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書推薦:
 
  《 
			美绘聊斋志异
			》
 售價:HK$ 
			131.8
 
  《 
			启微·红帆:中国东南诏安湾的港口、船货与海洋遗产
			》
 售價:HK$ 
			107.8
 
  《 
			全球公民教育:批判性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
 售價:HK$ 
			74.8
 
  《 
			做事的逻辑(专享版)如何持续做正确的事
			》
 售價:HK$ 
			47.1
 
  《 
			人形机器人 技术、产业与未来社会 全景式解读人形机器人时代的技术密码与未来蓝图
			》
 售價:HK$ 
			108.9
 
  《 
			暗黑历史书系·罗马帝国
			》
 售價:HK$ 
			96.8
 
  《 
			英语同义词辨析大词典
			》
 售價:HK$ 
			294.8
 
  《 
			三井帝国在扩张——揭开日本财团的经营秘籍
			》
 售價:HK$ 
			85.8
 
 
 | 
         
          | 編輯推薦: |   
          | 本教程是为推进我国科普人才工程、培养培训各类科普人才而编写的一本科技传播与普及教材,主要包括科普传播与普及的历史、概念理解、结构和主体、内容和渠道、模式和模型、当代需求、当代任务以及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纲要、重点行动、重要工程、进展,政策、人才队伍、产业发展、监测评估等。可供高等学校科技传播普及专业、科学技术教育、科学技术哲学、新闻传播等相关专业作为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的科技传播课程教材,也可供政府部门、科技团体、社会组织作为各类科普工作培训、科普人才培训的教材,还可以为科学技术工作者、科技管理工作者、科技新闻工作者、科技服务工作者、大众媒体从业者、科普设施从业人员、科学技术专业师生了解科技传播与普及提供参考。 |  
         
          | 內容簡介: |   
          | 教程包括20讲内容,内容涵盖科普的概念理解、构成要素、任务目标、资源和能力建设、科普活动的组织实施和监测评估以及科普研究的未来等重要课题。讲简要概述了科普从早期到当代的历史发展,第二讲讨论了对科普概念的基本理解,第三讲、第四讲分析了科普的主体、内容、渠道的构成要素,第五讲介绍了学者们对于科普模式和模型的一些基本观点,第六讲、第七讲分析了科普的当代需求和当代目标与任务,第八讲讨论了科普的社会形态及其与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关系,第九讲到第十二讲介绍了我国《科学素质纲要》的基本内容及其实施成效,第十三讲到第十六讲分别讨论了科普资源和能力建设、科普人才队伍建设、科普产业展发以及科普政策推进情况,第十七讲、第十八讲分析了在科普实践活动的策划、实施、监测、评估中的一些共性问题,第十九讲讨论了我国当代科普发展的特点、趋势和重要课题。第二十讲论述了信息化时代下我国科普工作的深刻变革。 |  
         
          | 關於作者: |   
          | 任福君,1961年生,哈尔滨工业大学博士、清华大学博士后,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曾任中国科普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协调研宣传部部长,兼任北京市科协副主席等职;曾经专门从事科普研究工作10余年,积累了一些研究成果。翟杰全,1964年生于山东郓城,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现任北京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教授,中国科普研究所兼职研究员。长期从事科技传播与普及研究,出版有《让科技跨越时空:科技传播与科技传播学》《技术的转移与扩散:技术传播与企业的技术传播》等著作。 |  
         
