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書推薦:
 
  《 
			写给不同体型健身者的力量训练指南
			》
 售價:HK$ 
			107.8
 
  《 
			隐秘的翅膀
			》
 售價:HK$ 
			79.2
 
  《 
			B先生:梅兰妮·克莱因的成人分析故事
			》
 售價:HK$ 
			86.9
 
  《 
			能量!
			》
 售價:HK$ 
			97.9
 
  《 
			壹卷YeBook论世衡史丛书——晚清政治史的制度脉络
			》
 售價:HK$ 
			90.2
 
  《 
			桎梏: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的大地主经济
			》
 售價:HK$ 
			173.8
 
  《 
			财富的灵性法则
			》
 售價:HK$ 
			49.5
 
  《 
			经纬度丛书·三国关键之战:决定历史走向的13场战役
			》
 售價:HK$ 
			74.8
 
 
 | 
         
          | 內容簡介: |   
          | 本书作者针对软件工程的学科特点,注重结合实例讲解软件工程的理论与方法,避免抽象和枯燥的论述,在兼顾传统的结构化方法的同时,注重当前广为采用的面向对象和敏捷开发方法,新版加入了新型的软件开发方法,例如开源软件、智能化软件、微服务。强调软件质量、软件安全和软件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素质。 |  
         
          | 目錄: |   
          | 前言 教学建议
 第一部分软件工程概述
 第1章软件与软件工程的概念
 11软件的概念、特性和分类
 111软件的概念及特性
 112软件的分类
 12软件危机与软件工程
 121软件危机
 122软件工程
 13软件工程的目标
 14软件生存期
 15软件工程方法概述
 151传统方法
 152面向对象方法
 153面向服务方法
 154面向数据方法
 155形式化方法
 16软件工具概述
 161软件工具的概念
 162软件工具的发展
 163软件工具的分类
 164常用软件工具介绍
 17软件工程知识体系及知识域
 习题
 第2章软件生存期模型
 21瀑布模型
 22快速原型模型
 23增量模型
 24螺旋模型
 25喷泉模型
 26统一过程
 27基于构件的开发模型
 28敏捷过程
 习题
 第二部分结构化分析与设计方法
 第3章软件需求获取与结构化分析方法
 31需求获取与需求分析阶段的任务
 311需求获取的任务和原则
 312需求获取的过程
 313软件需求分析阶段的任务
 32结构化分析方法
 321功能建模
 322数据建模
 323行为建模
 324数据字典
 325加工规格说明
 33系统需求规格说明
 331软件需求规格说明模板
 332SRS和DRD的质量要求
 34需求评审
 341正式的需求评审
 342需求评审中的常见风险
 35需求管理
 351需求跟踪
 352需求变更管理
 习题
 第4章结构化设计方法
 41软件设计的概念及原则
 411软件设计的概念
 412软件设计的原则
 42结构化设计
 421结构化软件设计的任务
 422结构化设计与结构化分析的关系
 423模块结构及表示
 424数据结构及表示
 43体系结构设计
 431基于数据流方法的设计过程
 432典型的数据流类型和系统结构
 433变换型映射方法
 434事务型映射方法
 435模块间的耦合与内聚
 436软件模块结构的改进方法
 44接口设计
 441接口设计概述
 442人机交互界面
 45数据设计
 451文件设计
 452数据库设计
 46过程设计
 461结构化程序设计
 462程序流程图
 463NS图
 464PAD图
 465伪代码
 466自顶向下、逐步细化的设计过程
 47软件设计规格说明
 48软件设计评审
 481概要设计评审的检查内容
 482详细设计评审的检查内容
 习题
 第三部分面向对象分析与设计方法
 第5章面向对象方法与UML
 51面向对象的概念与开发方法
 511对象
 512类与封装
 513继承
 514多态
 515消息通信
 516面向对象的软件开发方法
 52UML简介
 521UML的产生和发展
 522UML的特点
 523UML的基本模型
 53UML的事物
 531结构事物
 532行为事物
 533分组事物
 534注释事物
 54UML的关系
 541依赖关系
 542关联关系
 543泛化关系
 544实现关系
 55UML的图
 551用例图
 552类图
 553顺序图与通信图
 554状态图
 555活动图
 556构件图与部署图
 习题
 第6章面向对象分析
 61面向对象分析概述
 611确定系统边界
 612面向对象分析的3种模型
 62建立用例模型
 621确定业务参与者
 622确定业务需求用例
 623创建用例图
 63建立对象模型
 631对象模型的5个层次
 632划分主题
 633确定类与对象
 634确定结构
 635确定属性
 636确定服务
 637建立类图
 64建立动态模型
 641顺序图
 642通信图
 643状态图
 习题
 第7章软件体系结构与设计模式
 71软件体系结构的基本概念
 711什么是体系结构
 712体系结构模式、风格和框架的概念
 713体系结构的重要作用
 72典型的体系结构风格
 721数据流风格
 722调用∕返回风格
 723仓库风格
 73特定领域的软件体系结构
 731类属模型
 732参考模型
 74分布式系统结构
 741多处理器体系结构
 742客户机∕服务器体系结构
 743分布式对象体系结构
 744代理
 75体系结构框架
