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書推薦:
 
  《 
			四海车书总会同  元代文人游历与行旅诗研究 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
 售價:HK$ 
			140.8
 
  《 
			接触 2025全新升级版 
			》
 售價:HK$ 
			74.8
 
  《 
			21天打造翘臀
			》
 售價:HK$ 
			64.9
 
  《 
			匠心传承:山西非遗日历·2026年·木版年画
			》
 售價:HK$ 
			151.8
 
  《 
			唐诗中的历史:战争、王朝与兴衰之歌 追随唐人“诗路”印记剖析大唐历史盛衰
			》
 售價:HK$ 
			74.8
 
  《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概论
			》
 售價:HK$ 
			96.8
 
  《 
			诸葛亮:三国时期的真正主角
			》
 售價:HK$ 
			64.9
 
  《 
			甘肃道教碑刻集(全三册)
			》
 售價:HK$ 
			1078.0
 
 
 | 
         
          | 編輯推薦: |   
          | 我和老伴张桂月都是吃小关的米、喝小关的水长大的。我们俩离开小关已六十多年了,虽然现在生活在都市里,满眼都是高楼大厦、繁华的街道,但魂牵梦萦的还是小关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青石铺就的老街、关爷庙前的夜戏、熙熙攘攘的庙会、凤山寨上的大铁钟、西沟村口两个人还搂不住的皂角树、长年流淌的小河,就像电影回放一样时常出现在梦里。乡愁挥不去的乡愁 白俊爵
 |  
         
          | 內容簡介: |   
          | 《小关风土录》是河南古镇巩义小关的历史简史,小关在历史上尤其是明清时期著名的商业重镇,但是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历史小镇随着建设的发展,许多有名的古建消失了,如果不把这些历史记忆留存下来,若干年后将没有人记忆这些,记住乡愁,记住家乡。本书作者都是年过七旬的老人,他们从不同方面记述了记忆中的小关,主要记述了小关的古建筑、小关的民风民俗、小关的商业、小关的民俗等内容。通过这本书的编写,使小关几百年的历史呈现在大家的面前。 |  
         
          | 關於作者: |   
          | 王全营,1946年生,河南省巩义市小关镇小关村人。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先后出版《河南抗日战争史》等学术著作15部,发表《大革命时期的河南红枪会》等学术论文60余篇,《我国古民居三雕作品的美好寓意》等传统文化文章30余篇,书评文章200余篇。 郅公林,1 9 4
 6年生,巩义市小关镇小关村人。曾任小关镇经联社副主任、河南中州企业集团董事长。河南省政府命名的优秀厂长,获郑州市优秀社会主义建设者奖章、巩义市科技功臣,先后领、创办郑州水刺无纺布等12家企业。曾任郑州市第十二届人大代表、巩义市人大代表,郑州市工商联执委、巩义市工商联副主席,中国产业用纺织品协会水刺分会副会长。曾发表《创建矾土粉加工厂的经过》等文章。
 |  
         
          | 目錄: |   
          | 一、历史悠久的古村落 整理故实心忆桑梓记住乡愁王全营 003
 小关村的地理位置郅公林 017
 九曲河水清凌凌郅公林 019
 昔日水井今在否郅公林 022
 咏古槐王全营 026
 绿荫匝地的古树郅公林 赵登云文 李培涛图 027
 软枣树、五通河、七星庙称谓的由来赵西忠 030
 六千年前瓮棺葬王全营 031
 岑彭沟考王全营 033
 小关关帝庙郅春光 038
 南沟观音堂郅公林文 郅立新图 041
 小关老君庙与龙王庙郅公林 046
 西沟牛王庙、马王庙郅公林文 郅立新图 049
 小关凤山寨郅公林文 郅立新图 052
 茶庵天爷庙孙云灿 058
 赵寨老君庙赵海潮文 李培涛图 060
 后纸坊马鸣王庙赵宏斌文 郅立新图 063
 记小关前张家祠堂春晖堂 张丰西 065
 小关张氏六合堂张丰西 067
 小关前四合院张远顺 070
 前张氏及四合院张光哲 072
 前的三景点张丰西 张光哲 075
 逃兵夜炸龙王庙郅公林 078
 小关村有两件宝郅公林 079
 民主选举丢豆子郅公林 082
 记忆中的孩童时代张林报 083
 茶庵古人的善举 孙云灿 089
 1942年凤山寨上的舍饭场 张丰西 091
 
