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書推薦:
 
  《 
			怪谈百物语:魂手形 宫部美雪作品
			》
 售價:HK$ 
			63.8
 
  《 
			北境之王 白刃 奥斯瓦尔德与不列颠七国时代 魔戒 冰与火之歌 现实版  圣王 奥斯瓦尔德及其所处的不
			》
 售價:HK$ 
			118.8
 
  《 
			2025中国企业跨境并购年度报告
			》
 售價:HK$ 
			379.5
 
  《 
			中国折纸动画
			》
 售價:HK$ 
			74.8
 
  《 
			如何了解一个人
			》
 售價:HK$ 
			75.9
 
  《 
			木石交响:日本古都与欧陆遗产的千年对话
			》
 售價:HK$ 
			87.8
 
  《 
			中小学生数学学习能力自我评估问题研究
			》
 售價:HK$ 
			88.0
 
  《 
			蝉鸣震耳欲聋
			》
 售價:HK$ 
			75.9
 
 
 | 
         
          | 內容簡介: |   
          | 本书为高职高专物理化学课程教材,依据国家教育委员会组织制订的“高等工程专科学校物理化学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而编写。教材内容少而精,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注重基本概念,避免过多的理论解释,公式证明简捷而严谨,并注意例题和习题的配置。 來源:香港大書城megBookStore,http://www.megbook.com.hk 全书分为9章:气体的pVT关系;热力学*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混合物和溶液;化学平衡;相图;电化学;界面现象与胶体;化学动力学。每章末附有习题,书末有附录及习题答案。
 |  
         
