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如果未来可以被编辑 关于基因编辑的技术、哲学和艺术悖论
			》  售價:HK$ 
			64.9
			  
			《 
			数字芯片后端设计基础与实践(微课版)
			》  售價:HK$ 
			65.8
			  
			《 
			AI赋能财务:写给CFO的AI使用手册
			》  售價:HK$ 
			98.8
			  
			《 
			无人机技术 未来趋势与实际应用
			》  售價:HK$ 
			184.8
			  
			《 
			谁在研究中国:海外中国研究中心要览
			》  售價:HK$ 
			88.0
			  
			《 
			小白理财进阶之道:富爸爸的财富花园+财务自由笔记+有钱人穷的时候都在做什么(共3册)
			》  售價:HK$ 
			197.3
			  
			《 
			谎言的逻辑:洞悉谎言背后真实的心理和人性 专享版
			》  售價:HK$ 
			54.8
			  
			《 
			汗青堂丛书022——罗马元老院与人民:一部古罗马史(新版)
			》  售價:HK$ 
			140.8
			  
			 
     
      
      
      
      
         
          內容簡介:  
         
           
            《祁连山生态绿皮书:祁连山生态系统发展报告2018》是由兰州大学丁文广教授和勾晓华教授组建的跨学科研究团队编撰的祁连山环境年度报告。本书共设总报告、分报告、专题篇、案例篇和大事记五大板块,意在全面揭示祁连山生态系统被破坏的历史、治理风暴、典型案例、大事记、发展态势及善治建议,向社会各界呈现迄今为止祁连山的生态环境、人文历史和发展趋势。通过对来自政府、企业、不同行业部门及社会各界的众多文件、报告、新闻报道等真实资料的科学分析,突出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的紧迫性。祁连山是我国*重要的西北生态安全屏障和能源安全通道,是河西走廊的生命线和母亲山,同时也是新时期一带一路的咽喉地带。历史时期的祁连山,拥有丰富的矿产、森林、物种等资源。尤以森林资源禀赋*为突出,曾绵延数千里,故有古人云:松山万本,雪山千仞,近观林木千行,远观郁郁葱葱。清雍正元年(1723年),西征将军年羹尧放火烧山退敌开启了祁连山持续近千年的毁林大幕。历经了1937-1941年间的剃头式联片砍伐、大跃进和大建设时期(1958-1959年间)的破坏性砍伐林木热潮,以及本世纪初长期的过度砍伐及毁林开荒后,祁连山天然林遭到严重破坏,蓄积量急剧下降。近年来,随着巨大经济利益的驱使,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违法违规开矿、水电设施违建、偷排偷放、整改不力等生态破坏屡禁不止,致使祁连山区地层结构稳定性降低,水土体污染程度扩大,植被征占面积激增,草场严重退化,地质灾害频繁,生态环境保护、修复与治理面临严重威胁与考验。环境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社会问题;不仅是社会问题,也是政治问题。*总书记在2017年7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37次会议上谈及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时说道: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对于祁连山这种典型而脆弱的复合生态系统,生态破坏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我们需要对祁连山地区山水林田湖草展开全面而深入的研究,充分揭示并认知祁连山山水林草等典型生态系统的现实样态。当下是甘肃省、青海省和国家相关部委认真落实*总书记关于祁连山*自然保护区生态恢复、国家公园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批示的关键时期。面对严重的环境问题,我们需要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强调环境善治理念,通过积极培育生态民、构建社区共管和协同治理机制、鼓励原住民参与保护区管理等新的应对方法,改变祁连山区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绿色发展崛起。《祁连山生态绿皮书》以公共利益视角记录、审视和思考祁连山生态环境状况,以真实数据和事实,强调丛书的客观性、真实性和专业性,为环保决策者提供智库支撑。《祁连山生态绿皮书:祁连山生态系统发展报告2018》是由兰州大学丁文广教授和勾晓华教授组建的跨学科研究团队编撰的祁连山环境年度报告。本书共设总报告、分报告、专题篇、案例篇和大事记五大板块,意在全面揭示祁连山生态系统被破坏的历史、治理风暴、典型案例、大事记、发展态势及善治建议,向社会各界呈现迄今为止祁连山的生态环境、人文历史和发展趋势。通过对来自政府、企业、不同行业部门及社会各界的众多文件、报告、新闻报道等真实资料的科学分析,突出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的紧迫性。祁连山是我国*重要的西北生态安全屏障和能源安全通道,是河西走廊的生命线和母亲山,同时也是新时期一带一路的咽喉地带。历史时期的祁连山,拥有丰富的矿产、森林、物种等资源。尤以森林资源禀赋*为突出,曾绵延数千里,故有古人云:松山万本,雪山千仞,近观林木千行,远观郁郁葱葱。清雍正元年(1723年),西征将军年羹尧放火烧山退敌开启了祁连山持续近千年的毁林大幕。历经了1937-1941年间的剃头式联片砍伐、大跃进和大建设时期(1958-1959年间)的破坏性砍伐林木热潮,以及本世纪初长期的过度砍伐及毁林开荒后,祁连山天然林遭到严重破坏,蓄积量急剧下降。近年来,随着巨大经济利益的驱使,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违法违规开矿、水电设施违建、偷排偷放、整改不力等生态破坏屡禁不止,致使祁连山区地层结构稳定性降低,水土体污染程度扩大,植被征占面积激增,草场严重退化,地质灾害频繁,生态环境保护、修复与治理面临严重威胁与考验。环境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社会问题;不仅是社会问题,也是政治问题。*总书记在2017年7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37次会议上谈及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时说道: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对于祁连山这种典型而脆弱的复合生态系统,生态破坏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我们需要对祁连山地区山水林田湖草展开全面而深入的研究,充分揭示并认知祁连山山水林草等典型生态系统的现实样态。当下是甘肃省、青海省和国家相关部委认真落实*总书记关于祁连山*自然保护区生态恢复、国家公园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批示的关键时期。面对严重的环境问题,我们需要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强调环境善治理念,通过积极培育生态民、构建社区共管和协同治理机制、鼓励原住民参与保护区管理等新的应对方法,改变祁连山区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绿色发展崛起。《祁连山生态绿皮书》以公共利益视角记录、审视和思考祁连山生态环境状况,以真实数据和事实,强调丛书的客观性、真实性和专业性,为环保决策者提供智库支撑。
           
