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
||
| 臺灣用戶 |
|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
|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
|
share:
|
||||
|
新書推薦: ![]() 《 以色列小史 小历史·大世界 》 售價:HK$ 107.8 ![]() 《 空间与秩序:战后日本城市转型的治理路劲研究 》 售價:HK$ 85.8 ![]() 《 水声学 》 售價:HK$ 109.9 ![]() 《 周汝昌校订批点本石头记(函套精装版) 》 售價:HK$ 438.9 ![]() 《 世界中国学:当代发展与未来展望 》 售價:HK$ 140.8 ![]() 《 低空经济蓝皮书:低空经济发展报告(2025) 》 售價:HK$ 217.8 ![]() 《 蛛网资本主义:全球精英如何从新兴市场攫取利益(理想国译丛074) 》 售價:HK$ 107.8 ![]() 《 跨越学习曲线:成就非凡的行动指南 》 售價:HK$ 64.9 |
| 編輯推薦: |
|
清华理工才女,千万阅读现象级青年作家的理性思考。
北漂9年,搬家7次,亲手操盘建设了数以万套计的房子。但她却说:房子不是*重要的,爱才是。 公号首篇推文《房子不是*重要的,爱才是》即刷爆朋友圈,阅读量高达千万,被人民日报、新华社、凤凰网等50多家媒体大号和大V竞相转载。阅读过本书的人,无不为之鼓舞,重新找回奋斗的初心与那些看似简单确是生活中*美好的单纯。 与丈夫青梅竹马,分别考上清华建筑系和北大物理系。速食时代的纯爱,一生一世许一人。 |
| 內容簡介: |
|
作为一个从五线小县城一路奋斗到清华的学霸,毕业后再进入名企,立稳北京,却又毅然为爱回到武汉,小万工用她自己北京十年漂泊与奋斗的故事,对那些令年轻人时时焦虑的问题进行了一次有态度的回答,关于学习,关于生活,关于爱情,关于孩子。一切不仅是对过往的反思,更是对未来的思考,现实而不失通透,理想而又颇具烟火气。
來源:香港大書城megBookStore,http://www.megbook.com.hk 如果你是正在为理想而拼搏的漂泊者,她的故事无疑就是你最好的激励,因为她相信,去过想过的生活,去做该做的事,只有不顾一切,才能赢得奖赏;如果你已然满足于当下生活,她的故事也会让你更加感慨生活的美好,因为她相信活得单纯,爱得简单,也能光芒万丈。 |
| 關於作者: |
|
小万工
本名万静雅,湖北人。200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学系,地产建筑师。 2017年以小万工为笔名开始个人公众号写作,记录自己14年北漂生涯回归武汉的自媒体文章《房子不是最重要的,爱才是》刷爆朋友圈,引发全民热议。2018年南派纪录片领军人物马志丹导演为其拍摄纪录片《小万工,好姑娘光芒万丈》在广东卫视首播。 |
| 目錄: |
|
Part 1 生活一地鸡毛,仍需欢歌高进
好好努力,哪里都是我的北京002 改变,才是别无选择的姿态009 向前坐,不要提前退场018 Part 2 美好,因为相信才看见 即使日子低到尘埃里,梦想也要举得高高的028 我在清华当学渣的日子036 我想当个小说家044 你所经过的黑暗谷都将成为祝福053 Part 3 活出不用修改的青春,愿你单纯也光芒万丈 不负韶华不负卿062 只问深情无问西东072 万物都有裂痕,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080 Part 4 生活有千百种可能,总有一种是你想要的样子 作为北大媳妇的我,还是建议你报考清华090 开挂的职场,为谁辛苦为谁甜098 你的坚持,终将美好107 像莎士比亚一样清扫街道115 Part 5 愿所有的美好如期而至 以最美好的姿态,与你相遇124 最美的爱情是婚内情132 爱的高级是内心的自洽146 Part 6 走得再远,也别忘了出发的目的 难以逆袭的家族故事156 幸福就是一碗汤的距离164 一个家,两个妈173 有你之后,我的世界再无保留180 房子不是最重要的,爱才是188 学区不是最重要的,爱才是197 课外班不是最重要的,爱才是208 后记 |