          | 目錄: |   
          | 绪言1 第1章气体的pVT关系3
 11理想气体状态方程3
 12道尔顿定律和阿马格定律6
 121混合物的组成6
 122道尔顿定律7
 123阿马格定律10
 124气体混合物的摩尔质量11
 13气体的液化及临界参数12
 131液体的饱和蒸气压12
 132临界参数15
 133真实气体的pVm图与气体的液化16
 14真实气体状态方程20
 141范德华方程20
 142维里方程23
 143其它的真实气体状态方程举例24
 15压缩因子和普遍化压缩因子图24
 151真实气体的pVmp图及波义耳温度24
 152压缩因子26
 153对应状态原理27
 154普遍化压缩因子图28
 习题30
 第2章热力学第一定律33
 21基本概念33
 211系统与环境33
 212状态与状态函数34
 213过程与途径37
 22热力学第一定律38
 221热力学能38
 222功39
 223热42
 224热力学第一定律43
 225焦耳实验和气体的热力学能43
 23恒容热、恒压热及焓44
 231恒容热45
 232恒压热45
 233焓45
 24变温过程热的计算46
 241热容46
 242气体恒容变温和恒压变温过程热的计算;理想气体变温过程
 热力学能差及焓差的计算49
 243液体和固体变温过程热的计算53
 25相变热的计算55
 251相变焓的种类及相互关系55
 252相变焓随温度的变化57
 26化学反应热的计算59
 261化学计量数和反应进度59
 262标准摩尔反应焓61
 263由标准摩尔生成焓计算标准摩尔反应焓62
 264由标准摩尔燃烧焓计算标准摩尔反应焓65
 265标准摩尔反应焓随温度的变化67
 266化学反应的恒压热与恒容热的关系72
 27体积功的计算73
 271恒外压过程和恒压过程73
 272气体可逆膨胀或可逆压缩过程75
 273气体恒温可逆过程体积功的计算79
 274理想气体绝热可逆过程方程式及绝热过程体积功的计算80
 28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其它应用举例83
 281不同温度的理想气体的混合过程84
 282液体等温等压不可逆蒸发过程85
 283冰水混合过程86
 284绝热燃烧反应过程88
 29焦耳汤姆逊效应90
 习题92
 第3章热力学第二定律98
 31自发过程和热力学第二定律98
 311自发过程98
 312热力学第二定律100
 32卡诺循环,熵101
 321卡诺循环101
 322熵103
 323熵判据——熵增原理106
 324熵的物理意义108
 33单纯p、V、T变化过程熵差的计算109
 331环境熵差的计算110
 332气体恒容变温、恒压变温过程熵差的计算110
 333理想气体恒温膨胀压缩过程熵差的计算113
 334理想气体p、V、T同时变化过程熵差的计算115
 335凝聚态物质变温过程熵差的计算118
 34相变过程熵差的计算120
 341可逆相变过程熵差的计算120
 342处于相平衡状态,但过程不可逆时相变熵差的计算121
 343未处于相平衡状态之间的不可逆相变熵差的计算123
 35热力学第三定律和化学反应熵差的计算126
 351热力学第三定律127
 352规定熵和标准熵129
 353由标准摩尔熵求化学反应的标准摩尔反应熵130
 36亥姆霍兹函数和吉布斯函数131
 361亥姆霍兹函数和亥姆霍兹函数判据132
 362吉布斯函数和吉布斯函数判据133
 363对判据及有关公式的一些说明134
 364恒温过程亥姆霍兹函数和吉布斯函数的计算136
 365由物质的标准摩尔生成吉布斯函数计算化学反应的标准摩尔
 反应吉布斯函数140
 37热力学基本方程和麦克斯韦关系式141
 371热力学基本方程142
 372吉布斯亥姆霍兹方程144
 373麦克斯韦关系式145
 38克拉佩龙方程147
 381克拉佩龙方程147
 382克拉佩龙方程对于固液、固固平衡的应用149
 383克拉佩龙方程对于液气、固气平衡的应用——克劳修斯克拉
 佩龙方程150
 384安托万方程153
 习题154
 第4章混合物和溶液160
 41偏摩尔量161
 411为什么要讨论偏摩尔量161
 412偏摩尔量162
 42化学势164
 421多组分单相系统中物质的量发生变化时的热力学方程165
 422化学势判据166
 423理想气体及混合理想气体中一组分的化学势168
 43拉乌尔定律和亨利定律169
 431拉乌尔定律169
 432亨利定律170
 44理想液态混合物173
 441理想液态混合物174
 442理想液态混合物中任一组分的化学势175
 443理想液态混合物在混合时热力学函数的变化176
 45理想稀溶液180
 451溶剂的化学势180
 452溶质的化学势181
 453溶质化学势表达式应用举例——分配定律184
 46稀溶液的依数性186
 461溶剂的饱和蒸气压降低186
 462沸点升高(溶质不挥发187
 463凝固点降低(溶质与溶剂不形成固态溶液)190
 464渗透压191
 47逸度和逸度因子193
 471真实气体的化学势193
 472真实气体的逸度和逸度因子195
 473普遍化的逸度因子图196
 474路易斯兰德尔逸度规则198
 48活度和活度因子198
 481真实液态混合物中任一组分的活度和活度因子198
 482真实液态混合物中任一组分活度和活度因子的计算199
 483真实溶液中溶剂的活度和渗透因子,溶质的活度和活度因子200
 习题203
 第5章化学平衡207
 51化学反应亲合势207
 511化学反应系统的吉布斯函数与反应进度的关系207
 512化学亲合势208
 52等温方程式与标准平衡常数210
 521理想气体化学反应等温方程式210
 522理想气体化学反应的标准平衡常数212
 523有纯固相参与的理想气体化学反应的标准平衡常数212
 524几种有关化学反应标准平衡常数之间的关系213
 525理想气体化学反应的其它的平衡常数214
 526溶液中化学反应的平衡常数214
 53标准平衡常数和平衡组成的计算215
 531由标准热力学函数计算标准平衡常数216
 532由实验测得的平衡数据计算标准平衡常数217
 533由标准平衡常数求平衡组成218
 534同时平衡组成的计算219
 54温度对标准平衡常数的影响——等压方程式221
 541等压方程式222
