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書推薦:
 
  《 
			可持续盈利 可再生战略变革释放企业发展潜力(剖析当下环境挑战,探讨企业应对策略,推动企业可持续盈利)
			》
 售價:HK$ 
			74.8
 
  《 
			拒斥死亡(文明本质上是一场抵御死亡恐惧的集体英雄主义骗局)
			》
 售價:HK$ 
			76.8
 
  《 
			牛津通识读本·世相I(中英双语 全五册)收录《全球化面面观》《后殖民主义与世界格局》《国际移民》《人
			》
 售價:HK$ 
			214.5
 
  《 
			什么是教育 “轴心时代”提出者雅斯贝尔斯毕生教育思想精华
			》
 售價:HK$ 
			74.8
 
  《 
			创建强势品牌(典藏版)
			》
 售價:HK$ 
			130.9
 
  《 
			美绘聊斋志异
			》
 售價:HK$ 
			131.8
 
  《 
			启微·红帆:中国东南诏安湾的港口、船货与海洋遗产
			》
 售價:HK$ 
			107.8
 
  《 
			全球公民教育:批判性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
 售價:HK$ 
			74.8
 
 
 | 
         
          | 編輯推薦: |   
          | 本书将文字学、书法艺术与粮食文化有机结合起来,读者可从书中感受到汉字的起源构造、字形演变和字义运用等方面的独特魅力;亦可了解到我国粮食种类、农业耕作、制粮烹饪、佳肴美馔、饮食器物、粮食储运贸易等方面的基本常识。 |  
         
          | 內容簡介: |   
          | 从汉字视角来介绍中国粮食文化的大众读物。全书从粮食生产、加工、流通和风俗等方面择取了100个常见汉字,以解析汉字古今字形、字义为切入点,深入浅出地介绍汉字中所蕴含的粮食文化知识和典故,并提炼、阐发出独到的感悟和哲理。 |  
         
          | 關於作者: |   
          | 崔志远,获烟台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学士学位、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硕士学位,现任山东商务职业学院教师、校办秘书科长。对粮食文化有浓厚兴趣并开展了相关研究工作。 |  
         
          | 目錄: |   
          | 一、粮之生(粮食种植) 【生】
 原粮
 【禾】
 【谷】
 【稷】
 【粟】
 【黍】
 【稻】
 【麦】
 【尗】
 【粱】
 【麻】
 【薯】
 农耕
 【农】
 【焚】
 【田】
 【种】
 【耕】
 【犁】
 【播】
 【秉】
 【灌】
 【井】
 【渠】
 【茂】
 【荒】
 
 二、粮之精(粮食加工)
 【精】
 制粮
 【舂】
 【磨】
 【扬】
 【筛】
 【榨】
 【酿】
 【饪】
 【烹】
 【蒸】
 【煎】
 【熬】
 【鼎】
 食品
 【米】
 【粮】
 【食】
 【粉】
 【面】
 【饼】
 【饺】
 【粥】
 【粽】
 【酒】
 【醋】
 【酱】
 
 三、粮之通(粮食流通)
 【通】
 储运
 【藏】
 【积】
 【瓮】
 【窖】
 【仓】
 【运】
 【行】
 【扛】
 【驮】
 【车】
 【输】
 【舟】
 【漕】
 贸易
 【贝】
 【贸】
 【易】
 【市】
 【价】
 【购】
 【量】
 【容】
 【衡】
 【算】
 【利】
 
 四、粮之礼(粮食风俗)
 【礼】
 观念
 【天】
 【时】
 【力】
 【勤】
 【丰】
 【安】
 【稳】
 【俭】
 【养】
 【禄】
 【税】
 【节】
 【和】
 【诚】
 【新】
 礼仪
 【社】
 【灶】
 【年】
 【餐】
 【乡】
 【箸】
 【匕】
 【皿】
 【豆】
 
 参考文献
 后记:丰收的希望
 |  
         
          | 內容試閱: |   
          | 前言:种子的力量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种子是天地的精华,也是生命的希望,它存在的意义就是成长。无论外面是阳光雨露还是狂风冰霜,不管地下是沃土肥壤还是盐碱蛮荒,种子都在努力地汲取养分、积蓄力量。待到时机成熟,它会深植根系,破土而出,大有凌云之志、追日之势。
 经春历夏,抽芽拔茎,这是一个痛苦而漫长的过程,更是一个需要忍耐和满怀期望的过程。当树梢落下第一片叶子的时候,秋风悄然而来,种子此时也已长成绵延的金田,不久,田野里会充溢着人们丰收的喜悦,从此也将孕育出诺大的人类社会,散发出灿烂的文明之光。
 
 一
 文字,就是人类文明的一粒种子,是千万年凝聚而成的智慧结晶。古书上记载,当仓颉造出第一个汉字的时候,天雨粟,鬼夜哭(《淮南子本经训》)。有了字,人们也就拥有了记录生活、总结思想的工具,就找到了加强交流、拓宽联系的媒介,就掌握了发展文化、通往文明的秘诀。对于人类而言,这粒文明种子的重要性,绝不亚于埋于土里的粮食种子,因为它的茁壮成长,会使人们持续地积累、理性地生活,更能让人们与天地并存、和日月同光。这时,上天奖励人们的智慧,下起了粮食雨;鬼神因在人前失去了神秘感,而失落至哭泣文字的威力可见一斑。
 