          | 目錄: |   
          | 修订说明 第一版前言
 第一讲
 科普的历史发展
 1 科普的早期历史
 1.1 科普的早期发展
 1.2 科普的近代兴起
 2 科普的现代发展
 2.1 科技教育和科学交流体系的建立
 2.2 科学普及的兴起与独立
 3 科普的当代转型
 3.1 科技与社会关系的推动
 3.2 传播新技术的促进
 3.3 科学与公众关系的挑战
 4 中国科普的发展
 4.1 中国20世纪上半叶的科普
 4.2 新中国成立之后的科普发展
 本讲小结
 第二讲
 科普的概念理解
 1 国内研究与实践界对相关概念的理解
 1.1 国内科普界对科学普及的定义
 1.2 国内学者对科学(技)传播的理解
 2 国际学者和相关组织关于科学(技)传播的理解
 2.1 贝尔纳对scientific
 communication的理解
 2.2《科学与公众》报告对science
 communication的界定
 2.3 澳大利亚学者对science
 communication的定义
 3科普的术语解释和概念界定
 3.1科普的术语解释
 3.2科普概念的界定
 本讲小结
 第三讲
 科普的构成和主体
 1 科普的构成要素
 1.1 社会传播现象的构成要素
 1.2 科普过程的构成要素
 2 科普的参与主体
 2.1 科普参与者的历史演进
 2.2 当代科普的主体关系
 2.3 公众群体的分群与分层
 2.4 科普的第三方
 本讲小结
 第四讲
 科普的内容和渠道
 1 科普的传播内容
 1.1 科学知识
 1.2 科学方法
 1.3 科学思想
 1.4 科学精神
 1.5 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关系的相关内容
 2 科普的传播渠道
 2.1 当代科普的基本渠道
 2.2 当代科普渠道的多样化特征
 本讲小结
 第五讲
 科普的模式和模型
 1 科普模式
 1.1 基于时空特征的模式分类
 1.2 基于传播载体的模式分类
 1.3 基于流程特性的模式分类
 1.4 基于综合属性的模式分类
 2 科普模型
 2.1 缺失模型
 2.2 与境模型
 2.3 地方知识模型
 2.4 民主模型
 2.5 对现有模型的简单分析
 本讲小结
 第六讲
 科普的当代需求
 1 当代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的发展
 1.1 当代科学技术的基本特征
 1.2 当代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征
 2 当代科普需求的变化
 2.1 科普的国家需求
 2.2 科普的社会需求
 2.3 科普的公众需求
 本讲小结
 第七讲
 科普的当代目标和任务
 1 科普的当代目标
 1.1 科普的公众目标
 1.2 科普的社会目标
 2 科普的当代任务
 2.1 普及科学技术知识
 2.2 促进公众理解科学
 2.3 服务公众参与科学
 2.4 服务科学技术创新
 3 体现当代科普多重任务的整合模型
 本讲小结
 第八讲
 科普和公民科学素质建设
 1 科普的当代社会形态
 1.1 科普事业
 1.2 科普工作
 1.3 科普实践活动
 2 科学素质议题的发展变迁
 3 我国科普和公民科学素质建设
 本讲小结
 第九讲
 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科学素质纲要》
 1《科学素质纲要》出台的国际国内背景
 1.1《科学素质纲要》出台的国际背景
 1.2《科学素质纲要》出台的国内环境
 1.3《科学素质纲要》出台的素质国情背景
 2《科学素质纲要》的基本内容及组织实施
 2.1《科学素质纲要》的制定与出台
 2.2《科学素质纲要》的基本内容
 2.3《科学素质纲要》的组织实施
 本讲小结
 第十讲
 《科学素质纲要》:重点行动
 1青少年科学素质行动与青少年科学素质建设
 1.1青少年科学素质行动的任务和措施
 1.2 我国近些年来的青少年科学素质建设
 2农民科学素质行动与农民科学素质建设
 2.1农民科学素质行动的任务和措施
 2.2 我国近些年来的农民科学素质建设
 3城镇劳动人口科学素质行动与城镇劳动人口科学素质建设
 3.1城镇劳动人口科学素质行动的任务和措施
 3.2 我国近些年来的城镇劳动人口科学素质建设
 4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行动与领导干部和公务员
 科学素质建设
 4.1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行动的任务和措施
 4.2 我国近些年来的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建设
 5社区居民科学素质行动与社区居民科学素质建设
 5.1 社区居民科学素质行动的目标任务
 5.2 我国近些年来的社区居民科学素质建设
 本讲小结
 第十一讲
 《科学素质纲要》:重点工程
 1科普资源开发与共享工程和科普内容资源建设
 1.1科普资源开发与共享工程的任务和措施
 1.2 我国近些年来的科普内容资源建设
 2科学教育与培训基础工程和科学教育与培训工作
 2.1科学教育与培训基础工程的任务和措施
 2.2 我国近些年来的科学教育与培训工作进展