| 內容試閱: |
|
前言
我们这一代人的怕和爱 斗胆写下这个题目的时候,距我在清华图书馆翻开刘小枫先生的那本《这一代人的怕和爱》,已足足过去了10年。 刘小枫生于1956年,我生于1985年。他30岁写下《这一代人的怕和爱》时,我才刚刚出生。但是20年之后,20岁的我可以和30岁的他在激昂文字中相遇,并且被激励、被鼓舞、被引领,这就是文字的奇妙。 时过境迁。如今我已三十而立。因缘际会,作为一名建筑师,要出版自己的第一本文集。 回看自己写的那些生涩文字,想起刘小枫先生的那本薄薄的浅绿色封面的书,发现自己所写的爱才是系列,也许一定程度上就是对我们这代人的怕和爱所做的回答。 我自然无法同大师相提并论,毕竟我的主业不是文字,而是设计房子。 但我进入这个行业以来,研究针对的主要客户其实就是我自己这一代,即生于1980 ~ 1989年的所谓80后。也就是说我一直在研究我们自己,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住宅、什么样的社区、什么样的城市。 说到需要,现在最流行的词叫作痛点。什么是客户痛点,其实就是我们怕什么。 1 居80后痛点之首的显然是房子。 有个流传已久的笑话:要激活一个沉闷的微信群有两种方法,一是扔个红包;二是讨论哪里有便宜的房子。 80后的父辈大部分是50后60后,他们还处于集体分房的时代,所以普遍没有买房的意识。80后涉世之初还颇有骨气,并不流行啃老买房。所以买首套之时,大部分80后都没有钱,考虑的核心是价钱便宜。 我当初研究了非常多的小面积、低总价的商品房,费尽心思想着如何把最多的功能塞到最小的面积里。那时万科卖得最好的明星产品是被命名为蓝田一号的90平米小三居室,在房价高悬的北上广可以说是所向披靡。 80后参加工作的时间大致是2003 ~ 2013年间,恰恰是房价翻番、翻番又翻番的时候,几乎每一个人都害怕,害怕自己的工资涨幅永远跟不上房价,害怕自己从此会和同学、同事中的有房阶层终身拉开距离。 所以我们把买房叫做上车。车上和车下在财富增长速度上可谓天差地别,而车永远是稀缺的,似乎错过了这一趟就没有下一趟。 我还记得自己2010年首次购房的情景。我拿着摇到的一千多号,在人群中抢购一个位于北京郊区的楼盘,买了一个总价最低的小两居。这个楼盘后来连着一年开了8次,每次都是日光。 我从到北京读书,再到我买第一套房子,其间过了6年,北京的房价翻了3倍。 而从我买第一套房,再到我为了改善居住条件卖掉这套房子,其间又过了6年,房价又翻了3倍。 这不得不让我们害怕。 2 80后的另一个痛点,是子女教育。 在80后自身受教育的时候,教育大抵算是公平。我虽然出身农村、在小城镇里长大,但仍依稀记得那时农村和城镇的学校里都有着不错的老师。 当轮到80后的子女入学,即使是像北京这样的大城市,教育资源也开始变得极度不均衡。 打个比方说,如果你自家的房子不是在西城和海淀这样的教育大区,孩子考上985211重点大学的概率甚至比自己当年出生的城市还要低。 学区房的概念就是被80后这一代炒起来的。 所以,后来我们公司在做社区的时候,特别注重优质教育资源的引入,希望能够通过代建学校的方式将好的教育资源从城区引到郊区,因为对于中国的家长来说,周围没有好学校,在购房时的权重简直是一票否决。 但即便是住在西城、海淀这些教育大区,也不意味着父母对于教育的焦虑因此就减少半分。 我朋友的孩子就读清华附小,虽然号称是3点半放学,但事实上孩子的课余生活填满了各种各样的课外班。