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書推薦:
 
  《 
			HR如何招聘人才:招聘思维与技能
			》
 售價:HK$ 
			61.6
 
  《 
			《汉印精选》
			》
 售價:HK$ 
			206.8
 
  《 
			思索马基雅维利
			》
 售價:HK$ 
			162.8
 
  《 
			皇帝与国王:足利义满和他的时代(颠覆天皇王权的逆贼将军,还是活用东亚朝贡规则的政治能人?)
			》
 售價:HK$ 
			64.9
 
  《 
			锦衣行 (《白衣公卿》影视原著小说)
			》
 售價:HK$ 
			54.8
 
  《 
			乘风而上(美依礼芽中文自传)
			》
 售價:HK$ 
			85.8
 
  《 
			金庸江湖的另一面
			》
 售價:HK$ 
			64.9
 
  《 
			以远见超越未见:当今时代的教育、文化与未来
			》
 售價:HK$ 
			65.8
 
 
 | 
         
          | 編輯推薦: |   
          | 这是资深政界大伽、出版精英强强联手创作的一本紧扣国家主题宣传方向,传统与现实相结合,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专著,为我们如何在现代文化体系的视野内传承、阐释、应用中国传统文化,在今天继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提供借镜。 |  
         
          | 內容簡介: |   
          | 该书选取天人合一民为邦本中庸之道等*能反映中华传统文化精神的二十六个核心理念,通过理论分析、名言旁证、故事讲述、诗歌延伸、美文选萃等多个角度对其进行全方位的描述、阐释,探寻中国现代文化的传承、发展路向,在传统的基础上构建现代中国特色的文化理念,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现代解读提供新的视角,为现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参考。 |  
         
          | 關於作者: |   
          | 顾作义,笔名顾易,作家、学者。曾出版有《汉字说核心价值观》《汉字美学》《字说对联》《汉字美学》等。 钟永宁,著名编辑,现为广东人民出版社总编辑。
 |  
         
