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書推薦:
 
  《 
			无路之路
			》
 售價:HK$ 
			65.8
 
  《 
			棒针编织阿兰花样背心马甲
			》
 售價:HK$ 
			65.8
 
  《 
			大明300年 推演关键性事件 锁定冲突 重构大明300年棋局 剖析帝国兴亡的核心规则
			》
 售價:HK$ 
			74.8
 
  《 
			时刻人文·西汉官吏的选任与迁转(郡县起,三公终,揭示西汉两百年官吏迁转的制度逻辑)
			》
 售價:HK$ 
			129.8
 
  《 
			陵迟:鲁国的困境与抗争 精装
			》
 售價:HK$ 
			96.8
 
  《 
			梁启超:维新1873—1898
			》
 售價:HK$ 
			96.8
 
  《 
			黑格尔世界史哲学疏证:自由诸形态论(刘小枫主编;西方传统:经典与解释)
			》
 售價:HK$ 
			96.8
 
  《 
			广雅·法史万象: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撷英(通过礼与法、情与法的关系,展现法律史背后的文化史。)
			》
 售價:HK$ 
			86.9
 
 
 | 
         
          | 內容簡介: |   
          | 本书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 本书从内容上分为两部分。第1~5章介绍激光的基本理论,从激光的物理学基础出发,着重阐明物理概念,以及激光输出特性与激光器的参数之间的关系,尽量避免过多的理论计算,以掌握激光器的选择和使用为主要目的;第6~10章介绍激光在计量、加工、医学、信息技术,以及现代科技前沿问题中的应用,重点介绍各种应用的思路和方法。 |  
         
          | 關於作者: |   
          | 彭润玲,上海理工大学光电信息与计算机工程学院,副教授,主讲"激光原理”等课程,参加编写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激光原理及应用》。 |  
         