 二、现尚存世的碑铭
 创立观音堂碑(明万历十八年)王全营译注 李培涛图 095
 重修观音堂三仙殿白衣堂并拜殿山门萧墙碑记(乾隆三十八年)
 王全营译注 郅立新图 098
 金妆神像并创立石基序(乾隆五十四年)
 王全营译注 郅立新图 102
 重修观音堂玉仙殿白衣堂暨拜殿山门萧墙碑记(道光五年)
 王全营译注 郅立新图 106
 金妆观音堂十大闫君暨白衣堂神像碑记(道光十四年)
 王全营译注 郅立新图 108
 创建后土蚕姑花娘娘暨大圣祠碑记(道光二十年)
 王全营译注 李培涛图 110
 重修观音堂白衣堂玉仙殿碑记(光绪三十四年)
 王全营译注 郅立新图 115
 重修后土蚕姑花娘娘暨大圣祠碑记(宣统二年)
 王全营译注 郅立新图 120
 买官地碑记(乾隆六十年)王全营译注 郅立新图 124
 创修马王庙暨金妆神像碑记(嘉庆七年)
 王全营译注 郅立新图 126
 牛王庙金妆神像石基碑(道光二十年)王全营译注 郅立新图 130
 创修奎星阁记(光绪三十二年)王全营译注 郅立新图 131
 项岭茶庵纪善碑文(康熙三十九年)王全营译注 李培涛图 135
 重修茶庵碑(乾隆十年)王全营译注 李培涛图 137
 庵前建筑月台碑记(嘉庆四年)王全营译注 李培涛图 138
 重修茶庵碑记(民国3年)王全营译注 李培涛图 139
 龙王督工创建三官殿碑记(乾隆三十八年)
 王全营译注 李培涛图 143
 张公星五暨德配郅孺人墓志铭(民国27年)
 王全营注译 张丰西图 144
 
 三、小关老街暨工商业经济
 小关明清一条街郅公林 153
 小关镇的贸易白俊爵 155
 鳞次栉比的商铺郅公林 157
 我所知道的小关供销社靳宏昌 163
 小关古庙会上的商业活动靳宏昌 冯春桃 176
 小关集市及庙会郅春光 180
 概说小关古庙会张清凡 183
 今昔小关镇记郑红昌 185
 繁荣的小关老街李培涛 189
 小关老街赵宏斌 191
 交通发展带来新气象郅公林 192
 小关郑氏染坊郑红昌 195
 小关老街车马东大店张光林口述 李培涛整理 198
 已经消失的行业郅公林 200
 四大不中听郅公林 209
 小关名吃蜀黍面咸食 郅春茂口述 李培涛整理 212
 纺棉花、织布赵西忠 张春英 213
 拾绳孩儿张光哲 215
 附录:小关庙会一览表赵宏斌 217
 
 四、乡村教育和民间文化
 家乡回顾:我所知道的民国时期教育白俊爵 221
 我所经历的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的教育张桂月 224
 民国时期的小关小学郅春光 226
 我所知道的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小关教育李启明 228
 在小关所见20世纪60年代以前出版之图书 王全营 236
 小关镇的群众文化生活白俊爵 253
 正月十六:小关人的狂欢节郅公林 255
 自娱自乐办剧团郅公林 264
 小关戏院的变迁郅公林 270
 孙寨的故事 孙云灿 274
 孙寨的大水 孙云灿 276
 功同良相橘井流香记小关聂氏中医世家 郑红昌 279
 记茂将沟牛氏中医世家郑红昌 281
 小关地区中医药的发展郑红昌 285
 简述小关的妇幼保健事业郑红昌 286
 西医的传入和现代医疗体系的建立郑红昌 288
 流行病的防治郑红昌 290
 健康养生等歌谣郑红昌 292
 小关方言郑红昌 296
 小关谚语集锦郑红昌 298
 
 五、独具特色的民俗
 初一五更祭关爷郅公林 303
 婚姻习俗的变迁郅公林 304
 正月初七灯笼会白俊爵 312
 赵寨老君庙的祭祀活动赵海潮 315
 正月十五烧秦桧 郅公林 317
 办理丧事的程序马树行 张光哲 318
 土葬习俗马树行 322
 六、茶余饭后的民间故事
 简述赵奎聚的逸闻趣事赵金拴 331
 王莽撵刘秀赵宏斌 340
 关谷堆的传说赵宏斌 345
 岑彭沟的传说郑红昌 346
 生吞活剥学精细王全营 348
 后纸坊大槐树的伤心史赵宏斌 赵金普 350
 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赵宏斌 352
 小关地区笑话集锦孙云灿 353
 
