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古琴之美·2026(丙午年)(可读、可听、可学、可赏的“立体化”文化日历;专注于古琴文化的鉴赏日历)
			》 
			 售價:HK$ 
			107.8
			 
			 
	
			  
			《 
			财之道丛书·贪婪的游戏:金融投机100年
			》 
			 售價:HK$ 
			74.8
			 
			 
	
			  
			《 
			算力崛起:重塑未来经济与社会
			》 
			 售價:HK$ 
			76.8
			 
			 
	
			  
			《 
			敦煌壁画?纹样
			》 
			 售價:HK$ 
			151.8
			 
			 
	
			  
			《 
			丑的美学:一部跨越两个世纪的美学沉思录
			》 
			 售價:HK$ 
			140.8
			 
			 
	
			  
			《 
			智圆行方――燕京医学名家处方手迹藏臻
			》 
			 售價:HK$ 
			437.8
			 
			 
	
			  
			《 
			大设计师威廉·莫里斯
			》 
			 售價:HK$ 
			151.8
			 
			 
	
			  
			《 
			新宏观经济学 来自后凯恩斯主义-老制度主义-马克思主义传统的第一本宏观经济学教科书
			》 
			 售價:HK$ 
			283.8
			 
			 
	
 
       | 
     
      
      
         
          | 編輯推薦: | 
         
         
          |  
            作者结合古代文献和现代考古成果,将与人们息息相关的五谷的历史告诉我们。方法新颖,思路清晰,生动有趣。
           | 
         
       
      
      
      
      
         
          | 內容簡介: | 
         
         
          |  
            本书是由万国鼎先生编写的普及性历史知识读物,首先介绍了什么是五谷,其后探讨了五谷的起源,古代五谷相互之间的比重和古今粮食作物及其比重的变化。*后介绍了水稻、小麦、玉米、高粱和其他粮食作物的历史、传入与推广等情况。
           | 
         
       
      
      
      
         
          | 關於作者: | 
         
         
          |  
            万国鼎,农史学家,中国农史学科主要创始人之一,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首届主任,终生致力于农史资料汇集和整理,农业古籍和农业历史的研究。他主持汇集和整理、分类辑成的中国农史资料共613册,4000余万字,并创办我国最早的农史刊物《农业遗产研究集刊》、《农史研究集刊》,在国内外农史和科技史学界颇具影响。
           | 
         
       
      
      
      
      
         
          | 目錄: 
           | 
         
         
           
            目录
 一、五谷是什么...................................001
 二、五谷的起源...................................006
 三、古代五谷相互间的比重...............018
 四、古今粮食种类及其比重的
 变化...............................................029
 五、水稻发展的历史...........................033
 六、小麦发展的历史...........................043
 七、玉米的传入和推广.......................048
 八、甘薯的引种和推广.......................057
 九、高粱和其他粮食作物...................066
 后记.......................................................079
           | 
         
       
      
      
      
         
          | 內容試閱: 
           | 
         
         
           
