如能从幽冥中起死,面对这样的读者,《智囊》的编著者,明朝人冯梦龙如果他脾气不好的话甚至可能会愤而从其手中将书夺走,一通詈骂:我的书不是给你这样的人读的!我编《智囊》是为了让人变得聪明,你这样的朽木已经不可雕琢,放下我的书,我要把它送给这位眼神中透出渴望的人,他才是我的读者!
 冯梦龙当然不能起死,这只是我开的一个笨拙的玩笑,但是如果您仔细翻看《智囊》的目录,会发现这个玩笑并非没有基础。冯梦龙上穷碧落下黄泉,从各种前人著作中寻章摘句,整理出体现某方面智慧的段落,将这些段落分门别类地加上标签,什么上智、胆智、术智、兵智甚至闺智等等,俨然是要凑成一部在生活的各个层面,面对各种问题无从措手时,可资借鉴的智慧工具书。一个人翻开这样一本工具书,却什么都不为,对编著者确实是一种冒犯与亵渎。
 那为什么我们还要选注,而不是将《智囊》整本书照单全收?这明明是更大的冒犯。这里面牵涉一个非常严肃的道理,既关系到(我以为的)我们面对古籍时应该采取什么态度,也是我在选时遵照的基本原则,不能不详加解释说明。
 冯梦龙先生(我再次假设面红耳赤的冯梦龙站在我的面前,等待我给他一个合理的解释),抽象点说,我秉持这样一种观念:所有的思想方法都应该立足于现实的问题,一旦不能解释或解决问题,肯定是思想错了,不是问题错了。反过来,问题变,思想就应该随之而变。不能解决问题的思想不管多么迷人、多么费尽心血,都应该弃之如鄙履。这种观念当然不是我的发明,刻舟求剑就是很好的教训。冯梦龙先生应该能明白。
 我冒昧地猜测,当年鲁迅先生主张少读或者不读中国书,其实就是想用高喊拆房子的办法,拆掉堵在泥古不化的国人思维里的那道墙,毕竟老办法从来都解决不了新问题,实事求是四个字,从来不易。也就是说,一本古籍如果不能解决某个问题,确实就没有读它的必要了。《智囊》从编纂之初,就是一本冲着问题去的作品,但是那些问题植根在冯梦龙的生活背景中,我们已经没有了这样的背景,也就没那些问题了。那它为什么又还值得读呢?后面在讨论另一个话题时,我会说到,现在先卖个关子。
 冯梦龙编纂《智囊》时,读书最主要的目的是做官,读书人面对的最主要的问题,是一旦做官之后,如何处理微妙而复杂的君臣关系,如何断案,如何御敌,《智囊》理所当然地为解决这些问题服务。现在的读者没有这方面的问题了,与之相关的段落中所包含的智慧自然也就因失去现实滋养而萎缩、湮灭。囊中已然无智,再留着,智囊何以名实相副?就算是孩童,给他一只奇趣蛋,打开却空无一物,恐怕也是要哭要闹要失望的吧?所以,将介绍古人如何排兵布阵的《兵智部武案卷二十四》整卷删去,在我看来也是理所当然。去粗取精,去没用取有用,对冯梦龙或者任何一本书的作者,都是最大的尊重,也是对自己负责任的表现,更是作者与读者之间最良性的互动。我当然希望这本书能和读者产生这样的互动,如果这种互动是由我的选注而促成,选注的乐趣会更加充实。
 说到乐趣,或者说到我为什么贸然提到奇趣蛋,是因为我想借机提出我在选注时的另一条标准:是否有趣。《智囊》中的很多段落,听起来就像是今人所谓的段子。试举一例:
 先主时天旱,禁私酿。吏于人家索得酿具,欲论罚。简雍与先主游,见男女行道,谓先主曰:彼欲行淫,何以不缚?先主曰:何以知之?对曰:彼有其具!先主大笑而止。
 三国时期蜀国大旱,粮食歉收,所以刘备禁止私人酿酒,免得浪费粮食。底下的官吏根据这条命令,但凡在百姓家发现有酿酒的器具,就按违反禁止私人酿酒令处理。估计也是闹得鸡飞狗跳。有天简雍陪刘备郊游,看到有男女同行,就对刘备说:这两人只怕是要交媾了,赶紧抓起来啊!刘备一头雾水:什么意思?你怎么知道人家要交媾?这不是走得好好的么?简雍说:他们随身携带交媾的工具啊!刘备一听,哈哈大笑。刘备也不是傻子,当然明白简雍是什么意思,所以就废除了之前的禁令。
 禁酒这件事在历史上往往闹得很严重,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美国甚至采用了随机在酒中投放毒药的办法来惩罚喝酒的人,死伤好几百,搞得很恐慌。你可能会觉得很奇怪,不就是喝个酒么,用得着弄到死人的地步?没道理嘛。然而主张禁酒的人,有他们的道理,这个道理甚至很神圣。宗教上的道德理由就不说了,现实中,当时主张禁酒的人认为,喝酒引发犯罪,比如街头斗殴、家庭暴力之类,背后往往是酒在催动,禁酒就能斩断这种引发关系,减少犯罪。但是禁酒并没有减少犯罪,反而产生了更多的问题。就是这么一条把社会弄得很混乱的政策,人人都看到了它的问题,反对的人不少,言辞也很激烈,却执行了十三年之久。
