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書推薦:
 
  《 
			乳腺整合肿瘤学 国际经典乳腺肿瘤学译著 一部聚焦乳腺肿瘤综合治疗的实用专著
			》
 售價:HK$ 
			140.8
 
  《 
			识药食药——免“疫”防病
			》
 售價:HK$ 
			53.9
 
  《 
			钩针编织曼陀罗花样
			》
 售價:HK$ 
			65.8
 
  《 
			两晋南北朝史 一口气看懂两晋南北朝史
			》
 售價:HK$ 
			74.8
 
  《 
			这样吃 长得高 临床营养师和新手父母的儿童营养指南 专注解决0到16岁孩子营养问题
			》
 售價:HK$ 
			57.2
 
  《 
			暗黑历史书系·古代战争史
			》
 售價:HK$ 
			107.8
 
  《 
			索恩丛书·马克斯·韦伯:跨越时代的人生
			》
 售價:HK$ 
			108.9
 
  《 
			无路之路
			》
 售價:HK$ 
			65.8
 
 
 | 
         
          | 內容簡介: |   
          | 本书系统论述了环境修复的基本原理与工程技术, 全面介绍了受污染土壤、 污染水体、 污染大气和固体废物污染的各种环境修复工程。 全书共13 章, 包括绪论、 污染土壤环境修复工程概论、 污染土壤的物理修复工程、 污染土壤的化学修复工程、 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工程、 污染土壤的微生物修复工程、 污染土壤的生态修复工程、 污染水环境修复工程概论、 污染湖泊水库水环境修复工程、 污染河流水环境修复工程、 污染地下水环境修复工程、 污染大气环境修复工程、 固体废物污染环境修复工程。
來源:香港大書城megBookStore,http://www.megbook.com.hk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环境类专业相关课程的教材, 也可作为其他专业相关课程的教学参考书, 还可作为环境保护、 生命科学、 土壤学、 水文学的研究人员及工程设计人员的参考书。
 |  
         
          | 目錄: |   
          | 前言 第1章绪论1
 11环境概述1
 12环境问题3
 13环境修复概述11
 思考题15
 参考文献16
 第2章污染土壤环境修复工程概论17
 21土壤概述17
 22土壤污染24
 23污染土壤环境修复33
 思考题35
 参考文献36
 第3章污染土壤的物理修复工程37
 31物理修复概述37
 32物理分离修复38
 33土壤蒸气浸提修复45
 34土壤电动力学修复58
 35土壤固化稳定化修复71
 36土壤玻璃化修复79
 37土壤热力学修复81
 38土壤热解吸修复85
 39土壤水泥窑协同处置98
 310土壤冰冻修复101
 思考题103
 参考文献103
 第4章污染土壤的化学修复工程104
 41化学修复概述104
 42土壤性能改良修复106
 43化学淋洗修复108
 44化学氧化修复123
 45化学还原与还原脱氯修复133
 46溶剂浸提修复140
 思考题143
 参考文献143
 第5章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工程145
 51植物修复概述145
 52植物对污染物的修复原理147
 53影响植物修复的环境因子152
 54有机污染物的植物修复154
 55重金属的植物修复155
 56放射性核素及富营养化物的植物
 修复161
 57植物修复技术162
 思考题168
 参考文献168
 第6章污染土壤的微生物修复
 工程170
 61微生物修复概述170
 62微生物修复机理176
 63微生物修复生态学原理194
 64影响生物修复的污染物特性202
 65污染土壤的微生物修复工程216
 思考题227
 参考文献227
 第7章污染土壤的生态修复工程228
 71生态工程概述228
 72生态工程修复231
 73生态围隔阻控工程244
 思考题262
 参考文献263
 第8章污染水环境修复工程概论264
 81水环境与水污染264
 82水环境修复270
 83水环境修复工程272
 思考题275
 参考文献275
 第9章污染湖泊水库水环境修复
 工程276
 91湖泊水库水环境276
 92污染湖泊水库水环境修复概述289
 93污染湖泊水库环境修复工程293
 思考题309
 参考文献309
 第10章污染河流水环境修复工程311
 101河流水环境311
 102河流的主要环境问题316
 103河流水环境修复328
 104河流水环境修复工程331
 思考题362
 参考文献363
 第11章污染地下水环境修复工程364
 111地下水的基本特征与污染364
 112污染地下水环境修复374
 113地下水污染控制375
 114污染地下水抽取处理修复378
 115污染地下水气体抽提修复386
 116污染地下水空气吹脱修复391
 117污染地下水循环井修复394
 118污染地下水多相抽提修复397
 119污染地下水微生物修复404
 1110污染地下水化学氧化修复417
 1111污染地下水可渗透反应屏障修复432
 思考题445
 参考文献445
 第12章污染大气环境修复工程447
 121污染大气的环境修复447
 122污染大气的植物修复448
 123污染大气的微生物修复457
 124污染大气的天然无机矿物材料
 修复464
 思考题466
 参考文献466
 第13章固体废物污染环境修复
 工程468
 131固体废物概述468
 132固体废物污染的环境修复470
 思考题485
 参考文献486
 |  
         
