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書推薦:
 
  《 
			20世纪20年代日本侵华研究(抗日战争专题研究)
			》
 售價:HK$ 
			162.8
 
  《 
			物联网漏洞挖掘与利用:方法、技巧和案例
			》
 售價:HK$ 
			108.9
 
  《 
			家族财富管理:永续繁荣的智慧体
			》
 售價:HK$ 
			74.8
 
  《 
			让我留在你身边升级新版
			》
 售價:HK$ 
			61.6
 
  《 
			中国地方政府债券蓝皮书:中国地方政府债券发展报告(2025)
			》
 售價:HK$ 
			162.8
 
  《 
			我在东汉学伤寒 全两册  仲景医案解读《伤寒论》
			》
 售價:HK$ 
			63.8
 
  《 
			消息(贾平凹新书,长篇笔记体小说)
			》
 售價:HK$ 
			75.9
 
  《 
			长安四千年:都城史视角下的王朝兴衰史
			》
 售價:HK$ 
			184.8
 
 
 | 
         
          | 編輯推薦: |   
          | 本书针对物联网通信过程,将通信技术分为四大环节进行组织,分别是接触环节的通信技术、末端网通信技术、接入网通信技术和互联网应用层通信技术。鉴于末端网通信技术是当前物联网通信研究中*重要的部分,所以又将末端网通信技术细分为3个部分。本书特色:(1)内容全面,涵盖了物联网通信的理论和技术,从基本知识到实际应用都进行了较为详尽的讲解,是一本从入门到进阶的*教材;(2)案例引导,将枯燥的技术与鲜活的实例相结合,促使学生举一反三,思考无处不在的物联网通信蕴含的理论根源和技术创新;(3)概念准确,语言简洁,图文并茂,适合作为高等学校物联网专业及其他计算机类专业的教材,也可供对物联网通信感兴趣的读者学习参考。 |  
         
          | 內容簡介: |   
          | *部分首先简要介绍了物联网及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相关概念,然后着重介绍了本书对物联网通信环节的理解,以及全书的组织思想。第二部分介绍了接触环节的通信技术,这是为了感知而进行的通信,主要包括标签RFID和导航等的通信技术。第三部分至第五部分是本书的核心,重点介绍了末端网通信技术,包括有线、无线和无线Ad hoc网络通信技术。第六部分是接入网技术,包括一些主流的接入技术。数据接入因特网后,往往需要进行一定的处理,鉴于物联网的数据往往体量巨大,传统的计算模式难以应对,所以云计算被提上浪潮,可以为物联网的大数据处理提供有利的支持,所以*后一部分介绍了云计算的相关概念,并介绍了一个云计算软件平台——Hadoop。來源:香港大書城megBookStore,http://www.megbook.com.hk 本书的*个特点是尽量从物联网的角度来介绍各种通信技术,包括为很多通信技术都准备了应用的案例。其次,本书以物联网通信环节来组织教材内容,尽管可能并不一定准确,但是可以给用户一个较为清晰的架构。另外,本书尽量选取当前主要的通信技术,并且以算法介绍为主。*后,本书将各种通信基础知识融入到具体技术当中,可以避免枯燥、盲目的为了学习而学习。
 |  
         
          | 關於作者: |   
          | 陈兵,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工信部研究型教学创新团队负责人,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家,江苏省计算机教育专委会主任,教育部计算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和全国高等学校计算机教育研究会培养计算机类专业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研究组成员。长期从事计算机网络、物联网等领域教学和科研工作。负责了南航物联网工程专业的创建和验收,主持并完成了物联网工程教育部卓越工程师计划,负责建设了物联网工程国家级实践教育基地、物联网技术与安全工信部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物联网工程江苏省实践教育中心建设,先后承担了江苏省优秀研究生课程现代计算机网络项目的建设及江苏省研究生网络课程群实践体系改革与实现教改项目,讲授的课程包括研究生的高等计算机网络,本科生的计算机网络安全。出版的教材包括工信部十二五规划教材《物联网通信》、江苏省重点教材《网络安全》等。 |  
         