            王思明
 《五谷史话》是由万国鼎先生编写的普及性历史知识读物。为使读者更加清楚地了解我国古代五谷,理清古今五谷的区别,特作导读一篇,以此倡导人们珍惜粮食,呼吁人们关注当前的粮食、食品安全问题。
 本书在篇章结构上,首先是介绍了什么是五谷,其后探讨了五谷的起源,再是介绍了古代五谷相互之间的比重和古今粮食作物及其比重的变化。最后分别是介绍了水稻、小麦、玉米、高粱和其他粮食作物的历史、传入与推广等情况。整体思路清晰,结构合理,容易引起读者思考。
 现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五谷通常是指粮食作物,而在古代,五谷指的又是什么呢?五谷一词,最早见于《论语微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对于五谷最早解释的记载是《汉书食货志》,指出五谷是稻、黍、粟(稷)、麦、菽。汉代以后,人们还有一种解释,指出五谷是麻、黍、粟(稷)、麦、菽。这两种解释的差别在于一种有稻而没有麻,另一种有麻而没有稻。综合上述两种说法,现在一般认为古代五谷函括稻、黍、粟(稷)、麦、菽、麻六种主要作物(附五谷表,见文末)。
 中国是世界上三大农业起源中心地之一,又是世界栽培作物起源中心之一。中国是粟、黍、稻、菽的家乡,中国农业历史可追溯到距今一万年左右。
 粟(稷,谷子)原产于中国,在原始农业时期,因其适应黄土高原的地理生态环境而优先得到驯化。粟有产量高、品质好的特点,随着农业技术改进,到商周时期,粟便逐渐取代了黍,成为最重要的粮食作物,种植相当普遍,一直到隋唐时期,其首要地位才被稻所取代。
 黍也原产于我国,与粟一样,在原始农业时期已经驯化栽培,因其生产期短、耐旱,竞争力最强,种植最早,成为主要粮食作物。到商周时期,黍仍是主要的粮食作物,而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黍的地位已经下降,黍稷的首席地位已被菽粟所代替,仅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地位有所回升后,便不再是主粮。
 麦,包括了大麦、小麦,考古发掘迄今没有发现黄河流域原始时代的麦作遗存,所以,麦类在黄河中下游的种植比粟、黍和水稻晚,很可能是后来引进的。麦在商周时期播种面积不大,在粮食作物中地位不高。麦在春秋战国时期发展较快,秦汉时期得到进一步推广。魏晋南北朝时期,麦在北方未显著发展,在南方获得了推广。隋唐时期,麦的地位上升,与粟处于等同地位。中唐以后,荞麦就经常见于记载了。稻麦复种一年两熟的明确记载,首见于唐代。宋元时期,小麦在长江和珠江流域得到了广泛推广,促使了稻麦两熟制在长江流域的形成。小麦在明代成为仅次于稻的粮食作物。
 稻也是我国原产,原始农业时期长江流域以种植稻为主。考古发现,水稻在新石器时代已普遍种植于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成为了南方地区的主要粮食,并且已经区分了籼、粳。可以说,中国古代长时期内农作物分布南稻北粟的格局,早在原始农业时期就已形成。到商周时期,稻开始逐渐传入北方地区。隋唐时期,稻的地位上升,中唐以后,稻逐渐代替了粟在全国粮食生产中的首要地位。宋元时期,水稻品种发展很快,并从越南引进了占城稻,稻麦两熟制在长江流域正式形成。明清时期,水稻有了明显发展,在粮食作物中的比重占绝对优势。
 菽(大豆)原产于中国,现今世界各国的大豆都是直接或间接从中国传去的,它是由野生大豆通过不断的人工选择,才逐渐驯化为栽培种。商周时期,因播种面积不大,在粮食作物中地位不高。在春秋战国时期,菽地位迅速上升,且已和粟并列为主要粮食作物。
 麻,一般指大麻,是新石器时代极为重要的纤维作物兼粮食作物。商周时期,人们主要利用麻的纤维做衣服,仅少量作为粮食。秦汉时期,麻在粮食作物中已不占重要地位了。隋唐时期,麻籽作为油料而不作粮食了。
 还有一种备受关注的粮食作物是高粱。我国古代是否种植高粱,曾引起过争论。根据文献记载,高粱是元以后才从西方逐渐传入中国的,近年考古发掘中不断有发现高粱遗存的报道。又有人提出黄河流域也是高粱的原产地之一。但在中国古代文献中缺乏中原地区早期种植高粱的明确记载,先秦两汉时代的高粱遗存也需要做进一步的鉴定。根据现有材料,黄河流域原产高粱的可能性不大,但有关高粱的记载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确实出现了,很有可能是从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开始种植.的。
 综上可知,从商周时代开始,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不外乎稻、黍、粟(稷)、麦、菽、麻。明代以前,中国的粮食作物,大致如此,品种大体稳定,这说明中国粮食作物的种类至此基本奠定了基础。明代中后期,我国从海外引进的重要作物有玉米、番薯、马铃薯和花生等美洲作物;自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经由不同途径先后传入我国,并逐渐成为我国广泛栽培的重要粮食作物,促使我国的传统种植制度发生了重大变化,并形成了新的作物结构体系。如粟和高粱的地位被玉米、番薯所取代,豆类地位有所改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