 542标准摩尔反应焓为定值时的等压方程式的积分式222
 543标准摩尔反应焓为温度的函数时等压方程的积分式225
 55其它因素对理想气体反应平衡的影响226
 551压力对理想气体反应平衡转化率的影响227
 552恒温、恒压下通入惰性组分对平衡转化率的影响227
 553反应物原料配比对平衡转化率的影响228
 56高压下真实气体的化学平衡229
 习题232
 第6章相图236
 61相律237
 611相律的推导237
 612相律的应用240
 62单组分系统相图242
 63杠杆规则及其应用245
 631杠杆规则245
 632杠杆规则在二组分系统三相平衡共存发生相变化时的
 应用247
 64二组分液态完全互溶系统的液气平衡相图248
 641理想液态混合物的压力组成图248
 642理想液态混合物的温度组成图250
 643精馏原理251
 644二组分真实液态混合物的液气平衡相图252
 65二组分液态部分互溶和完全不互溶系统液气平衡相图255
 651液体的相互溶解度255
 652液态部分互溶系统的温度组成图256
 653液态完全不互溶系统的温度组成图259
 66绘制二组分凝聚系统相图的方法259
 661热分析法259
 662溶解度法262
 67二组分简单凝聚系统固液平衡相图263
 671固态完全不互溶的二组分凝聚系统相图264
 672固态完全互溶的二组分凝聚系统相图266
 673固态部分互溶的二组分凝聚系统相图267
 68生成化合物的二组分凝聚系统固液相图269
 681生成稳定化合物的二组分凝聚系统相图269
 682生成不稳定化合物的二组分凝聚系统相图269
 习题270
 第7章电化学277
 71原电池和电解池277
 711阳极和阴极,正极和负极278
 712法拉第定律279
 713离子的电迁移率和离子的迁移数281
 72摩尔电导率282
 721电导率282
 722电解质溶液的摩尔电导率284
 723离子独立运动定律和离子的摩尔电导率286
 724离子的化学势,溶液中离子反应的化学平衡288
 73电解质离子的平均活度和平均活度因子292
 731电解质离子的平均质量摩尔浓度292
 732电解质离子的平均活度和平均活度因子293
 733电解质离子的平均活度因子与离子强度294
 74可逆电池298
 741原电池表示法298
 742盐桥300
 743可逆电池300
 744韦斯顿标准电池301
 75原电池热力学303
 751原电池电动势及其测量303
 752原电池热力学304
 76电池电动势的计算——能斯特方程306
 761电池反应的等温方程306
 762能斯特方程307
 763电极电势和标准电极电势308
 764电池电动势与电极电势的关系310
 765电极的种类311
 766电池电动势的计算312
 77电解315
 771分解电压315
 772极化曲线及超电势317
 773电解时的电极反应319
 习题320
 第8章界面现象与胶体325
 81界面张力、润湿、弯曲液面的附加压力326
 811什么是界面张力326
 812界面热力学公式327
 813界面张力328
 814接触角、杨氏方程和润湿330
 815弯曲液面的附加压力331
 82亚稳状态和新相的生成332
 821微小液滴的饱和蒸气压——开尔文公式332
 822过饱和蒸气333
 823过饱和溶液334
 824过热液体334
 825过冷液体335
 83固体表面上的吸附作用335
 831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336
 832等温吸附的经验式337
 833单分子层吸附理论——兰格缪尔吸附等温式338
 84溶液表面的吸附341
 841溶液表面上的正吸附和负吸附341
 842吉布斯吸附等温式343
 843表面活性剂344
 85分散系统的分类及胶体溶液的性质345
 851分散系统的分类345
 852胶体溶液的光学性质346
 853胶体溶液的运动学性质347
 854胶体溶液的电学性质348
 86憎液溶胶的稳定与破坏349
 861扩散双电层理论349
 862憎液溶胶的胶团结构351
 863憎液溶胶的稳定性理论352
 864憎液溶胶的聚沉353
 87乳状液355
 871乳状液的分类与鉴别355
 872乳状液的形成与破坏356
 习题357
 第9章化学动力学361
 91反应速率361
 911反应速率的定义361
 912化学计量反应与基元反应363
 913质量作用定律及反应分子数364
 914化学计量反应速率方程的经验式及反应级数365
 915反应速率的图解表示366
 92速率方程的积分式及反应级数的确定366
 921零级反应366
 922一级反应367
 923二级反应369
 924n级反应371
 925反应级数的确定372
 93温度对反应速率常数的影响及化学反应的活化能375
 931阿累尼乌斯方程375
 932基元反应的活化能与反应热377
 933化学反应的表观活化能与基元反应活化能之间的关系378
 94典型的复杂反应及复杂反应的近似处理法379
 941对行反应379
 942平行反应381
 943连串反应383
 944复杂反应的近似处理法385
 95链反应387
 951单链反应388
 952支链反应与爆炸界限389
 96反应速率理论391
 961气体反应的碰撞理论391
 962过渡状态理论394
 97催化作用397
 971催化剂的基本特征397
 972催化反应的一般机理398
 98多相催化反应400
 981多相催化反应的步骤400
 982只有一种反应物的表面反应控制的动力学方程401
 983有两种反应物的表面反应控制的动力学方程403
 习题404
 附录411
 附录一国际单位制411
 附录二希腊字母表413
 附录三基本常数414
 附录四换算因数415
 附录五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表(2001)415
 附录六某些物质的临界参数417
 附录七某些气体的范德华常数418
 附录八某些气体的摩尔定压热容与温度的关系419
 附录九某些物质的标准摩尔生成焓、标准摩尔生成吉布斯函数、
 标准摩尔熵及摩尔定压热容(25℃)419
 附录十某些有机化合物的标准摩尔燃烧焓(25℃)423
 附录十一某些电极的标准电极电势(25℃)424
 习题答案426
 参考书439
 |  
         