          | 目錄: |   
          | 目录 第1部分引论
 第1章概述3
 1.1概念3
 1.2物联网模型5
 1.3传感器网络8
 1.4USN体系结构和层次分析11
 1.5物联网通信环节的划分15
 1.6本书的组织思想17
 第2章通信知识的回顾18
 2.1网络体系结构18
 2.2通信技术的主要研究内容22
 第3章对物联网通信的分析26
 3.1物联网的通信体系结构26
 3.2物联网中物体的分析27
 3.3物联网通信体系结构29
 3.3.1通信模式29
 3.3.2直接通信模式30
 3.3.3网关通信模式31
 第2部分接触环节的通信技术第4章RFID技术37
 4.1RFID概述37
 4.2RFID的工作原理39
 4.3RFID的通信协议41
 4.4ISOIEC 180006B协议42
 4.4.1概述43
 4.4.2部件及通信流程43
 4.4.3阅读器到标签的通信44
 4.4.4标签到阅读器的通信47
 4.5防止冲突算法49
 4.5.1纯ALOHA算法49
 4.5.2时隙ALOHA算法50
 4.5.3帧时隙ALOHA算法51
 4.5.4Type A的防冲突算法52
 4.5.5Type B的防冲突算法54
 4.5.6Type C的防冲突算法55
 〖1〗〖1〗第5章无线电导航57
 5.1概述57
 5.2GPS58
 5.2.1GPS的工作原理58
 5.2.2GPS组成59
 5.2.3GPS的通信技术61
 5.3北斗卫星导航系统68
 5.3.1概述68
 5.3.2北斗一号70
 5.3.3北斗二号、三号系统组成及工作机制74
 5.3.4北斗通信技术74
 第6章激光制导79
 6.1概述79
 6.2激光制导原理79
 6.3激光制导编码82
 6.3.1激光波束制导的编码83
 6.3.2激光寻的制导的编码85
 6.4反激光制导89
 第3部分末端网通信技术有线通信技术第7章串行接口通信95
 7.1概述95
 7.2RS232串行接口标准96
 7.3其他串口技术98
 第8章USB总线103
 8.1USB概述103
 8.2USB组成104
 8.3USB的通信106
 8.3.1USB的层次结构106
 8.3.2USB传输方式107
 8.3.3USB传输技术108
 8.4USB的发展110
 第9章现场总线113
 9.1概述113
 9.2CAN总线115
 9.2.1CAN概述115
 9.2.2CAN总线通信117
 9.2.3CAN的数据链路层120
 9.3其他现场总线技术123
 第10章RFID阅读器相关通信技术126
 10.1概述126
 10.2韦根协议127
 10.3IETF SLRRP130
 10.4EPCglobal LLRP135
 10.5RFID中间件138
 10.6RFID网络相关应用141
 第4部分末端网通信技术无线通信底层技术第11章无线通信底层技术概述147
 11.1物理层147
 11.2数据链路层149
 11.2.1概述149
 11.2.2MAC子层相关通信协议151
 第12章超宽带159
 12.1概述159
 12.2脉冲无线电161
 12.3多频带OFDM163
 第13章IrDA红外通信技术167
 13.1概述167
 13.2IrDA协议栈169
 13.3IrLAP工作原理171
 13.4其他应用协议174
 第14章水下通信176
 14.1概述176
 14.2水声网络协议栈178
 14.3物理层调制技术178
 14.4MAC层技术182
 第15章IEEE 802.15.4185
 15.1概述185
 15.2IEEE 802.15.4网络结构185
 15.3IEEE 802.15.4协议栈187
 15.3.1物理层187
 15.3.2MAC层189
 第16章数据链193
 16.1概述193
 16.2相关技术194
 16.2.1多址接入技术194
 16.2.2扩频技术196
 16.2.3组网和集成197
 16.3典型数据链198