 附录355
 作者简介 355
 口述人简介 358
 受采访人简介 358
 
 后记359
 |  
         
          | 內容試閱: |   
          | 整理典故 传承传统文化(序一) 郅公林
 巩义市小关镇小关村,是一个有数千年历史的古村落,仰韶文化时期这里就有人类定居。这里有汉初文化的烙印。有青石铺路、长达五百多米的明清一条街,有一片青砖灰瓦四合院,有飞檐斗拱的庙宇、牌坊,有一年四季清澈见底的小河。这里物产丰富,民风淳朴。我家世世代代都居住在小关,我就是喝小关的水、吃小关的米长大的,不论世事如何变迁,乡愁只会越来越浓而不会有丝毫淡忘。
 小关村有张、王、李、赵、郅、白等几十个姓氏。小关村却不以姓氏取名,说明这里的环境能吸引外地移民来此繁衍生息。经过小关人的共同努力,历经明清两朝数百年的建设,小关有了一条颇具规模的老街鳞次栉比青砖灰瓦宽敞明亮的门面房、上铺八砖的厢房、木楼板木楼梯两层小楼的上房,使小关成为巩义东部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集市、庙会,熙熙攘攘的人群,各种民间文艺和老街戏楼上的大戏,这些场景常在我脑海出现。
 20世纪70年代后,改革开放使小关村经济、社会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道路更宽,楼房更高,村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改善,我们都经历了这个过程。大变革的浪潮也使小关村的古建筑同全国其他一些地方古村落一样,基本上不复存在。文明与时代同步,我们并不苛求历史。虽然说昨日之日不可留,但是,今已逝去的明清一条街,我们亲身经历的那一段岁月,那些古色古香的古建筑,寓意深刻的三雕文化元素,淳朴的民风民俗,美好的自然风光,我们有责任记录下来,让子孙后代知道小关村过去是个什么样子,小关先人曾经创造了什么样的辉煌。
 我愿意记录小关风土人情,除了深厚乡土情结外,还受到两个因素的影响。一是20世纪70年代到法国购买设备,顺路在意大利考察了威尼斯水城和罗马,目睹了当地政府对古建筑的精心保护,细致到百年以上的普通民宅没有政府批准外观一律不准改建,连一根根锈蚀严重的窗户铁栏杆也不准换掉,甚至一片锈结都不准打磨掉,而是用最好的油漆刷上。罗马斗兽场因战乱破坏遗留下来的残垣断壁及周围的古建筑,文艺复兴时期所建的凯旋门、宫殿等都是原样保留。二是有一年随巩义市委、市政府考察团到江苏等地考察时,看到当地对古村落、古商业街的保护,很有感触。还有2011年到广西北海参加第二十一届世界客属大会,除了知道客家人都是河洛人的后代,还参观北海市区各具特色的得到有效保护的古建筑,对我的震撼无法用言语形容,就像烙印一样至今仍不时在脑海中闪现。回想我们的祖先在社会动乱、交通十分不便的时代,就能把小关建成巩义东部最为繁荣昌盛的、文化浓重之镇,时逢太平盛世,我们就更应该把小关建设得更美好。
 党的十八大以后,党和政府提出在城镇建设中,要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为此我就萌生了把小关过去的青山绿水、明清时期修建的商业街等,通过回忆而留下文字资料的想法。在与几位老友交流时,没想到他们不但也有此想法,而且更有一种紧迫感。所以,共同的心愿、目标、思路,很快形成一种共识,经共同商量,将这本书定名为《小关风土录》。
 这本书的内容我们有个要求:篇幅长短皆可,但所有内容必须真实,要符合历史。大家都这样做了。这里要特别提到白俊爵、张桂月两位,他们都是80多岁的耄耋老人,身体也不是很好,但一听说整理小关过去的历史掌故,都十分积极,两人很快便写出了五篇文章。还有张光哲、孙云灿,也是年过八旬,都撰写了多篇文章。
 这本书的面世,若能给研究小关的历史、给我们的后代在历史认知上留下一些有用的资料,提供一些记住乡愁的思路,我们这些老人将不胜欣慰。这里需要说明一点的是,因为书中记录的明清一条街、庙宇等古建筑,大多不存,所搜集到的碑文因风雨剥蚀大多漫漶不清,加上多数知情人也已过世,故而书中若有不太准确之处,敬请指正。
 是为序。
 2017年8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