          | 內容試閱: |   
          | 《物理化学》是化工、应化、材料、制药、轻工等各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基础理论课。 本书第一版自2001年作为高职高专教材发行以来,已印刷7次,受到有关院校师生的欢迎,也收到了一些教师提出的修改意见。编者在此表示由衷的感谢。
 这次修订工作主要有:
 1将理想稀溶液中溶剂的化学势表达式由过去的μA=μA+RTlnxA改为μA=μA-RTMAbB,使溶液的组成变量为溶质的质量摩尔浓度bB。于是溶剂与溶质的化学势表达式[μB=μB+RTln(bB/b)]中组成变量均为bB,从而更具有科学性、逻辑性、合理性。并以此溶剂化学势的表达式推导稀溶液的依数性,过程更为简明。而将此式应用于真实稀溶液时,自然引入渗透系数φA,而成为μA=μA-RTMAφAbB。
 2将热力学第一定律中先讲热为途径函数改为先讲功为途径函数,使更具有说服力而易被学生接受。热力学第二定律中补充了第一版漏编的从物质的标准摩尔生成吉布斯函数求算化学反应标准摩尔反应吉布斯函数公式ΔrGm=∑Bν(B)ΔfGm(B)。相平衡中将杠杆规则提到二组分系统前讲述,便于以后应用。电化学中给出了法拉第定律的数学表达式Q=zFξ。
 3进一步贯彻国家标准GB 3100~3102—93《量和单位》。对《量和单位》未作规定的,参照国际纯粹化学与应用化学联合会物理化学符号、术语和单位委员会编,漆德瑶等译的《物理化学中的量、单位和符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1加以修订。使物理量的符号尽量与国内外物理化学书籍中的一致。如面积用As、化学动力学中指前因子用A、玻尔兹曼常数用kB、碰撞频率因子用zAB等。
 4对全书文字进行了加工。补充了界面现象与胶体中习题部分漏排的附图。补充和更改了部分习题,并对全部习题进行了核算;纠正了第一版中给出的某些不准确或不正确的答案。对附录中104~109号元素给出了最后确定的元素符号及中文名称。对书中的表格及附录中的数据进行了核对。
 第二版保持了第一版的章节体系,以及内容简明、概念清晰、重点突出、通俗易懂的特点,尽量做到使本书成为教师便于教、学生易于学的适用教材。
 经过此次修订,本书还会有某些缺点和不当之处,真诚希望读者批评指正。
 王正烈
 于天津大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