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書推薦:
 
  《 
			雾越邸暴雪谜案:全2册(綾辻行人作品)
			》
 售價:HK$ 
			141.9
 
  《 
			数据资产:从价值评估到价值管理(数字化转型与企业高质量发展)
			》
 售價:HK$ 
			74.8
 
  《 
			时代狂澜与士人心波:晚明传奇中的情与理研究
			》
 售價:HK$ 
			96.8
 
  《 
			日本侵华战争及其战后遗留问题和影响
			》
 售價:HK$ 
			74.8
 
  《 
			敢于愤怒:正确发脾气,更有利于解决问题
			》
 售價:HK$ 
			65.8
 
  《 
			百越:公元前10至前3世纪东南沿海的文化与社会 北京大学震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学术丛书
			》
 售價:HK$ 
			162.8
 
  《 
			面向全球南方——欧盟与新兴经济体战略伙伴关系研究
			》
 售價:HK$ 
			86.9
 
  《 
			罗马法与欧洲:一种法律文化的历史
			》
 售價:HK$ 
			68.2
 
 
 | 
         
          | 編輯推薦: |   
          | 裸脊锁线装帧(封面和内里不黏在一起,详见封面图),能完全翻开摊平,比胶装更牢固,内文双色印刷。 从宏大的叙事,走向历史的细节,寻找时代的真实故事。当历史风起云涌,风云人物又如何改变时代,或被时代改变?
 一个个历史小故事,讲述课本之外的过去时光,读完多一些典故,涨一些知识,变成有趣、有见识的人。
 亦庄亦谐的文字,丰富的历史知识,活色生香的历史故事,有血有肉、有人性、有故事、有真的性情,还原历史应有的温度。
 六神磊磊、罗振宇、马勇、徐达内、严锋、张伟等力荐。
 |  
         
          | 內容簡介: |   
          | 本套装含以下分册:
來源:香港大書城megBookStore,http://www.megbook.com.hk 《历史的温度:寻找历史背面的故事、热血和真性情》
 《历史的温度2:细节里的故事、彷徨和信念》
 《历史的温度3:时代扑面而来,转瞬即成历史》
 
 坚守气节、自诩为海上苏武的叶名琛,为何最终还是背了千古骂名?严复的人生,因何最终拐了个弯?达芬奇,真的是从现代穿越回去的吗?拿过诺贝尔文学奖的丘吉尔,他又有着怎样的另一面?
 叶名琛、丁汝昌、沈荩、张作霖、黎元洪、严复、拉贝、丘吉尔、达芬奇、格瓦拉这一个个或熟悉,或陌生的名字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人生?他们的故事又折射了什么样的时代?
 本套装含以下分册:
 《历史的温度:寻找历史背面的故事、热血和真性情》
 《历史的温度2:细节里的故事、彷徨和信念》
 《历史的温度3:时代扑面而来,转瞬即成历史》
 
 坚守气节、自诩为海上苏武的叶名琛,为何最终还是背了千古骂名?严复的人生,因何最终拐了个弯?达芬奇,真的是从现代穿越回去的吗?拿过诺贝尔文学奖的丘吉尔,他又有着怎样的另一面?
 叶名琛、丁汝昌、沈荩、张作霖、黎元洪、严复、拉贝、丘吉尔、达芬奇、格瓦拉这一个个或熟悉,或陌生的名字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人生?他们的故事又折射了什么样的时代?
 在张玮抽丝剥茧般的描述中,史书上的一个名字、一件事,都能呈现出一幅幅生动而鲜活的画面,以自己的方式改变着历史,或者被历史改变着。历史不再是冷冰冰的年份和数字,而是一个个有温度的故事,一个个有血有肉的真实的人。
 作者尽可能地用辩证的眼光,去还原那些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让看起来枯燥的历史,带着它的血肉、它的彷徨、它的闪光、它的信念,展现真实的温度。
 |  
         