 在世界文字的田地里,汉字是最具生命力的,几乎涵盖了中华文化的全部过程。与汉字相伴而生的古埃及象形文、古希腊线形文、古巴比伦楔形文等,如今几乎无法辨识,而它们所记录的文明也随着人们疑惑的目光而断裂湮没今天,汉字却依然鲜活,不仅从未死亡,而且脚步走得越来越远,遍布世界各地。这种起源于5000年前的古老文字,从最初的刻画符号,到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一步步演变为如今我们看到的汉字形态,发展过程虽然经历过低落、荒凉甚至是危机,但它总能在紧要关头把种子播撒下去,延续了宝贵的基因,使得中华文化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汉字的发展,正如种子的生长:由字合成词,由词连成句,由句构成段,由段形成章,由章编成无数抒情、载道、纪事的宏文,结出了丰硕的精神食粮,养育了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想必外国友人会羡慕我们:一名普通的小学生就能背得出1000多年前诗仙李白那脍炙人口的思乡诗句,又能读得懂2000多年前至圣先师孔子的谆谆教导,还能看得出4000多年前甲骨片上刻画的象形文字符号这不在于中国孩子有多么聪明,而是在于汉字千百年来一直存活、发展、沿用。
 汉字是人们生活场景的抽象性呈现,也是人们实践经验的符号化表达。在农耕社会里,人的生活以农业生产为基础,那么自然会有很多汉字直接起源自田间劳作中,反映在谷物加工上,发展于粮食流通间,体现到饮食风俗里。粮食文化的种子,借助汉字的载体而得到更广泛的传承和发扬,培植至今,蔚为大观;汉字文化的种子,依靠粮食的普及而得到更持久的留存和推广,演化至今,辉煌灿烂。当这两粒种子在文化的土壤里扎深了根,连成了片,吐出了穗,结出了籽,那么中华文化的良田必定是五谷丰登的宝地。
 
 二
 在这块宝地上,我们炎黄子孙已经生活了很久:祖先摆脱了荒蛮,圣人引领了文明,先贤传承了文化,人民创造了历史。在这跌宕起伏的历史大潮里,粮食对社稷的稳定、百姓的福祉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成为最重要的战略物资。无数经验和教训都告诫我们:万事纷杂,吃饭为大,守住粮食,天下太平。这广袤的国土历经千年的沉淀,已经孕育出璀璨独特的中国粮食文化。
 如今,发展的车轮已经驶入了新时代,我们的田地空前开阔,阳光格外温煦,土壤无比肥沃,朋友更加广泛。但是,我们的粮食也时刻面临着狂风暴雨的摧残、恶禽害虫的侵袭,时刻面临着灾祸歉收的打击、凶年绝产的隐患,还时刻面临着自己懈怠的风险和坏人的捣乱中国人要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碗里的粮必须是中国的优质粮,这是我们安身立命的前提,马虎不得,松懈不得。因此,居安思危,警钟长鸣,坚守粮安天下战略是安邦定国的基本保证;稳步改革,波澜不惊,持续发展粮食事业是富民强国的必由之路。
 
 三
 路是人走出来的,人是应该进步的。当前,粮食产业的融合化发展、粮食储备的制度化建设、粮食贸易的国际化合作、粮食工程的智能化支撑,都需要有大批高素质的人才来推动。人才是国家实力的代表,是事业发展的根基,是兴粮强粮的关键,也是决定未来的种子。全社会都有责任、有义务为培养人才而共同努力,全社会更有必要、有能力营造出人人?粮、爱粮、惜粮的时代风?。而这些工作的第一步,就是开展粮食教育。
 粮食教育,我国自古就有。古书上有大量记载,比如神农教耕生谷,以致利民(《管子形势解》);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孟子滕文公上》);米廪,有虞氏之庠(《礼记明堂位》)。可见,粮食教育是随着生产实践而起源的,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而发展的,并且起初的教学形式就是在米廪(粮仓)里的现场教学。经过千百年的延续,我国粮食教育在近代受到西方科学民主思想的推动,开始走向实业专科教育;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全国各地相继成立粮食学校,开展粮食教育,服务粮食事业,为促进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国家在原有农业发展成果的基础上,探索新路,大力推动粮食改革开放,对粮食人才的需求更加急切。笔者所在的山东商务职业学院,就在此时应运而生。1975年,为落实山东省粮食发展战略,山东省烟台粮食学校成立,这就是山东商务职业学院的前身。45年来,学校始终坚持粮食办学特色,先后培养了近10万名粮食专门人才,为全省乃至全国粮食行业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持。
 
 四
 受到山东商务职业学院的教育和感染,在这里学习、工作和生活的粮食人更能感受到中国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教育是需要世代接力的,文化是需要薪火相传的,我们继承前辈的优良传统,以各自不同的方式来诠释粮食文化,力争为粮食教育事业尽绵薄之力。这本小书,是笔者从汉字的视角来观察粮食文化的一个尝试。笔者从粮食生产、加工、流通和风俗等方面择取的100个常见汉字,以解析汉字古今字形、字义为切入点,介绍汉字中所蕴含的粮食文化知识和典故,并提炼、阐发出个人的感悟和哲思。希望这本小书能对广大同行和学生有一定启发意义;也希望可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借此聆听各界的宝贵意见和建议;更希望我们能共同为粮食文化留下斑斓多彩的嘉种,精心呵护它们,期待焕发出其中蕴藏的巨大力量,为中华文化培育出一派大丰收的景象。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我们这代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拥有着前所未有的优势和短板,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剧变和危险,也展望着前所未有的前景和未知。我们每个人,都是祖国的一粒种子,都要肩负起承上启下的重任,继往开来,改革创新,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这片土地,未来可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