          | 目錄: |   
          | 前言 不忘本来 第一讲 天人合一
 一 纷繁的天人之说
 二 天人合一观的是与非
 三 如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四 天人合一与我们的人生
 附:天人合一论
 中国文化对人类未来可有的贡献(钱穆)
 第二讲民为邦本
 一 千年不歇的重民思想
 二 君主制下的重民观
 三 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精华
 四 如何以百姓心为心?
 附:谈孟子和民主(冰心)
 第三讲 中庸之道
 一 不偏不倚,顺势而为
 二 中国中正平和气韵得以养成
 三 成天下之事,全在适度二字
 附:致中和(节录)(冯友兰)
 第四讲 和谐共生
 一 可贵的贵和思想
 二 中国和文化要义
 三 如何对待和文化?
 四 让传统和文化精神充溢于我们的社会
 附:以和为贵(节录)(张岱年)
 第五讲 革故鼎新
 一 日新之谓盛德
 二 生生之谓易
 三 中华文明活力之源
 四 改革创新,未有穷时
 附:守古与维新(林语堂)
 第六讲 居安思危
 一 古人的忧思
 二 忧从何来?
 三 忧患意识与中国社会
 四 值得珍视的哲学智慧
 五 为了国家长治久安
 附:论且顾眼前(朱自清)
 第七讲 天下为公
 一 私天下江山下的公天下理想
 二 共有共享公心
 三 一面传统社会审视现实政治的镜子
 四 如何以天下为公情怀为官做事?
 附:广州岭南学生欢迎会的演说(节录)(孙中山)
 第八讲 公平正义
 一 古人对公正的孜孜以求
 二 传统公正观之得失
 三 建设一个公平正义社会
 附:正义(朱自清)
 第九讲 博施众利
 一 救济穷民的政治思想
 二 传统救助事业得以兴起
 三 如何推动我国社会保障上新台阶?
 附:博爱及公益(蔡元培)
 第十讲 隆礼重法
 一 以荀子为嚆矢的政治思想
 二 如何看隆礼重法?
 三 隆礼重法思想与当下社会治理
 附:论礼让及法律(蔡元培)
 第十一讲 自强不息
 一 积极奋进,刚健不屈
 二 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力量
 三 今天,我们如何自强不息?
 附:君子(梁启超)
 第十二讲 厚德载物
 一 容载万物的大地之德
 二 开启中华民族的尚德传统
 三 如何做一个有德之人?
 附:谕纪泽纪鸿(节录)(曾国藩)
 第十三 讲仁者爱人
 一 何谓仁者?何谓爱人?
 二 儒家伦理思想的灵魂和核心
 三 让我们的社会充满爱
 附:大宇宙中谈博爱(节录)(胡适)
 第十四 讲孝老爱亲
 一 孝,传统道德之本
 二 传统孝文化要义及价值
 三 做一个有德有成之人,从孝敬父母开始
 附:论孝悌(曾国藩)
 第十五讲 见利思义
 一 传统义利之辩
 二 如何看儒家义利观?
 三 我们要秉持怎样的义利观?
 四 义、利之外,还可以过一种审美人生
 附:人生的境界(节录)(冯友兰)
 第十六讲 谦和好礼
 一 重礼的国度
 二 何谓好礼?
 三 如何看传统礼文化?
 四 做一个谦卑有礼之人
 附:谈礼(梁实秋)
 第十七讲 讲信修睦
 一 千古信德
 二 诚信之用
 三 怎样才能建成一个诚信社会?
 附:戒失信(蔡元培)
 第十八讲 包容会通
 一 传统包容思想
 二 如何看传统包容文化?
 三 包容有多少,拥有就有多少
 四 包容性发展是怎样一条路?
 附:容忍(季羡林)
 第十九讲 清廉自守
 一 古人的廉政观
 二 何谓清廉?
 三 如何建立廉洁政治和清廉政府?
 附:廉(梁实秋)
 第二十讲 勤俭节约
 一 一脉相承的勤俭思想
 二 古人眼中的勤与俭
 三 勤劳精神如何养成?
 四 消费主义时代我们如何传承俭德?
 五 共产党人务必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六 如何使人人都有通过辛勤劳动实现自身发展的机会?
 附:励勤俭(冯友兰)
 第二十一讲 扶危济困
 一 中华善德
 二 传统慈善思想映照下的慈善事业
 三 扶危济困、助人为乐风尚如何形成?
 四 更新慈善观念,发展现代慈善事业
 附: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毛泽东)
 第二十二讲 敬业乐群
 一 敬业乐群究竟何意?
 二 传统对业之敬
 三 旧时的职业道德
 四 做一个敬业有为之人
 附:敬业与乐业(节录)(梁启超)
 第二十三讲 精忠报国
 一 尽己之谓忠
 二 从君臣平等到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
 三 忠德孕育的中国传统爱国主义
 四 今天我们怎样爱国?
 附:与妻书(林觉民)
 第二十四讲 经世致用
 一 实学,中国文化的重要一脉
 二 一股浩荡的文化思潮
 三 助推中国近代化
 四 如何改进我们的政风和学风?
 附:他们的学风,都在这种环境中间发生出来(节录)(梁启超)
 第二十五讲 求是务实
 一 一种治学态度和方法
 二 悠长的务实传统
 三 可贵的求真精神
 四 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和灵魂
 五 领导干部要做实事求是的表率
 附:改造我们的学习(节录)(毛泽东)
 第二十六讲 民富国强
 一 传统富民强国思想
 二 何以民富?何以国强?
 三 走适合中国国情的民富国强之路
 附:原强(严复)后记
 |  
         
          | 內容試閱: |   
          | 不忘本来 
 
 一
 
 当人走到岔路口犹豫不知何往时,一般都会回望来路;大调整时代的复杂多变,常常引致人们反思传统和文化。
 那么,何谓传统?何谓文化?何谓传统文化?又何谓文化传统?
 传统是历史流传下来的社会习惯,或显或隐于我们的制度、思想、文化之中。文化的界定很多,但一般认为文化是相对于政治、经济而言的人类精神活动及其产品,涉及精神文化、实物文化和制度文化。但凡历史上人类创造的文明遗产均可纳入传统文化范畴。但传统文化不同于文化传统,文化传统是内在于传统文化的道,是传统文化的精神、灵魂、气质。
 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念。价值观高居人类道德和精神的制高点,反映的是人对人自身、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国家等层面的基本理念。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价值观,一个企业、一个社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也会有它的价值观。
 文化是有根的,要使文化长成参天大树,必须厚植其根。这个根就是价值理念或者说价值观。我们虽然主张价值多元化,但从历史和现实观之,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必须具有共同的核心理念,否则将是行无依归,一盘散沙,失却民族凝聚力。而文化的力量在于使民族精神、民族智慧得以传承、凝聚、升华,永不衰竭。
 当代社会价值观来自于传统深处,这个传统可能是本民族的传统,也可能是别的民族传统。现代性离不开传统性,培植现代文化之树需要从人类创造的先进文化中吸取养分。因此开创未来,必须不忘本来,吸收外来。
 当前,中国在经济方面已经创造了世界奇迹,文化也在不断进步。但当代中国社会由于近代以来长期反传统和现代市场功利主义的冲击,一些人的价值观处于混乱的状态,有的人奉行功利主义、物质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价值观,有的人不守信用、不讲真话、不讲孝心、不讲同情心、不讲礼义廉耻,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也空前紧张。现在很多人有钱了,却精神空虚。
 文化认同,其核心是对一个民族的价值理念的认同。为促进中国当代文化的繁荣发展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有必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丰厚滋养,建构人们的价值理念系统。
 