          | 關於作者: |   
          | 作者介绍张玮(网名:馒头大师),毕业于复旦大学文科基地班。复旦中文系文学学士,新闻系新闻学硕士。曾做过11年体育记者,采访过三届奥运会,两届世界杯和百余项世界赛事。后担任解放日报报业集团数字传播中心主任,解放日报社新媒体中心总经理、主任,解放日报社运营、技术中心总监。 微信公众号馒头说,以历史上的今天为特色,每天推送一个历史小故事,获凤凰网和一点资讯颁发的2017年自媒体年度内容突破奖。
 2017年8月起开始出版《历史的温度》系列,获亚马逊中国颁发的2017年度新锐作家称号。
 |  
         
          | 目錄: |   
          | 《历史的温度:寻找历史背面的故事、热血和真性情》 推荐序
 严锋
 自序
 
 人物篇
 是非留待后人说
 大家都称她为夫人,但又有多少人真正理解她?003
 爱因斯坦的三个侧面017
 爱迪生的侧面.027
 女生的美貌与智慧,真的能够并存吗.038
 让二战美军痴迷的东京玫瑰051
 做一个新时代女性,真的要拿生命来换?.061
 我认识一个男人,叫刘翔.079
 民国第一个享受国葬的人.098
 他没有军衔,但人人称他将军111
 为什么他没打过一场仗,却是陆军上将?.124
 汉奸将军的自我救赎之路.137
 戴老板之死.147
 暗杀大王的最终宿命.165
 上海皇帝的正面与反面.177
 五个小故事,重新认识这个卖国贼188
 一个被低估的大V的成长之路.201
 一个63岁的老头,是怎么收复166万平方公里国土的?.209
 珍妃为什么必须死.222
 靠画漫画,28岁就缴4000万元的个人所得税是怎么样一种体验?.236
 
 逸闻篇
 往事并不如烟
 45年过去了,我们为什么没有再回月球?.259
 
 需要经历时间考验的,除了爱情,可能还有建筑.274
 张衡的地动仪,到底是否存在?.286
 世纪之骗背后的兴奋剂黑历史.299
 史上最黑暗的一届奥运会.308
 孙杨为什么会被别人质疑服药?.320
 让球阴影下的小山智丽事件329
 一根香烟点燃的革命.339
 两个大总统,你选哪个?.349
 一战,被遗忘的14万中国人.363
 二战期间,居然还有这样的一批日本人.378
 一段匪夷所思的美国往事393
 
 战争篇
 一寸山河一寸血
 一场耻辱海战的背后.407
 九一八事变前后的四张面孔.419
 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的背后.431
 这群四川人,不该被遗忘.444
 抗日战争,我们到底有没有空军.459
 一座被死守的仓库.471
 1937,这座城没有不战而降.483
 血战台儿庄.499
 日本投降前后的四个片段.515
 
 后记.529
 附录.读者评论.531
 
 
 《历史的温度2:细节里的故事、彷徨和信念》
 
 自序 V
 
 人物
 不应让历史睡去
 聂耳之死 003
 土肥圆和土肥原 017
 东条英机之死 028
 他们每天的生活,就是活生生的潜伏 044
 孙殿英的盗墓笔记 056
 一张照片引发的自杀 069
 凡尔纳的科幻小说,究竟过时了吗? 073
 尼古拉特斯拉:到底是神还是人? 091
 张灵甫之死 105
 一位孤悬东北的土匪将军 126
 张勋这个人 137
 或许我们长大后,才能读懂他的童话 150
 鲁迅背后的两位女性 161
 他是个医生,却夺走了40万人的生命 174
 
