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書推薦:
 
  《 
			创建强势品牌(典藏版)
			》
 售價:HK$ 
			130.9
 
  《 
			美绘聊斋志异
			》
 售價:HK$ 
			131.8
 
  《 
			启微·红帆:中国东南诏安湾的港口、船货与海洋遗产
			》
 售價:HK$ 
			107.8
 
  《 
			全球公民教育:批判性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
 售價:HK$ 
			74.8
 
  《 
			做事的逻辑(专享版)如何持续做正确的事
			》
 售價:HK$ 
			47.1
 
  《 
			人形机器人 技术、产业与未来社会 全景式解读人形机器人时代的技术密码与未来蓝图
			》
 售價:HK$ 
			108.9
 
  《 
			暗黑历史书系·罗马帝国
			》
 售價:HK$ 
			96.8
 
  《 
			英语同义词辨析大词典
			》
 售價:HK$ 
			294.8
 
 
 | 
         
          | 內容簡介: |   
          | 城镇是社会发展的表征之一,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与推进, 西部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进程逐步加快,取得了一定成就。近年来,随着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构思以及新的评价标准的实施,民族地区城镇化与之差距甚大。由于受自然条件和社会发展不平衡等因素影响,西部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呈现出不同类型和特点。
來源:香港大書城megBookStore,http://www.megbook.com.hk 本研究对象为甘南夏河县,探讨地方信仰与城镇互动的关系,以及在城镇化过程中。本书基于历史文献、档案、田野调查、参与观察等途径所获资料为依据,结合多学科研究方法,以权力知识主体构成三角平面,研究夏河城镇化进程中各种社会发展要素与城镇的互动和演进。夏河城镇化演进的历程不仅是城镇空间的形成,城镇格局的变迁,而且是各种要素的重置,文化发挥重要作用与雕琢城镇特色的过程。
 |  
         
          | 關於作者: |   
          | 本书作者郭志合,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博士,长江师范学院民族研究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民族学、民族历史文化、民族地区城镇化。先后在《中国藏学》、《西藏大学学报》、《贵州民族研究》、《西藏民族学院学报》、《湖北民族学院学报》、《青藏高原论坛》、《安多研究》等刊物独立发表论文20多篇,其中CSSCI来源期刊8篇,论文《围寺而城:民国时期夏河城镇兴起与变迁》,人大复印资料《民族问题研究》全文转载;多篇论文被中国社会科学网等转载。主持省部级及以上课题3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参与省部级、国家级课题10余项。获甘肃省十四届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等奖10余项。 |  
         
          | 目錄: |   
          | ◎ 导论 一 研究综述
 二 理论方法与主要内容
 三 夏河自然生态图景与人文镜像
 ◎ 第一章 拉卜楞的历史与空间叙事
 第一节 宗教空间的生产:拉卜楞寺的兴建
 一 拉卜楞寺的兴建与发展
 二 拉卜楞寺政教管理及地方治理
 第二节 聚落及空间:拉卜楞塔哇和丛拉的兴起与发展
 一 塔哇的形成与发展
 二 丛拉的兴起与发展
 三 人口与社会聚落演进谱系
 小结
 ◎ 第二章 民国时期夏河城镇的兴起与发展
 第一节 夏河城镇兴起的历史背景
 第二节 夏河城镇的发展
 一 政治管理格局形成与发展
 二 商业贸易兴盛及经济发展
 三 社会文化事业兴起与发展
 第三节 夏河城镇发展的轨迹与模式
 一 围寺而居:城镇人口聚落的演进
 二 围寺而商:城镇商业与经济发展模式
 三 寺镇互动:围寺而镇格局形成
 小结
 ◎ 第三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夏河城镇的发展
 第一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夏河城镇的转型与发展
 一 夏河城镇转型
 二 夏河城镇发展
 第二节 改革开放至20世纪末夏河城镇突飞猛进的发展
 一 改革开放之初夏河城镇发展
 二 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20世纪末夏河城镇发展
 三 经营土地:夏河城镇快速发展的基石
 第三节 21世纪以来夏河城镇日新月异的发展
 一 多元一体:21世纪夏河城镇整体发展新格局
 二 一体多元:多元要素共同促进夏河城镇发展
 三 经营城镇:夏河城镇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小结
 ◎ 第四章 城镇化空间的生产谱系
 第一节 因寺而兴:拉卜楞空间的生产实践
 一 文化空间的生产:藏传佛教的发展与传播
 二 核聚与辐射:寺院的区位作用
 第二节 围寺而城:夏河城镇化谱系
 一 围寺而镇:城镇主体的形成与发展
 二 由镇及城:城镇空间的再生产
 三 一寺一城:寺城神圣与世俗空间的互动
 第三节 围寺而商:夏河城镇化演进中的经济发展模式
 一 信仰与资本互动:寺院兴起与商业演进
 二 大格局与小格局:夏河的区域性经济发展模式
 三 寺院商业城镇:寺商互动与城镇演进
 小结
 ◎ 第五章 文化化城镇与城镇化文化
 第一节 围寺而城:藏区寺院型城镇的形成及演进
 一 要塞:自然本天成
 二 圣地:文化空间的禀赋
 三 城镇:社会空间的生产
 第二节 文心雕城:文化化城镇与城镇化文化
 一 文心: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
 二 雕城:城镇文化形成及承续
 三 文脉:沟通文化与城镇的虹桥
 第三节 类型模式策略:亦寺亦城及其实践
 一 类型:围寺而城类型的城镇化特点
 二 模式:宗教社会城镇多元共生合力发展
 三 策略:本地城镇化与异地城镇化实践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 內容試閱: |   
          | 序 城镇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人类文明演进的重要标志,也是现代化进程的必由之路。同时,也是人类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高度结晶。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城市本身表明了人口、生产工具、资本、享乐和需求的集中。列宁曾经说过:城市是经济、政治和人民精神生活的中心,是前进的主要动力。城市是历史的,也是现代的。城市发展的过程,同时也是文明积累、整合和传承,以及现代化发展的过程。
 中国是世界城市发源地之一,从古至今,城镇数量之多,规模之大,类型之复杂,文明程度之高,当属世界罕见。当代美国人类学家施坚雅就曾直言不讳地指出:除非我们蓄意逃避,要不然的话,几乎任何有关中国城市的概括性命题,都必须加以详细说明,加以限定,因而弄得满是例外与偶然性,使汉学家和应用比较研究法的学者一样望之而却步。即便如此,与当今世界上经济发达的国家相比,中国城镇化的进程还远未完成。实际上,从某种程度上讲,我国成规模的城镇化才刚刚起步。
 当代中国的城镇化,离不开对古代中国城市的继承、发展、创新和变革。历史上城镇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一些规律、因素和条件,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中国的城镇化,一些城镇文化传承至今,嵌合于城镇化进程中,形成了城镇的特色。
 20世纪中后期,中国学术界开始关注对城镇历史和文化的研究。从已有的学术研究成果看,城镇研究是一个跨学科的学术活动。虽然古代汉文和藏文文献中不乏对青藏高原城镇的记载和描述,但在我国城镇研究的学术传统中,涉及青藏高原城镇或青藏高原城市发展变迁的成果不多。施坚雅根据地区发展的历史,将19世纪的中国划分为九个地区,分别讨论每一个地区的城市化和城市特征,但他没有提到青藏高原,只提及了甘肃走廊中的绿洲城镇。
 夏河地处青藏高原的东缘,隶属今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可以说在河西、湟水和藏羌彝走廊的环绕之中。夏河,既是河流名,又是地名。夏河,又名大夏河,古名漓水,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