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霸权之后:世界政治经济中的合作与纷争(东方编译所译丛)
》
售價:HK$
82.5

《
全球基础研究人才指数报告(2025)
》
售價:HK$
327.8

《
投资的心法:从传统文化视角看清投资中的规律
》
售價:HK$
75.9

《
如何使孩子爱上阅读:家长和教师能做些什么(基于科学原理,培养孩子阅读水平与内在动机)
》
售價:HK$
54.9

《
博物馆学辞典 博物馆学核心工具书,权威专家联合编纂,理论与实践的指南!
》
售價:HK$
270.6

《
战时的博弈:教宗庇护十二世、墨索里尼与希特勒的秘史(理想国译丛075)
》
售價:HK$
162.8

《
明亡清兴:1618—1662年的战争、外交与博弈
》
售價:HK$
74.8

《
北大版康德三大批判
》
售價:HK$
308.0
|
| 編輯推薦: |
※视角新颖,一定程度上填补1718世纪的中欧、东欧、北欧军事史的空白。
三十年战争和大北方战争在欧洲近代史上有着重要位置,前者塑造了新的欧洲,后者直接导致俄罗斯帝国的崛起并永远改变了波罗的海的局势。本书从瑞典视角讲述这段历史,补上了长期缺失的一片拼图。
※从17世纪瑞典帝国的兴衰探索战争、经济、地缘政治与国家发展的关系。
从国土面积、人口、资源方面看,瑞典没有成为大国的潜质,然而仅凭借其领导者的军事才能,它一度崛起为军事强国,将波罗的海化为自己的内湖,直至折戟波尔塔瓦。征俄失败后,瑞典在波罗的海的霸权迅速衰落。个中原因及经验教训,对思考今天的国家发展及国际关系,也有借鉴意义。
※线索清晰、细节丰富、语言平实、译文准确流畅
像纪录片一样,回顾瑞典帝国的崛起、衰落、崩溃,带你迅速领略那段历史的精彩,进入近代早期那个波澜壮阔的大时代!
|
| 內容簡介: |
|
本书研究了瑞典如何单凭军事技能便跻身强国之列,并支配北欧长达一个世纪。以瑞典的行动为主线,讲述卡尔马战争、三十年战争、瑞波战争(大洪水)、斯堪尼亚战争和大北方战争的历史。回顾瑞典军队如何踏上欧洲大陆、浴血沙场、崛起为军事强国,直至与庞大的俄国进行较量时走向毁灭。分析瑞典帝国的兴衰原因,探索战争、经济、地缘政治与国家发展的关系。
|
| 關於作者: |
作者简介:
亨里克O. 伦德(1936),生于挪威,在美国从军多年,退役后转向写作,关注故乡北欧,结合自己的战术知识与从军经历,撰写了一些突破性作品,包括《希特勒的先发制人》(Hitler''s Preemptive War: The Battle for Norway, 1940)、《芬兰的抉择之战》(Finland''s War of Choice: The Troubled German-Finnish Coalition in World War II)以及《希特勒的破浪理念》(Hitler''s Wave-Breaker Concept: An Analysis of the German End Game in the Baltic)。
译者简介:
汪枫,历史学硕士,曾参与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中国周边国家对华关系档案收集及历史研究,著有《北欧雄狮:古斯塔夫二世传》《南美大陆的战火:三国同盟战争》等。
|
| 目錄:
|
前言与鸣谢
导读
第一章 古斯塔夫阿道夫的丹麦和波罗的海之战
第二章 军事革命荷兰与瑞典的改革
第三章 瑞典参加三十年战争
第四章 布赖滕费尔德与莱茵河之战
第五章 通往吕岑的坎坷之路
第六章 16331648年瑞典在德军事活动
第七章 保卫帝国卡尔十世和卡尔十一的统治
第八章 卡尔十二的丹麦、波罗的海与德意志之战
第九章 俄罗斯之战卡尔十二的蒙尘与殒身
第十章 归纳与总结
附录一 本书高频引用资料作者传略
附录二 15001721年欧洲部分统治者
附录三 本书提及的陆军元帅(或对等头衔,如赫特曼)
附录四专有名词译名对照表
译后记
|
| 內容試閱:
|
政治上的宽宏大量常常是最真诚的智慧,一个伟大的帝国与狭小的心灵难以协调。埃德蒙柏克
十三四岁的时候,我还在挪威做学生,第一次阅读爱德华吉本的《罗马帝国衰亡史》是将其当作一项特殊作业。我感到这部拥有225年历史的作品(17761788年间出版)富有魅力。近日重览此书,感受犹如当年。
撰写本书,原因有两个。第一,我一生都好奇,吉本从罗马衰落中归纳的因素是否同样适用于我们的时代。在本作品中,我初步尝试回答自己的问题,尤其是因为它们符合我之前的职业:军事规划和实践者。一个强国的崛起,一些因素是显而易见的,如体量、人口、资源,但另一些是更难辨识的。
从瑞典开始叙述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因为当我们谈到国家实力和军事实力时,瑞典在很多方面都打破了通常认为的模式。算上芬兰和瑞典沿波罗的海东岸的领地,瑞典在参加三十年战争时只有130万150万居民。除了矿业外,这个国家实质上没有工业基础,是一个贫穷的农业国。然而,瑞典能够打败人口十倍于己、资源更加丰富的强国或强国联盟。
走上来就解决一些术语和定义的问题是必要的。我将国家实力视为一个
国家实现自身利益并影响其他国家之行为的综合能力。该定义纳入了一些既有区别又互相关联的因素人口、地理、经济、技术、社会心理、军事。本书关注的是军事因素,但由于国家实力的所有因素是相互关联的,所以只考虑一个因素而排除其他因素就不可能有意义地解决问题。