 逸闻 历史是漫长的征途
 《最后一课》到底有没有骗人? 189
 他以500公里时速撞向地球,最后时刻说了什么? 200
 中国人接受裸体艺术,到底有多难? 214
 一场轰动中外的大劫案 226
 明明是刻骨铭心的仇恨,
 ?但日本战后为什么会感激美国人? 244
 一九四九,
 百万黄金大挪移 256
 当年,到底有多少故宫文物被运往台湾? 267
 24年前的今天,人类文明留下了黑暗的一页 280
 55年前,人类差点灭绝 292
 一场神秘的超级大爆炸 308
 
 信念
 道阻且长,而终点可期
 只剩两架轰炸机了,但还是要轰炸日本 319
 1942年,15架美国轰炸机在中国迫降 332
 有一种撤退,叫敦刻尔克 349
 敦刻尔克撤退之后,英国人干什么去了? 369
 一个公务员给全人类留下的数学难题 386
 直到坐上电椅,这对夫妇依旧表示自己清白 395
 
 五环
 体育能否超越政治
 拳王阿里:体育是否能超越政治? 411
 一个34岁就做到正部级官员的运动员 424
 世界冠军之死 442
 这届奥运会,全世界近一半国家不愿参加 455
 没错!就是他承包了一届奥运会! 467
 24年前的那个北京一夜 481
 
 《历史的温度3:时代扑面而来,转瞬即成历史》
 自序
 上篇
 大变局时代
 他坚守气节客死他乡,却为何还是背了千古骂名? 003
 是非成败丁汝昌 015
 末日孤舰海圻号:大清帝国的最后荣光 029
 提督的决择:是死,是死,还是死? 044
 中国第一个蒙难的新闻记者 055
 一个皇帝的过山车之旅 064
 双面张作霖 075
 他当过两任中华民国大总统,你却未必了解他 092
 严复的人生,为何最终会拐个弯? 105
 名士于右任 118
 曾拥有诸多第一,但她未必被人记得 131
 
 
 中篇 以国家之名
 上海1937:一寸山河一寸血 143
 1937,南京城里的纳粹旗 166
 猎杀山本五十六 178
 丘吉尔的另一面 195
 偷袭珍珠港之后 213
 1944,刺杀希特勒 225
 纳粹德国其实投降了两次,你知道吗? 239
 日本为什么会挨第二颗原子弹? 250
 刺杀汪精卫 258
 料得年年断肠处,不敢忆,长津湖 268
 一个传奇女间谍的七重面纱 288
 格格出身的女间谍 294
 
 下篇
 人性的抉择
 达芬奇真的是从现代穿越回去的吗? 309
 切格瓦拉:一个符号化偶像背后的真实故事 330
 人神之间吴清源 345
 梵高之死 362
 能称时尚女王的人不多,她算一个 377
 一位女明星的神秘死亡 391
 中国人最熟悉的那个欧洲公主,真的幸福吗? 398
 戴安娜之死 415
 俄罗斯方块:一款小游戏背后的隐秘故事 434
 到底是谁发明了电话? 447
 你知道当年在报纸登个广告有多难吗? 456
 老祖宗考试作弊的那点儿事 466
 哈德逊河上的奇迹 476
 人类悲歌:切尔诺贝利核事故背后的阴影 490
 巨轮沉没的那一刻 510
 逃离德黑兰 523
 附
 录 读者评论 534
 |  
         
