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書推薦:
 
  《 
			20世纪20年代日本侵华研究(抗日战争专题研究)
			》
 售價:HK$ 
			162.8
 
  《 
			物联网漏洞挖掘与利用:方法、技巧和案例
			》
 售價:HK$ 
			108.9
 
  《 
			家族财富管理:永续繁荣的智慧体
			》
 售價:HK$ 
			74.8
 
  《 
			让我留在你身边升级新版
			》
 售價:HK$ 
			61.6
 
  《 
			中国地方政府债券蓝皮书:中国地方政府债券发展报告(2025)
			》
 售價:HK$ 
			162.8
 
  《 
			我在东汉学伤寒 全两册  仲景医案解读《伤寒论》
			》
 售價:HK$ 
			63.8
 
  《 
			消息(贾平凹新书,长篇笔记体小说)
			》
 售價:HK$ 
			75.9
 
  《 
			长安四千年:都城史视角下的王朝兴衰史
			》
 售價:HK$ 
			184.8
 
 
 | 
         
          | 編輯推薦: |   
          | 丛书所收文章大体可分五类,即作家生平研究、经典作品研究、文学流派与思潮研究、文献史料研究、作品(版本)传播与接受研究。这些文章基本反映了现代文学研究界*动态和研究成果。 |  
         
          | 內容簡介: |   
          | 由中国现代文学馆主编的学术研究刊物《经典作家研究专刊》,实现与学术界的良性互动,更新新文学研究内容、方式与方法,面向社会大众普及新文学经典作家与作品,展现文学馆人风貌及学术体系对文学研究的贡献。专刊每月一期,每期研究一位经典作家或一个文学思潮、流派。现将专刊所发文章精选篇目以《现代作家研究》为名结集出版,方便大家阅读和珍藏。丛书以年份为卷次,每年一卷,此为2013年卷。 |  
         
          | 關於作者: |   
          | 中国现代文学馆是国家级重点文化单位,是中国第一座、也是目前世界最大的文学博物馆。这里主要展示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史以及重要作家、文学流派的文学成就,是现当代文学研究的阵地 |  
         
          | 目錄: |   
          | 文学研究会 张丽军 论文学研究会新文学观的现代性001
 王炳根 冰心与文学研究会009
 杨洪承 文学研究会生态元素与文学史的意义015
 丁尔纲  五四新文学理论建设的中流砥柱028
 许建辉 文献文物中的文学研究会036
 徐 俊 叶圣陶信谈文学研究会043
 
 钱锺书
 刘 涛 以古典文论回应现实047
 王卫平 钱锺书与老舍的讽刺幽默文学之比较052
 房 伟 钱锺书与王小波056
 刘大先 钱锺书与学院大厦064
 刘志荣 门外读钱诗072
 许建辉 钱锺书手札小注080
 
 郭沫若
 阎浩岗 创造社作家的浪漫性格091
 张立群 郭沫若与创造社关系始末099
 刘增杰 独具个性的创作与文学批评的偏至104
 刘志荣 挖掘与勘探 内面世界的尝试113
 蔡 震 创造!我们的花园119
 张 宇 雨 辰 一本书改版与创造社出版部成立129
 
 闻一多
 李丹梦 闻一多的格律化生存133
 刘 涛 闻一多笔下的屈原形象140
 张元珂 释闻一多致臧克家信147
 孙晓涛 李继凯 闻一多与书法文化155
 葛 涛 浦薛凤回忆录中的闻一多163
 许建辉 闻一多文物遗存小记170
 
 新 月
 罗振亚 新月诗派风格形态辨析180
 北 塔 新月派二论188
 霍俊明 新月的小脚与西服194
 王炳根 新月下的林徽因200
 子 张 创格的新诗与新月诗派始末206
 阎浩岗 新月派三诗人的爱与死及人与诗212
 许建辉 与新月有关的两件文物219
 张立群 新月的历史及其几种说法227
 