          | 目錄: |   
          | 第1章辐射理论概要与激光产生的条件 11光的波粒二象性
 111光波
 112光子
 12原子的能级和辐射跃迁
 121原子能级和简并度
 122原子状态的标记
 123玻尔兹曼分布
 124辐射跃迁和非辐射跃迁
 13光的受激辐射
 131黑体热辐射
 132光和物质的作用
 133自发辐射、受激辐射和受激吸收之间的关系
 134自发辐射光功率与受激辐射光功率
 14光谱线增宽
 141光谱线、线型和光谱线宽度
 142自然增宽
 143碰撞增宽
 144多普勒增宽
 145均匀增宽和非均匀增宽线型
 146综合增宽
 15激光形成的条件
 151介质中光的受激辐射放大
 152光学谐振腔和阈值条件
 思考练习题1
 第2章激光器的工作原理
 21光学谐振腔结构与稳定性
 211共轴球面谐振腔的稳定性条件
 212共轴球面腔的稳定图及其分类
 213稳定图的应用
 22速率方程组与粒子数反转
 221三能级系统和四能级系统
 222速率方程组
 223稳态工作时的粒子数密度反转分布
 224小信号工作时的粒子数密度反转分布
 225均匀增宽型介质的粒子数密度反转分布
 226均匀增宽型介质粒子数密度反转分布的饱和效应
 23均匀增宽介质的增益系数和增益饱和
 231均匀增宽介质的增益系数
 232均匀增宽介质的增益饱和
 24非均匀增宽介质的增益饱和
 241介质在小信号时的粒子数密度反转分布值
 242非均匀增宽型介质在小信号时的增益系数
 243非均匀增宽型介质稳态粒子数密度反转分布
 244非均匀增宽型介质稳态情况下的增益饱和
 25激光器的损耗与阈值条件
 251激光器的损耗
 252激光谐振腔内形成稳定光强的过程
 253阈值条件
 254对介质能级选取的讨论
 思考练习题2
 第3章激光器的输出特性
 31光学谐振腔的衍射理论
 311数学预备知识
 312菲涅耳-基尔霍夫衍射公式
 313光学谐振腔的自再现模积分方程
 314激光谐振腔的谐振频率和激光纵模
 32对称共焦腔内外的光场分布
 321共焦腔镜面上的场分布
 322共焦腔中的行波场与腔内外的光场分布
 33高斯光束的传播特性
 331高斯光束的振幅和强度分布
 332高斯光束的相位分布
 333高斯光束的远场发散角
 334高斯光束的高亮度
 34稳定球面腔的光束传播特性
 341稳定球面腔的等价对称共焦腔
 342稳定球面腔的光束传播特性
 35其他几种常用的激光光束
 351厄米-高斯光束
 352拉盖尔-高斯光束
 353贝塞尔光束
 36激光器的输出功率
 361均匀增宽型介质激光器的输出功率
 362非均匀增宽型介质激光器的输出功率
 37激光器的线宽极限
 38激光光束质量的品质因子M2
 39模式激光的某些一阶统计性质
 391单模激光的一阶统计性质
 392多模激光的一阶统计性质
 思考练习题3
 第4章激光的基本技术
 41激光器输出的选模
 411激光单纵模的选取
 412激光单横模的选取
 42激光器的稳频
 421影响频率稳定的因素
 422稳频方法概述
 423兰姆凹陷法稳频
 424饱和吸收法稳频
 43激光束的变换
 431高斯光束通过薄透镜时的变换
 432高斯光束的聚焦
 433高斯光束的准直
 434激光的扩束
 44激光调制技术
 441激光调制的基本概念
 442电光强度调制
 443电光相位调制
 45激光偏转技术
 451机械偏转
 452电光偏转
 453声光偏转
 46激光调Q技术
 461激光谐振腔的品质因数Q
 462调Q原理
 463电光调Q
 464声光调Q
 465染料调Q
 47激光锁模技术
 471锁模原理
 472主动锁模
 473被动锁模
 思考练习题4
 第5章典型激光器介绍
 51固体激光器
 511固体激光器的基本结构与工作物质
 512固体激光器的泵浦系统
 513固体激光器的输出特性
 514新型固体激光器
 52气体激光器
 521氦氖HeNe激光器
 522二氧化碳激光器
 523Ar+离子激光器
 53染料激光器
 531染料激光器的激发机理
 532染料激光器的泵浦
 533染料激光器的调谐
 54半导体激光器
 541半导体的能带和产生受激辐射的条件
 542PN结和粒子数反转
 543半导体激光器的工作原理和阈值条件
 544同质结和异质结半导体激光器
 55其他激光器
 551准分子激光器
 552自由电子激光器