          | 內容試閱: |   
          | 自序 2016年7月15日,我在自己的微信公众号上推送了一篇文章,叫《历史上的今天:奥特曼出生,杨贵妃自缢》。
 馒头说这个微信公众号,其实我很早就注册了,当初注册的目的,是用来发一些随笔和感想,一直有一搭没一搭地更新着,直到有一天,我想:要不拿一个微信公众号的原创标签?
 按照微信的规定,要拿原创标签,就要持续更新一段时间。于是我想,写什么东西能让我有动力持续更新下去呢?想来想去,想到了历史上的今天这样一个题材。
 选择这个题材,一是因为我从小就对历史很有兴趣,本科的专业也算与历史有关(是一个提前招生、文史哲都要学的班级),二是选择历史上的今天其实有点投机取巧,因为网上有很多历史上的今天的资料,每天在历史上都发生那么多事情,我只需要挑几件感兴趣的评说一下就行,完全不会有作为公众号运营者最大的烦恼:每天找选题。
 第13天,写完第13篇推送的时候,我在后台得到了微信的通知:我获得了原创标签。
 但原来打算拿到原创标签就休息的我,却发现我停不下来了我有了一批每天会在固定时刻等我更新的读者。
 我自己本来就是搞媒体的,对读者的概念并不陌生,但作为传统纸媒的写作者,其实我离所谓的读者挺远的十几年的记者生涯,我除了收到过几十封寄到报社的读者来信之外,并不知道看我文章的读者有多少,他们都是谁,他们对我的文章到底有什么想法。
 但我通过馒头说,能真真切切感受到读者通过后台消息和留言评论给我的反馈,他们说,喜欢看我写的历史故事,因为客观,同时又有温度。
 关于客观,我只能说,作为业余选手的我一直努力在尝试。在馒头说的一个个历史故事中,我都尽量用一种第三方、不带感情色彩的口吻还原当时的历史事件,而在每篇末尾,我都会写篇馒头说的短文,或短或长,抒发自己的感受。我一直想表达我自己的一个观点:很多历史事件或者历史人物,都有两面性。我们不能跳出当时的历史环境,在现在用上帝视角去评价当时的人和事,这对当时的人来说,不公平。
 关于有温度的评价,效果有一点出乎我预料。直到现在,依旧都会有读者给我留言,说不敢在公共场合看馒头说,因为会哭。有的说,在地铁上直接就哭了;有的说,在公交车上哭得稀里哗啦;还有一位告诉我,在办公室看哭了,领导过来问我,是不是被人欺负了。
 其实我对有温度的理解是,历史不是冷冰冰的,我们看似由时间、地点和一连串数据组成的历史事件,背后的主角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是有血有肉的人构成了我们的历史。而既然是人,就一定有人性,一定有故事,一定有温度。
 因为希望能做到客观和有温度这两点,我的馒头说开始越写越长。原来我的初衷,是每天花半个小时,把我觉得有兴趣的历史上的今天几个故事串一串,简单点评一下。但越来越多的读者在后台留言说不过瘾不解渴,于是,慢慢演变为每天只写一个历史故事,尽量写透。
 因为我有自己的本职工作,所以馒头说的写作只能放到睡前。由于读者越来越多,责任也越来越重,大量细节的考证就变得越来越重要,写作时间从最初的半小时,变为一个小时、两个小时,直到现在每天睡前的三个小时(有时甚至需要更多),甚至要写到凌晨。
 曾有其他媒体采访我时问:让你坚持把馒头说写下去的动力是什么?
 我想了想,没有其他原因,只有一个:读者的期待和支持。
 在后台,曾经的国民革命军将军的长孙媳妇,留言说谢谢我写了她家长辈誓死抗日的故事;有航天工程师的家属,留言说谢谢我让大家知道航天人的不易和艰辛;我的很多读者,在参观我写过的历史人物的博物馆、故居或经过以他名字命名的路牌时,都会拍照片发给我一起分享;我的一些女性读者,说自己原来对历史不感兴趣,但现在可以和男友或老公一起探讨一个历史或国际政治问题,甚至对方还要向她请教。我印象很深的是一位去台湾大学交流的大陆女生在后台留言,说上历史课,教授提问谁知道四行仓库的故事,全班40多个台湾学生没人知道,而她站起来侃侃而谈她说,因为是看了馒头说那篇《一座被死守的仓库》。
 正是每天后台成百上千读者的留言和鼓励,让我有了坚持下去的动力。
 到了后来,每天开始有一群不同的读者发来同样的留言:出书吧!
 面对读者的留言,我其实是诚惶诚恐的。因为这毕竟是一篇篇发在自己微信公众号上类似随笔一样的文章,尽管尽量力求客观,但肯定还是带着个人的情感烙印;尽管尽量考证,但因为业余时间仓促,肯定有不少谬误这些东西如果结集出版,只能当作一个业余历史爱好者个人的一些随笔,是绝不能当作历史书籍来看的。
 但内心毕竟还是有一些小憧憬的,希望自己坚持了一年的写作,能有一个小小的交代。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的想法得到了中信出版社的支持。在黄维益编辑的鼓励下,我真的开始把以前写的推送开始筛选,校对,结集我从没想过,自己的微信推送,最终真的能成成为一本书。
 在筛选文章时,确实有一点痛苦:截至2017年4月底,馒头说已经推送了136篇正式的文章,字数达到了68万字这肯定是一本书所容纳不了的。经过反复的选择,最终将其中一些文章重新整理和删改,收录到了这本书里。而因为只能收录部分文章,所以不可能以历史上的今天这样的时间线作为索引,于是分为人物篇、逸闻篇和战争篇三个部分。
 
