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書推薦:
 
  《 
			成人口腔正畸学 第2版
			》
 售價:HK$ 
			657.8
 
  《 
			永恒——商周时代的艺术
			》
 售價:HK$ 
			173.8
 
  《 
			幸福教室的密码:一位优秀班主任的行走与思考
			》
 售價:HK$ 
			66.0
 
  《 
			牙齿磨损 第3版
			》
 售價:HK$ 
			327.8
 
  《 
			午夜时分的解放 1947印度独立与印巴分治实录  汗青堂丛书150
			》
 售價:HK$ 
			140.8
 
  《 
			汉服怎么做
			》
 售價:HK$ 
			107.8
 
  《 
			大模型时代:虚拟人的崛起与未来
			》
 售價:HK$ 
			99.0
 
  《 
			大话芯片:读懂芯片原理、周期、产业链与技术趋势
			》
 售價:HK$ 
			97.9
 
 
 | 
         
          | 內容簡介: |   
          | 本书是法国著名哲学家、文艺理论家保罗·利科逝世前出版的*后一部重要著作,初版于2004年,系利科在奥地利维也纳人学研究所和德国弗莱堡大学胡塞尔档案中心所作的三次报告的结集。本书从哲学、词源学、词典编撰学、思想史、比较语言学、人类学和政治学的视角出发,考察了“承认”这个词的词义演变过程,展现了“承认”一词的有规则的多样性与思想史事件的对应关系,阐述了“作为认识的承认”、“对自我的承认”、“相互承认”的内在机制,呼应了著名哲学家查尔斯·泰勒对“承认的政治”的理论探索以及法兰克福学派新一代的领袖霍耐特对黑格尔提出的“为承认而斗争”的命题的发挥。 |  
         
          | 關於作者: |   
          | 关于作者: 保罗·利科1913—2005是20世纪世纪法国著名哲学家、文艺理论家,早年师从法国著名哲学家马塞尔,后受胡塞尔和雅斯贝尔斯的影响,是法国现象学的重要代表,也是20世纪与伽达默尔齐名的解释学大师。主要作品有《意志哲学》(两卷)(1950、1960)、《历史与真理》(1955)、《论解释;评弗洛伊德》(1965)、《解释的冲突》(1969)、《活的隐喻》(1975)、《解释学与人文科学》(1981)、《时间与叙事》(两卷)(1983、1984)、《从文本到行动:解释学评论之二》(1986)、《作为他者的自身》(1990)、《意识形态与乌托邦》(1997)、《记忆、历史、遗忘》(2000)、《承认的过程》(2004)等。
 关于译者:
 汪堂家(1962-2014)哲学学者,1962年生于安徽太湖,2014年逝于上海。
 早年毕业于安徽大学,后就读于复旦大学并获得哲学博士学位,生前担任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并兼任复旦大学杜威研究中心副主任和《杜威全集》中文版编辑委员会常务副主编。以哲学和哲学教育为志业,深耕于近现代欧陆哲学、美国实用主义哲学、生命-医学伦理学领域,直到2014年为止,为世人留下总计约400万字的著述和译作。关于作者:
 保罗·利科1913—2005是20世纪世纪法国著名哲学家、文艺理论家,早年师从法国著名哲学家马塞尔,后受胡塞尔和雅斯贝尔斯的影响,是法国现象学的重要代表,也是20世纪与伽达默尔齐名的解释学大师。主要作品有《意志哲学》(两卷)(1950、1960)、《历史与真理》(1955)、《论解释;评弗洛伊德》(1965)、《解释的冲突》(1969)、《活的隐喻》(1975)、《解释学与人文科学》(1981)、《时间与叙事》(两卷)(1983、1984)、《从文本到行动:解释学评论之二》(1986)、《作为他者的自身》(1990)、《意识形态与乌托邦》(1997)、《记忆、历史、遗忘》(2000)、《承认的过程》(2004)等。
 关于译者:
 汪堂家(1962-2014)哲学学者,1962年生于安徽太湖,2014年逝于上海。
 早年毕业于安徽大学,后就读于复旦大学并获得哲学博士学位,生前担任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并兼任复旦大学杜威研究中心副主任和《杜威全集》中文版编辑委员会常务副主编。以哲学和哲学教育为志业,深耕于近现代欧陆哲学、美国实用主义哲学、生命-医学伦理学领域,直到2014年为止,为世人留下总计约400万字的著述和译作。
 李之喆,1966年生,复旦大学哲学博士,现为上海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教师。
 |  
         
          | 目錄: |   
          | 前言1 导论
 第一研究作为认同的承认
 Ⅰ笛卡尔:“区分真假”
 Ⅱ康德:在时间条件下的连接
 Ⅲ表象的没落
 Ⅳ防止难以辨认(méconnaissable)的承认
 第二研究自我承认
 Ⅰ希腊的基础:行动及其动因
 Ⅱ关于有能力的人的现象学
 Ⅲ记忆和承诺
 Ⅳ能力和社会实践
 第三研究互相承认
 Ⅰ从不对称性到交互性
 Ⅱ霍布斯的挑战
 Ⅲ黑格尔在耶拿:ANERKENNUNG(承认)
 Ⅳ耶拿时期黑格尔的论证的重新现实化
 Ⅴ为承认而斗争与和平状态
 结论一个过程
 致谢
 人名索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