 胡 风
 周燕芬 走近胡风及其七月派232
 葛 涛 《七月》杂志对鲁迅的传播与接受237
 张立群 七月诗派的考辨和其笔下的祖国244
 刘志荣 七月派的潜在写作250
 许建辉 彭柏山致胡风信一束257
 闵 捷 《七月文丛》著作初版本数种及其他267
 
 刘白羽
 张元珂 刘白羽的延安之路271
 吴周文 肩负时代使命的刘白羽及其散文的正价值278
 赵焕亭 从《心灵的历程》看刘白羽与丁玲的友谊288
 许建辉 从刘白羽致巴金的一封信谈起293
 
 郭小川
 阎浩然 不能忘却、无可取代的郭小川301
 张元珂 1957:郭小川的心灵纠结与个体言说311
 崔庆蕾 一颗心似火 三寸笔如枪318
 张立群 重寻诗人郭小川的心路历程323
 许建辉 贺敬之致郭小川的一封信330
 张 丹 郭小川佚信一通337
 
 鲁 迅
 张丽军 左联精神:刺穿无物之阵的
 思想长矛340
 刘永丽 早期左翼作家的革命书写346
 张元珂 鲁迅与左联的书刊出版353
 杨洪承 蒋光慈与左联的生成360
 闵 捷 左联人谈左联事之信函简介366
 许建辉 读萧三致鲁迅的一封信373
 
 路 遥
 张 均 文学史该如何讲述路遥378
 刘 涛 不同时代的不同抉择384
 王 峰 路遥与传统文学 390
 梁向阳 路遥《惊心动魄的一幕》的发表过程及其意义 398
 马至融 路遥人生文学的审美价值404
 许建辉 路遥致谢望新的一封信410
 李继凯 我与路遥的遭遇415
 