 而书名,经过读者的投票,最终就叫《历史的温度》了。
 (对不起当初选《历史的真性情》的读者们了。不过编辑和我说,以后可能会出第二本,第三本,以馒头说历史为系列名,书名还可以继续变化)
 最后,还是想再次报告的是:这是一本收录一个业余历史爱好者感想的随笔集,还望大家对其中的谬误多宽容,多谅解,多批评指正。
 
 谢谢大家!
 2017年4月27日
 写于重庆飞往上海的航班上
 自序
 2016年7月15日,我在自己的微信公众号上推送了一篇文章,叫《历史上的今天:奥特曼出生,杨贵妃自缢》。
 馒头说这个微信公众号,其实我很早就注册了,当初注册的目的,是用来发一些随笔和感想,一直有一搭没一搭地更新着,直到有一天,我想:要不拿一个微信公众号的原创标签?
 按照微信的规定,要拿原创标签,就要持续更新一段时间。于是我想,写什么东西能让我有动力持续更新下去呢?想来想去,想到了历史上的今天这样一个题材。
 选择这个题材,一是因为我从小就对历史很有兴趣,本科的专业也算与历史有关(是一个提前招生、文史哲都要学的班级),二是选择历史上的今天其实有点投机取巧,因为网上有很多历史上的今天的资料,每天在历史上都发生那么多事情,我只需要挑几件感兴趣的评说一下就行,完全不会有作为公众号运营者最大的烦恼:每天找选题。
 第13天,写完第13篇推送的时候,我在后台得到了微信的通知:我获得了原创标签。
 但原来打算拿到原创标签就休息的我,却发现我停不下来了我有了一批每天会在固定时刻等我更新的读者。
 我自己本来就是搞媒体的,对读者的概念并不陌生,但作为传统纸媒的写作者,其实我离所谓的读者挺远的十几年的记者生涯,我除了收到过几十封寄到报社的读者来信之外,并不知道看我文章的读者有多少,他们都是谁,他们对我的文章到底有什么想法。
 但我通过馒头说,能真真切切感受到读者通过后台消息和留言评论给我的反馈,他们说,喜欢看我写的历史故事,因为客观,同时又有温度。
 关于客观,我只能说,作为业余选手的我一直努力在尝试。在馒头说的一个个历史故事中,我都尽量用一种第三方、不带感情色彩的口吻还原当时的历史事件,而在每篇末尾,我都会写篇馒头说的短文,或短或长,抒发自己的感受。我一直想表达我自己的一个观点:很多历史事件或者历史人物,都有两面性。我们不能跳出当时的历史环境,在现在用上帝视角去评价当时的人和事,这对当时的人来说,不公平。
 关于有温度的评价,效果有一点出乎我预料。直到现在,依旧都会有读者给我留言,说不敢在公共场合看馒头说,因为会哭。有的说,在地铁上直接就哭了;有的说,在公交车上哭得稀里哗啦;还有一位告诉我,在办公室看哭了,领导过来问我,是不是被人欺负了。
 其实我对有温度的理解是,历史不是冷冰冰的,我们看似由时间、地点和一连串数据组成的历史事件,背后的主角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是有血有肉的人构成了我们的历史。而既然是人,就一定有人性,一定有故事,一定有温度。