 553化学激光器
 思考练习题5
 第6章激光在精密测量中的应用
 61激光干涉测长
 611干涉测长的基本原理
 612激光干涉测长系统的组成
 613激光外差干涉测长技术
 614激光干涉测长应用举例
 62激光衍射测量
 621激光衍射测量原理
 622激光衍射测量的方法
 623激光衍射测量的应用
 63激光测距
 631激光脉冲测距
 632激光相位测距
 64激光准直及多自由度测量
 641激光准直仪
 642激光衍射准直仪
 643激光多自由度测量
 65激光多普勒测速
 651运动微粒散射光的频率
 652差频法测速
 653激光多普勒测速技术的应用
 66环形激光测量角度和角加速度
 661环形激光精密测角
 662光纤陀螺
 67激光环境计量
 68激光散射板干涉仪
 思考练习题6
 第7章激光加工技术
 71激光热加工原理
 72激光表面改性技术
 721激光淬火技术的原理与应用
 722激光表面熔凝技术
 723激光熔覆技术
 73激光去除材料技术
 731激光打孔
 732激光切割
 74激光焊接
 741激光热导焊
 742激光深熔焊
 743激光复合焊
 75激光快速成型技术
 751激光快速成型技术的原理及主要优点
 752激光快速成型技术
 753激光快速成型技术的重要应用
 76其他激光加工技术
 761激光清洗技术
 762激光弯曲
 思考练习题7
 第8章激光在医学中的应用
 81激光与生物体的相互作用
 811生物体的光学特性
 812激光对生物体的作用
 813激光对生物体应用的优点
 82激光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
 821激光临床治疗的种类与现状
 822激光在皮肤科及整形外科领域中的应用
 823激光在眼科中的应用
 824激光在泌尿外科中的应用
 825激光在耳鼻喉科中的应用
 826最新的技术间质激光光凝术
 827光动力学治疗
 83激光在生物体检测及诊断中的应用
 831利用激光的生物体光谱测量及诊断
 832激光断层摄影
 833激光显微镜
 84医用激光设备
 841医用激光光源
 842医用激光传播用光纤
 85激光应用于医学的未来
 851医用激光新技术
 852光动力学治疗的前景
 思考练习题8
 第9章激光在信息技术中的应用
 91光纤通信系统中的激光器和光放大器
 911半导体激光器
 912光纤激光器
 913光放大器
 92激光全息三维显示
 921全息术的历史回顾
 922激光全息术的基本原理和分类
 923白光再现的全息三维显示
 924计算全息图
 925数字全息术
 926全息三维显示的优点
 927全息三维显示的应用
 928全息三维显示技术的展望
 93激光存储技术
 931激光存储的基本原理、分类及特点
 932激光光盘存储
 933激光体全息光存储
 934激光存储技术的新进展
 94激光扫描和激光打印机
 941激光扫描
 942激光打印机
 95量子光通信中的激光源
 951量子光通信
 952量子态发生器及应用
 思考练习题9
 第10章激光在科学技术前沿问题中的应用
 101激光核聚变
 1011受控核聚变
 1012磁力约束和惯性约束控制方法
 1013激光压缩点燃核聚变的原理
 102激光冷却
 103激光操纵微粒
 1031光捕获
 1032微粒操纵
 104超越经典衍射极限的分辨率
 1041解析延拓
 1042综合孔径傅里叶全息术
 1043傅里叶叠层算法
 1044相干谱复用
 1045非相干结构光照明成像
 1046超分辨荧光显微镜
 105激光光谱学
 1051拉曼光谱
 1052空间高分辨的激光显微光谱
 1053频率高分辨的双光子光谱
 1054时间高分辨的激光闪光光谱
 1055各种特殊效能的激光光谱技术
 106激光用于反常多普勒效应的基础物理研究
 1061电磁波的正常多普勒效应
 1062在负折射率材料中传播的电磁波的反常多普勒效应
 1063折射光子晶体棱镜的设计以及负折射性质的实验验证
 1064反常多普勒效应的测量光路设计及理论分析
 1065反常多普勒效应的测量实验结果
 思考练习题10
 附录A随机变量
 A1概率的定义和随机变量
 A2分布函数和密度函数
 A3推广到两个或多个联合随机变量
 A4统计平均
 附录B随机过程
 B1随机过程的定义和描述
 B2平稳性和遍历性
 参考文献
 |  
         