 同样是禁酒,在近乎两千年前的蜀国,就因为简雍的一两句玩笑话,刘备的哈哈大笑几声,就给取消了,确实让人感叹。我想进一步说一下我对简雍这个玩笑的理解。我猜当时也会有很多人反对刘备的禁酒令,甚至也上过奏折,提过意见,为什么其他人没能让刘备废除禁令?除了谐趣,简雍这番话,到底高明在哪里?我觉得,高就高在迂回的策略,谐趣只是其包装。很多时候,我们都会发现,和一个自身有道理的事情正面对抗,往往并不是改变它的最佳选择。就比如刘备的禁酒令,不管是从道德还是从现实考量,都很有道理:在粮食歉收的情况下还要酿酒,明显会导致一部分人饿肚子,甚至有更恶劣的情况出现。如果单纯用看似有道理的、个人对酒的喜好来对抗,只会拔高对方的道德性,显出自己的小来,如此,只能适得其反,实现不了自己的目的。在这种情况下,倒不如放大对方的荒谬,使其不能自圆。简雍开玩笑、使段子,就是在放大对方的荒谬。
 这种凡事绕一步的策略,大概是《智囊》的精华所在,也是中国式智慧的精华所在。我再举一个例子凑巧也是和禁酒有关,这次直接翻译过来,希望您自己在书中读到时能会心一笑:
 一个小媳妇到衙门来报案,举报自己的婆婆在家私自酿酒。按律,私自酿酒要打几十大板。案情落实之后,当官的问小媳妇:你是不是个孝顺媳妇?小媳妇肯定说自己孝顺。当官的当机立断,判这个婆婆几十大板。小媳妇不是孝顺吗?由她来代婆婆挨打。
 这就是典型的中国式智慧。小媳妇举报自己的婆婆,摆明了是婆媳之间关系不和,而且违背了亲亲互隐的礼法。但是现行的法律又明确规定私自酿酒必须受罚,如果不罚,法律的尊严将受到损害。于是,当官的采取了这样一种策略,合理利用规则,维护了法律的尊严,更重要的是,通过惩罚违背孝道和亲亲互隐礼法的小媳妇,彰显了礼教,确保了儒家伦理的不可侵犯。这也就是所谓经与权。中国式的智慧,往往就是面对不可动摇的经,寻找到最佳的权。而《智囊》中所隐藏的最大的智,就是如何去权:它几乎就是权的案例集。读到这里,读者诸君如果还记得我之前卖弄的关子为什么《智囊》还值得读?应该同时也知道了答案。我确实认为,如果一个读者希望《智囊》能给他(或她)走出人生迷茫、生活苦恼、职场困境以启发,他(或她)一定会有所收获。
 但是,我必须要在最后高声地说出一个大写的但是:《智囊》选注本必须批判地读!就像一盒药,说明书上除了介绍化学成分、服用方法,还必须说明注意事项或者禁忌它往往放在说明书的最后,却最重要。
 刚才我已经说过,通过选,我删除了《智囊》中大量的只有在封建社会的体制下才会遇到的问题,保留了即使在现代生活背景下,也可能有所启发的,或许可以称之为权术的内容。宏观地看这些条目、这些故事,你会发现聪明确实是聪明,手段也确实都是好手段,然而这些聪明劲儿、这些好手段,往往都是诉诸情感,而不是理性。情感这个东西捉摸不定,因人而异,遇到媳妇举报婆婆,聪明的官员会有自己的处理办法,却没看到因此上升到制定出一套从此以后如何应对此类事件的制度、条文。历史学者黄仁宇先生说中国人缺少大历史的观念,缺少一种数目字管理的精神,我理解,其实说的正是这种情感发达而理性欠缺的情况。或者所谓的中国文化的早熟,也能按此解释?
 这些问题我没有能力解决,就像医生也没办法解决药物的禁忌,却必须提醒患者有所注意,我也只能尽到提醒的义务。《智囊》选注本中的权术,原本只是在原则(经)的约束下,合理利用规则权衡利弊做出对策的技术之缩写,我希望读者不要最后读成权力之术(任何两种力量、两个人之间的较量,都可以称为权力的较量),希望读者还是能更多地增进理性,而不是放纵感性。
 我要说的,差不多也已经结束,有些话也不想再多发挥,毕竟修行在个人。如果有读者觉得我的选取不当,我愿意接受批评。如果有读者觉得我的注释不当,我也愿意接受批评。要狡辩一下的话,我想说,我觉得不注释人名、官名等并不影响阅读,而且不知道人名反而可以将特定人物所经历的事套在任何人身上,更能去囊取智,岂不更好?毕竟我选注的目的不是增进读者的历史知识或者文言文阅读水平,而是分享前人的智慧,所以我往往只在影响理解的地方注释甚至直接翻译一下。我没打算让《智囊》选注本成为一本很严肃的古籍其实冯梦龙当年也没这么想过,他就是一个书商,只想捣鼓出一本畅销书。
 刘小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