 后 记421
 |  
         
          | 內容試閱: |   
          | 文学经典文学经典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是完成时,是确保如何保值或增值;后者是进行时,是确保其不再减值的过程。文学经典建构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至少有:文学作品的艺术价值;文学作品的可阐释的空间;意识形态和文化权力变动;文学理论和批评的价值取向;特定时期读者的期待视野;发现人(又可称为赞助人)。童庆炳先生概括的这六要素基本涵盖了文学经典建构过程中内部和外部的基本要素。然而,推动文学的经典化进程的已知和未知因素远不止上述六要素,它远比理论预设要复杂而丰富得多。尤其在此过程中,新的不可预知的力量会随着时间的永续演进和空间的持续拓展而不断浮现。然而,历史经验不止一次地告诫我们,真正的文学经典都要经历过反反复复的去经典化、再经典化的拉锯式的演变过程,或者说,所谓文学的经典化从来不是一次性的、一劳永逸的,而是持续的、接受各种力量考验的保值、增值或者减值的动态过程。因此,不仅有关何谓经典经典何为的理论探讨与实践永不止息,而且有关文学经典的筛选与阐释也永在路上。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有关文学经典的诸多问题亟待厘清与重释。即使已被命名为文学经典的作家、作品,由于时代语境的不同,后世的人们总会对之发出不同声音。比如,从对鲁郭茅巴老曹座次的否定与重排,到对三红一创,青山保林经典性的质疑与解构,再到对90年代以来有无经典问题的纷争与焦虑,都充分表明,有关文学经典评价的标准、观点、接受总是分歧不断。因此,如何看待这种分歧,或者说,如何认知和重释新文学经典作家、作品的真正价值及意义,都是重要的亟待解决的重大命题。
 中国现代文学馆拥有比较完善的学术团队和传播体系(期刊、网站、讲座);这里保持着与国内外各层次高校、科研院所良好的交流关系;这里是普及经典并不断发掘和建构经典的地方;这里不分男女老幼,从国家政要、文化精英到普通群众,皆可来此领受文学之于个体的无穷魅力;更为重要的是,这里保存着不同时代众多作家的第一手资料(手稿、日记、书信、照片、版本、遗物等等),它们亟须开发、整理与研究这一切都说明,文学馆及其学术力量对推动中国新文学的研究与传播也是一股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但长期以来,由于人才队伍建设滞后,文学馆在学术研究方面的优势并没有得到充分、有效发挥。2010年后,伴随大量硕博生入职文学馆,中国现代文学馆的文学研究力量明显加强,特别是在文献史料的发掘与研究以及文学经典的传承与普及方面,其无可替代的价值逐渐凸显出来。这尤其需要一个平台,以展现文学馆学人的最新研究成果。
 正是基于上述几方面考虑,2011年1月,由前任馆长吴义勤策划与指导、前研究部主任许建辉任主编的《经典作家研究专刊》正式创刊。专刊创刊,其意义当然不同寻常。它不仅是继《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之后中国现代文学馆主办的第二个学术研究刊物(随《文艺报》一起面向全国发行),还以其多方面的特殊性显示了其在当代学术研究体系中的重要地位。比如:实现与学术界的良性互动,更新新文学研究内容、方式与方法,面向社会大众普及新文学经典作家与作品,展现文学馆人风貌及学术体系对文学研究的贡献,等等。
 专刊每月一期,每期四万字,每期研究一位经典作家或一个文学思潮、流派,自创刊至今(截至2018年3月),已出八十七期,总计340多万字。在前期,作为主编的许建辉做了大量工作,专刊之所以备受关注、名声在外,与她的努力息息相关。许主任退休后,由我和崔庆蕾合作主编,由此一直持续至2017年12月。自2018年1月起,由于崔庆蕾调离中国现代文学馆,就由我担任主编,并重新组织队伍,继续办刊至今。曾经的同事与师友或退休,或调离,总不免心生感慨在每个人的一生中,能同志同道合的几个人干一份有意义的工作该是多么的幸运!近八年来,从主编到编辑人员几经轮换,从选题、约稿、审稿到具体的文字处理皆由我们几个人兼职完成,但我们的合作是愉快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所达到的社会效果是让人满意的。不仅所刊文章屡屡被《新华文摘》和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而且据说专刊作为《文艺报》金牌专栏之一还为其增加了不少忠实读者和报纸订单。
 专刊所刊文章集学术性、可读性(文字尽可能通俗易懂)、欣赏性(每期配大量图片)于一体,充分照顾到中国作协会员、业界专家、学者及各类文学爱好者的阅读趣味。作为编辑之一,我犹记得最初几年的热闹场景:每一期总会有全国各地的读者各级作协会员、高校师生及社会读者来函来电,或品评,或询问,或建议,不仅为专刊(栏目)叫好,也为我们的组稿点赞。专刊所刊文章质量是有目共睹的,不仅得到普通读者好评,还得到业界大力
 肯定。
 鉴于此,我们编辑、出版这套丛书,以方便大家阅读和珍藏。丛书以年份为卷次,每年一卷,每卷三十万字。本年度共出七卷,即2011年卷、2012年卷、2013年卷、2014年卷、2015年卷、2016年卷、2017年卷。2018年卷以及2018年以后各卷将各后推一年予以出版。在编选中,我们遵循以下原则:每卷都是从该年度所刊发的近四十万字中精选出来的;每卷皆由一位青年学者负责精选、编目、初校;按照原刊发表月份、篇目、次序编排年度目录,以尽可能保持原始风貌;史料类文章基本以中国现代文学馆馆藏珍贵期刊、日记、书信、手稿为材料,为专刊特色,也是专刊之所以引发读者关注和热议的重要原因,故予以重点收录。丛书所收文章大体可分五类,即作家生平研究、经典作品研究、文学流派与思潮研究、文献史料研究、作品(版本)传播与接受研究。这些文章基本反映了现代文学研究界最新动态和研究成果。
 编辑与出版这一套丛书,也是一种尝试。惟愿读者喜欢,如有不足,敬请指正。
 
 2018年3月4日于中国现代文学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