 16.3.1Link16198
 16.3.2其他数据链206
 第5部分末端网通信技术Ad Hoc网络通信技术第17章自组织网络的概念213
 17.1自组织网络概述213
 17.2自组织网络的演化214
 17.3自组织网络的体系结构216
 第18章Ad Hoc网络219
 18.1概述219
 18.2Ad Hoc网络系统结构220
 18.3Ad Hoc网络路由协议223
 18.3.1DSDV路由算法226
 18.3.2DSR协议231
 18.3.3AODV协议235
 第19章无线传感器网络241
 19.1概述241
 19.2路由协议242
 19.2.1路由协议概述242
 19.2.2SPIN协议245
 19.2.3LEACH协议247
 19.2.4PEGASIS协议251
 19.3特殊的传感器网络253
 第20章机会网络257
 20.1概述257
 20.2机会网络路由技术261
 20.2.1机会网络路由技术概述261
 20.2.2PROPHET算法264
 20.2.3CMTS算法265
 20.3车载自组织网络267
 第21章蓝牙269
 21.1概述269
 21.2蓝牙协议体系结构270
 21.3微微网与散射网273
 21.4蓝牙的传输技术275
 21.5散射网拓扑形成和路由算法281
 第22章ZigBee290
 22.1概述290
 22.2ZigBee的组网291
 22.3ZigBee体系结构293
 22.4ZigBee路由算法296
 22.4.1ClusterTree算法296
 22.4.2AODVjr算法298
 第23章6LoWPAN302
 23.1概述302
 23.26LoWPAN的网络结构和体系结构305
 23.36LoWPAN的工作308
 23.4路由算法312
 23.4.1路由算法分类312
 23.4.2RPL路由协议315
 第24章其他无线技术321
 24.1ZWave321
 24.2MiWi无线网络协议325
 第6部分接入网通信技术第25章有线接入方式331
 25.1拨号上网331
 25.2非对称数字用户线路334
 25.3混合光纤同轴电缆网接入337
 25.4以太接入网技术339
 25.5电力线上网342
 25.6光纤接入技术345
 第26章无线光通信349
 26.1概述349
 26.2光通信相关技术351
 26.3特殊无线光通信357
 第27章IEEE 802.11无线局域网360
 27.1概述及系统组成360
 27.2IEEE 802.11协议栈361
 27.3相关发展366
 第28章无线Mesh网络369
 28.1概述369
 28.2WMN结构370
 28.3WMN路由372
 28.3.1概述372
 28.3.2RMAODV373
 28.3.3基于树的路由协议375
 28.3.4混合路由模式377
 第29章蜂窝通信379
 29.1概述379
 29.2LTE系统381
 29.34G物理层相关技术383
 29.44G数据链路层相关技术389
 第30章卫星通信394
 30.1概述394
 30.2IPoS协议396
 30.3卫星通信相关技术398
 30.4路由算法401
 30.5卫星网实例403
 第7部分互联网数据处理的应用层通信第31章云计算技术411
 31.1概述411
 31.2虚拟化技术416
 31.3海量数据存储与处理技术419
 31.3.1数据的存储和读取419
 31.3.2海量数据处理技术421
 31.3.3其他424
 第32章Hadoop426
 32.1概述426
 32.2资源管理系统YARN427
 32.2.1YARN的架构427
 32.2.2YARN的工作流程429
 32.3分布式文件系统HDFS430
 32.3.1HDFS的架构430
 32.3.2读文件的流程432
 32.3.3写文件的流程432
 32.4MapReduce433
 32.5分布式数据库HBase435
 参考文献442
 |  
         