 二
 
 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文明发展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价值理念,它们发源于远古,经受历史长河的淘洗,仍释放出穿透时代的光彩。如处理人与自然关系和人与自身关系的天人合一、和谐共生、自强不息、居安思危的理念,处理人与人关系的厚德载物、仁者爱人、孝老爱亲、见利思义、谦和好礼、讲信修睦、包容会通、中庸之道、扶危济困的理念,处理国与民关系的民为邦本、民富国强、隆礼重法、天下为公、公平正义、博施众利的理念,处理己与群关系的精忠报国、经世致用、求是务实、革故鼎新、清廉自守、勤俭节约、敬业乐群的理念等。
 中国传统价值理念特征是鲜明的,主要体现在:
 1.重德性
 中国传统文化是儒家思想主导的文化。儒家文化是伦理性文化,道德教化是其本质属性。儒家主张厚德载物,从建立在自然感情之上的亲亲之爱出发,由家人到社会到国家,形成一套道德价值体系,从孔子的三达德(智、仁、勇)、董仲舒的五常(仁、义、礼、智、信),到宋儒的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孝老爱亲、见利思义、谦和好礼、讲信修睦、包容会通、中庸之道、扶危济困、精忠报国、敬业乐群、天下为公等理念,都是我国文化传统中不同层面德性的展现。
 2.包容性
 中国文化历来都是一种多元的、包容的文化,包容会通是其重要特征。中国传统文化在形成自己主体的根基上,吸取其他文化有益的成分来充实发展自己。西汉时期,儒、法走向了结合,魏晋时期儒、道又走向了兼容,并吸取了佛学的精华。中国传统价值理念,首先是国内多种文化思想流派交融的结果,同时也不断吸收了外来的优秀文化。
 3.人文性
 中国传统文化浸润了浓重的人文精神。世界古代文明的文化传统都是以神为本,中华文明早期也崇拜神祇,但从西周开始,逐渐转向以人为本。中国传统文化凸显人的自我价值,人能弘道,强调人的道德主体性和文化自觉性。民为邦本、自强不息、革故鼎新等理念都在强调人的独立地位、人的作为、人的主观能动性。对道德价值理念的崇尚,强调人的道德自觉而不是神启,也是在张扬人文精神。
 4.和谐性
 与西方文化传统重个体、重自我、重竞争、重斗争不同,中国传统文化理念重他人、重群体、重合作、重共存,天人合一、和谐共生、包容会通、中庸之道、厚德载物等理念,乃至所有道德理念,要么在推崇人与自然的和谐,要么在倡导人与他人或人与人自身的和谐,中国传统中的贵和思想、和文化精神,是中国最具特色的价值理念。
 5.重民性
 就政治思想而言,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重民的文化,中国从很早的时代起就有民为邦本的思想,民贵君轻、民富国强、扶危济困、天下为公、博施众利,都是重视民众地位和利益的政治思想,在中国历史中,不同程度地构成了对专制统治者的制约力量,一些重民的政策施行,有利于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和中华文明的延续。
 6.务实性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务实。在中国历史中,占主流的儒家文化是入世的学说,正是社会广泛存在的务实理念,儒家才成为被广泛接受的学派。中国的实学传统源远流长。求是务实、经世致用、勤俭节约、居安思危、隆礼重法、革故鼎新等传统价值理念,不仅形成得早,而且都反映了中国文化务实的一面。到了近代以后,中国文化中的务实传统,更是被一些知识精英不断发掘利用,成为号令民众维新、革命的精神武器。
 