 751模型视图控制器
 752J2EE体系结构框架
 753PCMEF与PCBMER框架
 76设计模式
 761抽象工厂
 762单件
 763外观
 764适配器
 765职责链
 766中介者
 767观察者
 习题
 第8章面向对象设计
 81面向对象设计过程与准则
 811面向对象设计过程
 812面向对象设计准则
 82体系结构模块及依赖性
 821类及其依赖性
 822接口及其依赖性
 823包及其依赖性
 824构件及其依赖性
 83系统分解
 831子系统和类
 832服务和子系统接口
 833子系统分层和划分
 834Coad & Yourdon的面向对象设计模型
 835子系统之间的两种交互方式
 836组织系统的两种方案
 84问题域部分的设计
 85人机交互部分的设计
 851用户界面设计步骤
 852Web应用系统的界面设计
 86任务管理部分的设计
 87数据管理部分的设计
 88对象设计
 881使用模式设计对象
 882接口规格说明设计
 883重构对象设计模型
 89优化对象设计模型
 习题
 第四部分软件实现与测试
 第9章软件实现
 91程序设计语言
 911程序设计语言的性能
 912程序设计语言的分类
 913程序设计语言的选择
 92程序设计风格
 921源程序文档化
 922数据说明标准化
 923语句结构简单化
 924输入输出规范化
 93编码规范
 94程序效率与性能分析
 941算法对效率的影响
 942影响存储器效率的因素
 943影响输入输出的因素
 习题
 第10章软件测试方法
 101软件测试的基本概念
 1011什么是软件测试
 1012软件测试的目的和原则
 1013软件测试的对象
 1014测试信息流
 1015测试与软件开发各阶段的关系
 1016白盒测试与黑盒测试
 102白盒测试的测试用例设计
 1021逻辑覆盖
 1022语句覆盖
 1023判定覆盖
 1024条件覆盖
 1025判定条件覆盖
 1026条件组合覆盖
 1027路径覆盖
 103基本路径覆盖
 104黑盒测试的测试用例设计
 1041等价类划分
 1042边界值分析
 105软件测试的策略
 1051单元测试
 1052组装测试
 1053确认测试
 1054系统测试
 1055测试的类型
 106人工测试
 1061静态分析
 1062人工测试方法
 107自动化测试
 1071自动化测试与手工测试
 1072脚本技术
 1073自动化测试框架及测试流程
 108调试
 习题
 第五部分软件维护与软件管理
 第11章软件维护
 111软件维护的概念
 1111软件维护的定义
 1112影响维护工作量的因素
 1113软件维护的策略
 112软件维护活动
 1121软件维护申请报告
 1122软件维护工作流程
 1123维护档案记录
 1124维护评价
 113逆向工程
 114重构
 115程序修改的步骤和修改的副作用
 1151分析和理解程序
 1152修改程序
 1153修改程序的副作用及其控制
 1154重新验证程序
 116软件的维护性
 1161软件维护性定义
 1162软件维护性度量
 117提高软件维护性的方法
 1171使用提高软件维护性的开发技术和工具
 1172实施开发阶段产品的维护性审查
 1173改进文档
 习题
 第12章软件过程与软件过程改进
 121软件过程概述
 122软件生存期过程国际标准
 123软件过程成熟度
 1231什么是软件过程成熟度
 1232过程制度化
 124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
 1241CMM与SEI
 1242CMM的演化
 1243CMM族和CMMI
 1244CMMI 13简介
 1245CMMI评估
 125软件过程改进
 1251软件过程改进的IDEAL模型
 1252软件过程改进框架
 1253有效的软件过程
 习题
 第13章软件项目管理
 131软件项目管理概述
 1311软件项目管理的目标
 1312软件项目管理涉及的几个方面
 132项目估算
 1321项目策划与项目估算
 1322软件规模估算的功能点方法
 1323软件开发成本估算
 133风险管理
 1331什么是软件风险
 1332风险管理的任务
 1333风险评估
 1334风险控制
 1335做好风险管理的建议
 134进度管理
 1341进度控制问题
 1342甘特图
 1343时标网状图
 1344PERT图
 135需求管理
 1351系统需求与软件需求
 1352需求工程
 1353需求变更
 1354需求变更控制
 1355可追溯性管理
 136配置管理
 1361什么是软件配置管理
 1362软件配置标识
 1363变更管理
 1364版本控制
 1365系统建立
 1366配置审核
 1367配置状态报告
 137质量管理
 习题
 第14章软件工程标准及软件文档
 141软件工程标准
 1411标准的概念
 1412软件标准化的意义
 1413标准的分类与分级
 1414软件工程标准的制定与实施
 1415软件组织内的标准化工作
 142软件文档
 1421软件文档的作用和分类
 1422软件基本文档的内容要求
 1423对文档编制的质量要求
 1424文档的管理和维护
 习题
 第15章软件人员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
 151当前软件产品和软件产业的社会地位
 152软件人员不良行为表现的实例
 153软件工程人员的职业道德修养
 1531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
 1532软件工程人员职业道德修养的若干方面
 154在软件业中组织职业道德规范的贯彻实施
 附录近年国内外软件引起的系统重大事故
 参考文献
 |  
         