大家都明白小升初拼的不是课内成绩,而是课外:英语、奥数、乐器、绘画、舞蹈,形形色色的评判标准都左右着孩子的未来,而所有这些的背后却是赴美上市的学而思、红黄蓝这些教育机构和为了教育一掷千金的家长。 正如李一诺所说:其实,所有靠着教育挣大钱的公司只有一个商业模式,就是最大程度地发现、制造、利用和变现家长的焦虑。 因为我们害怕害怕孩子会输在起跑线上。 3 80后的第三个痛点是工作。 我们这一代比以往任何时代都崇拜商业领袖,期待自己成为下一个马云、乔布斯、扎克伯格。 与此同时,我们又比以往任何时代都要焦虑。 在行业动辄被颠覆的时代,我们焦虑自己会在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失去工作,焦虑自己没有在阶层天花板关闭之前登上那辆末班车,焦虑自己不慎进入了一个增长缓慢的行业,没有站在时代的风口上。 所以,知识付费开始兴起时,我们即听罗胖给我们读书,生怕错过新时代的认知升级。 我们蜂拥而入可以提供更多更好工作机会的城市,导致一线城市房价飙升。 我们追随着商业领袖的步伐,以为自己可以复制同样的成功之道。 我们比以往任何一代人都耗费更多的时间在自己的工作上,以超乎想象的勤奋创造了中国的经济奇迹。 马克思说过:在历史的每一个大转弯处,知识分子总是被时代的列车甩出窗外。 而我们就处在这个历史的大转弯处,还很有可能就是那个被甩出窗外的知识分子。 是的,我们很害怕自己被甩出窗外。 4 房子、教育、工作,无疑已成为压在我们头上的三座大山。 我可以建造甲级的办公楼,建造优质的房屋,建造美好的学校,却无法与使用者交流直到我拿起笔,开始讲述自己在建造过程中所遇到的真实人生。 好多读者说读我的文章是用来治愈焦虑的,每篇都要看很多很多遍。 其实我自己也是焦虑群体中的一个。 对比我们的父辈,也就是1950出生的刘小枫那一代人,我们的物质生活已经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可是我们似乎在精神上比他们更加焦虑。 新媒体的兴起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这种焦虑,我们不再是沉浸在阅读中的一代,而逐渐成为被手机捆绑的一代。 我们的生活被实用主义充斥,我们的人生被学历、工作、月薪、房产贴上了一个又一个价签,它们又催促着我们为了刷新这些价签而去追寻。 但是我常常会问自己:我购买房子,到底是因为我现阶段真的需要这个房子,还是为了缓解财富缩水的焦虑? 我想让孩子上好的学校,到底是为了帮助她成为她应当成为的样子,还是为了缓解阶层固化的焦虑? 我努力工作,到底是因为我热爱自己的工作,还是为了缓解害怕被时代所遗弃的焦虑? 或者这样说,我们努力奋斗,竭力生活,到底是出于怕,还是因为爱? 然后我就会想起20岁时在图书馆里遇见的那些书、那些光辉的灵魂。 刘小枫笔下的那一代人,在物质上经历过极度贫乏,在精神上经历过极度压抑,他却说:这一代人从诞生之日起,就与理想主义结下了不解之缘。 理想主义,一个在当今时代已经让人觉得有些陌生的词汇。 我却仍然觉得自己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因为我在写下这些文章的时候,一直在不停地追问同一个问题: 我现在为之生的,值得我为之死吗? 唯愿我所做的,都不是出于惧怕,而是因为爱。 我依然有许多的困惑,但回顾走过的路,我常常能发现那些隐藏在生命中的恩典。所以,每写完一章,我都会得到一个与怕无关、与爱有关的答案。 唯愿遇见这些文字的你,也能找到自己的答案。 |
|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海外用户 |
| megBook.com.hk | |
| Copyright © 2013 - 2025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