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書推薦:
 
  《 
			红帆船
			》
 售價:HK$ 
			62.5
 
  《 
			无用知识的有用性(科学的进步,在于人类不断探寻“山的另一侧”的风景)
			》
 售價:HK$ 
			41.8
 
  《 
			量价狙击:精准捕捉股市机会(新时代·投资新趋势)
			》
 售價:HK$ 
			86.9
 
  《 
			万有引力书系 万川毕汇:世界环境史国际名家讲座
			》
 售價:HK$ 
			96.8
 
  《 
			企业可持续发展/ESG工作实用手册
			》
 售價:HK$ 
			50.6
 
  《 
			HR数智化转型:人机协同与共生
			》
 售價:HK$ 
			79.2
 
  《 
			范怨武讲透中医基础理论(全2册,中医临床医生范怨武历经四年精心创作)
			》
 售價:HK$ 
			118.8
 
  《 
			四海资身笔一枝:唐寅的书画人生【全球33家顶级机构珍藏,全景展现“江南第一风流才子”的艺术世界】
			》
 售價:HK$ 
			184.8
 
 
 | 
         
          | 內容簡介: |   
          | 晚清中央政府与地方督抚的政治博弈,是近代中国政治走向的一个重要命题,而梳理同治、光绪两朝地方督抚群体的结构和人事嬗递状况,可以明了同光督抚的特性及其对晚清政局的影响。针对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强势崛起的湘淮集团,清廷通过扶淮抑湘到湘淮互制,确立了湘淮分立的调控路径,与湘淮集团在行政人事、财政税收、军队控制、司法外交等权力问题上展开激烈地争夺。清廷与湘淮集团博弈的结果,导致湘淮集团由同治元年(1862)的全盛时期逐步进入光绪二十一年(1895)之后的全面衰落状态,并最终呈现地方实力集团从湘淮集团向北洋集团转换的格局。 本书在晚清中央和地方权力格局的研究中,突破学界流行的督抚专政、内轻外重观点的范围,力求从更客观、多元的角度来认识这段历史的多面相。 |  
         
          | 關於作者: |   
          | 邱涛四川省自贡市人,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历史学博士。现为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史的研究与教学。出版有《咸同年间清廷与湘淮集团权力格局之变迁》、《近代中国的民族国家建设》、《中国反贪制度史》(三卷本)等学术专著7部,《腐败史》等译著多部。在《近代史研究》《世界历史》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国家清史纂修工程项目多项。 |  
         
          | 目錄: |   
          | 前 言/1 第一章 同光时期地方督抚群体的结构和人事嬗递/1
 第一节 同光时期地方督抚群体的结构考析/1
 第二节 同光时期地方督抚的特性对政局变化的影响/20
 第二章 从扶淮抑湘到湘淮互制
 清廷对湘淮分立权力格局的调控路径/24
 第一节 清廷实施扶淮抑湘策略的背景/24
 第二节 清廷在湘军集团腹地和财赋之区重布权力格局/33
 第三章 清廷操控下的湘淮互制李鸿章、左宗棠控制力分析/52
 第一节 李鸿章和淮系集团权势变迁/52
 第二节 清廷确立和巩固湘淮互制的局面/100
 第三节 清廷湘淮互制策略在中枢权力斗争中继续演化/130
 第四章 清廷的天津教案对策与曾国藩之死/141
 第一节 天津教案发生后中外的认识分歧和清政府初步的处置原则/142
 第二节 清廷处置津案原则的游移与最高统治集团内部的权力斗争/151
 第三节 清廷为不开战端和权力斗争双重目的给曾国藩制造政治难题/154
 第四节 慈禧利用清议力量同时打击奕訢、曾国藩/157
 第五节 曾国藩的两难困境和陷阱式解脱/164
 第五章 清廷重建经制军的努力以晚清经制水师的重建为中心/170
 第一节 变或不变:同治年间围绕重建经制水师的斗争/170
 第二节 长江水师制度的经制特征/196
 第六章 中法战争时期的清廷与湘淮派系权力控制/229
 第一节 中法战争前夕派系对清廷越事决策的影响力/229
 第二节 中法战争中的军队控制权问题/239
 第七章 甲午中日战争中的军队控制权以陆路战场的若干史事为例/262
 第一节 平壤战役中清军军储与叶志超的逃跑/263
 第二节 从依克唐阿军看清军的武器装备与怯战问题/269
 第三节 清军将领徐邦道的近代军事才能和底气问题/273
 余 论/278
 参考文献/282
 附录一 1862~1900年各省区总督履历情况/307
 附录二 1862~1900年各省巡抚履历情况/319
 |  
         
          | 內容試閱: |   
          | 前言 
 一 选题缘起
 如何研究晚清的权力格局及其变迁?较为合理的应是双路径,既尊重传统史学历来重视的政府和上层社会研究,又重视晚清民间社会势力和下层社会研究的新发展。
 研究晚清的权力格局及其变迁,毫无疑问,当然要关注晚清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在支配和调动各种资源的能力上的变化,特别是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的势力消长。随着20世纪以来中国的革命史研究取向成为这一时代的学术潮流,探讨太平天国运动对清王朝统治的冲击,对晚清中央和地方权力格局的影响,也成为这一领域研究的重要路径。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注意到晚清民间和地方下层力量对权力格局的影响,而这一路径自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愈益受到重视。自太平天国运动开始,当以曾国藩、胡林翼、左宗棠、李鸿章为首的湘淮集团崛起的时候,许多战争波及之地,不仅府、州、县,甚至乡、镇等地方下层也往往有乡绅组织力量对抗太平军。太平军被镇压后,他们便因此在一府、一州、一县、一乡、一镇取得了一定的优势地位。在后来的洋务运动、维新运动和清末新政中,民间社会力量或参与兴办实业,或参与办学、推动留学运动,或积极参与收回利权运动,或在立宪运动中发挥重要作用。他们通过组织团体与地方官厅打交道,往往在一些问题上取得共识,而后与朝廷抗争,并逐步形成具有影响的社会势力。晚清时期的民间社会力量,因地区的不同、行业的差异,而不同程度地具备了新的社会属性,但它们在区分与融合中,都是与新的经济活动、新的思想观念、新的教育和近代报刊舆论的出现联系在一起的。这些新的社会力量虽然很幼稚,也很脆弱,旋兴旋灭,但作为新的社会因素,他们的成长、积聚,是中国社会走向近代的基本推动力之一。研究新的民间社会和地方下层力量的形成与发展对晚清政治格局的影响,相对于研究政府和上层社会对晚清权力格局的影响这一途径而言,是同样重要的一个路径。
 中国历史进入清后期,这是一个内忧外患频仍的时期,也是中国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