 因为希望能做到客观和有温度这两点,我的馒头说开始越写越长。原来我的初衷,是每天花半个小时,把我觉得有兴趣的历史上的今天几个故事串一串,简单点评一下。但越来越多的读者在后台留言说不过瘾不解渴,于是,慢慢演变为每天只写一个历史故事,尽量写透。
 因为我有自己的本职工作,所以馒头说的写作只能放到睡前。由于读者越来越多,责任也越来越重,大量细节的考证就变得越来越重要,写作时间从最初的半小时,变为一个小时、两个小时,直到现在每天睡前的三个小时(有时甚至需要更多),甚至要写到凌晨。
 曾有其他媒体采访我时问:让你坚持把馒头说写下去的动力是什么?
 我想了想,没有其他原因,只有一个:读者的期待和支持。
 在后台,曾经的国民革命军将军的长孙媳妇,留言说谢谢我写了她家长辈誓死抗日的故事;有航天工程师的家属,留言说谢谢我让大家知道航天人的不易和艰辛;我的很多读者,在参观我写过的历史人物的博物馆、故居或经过以他名字命名的路牌时,都会拍照片发给我一起分享;我的一些女性读者,说自己原来对历史不感兴趣,但现在可以和男友或老公一起探讨一个历史或国际政治问题,甚至对方还要向她请教。我印象很深的是一位去台湾大学交流的大陆女生在后台留言,说上历史课,教授提问谁知道四行仓库的故事,全班40多个台湾学生没人知道,而她站起来侃侃而谈她说,因为是看了馒头说那篇《一座被死守的仓库》。
 正是每天后台成百上千读者的留言和鼓励,让我有了坚持下去的动力。
 到了后来,每天开始有一群不同的读者发来同样的留言:出书吧!
 面对读者的留言,我其实是诚惶诚恐的。因为这毕竟是一篇篇发在自己微信公众号上类似随笔一样的文章,尽管尽量力求客观,但肯定还是带着个人的情感烙印;尽管尽量考证,但因为业余时间仓促,肯定有不少谬误这些东西如果结集出版,只能当作一个业余历史爱好者个人的一些随笔,是绝不能当作历史书籍来看的。
 但内心毕竟还是有一些小憧憬的,希望自己坚持了一年的写作,能有一个小小的交代。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的想法得到了中信出版社的支持。在黄维益编辑的鼓励下,我真的开始把以前写的推送开始筛选,校对,结集我从没想过,自己的微信推送,最终真的能成成为一本书。
 在筛选文章时,确实有一点痛苦:截至2017年4月底,馒头说已经推送了136篇正式的文章,字数达到了68万字这肯定是一本书所容纳不了的。经过反复的选择,最终将其中一些文章重新整理和删改,收录到了这本书里。而因为只能收录部分文章,所以不可能以历史上的今天这样的时间线作为索引,于是分为人物篇、逸闻篇和战争篇三个部分。
 
 而书名,经过读者的投票,最终就叫《历史的温度》了。
 (对不起当初选《历史的真性情》的读者们了。不过编辑和我说,以后可能会出第二本,第三本,以馒头说历史为系列名,书名还可以继续变化)
 最后,还是想再次报告的是:这是一本收录一个业余历史爱好者感想的随笔集,还望大家对其中的谬误多宽容,多谅解,多批评指正。
 
 谢谢大家!
 2017年4月27日
 写于重庆飞往上海的航班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