 3大众传媒科技传播能力建设工程和大众传媒科技传播能力建设
 3.1大众传媒科技传播能力建设工程的任务和措施
 3.2 我国近些年来的大众传媒科技传播能力建设
 4科普基础设施工程和科普基础设施建设
 4.1科普基础设施工程的任务和措施
 4.2 我国近些年来的科普基础设施建设
 5 科普人才建设工程
 5.1科普人才建设工程的任务和措施
 5.2 我国近些年来科普人才队伍建设进展
 6 《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62020年)》
 确定的新工程
 6.1 社区科普益民工程
 6.2 科普信息化工程
 6.3 科普产业助力工程
 本讲小结
 第十二讲
 《科学素质纲要》:实施成效
 1 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近些年来取得的重要进展
 1.1 实施《科学素质纲要》形成的工作机制
 1.2 重点人群科学素质行动带动了全民科学素质提升
 1.3 重点基础工程建设促进了科普服务能力的提升
 2 我国未来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工作的重要任务
 2.1 我国全民科学素质建设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2.2 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面临的几项重要任务
 本讲小结
 第十三讲
 科普资源和能力建设
 1 科普资源和目前我国科普资源建设现状
 1.1 科普资源概念和构成
 1.2 我国科普资源建设现状
 2 科普的资源建设和能力建设
 2.1 科普的资源建设
 2.2 科普的能力建设
 本讲小结
 第十四讲
 科普人才队伍建设
 1 科普人才及其资源
 1.1 科普人才的内涵和分类
 1.2 科普人才资源的价值和作用
 2 我国新时期的科普人才队伍建设
 2.1 我国科普人才队伍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2 我国近年来推出的科普人才队伍建设政策措施
 2.3 科普人才队伍建设的几个关键问题
 本讲小结
 第十五讲
 科普产业发展
 1 科普产业的特征及分类
 1.1 科普产业的内涵与特征
 1.2 科普产业的分类
 2 科普产业的功能和市场需求
 2.1 科普产业的功能
 2.2 科普产业的市场需求
 3 我国科普产业发展现状和推进措施
 3.1 科普产业的研究探索和相关政策
 3.2 我国科普产业发展现状
 3.3 我国科普产业发展的主要任务和推进措施
 本讲小结
 第十六讲
 科普政策推进
 1 科普政策的内涵和目标
 1.1 科普政策的内涵和特征
 1.2 科普政策的目标和任务
 2 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普的政策推进
 2.1 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80年代的科普政策
 2.2 20世纪90年代的科普政策
 2.3 新时期科普的政策推进
 3 科普政策的体系化建设
 3.1 进一步健全科普政策体系
 3.2 进一步提升科普政策效应
 3.3 进一步强化科普机制建设
 本讲小结
 第十七讲
 科普实践活动策划和实施
 1 科普实践活动的一般原则和基本定位
 1.1 科普实践活动的一般原则
 1.2 科普实践活动的基本定位
 2 科普实践活动的方案策划及其一般方法
 2.1 科普实践活动的方案策划
 2.2 方案策划可用的一般方法
 2.3 科普实践活动的主题设计
 3 科普实践活动的方案细化和组织实施
 3.1 科普实践活动的方案细化
 3.2 科普实践活动的组织实施
 本讲小结
 第十八讲
 科普领域的监测和评估
 1 科普监测和评估概述
 1.1 科普监测和评估的概念与特征
 1.2 科普监测和评估的理念与原则
 1.3 科普监测和评估中的几个关键环节
 2 科普实践活动的项目评估
 2.1 科普活动评估的基本类别
 2.2 科普活动评估的主要内容
 3 具有典型意义的几类科普监测评估研究
 3.1 科普基础设施发展状况监测和评估
 3.2 科技类博物馆常设展览科普效果评估
 3.3 大型群众性科普活动评估
 3.4 国家科普能力发展状况监测和评估
 本讲小结
 第十九讲
 我国科普理论和实践的当代发展
 1 我国科普理论的当代发展
 1.1 国际相关理论基础
 1.2 我国科普理论的发展
 1.3 新时代基于问题和需求导向的重点研究课题
 2 当代科普的理念提升
 3 当代科普的实践拓展
 4 新时代科普事业发展面临的重要任务
 本讲小结
 第二十讲
 为科普插上信息化之翼
 1 互联网带来传播革命
 1.1 互联网技术革命
 1.2 互联网传播优势
 1.3 互联网平台特性
 2 互联网推动科普变革
 2.1 互联网技术在科普中的应用
 2.2 互联网传播带来的科普变革
 3 为新时代科普插上信息化之翼
 3.1 信息化时代与科普信息化
 3.2 我国科普新挑战与科普信息化
 3.3 以科普信息化科普的创新发展
 本讲小结
 参考文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