         
      
      
      
      
         
          關於作者:  
         
           
            丁文广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环境社会学、环境管理研究,近年围绕西部生态环境、自然保护区保护等开展了大量研究,重点在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实施了社区共管实证研究,对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生态保护从环境善治层面开展了系列研究,并向甘肃省委省政府提交了《关于构建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新型管理机制的建议》,该建议得到时任省长、现任省委书记林铎等省级领导重要批示,并被祁连山国家公园建设方案采纳。在Renewable Energy, Environmental Science Policy、Applied Energy、《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等国际和国内专业期刊发表论文数十篇。目前主持1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主持世界银行环境与社会影响评价项目8个,亚洲开发银行生态保护与修复项目2个,主持完成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2012BAC19B09)1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国际合作项目1项。丁文广 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环境社会学、环境管理研究,近年围绕西部生态环境、自然保护区保护等开展了大量研究,重点在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实施了社区共管实证研究,对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生态保护从环境善治层面开展了系列研究,并向甘肃省委省政府提交了《关于构建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新型管理机制的建议》,该建议得到时任省长、现任省委书记林铎等省级领导重要批示,并被祁连山国家公园建设方案采纳。在Renewable Energy, Environmental Science & Policy、Applied Energy、《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等国际和国内专业期刊发表论文数十篇。目前主持1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主持世界银行环境与社会影响评价项目8个,亚洲开发银行生态保护与修复项目2个,主持完成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2012BAC19B09)1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国际合作项目1项。
 
         
      
      
      
      
      
         
          目錄  
         
           
            Ⅰ 总报告
 
         
      
      
      
      
         
          內容試閱  
         
           
            Green Book of Qilian Ecosystem: Annual Report on the Development of Qilian Ecosystem 2018 is a Qilian Mountain Environmental Annual Report compiled by an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team which is composed by Professor Ding Wenguang and Professor Gou Xiaohua of Lanzhou Un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