          | 內容試閱: |   
          | 当今,软件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先导性和战略性产业,它已成为信息产业和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重要支柱。软件工程在软件开发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对软件产业的形成及发展起着决定性的推动作用。采用先进的工程化方法进行软件开发和生产是实现软件产业化的关键技术手段。与其他产业相比,软件产业具有自己的特殊性。软件产业的发展更加依赖于人力资源,因此软件产业的竞争越来越集中到对人才的竞争。然而,刚毕业的大学生往往要经过半年到一年的培训才能适应软件企业的工作。长期以来,我国软件人才的现状远远不能满足软件产业发展的要求。因此,软件工程人员队伍的成长,特别是高层软件工程人员队伍的成长显得更为紧迫。 自从软件工程概念诞生以来,学术界和工业界做了大量的研究与实践工作,也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网络技术及面向对象技术的广泛应用,软件工程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软件工程已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中脱离出来,逐渐形成了一门独立的学科。软件工程教育所处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软件工程课程已成为软件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专业的必修课程。
 软件工程课程实践性比较强,如果学生没有实践经验,则很难理解相关的理论知识。因此,教师普遍感到软件工程课程难教,而学生则普遍感到难学。近年来,软件工程学科的发展非常迅速,新的理论、方法和工具层出不穷,其中很多已经应用到企业的实际工作中。软件工程的教学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我们认为,除了需要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方面进行改革之外,实践能力的培养对建设一支企业需要的合格软件工程人才队伍尤为关键。
 本书在编写中力图遵循以下原则:
 (1)既要强调和突出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又要尽可能使材料内容的组织符合读者的认识规律,在讲解概念、方法的过程中尽量结合实例,并且注重软件工程方法、技术和工具的综合应用,避免只是抽象和枯燥地讲解。
 (2)在介绍传统的结构化方法和面向对象方法的同时,兼顾当前广为采用的流行方法,如面向服务的方法和面向数据的方法,以突出教材的实用性以及学科当前的发展。
 (3)既要充分重视技术性内容,使初学者掌握必要的工程知识和方法,同时也应兼顾软件工程实践中必不可少的管理知识,例如项目管理、质量管理、人员管理等内容。
 本书在第2版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内容做了调整和充实,所做改动概述如下:
 (1)更新了第1章,在13节“软件工程的目标”中提供了国际标准的软件质量特性及其子特性作为软件产品的质量目标。在15节“软件工程方法概述”中增加了面向服务的方法和面向数据的方法。在164节“常用软件工具介绍”中对代表性的软件工具进行了修订。
 (2)第10章“软件测试方法”中增加了107节“自动化测试”,原107节“调试”后移为108节。
 (3)第11章“软件维护”中增加了113节“逆向工程”和114节“重构”,原113~115节依次后移为115~117节。
 (4)第13章“软件项目管理”中增加了137节“质量管理”。
 (5)本书最后增加了第15章“软件人员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
 (6)新增加了一个附录,其中列举了近年国内外软件引起的系统重大事故,目的是让读者从实际案例中吸取教训,提高对软件质量的重视。
 总之,本书力争做到结构合理、内容丰富,讲解由浅入深,既体现知识点的连贯性、完整性,又体现其在实际中的应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