          | 內容試閱: |   
          | 前言 物联网工程是当前研究和应用的热点,是围绕国家战略新兴产业设立的新专业,是一个与产业启动和发展同步的新专业。而物联网的通信技术是物联网非常重要的环节,属于基础设施,相应的课程也就显得非常重要。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于2012年发布的《高等学校物联网工程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专业规范》,物联网通信是物联网工程这一新专业的核心课程,对于物联网理论和技术的学习、理解和应用起着不可替代的支撑作用。本书就是针对这个新专业的教学需要而编写的。
 然而,写一部新教材非常困难,而写出一部针对新专业的、有特色的好教材更加困难,除了需要精心的投入和渊博的学识外,还需要有自己独特的思考。本书希望通过作者独特的思考和全力的投入来实现这一点。物联网所采用的通信技术实质上并不是全新的技术,而是典型的新瓶装旧酒,很多技术都来自计算机网络。作为长期从事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的教师,作者对计算机网络相关技术和教学有一定的理解,但是在授课过程中也深深地体会到了一些困难。
 目前,计算机网络的教材已经有很多了,也出现了一些非常优秀的教材。有些教材从有经验的教师视角来看堪称经典。即便如此,作者在授课过程中以及在回想起自己学习网络课程的情景时,有时也会感到一丝无奈。计算机网络涉及的知识和概念太多、太庞杂了,在典型的分层思想指导下,不管从上而下还是从下而上的组织形式,每一层都涉及很多概念和知识点。学完每一层,脑袋中往往只是又装入了一堆技术而已。作者之所以对网络体系有了一定的认识,是通过在反复授课的过程中不断地思考,将各种技术相互关联,以及与同行不断交流才获得的。而希望学生能够在学完这门课程后就立即对计算机网络有很好的理解是困难的。因此,本书不采用分层组织的思想,而尝试从另一个角度来组织教材内容。
 本书贯彻了构建以知识领域、知识单元、知识点形式呈现的知识体系这一思想,专注于物联网通信这一庞大的领域,借鉴泛在传感器网络(USN)高层架构的思想,构建了通信技术应用环节这一概念。本书分析并选择了目前物联网通信经常采用的典型通信技术作为知识单元,对通信技术中涉及的各种概念、机制和算法进行讲解,形成知识点。具体来讲,就是把多种常见的通信技术按照在物联网传输环节中的应用可能性进行分类,将网络的相关知识点融入具体的通信技术介绍中。当然,本书首先还是介绍了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以使读者能够通过具体技术理解物理层、数据链路层和网络层的作用。本书力图通过这种安排,使读者能够从另一个角度学习网络体系结构。
 这样的组织方式与以往的通信技术课程的框架并不一致,但是,读者可以在每个知识单元了解相应的通信技术利用的机制、采用的算法以及所需功能的实现方法,再通过体系层次分析来体会这种通信技术的架构,最后通过相关的应用案例了解这种技术可能的应用场景,从而可以比较全面地理解和掌握每个知识单元的内容。
 以上就是本书的出发点。
 基于这个出发点,本书将通信技术的知识点融入相关的通信技术介绍中,这样可以减轻读者的学习压力。对于具体的通信技术,并不是在其第一次出现就全面展开讲解,而是逐步渗透、细化、总结、改进。作者希望能够通过这种安排使读者加深印象,逐步深入,使学习过程比较顺利。
 另外,本书注重各种技术所依据的思想和机制,因此,在讲解上侧重于引导,只介绍最基本的理论和技术,引导读者通过拓展阅读了解技术细节。因此,对于大多数通信技术,本书不过多地介绍其帧报文格式。
 在讲解一些技术和算法时,作者加入了自己的思考、定位和分析,以帮助读者加深对这些技术和算法的理解。
 本书的出版得到了十三五江苏省高等学校重点教材项目的资助和清华大学出版社的大力支持,并得到了许多专家学者的指导,在此表示衷心感谢。最后也要感谢家人的理解和支持。
 限于作者的学识和时间,书中难免存在不足和疏漏,恳请读者提出宝贵意见。
 作者
 2019年6月〖1〗〖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