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書推薦:
 
  《 
			世界文明史(上)
			》
 售價:HK$ 
			209.0
 
  《 
			东亚朱子学研究:日本朱子学研究
			》
 售價:HK$ 
			85.8
 
  《 
			长沙走马楼西汉简牍 文字编
			》
 售價:HK$ 
			424.8
 
  《 
			涅瓦河畔的遐思——列宾艺术特展(汉英对照)(国家博物馆“国际交流系列”丛书)
			》
 售價:HK$ 
			587.6
 
  《 
			世界在前进
			》
 售價:HK$ 
			81.4
 
  《 
			文以载道:唐宋四大家的道论与文学
			》
 售價:HK$ 
			88.5
 
  《 
			高句丽史
			》
 售價:HK$ 
			184.1
 
  《 
			随他们去:别把精力浪费在无法掌控的事情上
			》
 售價:HK$ 
			81.4
 
 
 | 
         
          | 編輯推薦: |   
          | 1、南京历史全貌,首次完整呈现 从距今60万年的南京猿人写起,到清末落笔,窥视细处、俯瞰全貌,全景展现出南京城的人类史和文明史进程。
 2、文史哲思兼具
 夹叙夹议,文字典雅简练、逻辑紧凑严密, 处处透出作者对人生、历史、宗教、文学、艺术的哲思。
 3、图文并茂,精美设计
 专门设计了阅读地图,脉络清晰;另甄选精美插图,图解金陵,呈现南京风情。
 |  
         
          | 內容簡介: |   
          | 本书透过无数史料,用富有哲思的文字构建出从史前到清代,南京城和南京人历经的沧桑。作者带领我们穿越到远古,走到先秦,目睹南京在隋唐五代时历经第三次浩劫,在宋元时广纳天下迁客骚人,从一户南京农民在明朝的命运中记下金陵众生录,也感慨清代锁不住英国的铁甲。 
來源:香港大書城megBookStore,http://www.megbook.com.hk 虽然不涉及南京的今生,然鉴古可观今,无古便无今,透过作者笔下的地球的生命简史、生而为人,生而赋税、货币简史、古代福利制度述略,仍然能给予今人以无限思考。
 |  
         
          | 關於作者: |   
          | 张新奇,作家,八十年代参与创办《海南纪实》。九十年代策划并主持八五规划出版工程《传世藏书》,后移居澳洲。近年重回书斋写作。 |  
         
          | 目錄: |   
          | 第一章 史前:万古洪荒至人的出现 第二章 先秦:公元前约5000 年至公元前221年
 第三章 帝国:公元前221年至公元前206年
 第四章 两汉:公元前206年至公元220年
 第五章 魏晋南北朝:公元220年至589年
 第六章 隋唐五代:公元589年至960年
 第七章 宋元:公元960 年至1368年
 第八章 明朝:公元1368 年至1644年
 第九章 清朝:公元1644年至1911年
 |  
         