瑞典在1718世纪作为欧洲一流军事强国的难以置信的兴衰史,是军事史中一个被忽视的方面,而这就是我撰写此书的第二个原因。我希望能够部分地填补该时期中欧、东欧、北欧军事史编纂的空白。
本书涉及的时期超过100年,这100年是欧洲历史上一段极度复杂和混乱的时代,政治地图与今天大相径庭。关于三十年战争(16181648年),彼得H. 威尔逊教授(曾在2009年写出最新的综合性英文著作)在其著作的《前言》中评论道:
三十年战争史的专题研究是丰富的,但整体描述非常稀缺。极少有作者提供的内容超过了供学生使用的简短综述。原因显而易见。欲涵盖所有方面,至少需要掌握14种欧洲语言的知识,而完备的档案记录需要几辈子的时间去研究。印刷品甚至都有数百万页;单单研究结束战争的那份《威斯特伐利亚条约》,就有4000多种书刊。
我发现,就军事史而言,威尔逊教授完全正确。1929年,李德哈特得出了类似的结论:
考虑到他(古斯塔夫阿道夫)站在了现代世界的门槛本国(英国)对他的军事研究显著匮乏;如果考虑到他所生活的过渡时代是如此知名、对当时政治和宗教方面的研究是如此广泛的话,这种匮乏就愈加显著。
我所知道的最后一部以三十年战争的军事史为重点的英语著作,由特雷弗N. 迪普伊于1969年撰写。他对盎格鲁-撒克逊人的偏狭叹息道:
关于这种偏狭,恐怕没有比这更惊人的例子:英语的政治、军事史著作对古斯塔夫阿道夫在他的时代和后续时代的影响力缺乏关注。
考虑到在我们所研究的这一时代,武器和战术发生了革命性变化,其中很多是古斯塔夫的创造,并产生了我们所知的近代战争,上引观点尤为正确。
关于该时期的军事活动,有很多不错的德语书籍。令人惊奇的是,近期瑞典语的作品很少,军事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作为这场战争整体历史的一个要素而有所涉及。
三十年战争成为衡量后世所有战争的基准。希特勒的装备部长阿尔伯特施佩尔于1945年5月4日在无线电广播中宣布:德国现已遭受的毁灭只能与三十年战争相提并论。饥饿与匮乏对我国人民造成的大规模杀戮决不允许达到那个年代的比例。20世纪60年代的民意调查表明,德国人将三十年战争视为他们国家最大的灾难,甚于世界大战、犹太人大屠杀和黑死病。
甚至在21世纪,德国作者也声称在此前和此后,甚至包括二战中的恐怖轰炸,这片土地都没有像16181648年间那样遭到这么大的毁灭,其人民也没有受到如此多的折磨。
我们如果快进到导致瑞典帝国实质崩溃的大北方战争(17001721年),就会发现历史编纂中存在类似问题。在海量的档案记录中,我们发现有数百万页的资料不仅涉及这场战争,还涉及16481700年间的历次战争,但英语资料很少。军事活动也通常与其他主题一道讲述。这场重要战争缺乏足够的英语研究是令人费解的。它与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同时进行,在军事著作中完全被后一事件抢去了风头。可以肯定地说,大北方战争的结局比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更加重要,因为它直接导致了俄罗斯和普鲁士的崛起,对世界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
对这两个分别标志着瑞典崛起为军事大国和它走向衰落的时期,我们在研究中必须有所选择,因为正如威尔逊教授所言,进行全面的原始研究得花上几辈子时间。我没有这么多时间,因此我主要依赖英语、瑞典语、德语和法语的二手资料。限于语言能力,我无法使用俄语或波兰语文献,除非它们被译成了某种西欧语言。
有一些书我参考得比较多,它们均被列在注释、参考文献和附录一中。我感谢这些作者以及那些我提及次数较少的作者,因为他们的出色工作大大减省了我的研究,至少也为我指点了有用的资料。没有他们的著作,本书就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还有另外两个附录,一个是若干国家的统治者,一个是书中提到的陆军元帅或对等军衔人物列表。
历史学家威尔杜兰特和阿里尔杜兰特注意到,哲学家(我姑且认为一些学院派主流历史学家就属于这一类)和军事作家对历史驱动力的看法,一直以来就存在差异。如果从军事的视角解读历史,那么,战争就是最终的仲裁者,可以视为必要之举而予以接受
一位军事作家会问,如果在历史上的各种危急存亡之秋没有武器的保护,我们的文明和遗产将何去何从。另一方面,哲学家指出他们也理应如此战争的毁灭程度已经威胁了文明之根基。在我的一些评论中,我将回避这些争论,除非我认为有必要求助于自己的研究生涯和从军经历。
我感谢佛罗里达州科利尔县和李县的图书馆系统。它们的职员乐于助人,总是愿意帮我查询由出色的馆际借阅项目提供的粗略索引。
加利福尼亚的伊诺克哈加博士为我提供建议并承担编辑工作,就像我此前撰写作品时那样。同样要感谢洛伊斯莱恩洛博士在编校过程中帮助了我。最后,如果没有我妻子张氏(Truong)不辞辛劳的理解、鼓励和支持,我显然是无法完成这部作品的。
尽管那些为我提供帮助、评论和建议的人都勤勤恳恳,但我必须强调,对书中的一切结论和无意中可能出现的错误,我承担全部责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