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書推薦:
 
  《 
			木石交响:日本古都与欧陆遗产的千年对话
			》
 售價:HK$ 
			87.8
 
  《 
			中小学生数学学习能力自我评估问题研究
			》
 售價:HK$ 
			88.0
 
  《 
			蝉鸣震耳欲聋
			》
 售價:HK$ 
			75.9
 
  《 
			刘心武谈《三言》(冯梦龙文学经典“三言”原著的替代性通俗读本)
			》
 售價:HK$ 
			74.8
 
  《 
			边际利润
			》
 售價:HK$ 
			75.9
 
  《 
			红帆船
			》
 售價:HK$ 
			62.5
 
  《 
			无用知识的有用性(科学的进步,在于人类不断探寻“山的另一侧”的风景)
			》
 售價:HK$ 
			41.8
 
  《 
			量价狙击:精准捕捉股市机会(新时代·投资新趋势)
			》
 售價:HK$ 
			86.9
 
 
 | 
         
          | 內容簡介: |   
          | 食源性病原微生物是导致食源性疾病的主要因素,主要包括致病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做好食源性病原微生物的检测、控制和处理工作,是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重要保障,也是国民经济健康运行的重要基础。本书在概述食源性病原微生物及其危害的基础上,对食源性致病菌PCR检测方法、食源性病毒检测方法、食源性真菌检测方法、食源性寄生虫检测方法、免疫技术等主要的食源性病原微生物快速检测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就重组pfuDNA聚合酶、嗜热古菌Sulfolobustokodaii新型核酸酶NurA、硫化叶菌Sulfolobustokodaii解旋酶HerA等工具酶的开发技术创新进行了探究。全书理论严谨、注重创新、兼顾应用,既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又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可供生物工程专业的本科生以及食品、医药等行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参考使用。 |  
         
          | 關於作者: |   
          | 孙新城:郑州轻工业大学,医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食源性微生物检测与防控相关研究。现为河南省生物工程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食源性微生物检测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常务理事,河南省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专家,食品生产与安全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办公室主任。2017.02-2018.06美国农业部西部研究中心访问学者。主持和参与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河南省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河南省重点攻关项目、河南省重点研发项目等项目7项,获河南省科技进步奖3项,授权专利1项,参与申报并取得国家新药证书及生产批文新产品10个;公开发表论文40余篇,SCI收录12骗。参与编写教材著作6部。魏涛:男,汉族,河南焦作人,博士,郑州轻工业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人才,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教学标兵,河南省优秀硕士论文指导教师。长期从事微生物资源开发与食品酶催化转化研究,主持和参与国家级等科研项目10多项,获得省部级等科技奖励8项,发表国内外学术论文40多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4项。 |  
         
          | 目錄: |   
          | 1食源性病原微生物及其检测方法概述() 11食源性病原微生物的概念界定及其危害()
 12食源性疾病的产生机制及现状()
 13常见的食源性致病菌()
 14常见的食源性病毒()
 2食源性致病菌阳性控品的制备()
 21常用菌种、试剂及仪器()
 22PCR技术及其应用()
 23食源性致病菌DNA的提取()
 24目的基因的选择及阳性模板的制备()
 3食源性致病菌PCR检测方法研究()
 31食源性致病菌常规PCR体系的优化确定()
 32食源性致病菌多重PCR检测方法研究()
 33食源性致病菌固相PCR检测方法研究()
 4食源性病毒检测方法研究()
 41食源性病毒常用检测方法()
 42甲型H1N1流感病毒及其检测方法()
 43基于固相PCR微孔板芯片的甲型H1N1流感病毒分型检验方法研究()
 44基于Taqman探针的甲型H1N1流感病毒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研究()
 45甲型H1N1流感病毒M2e单克隆抗体的制备()
 5重组pfuDNA聚合酶的表达、纯化和理化性质研究()
 51pfuDNA聚合酶重组质粒的构建()
 52重组pfuDNA聚合酶的表达及纯化()
 53重组pfuDNA聚合酶的特性()
 6超嗜热古菌Sulfolobus tokodaii新型核酸酶NurA的研究()
 61古菌及DNA的损伤与修复()
 62核酸酶及其在DNA修复中的作用机理()
 63超嗜热古菌Stokodaii核酸酶StoNurA纯化及生化性质分析()
 64StoNurA蛋白结构与功能的研究()
 65StoNurA与单链结合蛋白(single-strandedDNA-bindingprotein,SSB)相互作用的研究()
 7两种新型嗜热羟酸酯酶的克隆、表达及酶学性质研究()
 71嗜热酯酶EST10的克隆、表达纯化与酶学性质研究()
 72嗜热酯酶EstSt7的克隆、表达纯化和酶学性质研究()
 73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  
         
          | 內容試閱: |   
          | 前言 食源性疾病是当今世界上最广泛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影响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不仅严重影响食品贸易和旅行,同时也给社会带来极大损失,尤其影响到人的健康乃至生命安全,引起各国政府和相关部门的高度关注。近年来,国内外食源性疾病明显增多,其中许多由病原微生物、寄生虫和天然毒素所引起。做好食源性病原微生物的检测、控制和处理工作,是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重要保障,也是国民经济健康运行的重要基础。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食品安全,正逐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并采取有效监管措施,加强监管的能力建设。2009年以来,全国人大和国务院相继颁布和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食品安全整顿工作方案》等法律法规,为加强食品安全的监管提供了法律依据。从总体上看,中国食品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高,食品安全状况不断改善,食品生产经营秩序明显好转。但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食品生产和质量控制能力等方面,特别是在食品质量安全检测能力上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本书共分为7个部分:第1部分简要概述了食源性病原微生物及其检测方法;第2部分主要讨论食源性致病菌阳性控品的制备;第3部分主要讲述食源性致病菌PCR检测方法;第4部分主要讨论食源性病毒检测方法;第5部分讨论了重组pfuDNA聚合酶的表达、纯化和理化性质;第6部分阐述了超嗜热古菌Sulfolobust okodaii新型核酸酶NurA;第7部分主要阐述两种新型嗜热羟酸酯酶(嗜热酯酶EST10和嗜热酯酶EstSt7)的克隆、表达及酶学性质。本书既可作为我国检疫机构人员、畜牧兽医管理部门以及食品生产企业质量安全控制人员的指导用书,也可供我国从事食品研究的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等单位参考使用。
 限于作者水平,书中难免有疏漏和不当之处,恳请读者批评指正。同时,本书参考了相关领域专家的论著、文献等资料,在此向所参考文献的作者表示衷心的感谢!
 著者2019年4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