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怪诞行为学·漫画版——管好零花钱
			》 
			 售價:HK$ 
			46.2
			 
			 
	
			  
			《 
			甲子园 高校棒球100年与近现代日本
			》 
			 售價:HK$ 
			64.9
			 
			 
	
			  
			《 
			20世纪20年代日本侵华研究(抗日战争专题研究)
			》 
			 售價:HK$ 
			162.8
			 
			 
	
			  
			《 
			物联网漏洞挖掘与利用:方法、技巧和案例
			》 
			 售價:HK$ 
			108.9
			 
			 
	
			  
			《 
			家族财富管理:永续繁荣的智慧体
			》 
			 售價:HK$ 
			74.8
			 
			 
	
			  
			《 
			让我留在你身边升级新版
			》 
			 售價:HK$ 
			61.6
			 
			 
	
			  
			《 
			中国地方政府债券蓝皮书:中国地方政府债券发展报告(2025)
			》 
			 售價:HK$ 
			162.8
			 
			 
	
			  
			《 
			我在东汉学伤寒 全两册  仲景医案解读《伤寒论》
			》 
			 售價:HK$ 
			63.8
			 
			 
	
 
       | 
     
      
      
         
          | 編輯推薦: | 
         
         
          |  
            鲁迅先生定居上海已有90年多年了。本书主要考察了民国时期,鲁迅在上海与其他文化人的交往。
           | 
         
       
      
      
      
      
         
          | 內容簡介: | 
         
         
           
            许广平说鲁迅在上海的十年是他一生中*光辉的岁月。鲁迅在上海创作了十余部杂文集,翻译了十余部外国文学理论著作,积极参与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左翼文艺运动,推动了左翼文学的创作;倡导中国新兴木刻运动,掀起了中国左翼美术的发展大潮。本
來源:香港大書城megBookStore,http://www.megbook.com.hk 书主要围绕着上海时期的鲁迅而展开,作者着重历史事实的考察,以小见大,以彰显鲁迅及其战友们的历史功绩。
           | 
         
       
      
      
      
         
          | 關於作者: | 
         
         
          |  
            李浩,研究馆员,主要从事鲁迅相关文化研究、博物馆学研究等。就职于国家一级博物馆上海鲁迅纪念馆,任《上海鲁迅研究》责任编委、研究室主任、中国鲁迅研究会第十届常务理事、副秘书长。著有《周文画传》《许广平画传》; 负责编辑有《鲁迅小说散文初刊集》、 《鲁迅文萃》4 卷、《许寿裳遗稿》4 卷等;主持上海鲁迅纪念馆网站及专业图书数据库建设等。
           | 
         
       
      
      
      
      
         
          | 目錄: 
           | 
         
         
           
            目录
 
 20世纪初上海读书界之一端读《应修人日记》
 上海时期的鲁迅所作序跋述略为青年作家而作
 文艺自由论辩及其他
 鲁迅与翻译论争、合作及其他
 花边新闻《社会日报》的折射
 关于丁玲被捕从《摄影画报》角度
 《李桦色刷木刻十帧》及其他
 赞美人的意志黄新波的木刻及其油画琐谈
 刘岘与鲁迅及《怒吼吧中国之图》
 把大众的灵魂叙述出来司徒乔的创作与生平略说
 上海鲁迅纪念馆藏鲁迅文章手稿所见
 时代的同行者许广平
 附录
 许寿裳的传记观以及鲁迅传
 内山完造:上海时期鲁迅与日本人交往的中介
 参考书目举要
 后记
           | 
         
       
      
      
      
         
          | 內容試閱: 
           | 
         
         
           
            后记
 
 本书起意于2000年前后,想专门考察一下20世纪30年代上海文坛中鲁迅与其他文化人士的交往。经历10余年后,到今天,得集成10余篇旧文,不过已经不符合当年的设想了,于是改为现书名。本书所收文章,有结合相应的工作所得,也有因平时的一些想法而成。各文作成时间不一,跨度有10余年,文风也不尽相同。
 
 这10余年间,因网络运用的迅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变化。网络渗透到日常生活之后,既便利了人们的生活,也便利人们在网络上发言,由此,关于鲁迅的不同看法也就不再限于之前的一两本杂志了。对于鲁迅的不同观点,历来有之,并非因网络故,只是网络放大了某些观点。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1940年)中指出:鲁迅,就是这个文化新军的最伟大和最英勇的旗手。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笔者认为这一论述至今依然是正确的,这个具有政治和历史高度的评价,鲜明地指出了鲁迅有别于五四以来其他中国知识分子或文化人士的特点,这个论断也是当今阐释鲁迅精神思想文化遗产的纲要。
 
 近年来,相当一部分人试图否认鲁迅革命家的特质,说鲁迅被意识形态化之类,这是无视历史客观的。简要言之,鲁迅从事文艺活动之因,是源于他的立人思想,他试图以文艺活动来改变中国人的精神。鲁迅的这种思想贯穿于他的整个文艺活动中,并逐渐地被中国社会所接受,成为中国社会意识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便是鲁迅意识形态化之路,通俗地说也是鲁迅社会影响扩大并深入社会各阶层之路。关于革命家的鲁迅,大致回顾鲁迅的历程,我们就可以发现鲁迅从最初的弃医从文行动,就是一个革命行动,以文艺改变国民的精神,在当时就是一个思想上和行动上的革命。100年前,鲁迅以《狂人日记》加入影响至今的文学革命运动新文化运动,鲁迅在这个运动中以他的小说创作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又因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颇激动了一部分青年读者的心。蔡元培称鲁迅为新文学开山并非是过誉之词。1936年10月9日,鲁迅去世前10天,他在纪念老师章太炎《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一文中,直接指出我以为先生的业绩,留在革命史上的,实在比在学术史上还要大这一论断,彰显了作为革命家的鲁迅的思考特征。
 
 20世纪90年代,上海书店曾经影印出版了5编《民国丛书》,收编民国时代出版的各类图书1000余种。2000年以来,在这些图书中,有多少种书及作者被作为学术研究对象被广泛研读,有多少种书被作为普通读物并被作为闲聊话题的内容,又有多少种书及作者被人特意作文以贬损的。即便有,其数量也不会超越鲁迅的。今天,无论以怎样的角度、观念述说鲁迅,笔者以为几乎所有的叙述者都基于这样的现实:鲁迅是位历史人物,但是他的精神思想文化遗产在今天仍极具影响力和现实意义。不可否认,鲁迅就是这样一位历史人物、一个伟大的存在。
 
 午后的天窗之外,初夏雨歇,清风凉爽,婉转鸟啼,间有高声话语、乐器吱呀声杂之,室内电话铃声或有起伏,这就是在办公室撰写本文时所能感受到的。到上海鲁迅纪念馆工作以来,认识了许多鲁迅研究学者,敬佩他们对于学术的孜孜以求的认真和敬业精神;同样认识了许多鲁迅爱好者,敬佩他们对于鲁迅精神文化遗产的坦诚和热爱。为这样的人们服务,与这样的人一起探讨鲁迅,是人生的快乐,这种快乐激励着笔者不断学习、思考,以更深入、更广博地去探求鲁迅精神思想文化遗产,乃至五四以来中国文化发展的相关种种。
 
 感谢在本书写作及出版过程中提供协助与支持的各位友人!
 
 
 2018年5月22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