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書推薦:
 
  《 
			启微·红帆:中国东南诏安湾的港口、船货与海洋遗产
			》
 售價:HK$ 
			107.8
 
  《 
			全球公民教育:批判性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
 售價:HK$ 
			74.8
 
  《 
			做事的逻辑(专享版)如何持续做正确的事
			》
 售價:HK$ 
			47.1
 
  《 
			人形机器人 技术、产业与未来社会 全景式解读人形机器人时代的技术密码与未来蓝图
			》
 售價:HK$ 
			108.9
 
  《 
			暗黑历史书系·罗马帝国
			》
 售價:HK$ 
			96.8
 
  《 
			英语同义词辨析大词典
			》
 售價:HK$ 
			294.8
 
  《 
			三井帝国在扩张——揭开日本财团的经营秘籍
			》
 售價:HK$ 
			85.8
 
  《 
			新时代的阿尔戈英雄:人才流动与创新扩散(数字经济前沿)
			》
 售價:HK$ 
			97.9
 
 
 | 
         
          | 內容簡介: |   
          | 中国有两大世界人工奇迹长城和京杭大运河。从中国地图上看,长城是阳刚的一撇,运河是阴柔的一捺。一条运河千里长,运河两岸是故乡。一个区域的文化遗产是这一区域的文化记忆,作为我国第九大世界文化遗产,大运河沟通南北,同时又衍生了多样性的地方文化资源,承载了运河沿岸民众的文化生活和珍贵记忆。水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治水实践中形成的独特而丰富的物质财富。大运河经过金、元、明、清几个朝代的治理和发展,沿线留下了大量的文化遗产,它们以运河为核心文化特征,具有历史、艺术、审美和科学价值。
來源:香港大書城megBookStore,http://www.megbook.com.hk 2012年,中国共产党北京市第十一次代表大会提出将通州打造为城市副中心。2013年和2014年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中也都明确要求加快通州这一城市副中心的建设。2017年2月24日,*考察北京城市规划建设和冬奥会筹办工作,到大运河森林公园视察时提出: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要高度重视绿化、美化,增强吸引力。通州有不少历史文化遗产,要古为今用,深入挖掘以大运河为核心的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大运河是运河沿线所有地区的共同责任,北京要积极发挥示范作用。中国有两大世界人工奇迹长城和京杭大运河。从中国地图上看,长城是阳刚的一撇,运河是阴柔的一捺。一条运河千里长,运河两岸是故乡。一个区域的文化遗产是这一区域的文化记忆,作为我国第九大世界文化遗产,大运河沟通南北,同时又衍生了多样性的地方文化资源,承载了运河沿岸民众的文化生活和珍贵记忆。水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治水实践中形成的独特而丰富的物质财富。大运河经过金、元、明、清几个朝代的治理和发展,沿线留下了大量的文化遗产,它们以运河为核心文化特征,具有历史、艺术、审美和科学价值。
 2012年,中国共产党北京市第十一次代表大会提出将通州打造为城市副中心。2013年和2014年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中也都明确要求加快通州这一城市副中心的建设。2017年2月24日,*考察北京城市规划建设和冬奥会筹办工作,到大运河森林公园视察时提出: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要高度重视绿化、美化,增强吸引力。通州有不少历史文化遗产,要古为今用,深入挖掘以大运河为核心的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大运河是运河沿线所有地区的共同责任,北京要积极发挥示范作用。
 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大运河文化的保护和利用,*提出: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通州要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2017年,他视察通州大运河,对大运河文化保护提出古为今用,深入挖掘大运河历史文化资源的重要指示,标志着对于北运河历史文化的研究不仅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现实意义,更具备国家战略的高度。曾经沟通南北的运河为北方提供了粮食和物资,为北京城的繁华安定创造了基础,尽管漕运早已成为记忆,但运河在历史上有不可磨灭的作用,她是历史的长河,是生命的长河。
 关于北京地区的运河文化。东汉时期,曹操为了运军粮,开凿平虏渠、泉州渠(今武清),沟通了北方多条河流,是北京地区一条真正意义上的人工运河。后隋炀帝开凿京杭大运河,真正将南北贯通了起来。这一时期,运河主要是作为军事运输之用,为军队运军粮、储备物资。而后辽金元时期,京杭大运河更加繁荣,不仅为军事之用,还运送绫罗绸缎、茶叶器具等除粮食以外的他物。但当时漕运运输的主要是官员的俸禄,民用物资所占比例极少,每条船限制在二十石至六十石,随着百姓不断增加的物质需要,商船逐渐增多。元时郭守敬开凿通惠河,使南方的物资直接通过水运抵达至皇城脚下,形成了积水潭的集市码头,如果子市、面市、茶市等。明清时期,北京城改建,将部分河道圈入城内,使得漕船只能抵达大通桥。这时,去往北京城的多条河道泥沙淤积,漕船行驶困难;北方的农业、手工业逐渐发展起来;铁路、公路的修建让陆路运输也变得方便了,政府疏于对河道的治理,北运河随着历史的脚步由盛转衰。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漕运废止。留下的是两岸因漕运而形成的村镇及人们的漕运记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