          | 內容試閱: |   
          | 我为什么写《南京传》 三四十年之前,中国的物资还相当匮乏。凡吃穿用的东西,都是计划供应,从粮食、布料到火柴、肥皂,几乎没有不要票证的。
 我小时候,父亲在一家大厂管事,相比周围人家,工资算是高的。但子女多,奶奶还在世,日子依然过得很紧。饿肚子是常事,也没穿过新衣,都是哥哥姐姐穿不下的,改改再穿。有一年,妈妈把姐姐的衣服改给我,有花,到学校被同学笑假妹子,除了难过之外,还恨过
 妈妈很长一段时间。
 那时候,如果哪家有一架用一把钥匙天天上发条的座钟或挂钟,不得了,那真是一笔财产,让四周邻居羡慕,也会多出一些麻烦。
 工厂围墙外面,有一条街,叫厂后街。整条破破落落的街上,只有开杂货铺的虢三爹家有一架挂钟,红框的,拱门形,半人高,黄铜色的钟摆在玻璃门里均匀摆动,发出嘀嗒嘀嗒的声响,很是诱人。
 三爹总是在街上人来人往时,站在椅子上,缓缓打开挂钟的玻璃门,缓缓摸出裤腰上挂的黄铜钥匙,缓缓插进钟面钥匙孔里,一圈一圈,上发条,咔咔咔的声音格外清脆。
 每天临到做饭时分,妈妈就喊,黑皮佬,去三爹家,看看几点钟了。我就飞跑到三爹的杂货铺,探头探脑,扫一眼挂钟,然后,回家报告,长针指着什么数字,短针指着什么数字。
 去看钟的,当然不止我一个,四周邻家的孩子,窜来窜去。光看钟,不买货,也会让三爹烦。碰上心情不好,他会找块布,把钟蒙起来。
 整条厂后街,三爹家是最殷实的。除了挂钟、杂货,还有房产,是拐角的铺面,二层,下店上居。有大人常指着他家的房子说:湘乡粮子真正恶,跑到长沙占拐角。粮子是长沙土话,指当兵的,当兵吃公粮兼抢粮,又叫呷粮崽。这样,我才朦朦胧胧知道,三爹祖籍是湘乡的,似乎与当兵有关。湘乡话是极难懂的,三爹在长沙住得太久,湘乡口音不重。
 除了用布蒙钟令人失望,其实,三爹是挺逗街上孩子喜欢的。他坐在铺子门口抽旱烟时,一些孩子爬到他背上,搂他的脖子,摸他头发稀疏的脑壳,扯他的耳朵,他从不呵斥,只顾握着他那根油亮的长烟管抽他的烟。他乐得把自己当成孩子的玩具。
 最让我记得的是三爹讲故事。他讲的故事主角永远是一个叫解缙的。连司马光砸缸这种传说,他也一口咬定,是解缙砸缸。而故事发生地,必定是南京。按他的说法,解缙的墓地还在南京,因为解缙被害埋入雪地时,手里还有一张纸条,上面写得明白:死在金銮殿,埋在紫金山。
 三爹楼上的住房,是从来不会让孩子上去的。但大人讲,他房里挂着一把祖传的大刀。那把刀,因为见人血太多,已有灵气。遇电闪雷鸣的天气,大刀会自动往刀鞘外轻轻跳动,并发出嗖嗖声响。
 后来上大学,常去长沙城中双鸿里五号与朋友相聚。双鸿里五号是一座颇为气派的公馆,其中一部分用作花鼓剧团的宿舍。后来一查,才知道,主人原是曾国藩下属,湘军将领。以前的双鸿里五号,还有很大的花园,到解放,统统没收充公了。
 这样,我知道了三爹的来历。他祖父原来是湘军兵勇,打下南京后,发了小财,回到家乡,自然买房置产。置业的地点,就是我充满童年记忆的厂后街。据老人说,当年长沙老街上做小生意的铺面,很多是湘乡人的。至于湘军将领,出手自然不在这个级别。
 这让我留心太平天国那段历史。曾国藩在攻破南京时的奏折中说,三日之内,毙贼十万余人。秦淮长河,尸首如麻。
 这当然是场面上的语言,因为拖欠军饷,曾氏兄弟放手让进城的士兵奸淫掳掠,惨遭屠杀的,岂止是宿敌。
 曾国藩的幕僚赵烈文七天后进南京城看到的景象:沿街尸首十有九皆老者,幼孩未满二三岁者亦斫戮为戏。四十以下女子无一。哀号之声达于四野,其乱如此,可为发指。
 读这些,无法不想起那把会在刀鞘里跳动的大刀,以致后背生寒。
 以后,我去南京,寻访过荒凉的城墙,在斑驳的城砖上,我居然辨认出长沙府的字样。上面那些官员及制砖人的姓名,已被时光擦拭得模糊不清了。
 有些人,即使在远古,在星球的另一端,也与你彼此相知。
 有些地方,你待了很久,但依然陌生。而另一个地方,哪怕只去一次,也如同故乡。你早就无数次到过这里,在梦中,在血液里,在灵魂之内。
 人与人,人与物,人与宇宙的相互感知,原来如此神秘。哪怕身处一望无际的森林,你也只为一株老树的疤痕震撼。
 即使你留守终生,那也不是你的故乡。每一个人生来便是游子,每一个故乡都不再是儿时模样。
 你在枯坐,流水依然逝去,花瓣依然飘落,一切具象皆是梦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