          | 內容試閱: |   
          | 第4版前言 激光是20世纪人类的重大科技发明之一,它的诞生使光学的应用领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许多传统光学无法实现的新应用和新技术应运而生。激光技术在短短几十年内就推广应用到现代工业、农业、医学、通信、国防和科学技术等各个方面。由于各行各业都应用激光进行技术改造和新技术的开发研究,因此,除了文科院校,几乎所有理工农医类高等院校都开设了激光技术和应用的课程。
 在介绍本书之前,先让我们来回顾一下激光的发展历史。激光的发展史应当追溯到20世纪的1917年,爱因斯坦在量子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光的受激辐射的概念,预见到受激辐射光放大器将诞生,也就是激光产生的可能性。20世纪50年代,美国科学家汤斯(Townes),以及苏联科学家普罗霍罗夫(Prokhorov)等人分别独立发明了一种低噪声微波放大器,即一种在微波波段的受激辐射放大器(Microwave amplification by stimulated emission of radiation),并以其英文的第一个字母缩写命名为Maser。1958年,美国科学家汤斯(Townes)和肖洛(Schawlow)提出在一定的条件下,可将这种微波受激辐射放大器的原理推广到光波波段,制成受激辐射光放大器(Light amplification by stimulated emission of radiation,缩写为Laser)。1960年7月,梅曼(Maiman)宣布制成了第一台红宝石激光器(Ruby laser)。第二年我国科学家邓锡铭、王之江制成我国第一台红宝石激光器,在《科学通报》1961年第11期上发表了相关论文,称之为光学量子放大器。其后在我国科学家钱学森的建议下,统一翻译为激光或激光器。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克雷歇尔(H.Kressel)和阿尔菲洛夫(Z.I.Alferov)等提出了双异质结半导体激光器新构思,并成功实现了室温连续工作;高琨(Chals Gao)提出了基于光学全反射原理的光导纤维的创新概念并进而由康宁公司开发成实用产品。这两大技术思想的突破,加上后来在此基础上出现的半导体量子阱光电子器件、光纤激光器和光纤放大器等重大发明,促使光子和电子迅速结合并蓬勃发展为今天的信息光电子技术和产业。
 本书第1版是在大学本科普通物理学的基础上编写的,于2004年8月出版。书的前半部分介绍激光原理,从激光的物理学基础出发,着重阐明物理概念,以及激光输出特性与激光器的参数之间的关系,尽量避免过多的理论计算,以掌握激光器的选择和使用为主要目的;后半部分介绍激光在计量、加工、医学、信息技术,以及现代科技前沿问题中的应用,重点介绍各种应用的思路和方法。全书每章都配以思考练习题,以期读者经过这些练习能够理解所学到的理论并掌握应用方法。作为激光原理及应用课程的必读部分,前五章对学习过大学数学与普通物理学的理工科大学本科学生只需要讲授24学时。后五章可以根据学生的专业不同选择讲授,连同实验可以安排36学时或48学时。
 本教材经国内数十所大学多年的使用,受到众多好评,并列选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为了更好地发挥国家级规划教材的作用,编者对全书内容进行了修订和补充,并于2008年和2013年相应出版了本书第2版和第3版。第2版和第3版主要修订的部分包括:修改了一些错误和不够准确和严谨的地方;补充和更新了对于激光光束质量的评价;激光在测量、加工、医学及信息技术方面的新应用;激光散斑干涉测量的应用;量子光通信中的激光光源研究,以及激光用于产生反常多普勒效应的基础实验等。为本科生学习研究前沿的基础性科学问题打下基础。
 近十年来,由于科学技术与经济的发展,国防与军事工业的需求,激光原理与应用得到了更加广泛深入的研究。功能各异、光束质量更好、发出的光功率成数量级增长的各类激光器被开发出来,在所有科学技术领域和经济建设、国防建设中激光得到越来越多也越来越重要的应用。为了让读者能更清楚地理解激光光束产生的理论基础和输出的特性,本书第4版增加了标量衍射理论基础,并增补了几种特殊激光光束类型,这些激光束是近年来光学界研究与应用的热点;同时补充了在应用激光束时必须考虑但又通常被忽略的一个性质,即作为随机过程的激光产生、传输、接收各个阶段的统计性质,主要是一阶的激光振幅与相位统计性质。应用部分的内容也做了适当的删减和增补,删除了激光诱导化学过程一节;增加了超越经典衍射极限的分辨率一节,后者是目前光学界乃至整个IT行业都极其关心的研究热点,其中部分研究结果获得了201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以上内容的增删均能体现本教材与时俱进的特点。
 特别要说明的是本书的许多论述方法取自20世纪七八十年代清华大学丁俊华先生的教材《激光原理及应用》。 本书编著者50多年前受教于丁先生,教学中使用他这本教材更是受益匪浅,在此对丁俊华先生表示深切的敬意。在本书编写过程中还得到了刘建华教授、顾铮教授、余重秀教授、张元芳教授和刘顺洪教授的无私帮助,他们的很多意见已反映在本书中,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我们衷心感谢使用本教材的广大读者,并热切希望读者们对本书不足给予指正,帮助我们把它修改得更好。
 我们的联系方式:jbchenk@163com;pengrunling@ussteducn
 编著者
 2019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