 三
 
 中国传统文化理念绵延几千年,在经受了近现代的冲击之后,今天,站在现代化、全球化的当口,在追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时,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现在国家提出了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简称双创)的传承传统文化方针,我们觉得对传统文化理念双创,必须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
 1.自律与法治
 正如上文所言,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德为本的文化,强调人的道德自觉。儒家创始人孔子自己的志向就是修己以安人,主张为仁由己我欲仁,斯仁至矣,认为道德的动力来源于主体自身的道德自觉。中国传统文化的自觉自律精神,通俗地说就是要管好自己、管住自己。现在的问题是,人能单靠道德自觉管好自己吗?历史表明,忽视政令、刑罚的作用,是行不通的。荀子试图提出隆礼重法来进行纠偏,但中国历史上法律制度不是建立在人格平等基础上的,最多是法制,而非法治,现在我们在继承传统重德文化理念的同时,必须与现代法治相结合。这有两重意思:一是,必须将传统道德自律精神与现代法治精神相结合。二是,道德是法律的基础,在法律的实践过程中,必须有传统道德理念、准则的辅助和约束。
 2.群体与个体
 继承文化传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必须处理好群己关系。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以人为本,但这个人不是个体的人,而是群体性的人,传统文化强调整体性,群体是高于个人的。但有时对整体的过高要求,忽视了个体权利和群体间成员间的平等性。群体先于个人,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重视个人对家国的义务,以伦理为本位,无疑是中国文化传统的特质,但在强调群体利益的同时,也要承认和满足多元个体的需求。我们反对不讲集体利益,只图索取不讲奉献的极端个人主义,但人的自由原则和平等原则是社会现代化的要求,构建当代中国价值理念,必须融入这些现代理念。
 3.人本与敬畏
 中国传统文化高扬人文主义,相信人的作用。但人要有所敬畏,心存敬畏,方行有所止,不然人会无法无天。古人主张天人合一,对大自然要怀敬畏之心,很多思想家除了讲人道,也讲天道。儒家主张敬天法祖,教导人们不要忘记天生地养,不要忘记祖宗。荀子说:礼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FT](《荀子礼论》)[=]民间有举头三尺有神明的说法,做了坏事,就要受到天谴和祖宗的惩罚。人是有限的存在,人在大自然中不是无所不能的,我们还有许多未知的领域,人类要常怀敬畏之心,敬畏自然,敬畏道德,敬畏法律,敬畏生命,敬畏人类的基本信念。
 4.实用与无用
 中国文化传统具有务实的一面,这在本书的求是务实经世致用部分已经讲述。但中国文化也有务虚的一面,所谓虚,就是古人对无用事物和领域的追求,包括对形而上领域的思索,对文学和艺术、对美的探求等,正是那些不切实际的人们,创造了影响千年的思想和传世的文化艺术经典。现在没用的东西,没有市场。实用主义像空气一样,充满了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不仅充斥国人的物质生活,也在精神领域弥漫。浮躁的人们在金钱名利大网之中,左冲右突,没有心思看天上的星星,因而难于产生思想、艺术和科学的巨人和经典。
 5.重民与公正
 正如前文所言,我国具有重民政治思想,但其含义主要是富民、利民、乐民,关注的是民生问题;我国古代也有公平正义思想,但追求的主要是经济上平等、选官上公正等。儒家的正义观一直与道德为伴,凡是道德的都是正义的,关心的也是民生福祉,这无疑是值得肯定的。但现代的以人为本思想超越了民生的范畴,必须满足人们的权益诉求;现代的公正,被赋予了机会平等、法权平等等理念,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人们日益关注自身的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因此如何阐释和践行公平正义理念,成为我国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重要课题。
 四
 
 鉴于价值理念是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的核心,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注重传统价值理念的梳理和现代性阐释。本书即从26个传统价值理念切入,讲述中国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这些理念的绎,肯定有不全面之处,有些理念是从一些核心理念中派生出来的,重义反复之处在所难免,我们这样取舍,意在将文化传统精髓尽量网罗,另一方面也是出于促进现实的考量。
 继承传统理念是要在传统的根基上建立现代文化体系,因此阐释这些理念必须有现代文化体系视野,我们在阐释和品评这些理念时,一方面注重该文化理念对中国社会历史和文化的影响,另一方面,注意从现代性的视角去观察。我们认为只有努力学习和吸取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才有可能对自己的传统进行创造性转化。
 阐释传统主要是为了服务现实、面向未来,因而与许多同类主题书籍不同,我们花了较多的笔墨,讲述现实中如何传承这些理念的问题,以传统理念回应现实关切,构建现代新理念,探求社会问题的解决新路径,是本书旨趣所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