          | 內容試閱: |   
          | 人类文明自诞生之日起,就面临着环境问题的困扰与挑战。环境问题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息息相关,该问题处理得妥当与否,直接关系着文明的走向与最终命运。 环境问题虽然自古有之,但农业文明时代人类对自然的开发和改造规模相对较小,环境与发展的矛盾尚未激化。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生产力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革与飞跃。现代工业文明像一把双刃剑,人类在享受其带来的便利与高效之时,也不得不面对环境问题因之而愈加严重的事实。高速发展的科学技术赋予了人类前所未有的改造环境的能力,也冲毁了人类在大自然面前的最后一点矜持与敬畏。在发展高于一切的浮躁情绪中,被科技武装起来的人类无视环境的承载能力,随心所欲地对其进行盲目的干扰与破坏。如此一来,环境矛盾日渐尖锐,影响范围不断扩大,危害程度更是愈发严重。
 污染是环境问题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人类影响最直接的一方面。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经济腾飞的起步阶段面临相当的发展压力,对于环境问题特别是污染的考虑以往比较欠缺。事实上,我国目前的环境污染情况非常严重,环境形势十分严峻。据统计,目前我国20%以上的耕地受到重金属、有机物和化学品的污染,由此造成每年出产的含污染粮食多达1200万t。土地横遭厄运之时,水体也未能幸免。我国75%以上的湖泊、90%以上的城市河流、50%以上的地下水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从长江到黄河,从西南的滇池到东北的松花江,从东部的淮河到西部的渭河等,城市与工业企业排放的污染物都在源源不断地涌入其中。一泓碧水已经难觅,苍苍蒹葭生于其中的图景更是幻灭为诗文中残存的意象。秋水之上的蔚蓝长空,也在工业废气的“熏陶”下褪去了其原本的色彩。我国一些主要城市的大气污染物浓度远远超过国际标准,雾霾的天空已经成为许多城市人习以为常的体验。急剧增加的固体废物产量,将一座座现代城市化为垃圾包围中的火山口,不断向外喷发新的废物,卡尔维诺笔下的利奥尼亚,已然是如今城市的写实画面。环境污染严重影响着我国的生态环境和人民身体健康,已成为限制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障碍之一。
 污染物是引起环境恶化的最根本原因之一,解决环境问题的关键是对污染物的控制与处理。污染预防工程着眼于从源头上遏制排放;传统的环境工程(即“三废”治理工程)则侧重于将污染物通过转化或再利用的方法进行消减。以上两种方法在污染控制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对于已经遭受污染的环境却无能为力。实际上,工业污染物大多具有严重的毒性,且不易降解,在环境中性质稳定,毒性持久并具有累积效应。对已污染环境的治理,同预防与遏制一样重要。环境修复工程正是针对这方面的需求发展起来的。污染预防工程、传统的环境工程和污染环境的修复工程分别属于污染物控制的产前、产中和产后三个环节,三者共同构成污染物控制的全过程体系,是可持续发展在环境方面的重要体现。
 环境修复工程是一门介于基础学科与工程应用学科之间的新兴边缘学科,也是当今环境科学与工程研究的热点领域。该学科主要研究如何对被污染环境采取物理、化学与生物学技术措施,使存在于环境中的污染物质浓度减少、毒性降低乃至完全无害化,从而将环境部分或全部恢复到原始状态。自20世纪末以来,环境修复科学与工程技术发展甚为迅速,国内众多高等院校都将环境修复作为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主干必修课程。
 为适应现代教学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及时反映环境修复研究的新进展,近期环境污染修复的新技术和工程案例等,培养合格的环保事业人才,并为学生后续学习和科研工作打下良好、扎实的基础,结合西安交通大学2017年度研究生教育改革项目研究成果,编写了本书。
 本书由西安交通大学赵景联教授、刘萍萍博士主持编写,沈振兴教授参与编写。研究生袁晓声、张益菱、任华蕊、马牧笛、马倩参与了资料的整理和图表绘制,在此表示感谢。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参考了大量相关领域的著作,我们尊重资料作者的工作成果,在每一章后均列出引文出处以明示读者。在此,编者向参考文献的作者致以诚挚的谢意!
 由于环境修复工程是一门新兴学科,可供参考的图书资料尚比较匮乏。限于编者的水平,书中难免有不完善之处,恳请读者予以批评指正。
 赵景联
 于西安交通大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