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泥土之美——探寻泥咕咕的手工艺与生活文化
			》 
			 售價:HK$ 
			107.8
			 
			 
	
			  
			《 
			商业盈利模式一本通 可复制的生意经 让每一分钱聪明盈利
			》 
			 售價:HK$ 
			57.2
			 
			 
	
			  
			《 
			新加坡环境发展史(1965-2015):迈向环境可持续发展之旅
			》 
			 售價:HK$ 
			107.8
			 
			 
	
			  
			《 
			山水并野形图研究
			》 
			 售價:HK$ 
			85.8
			 
			 
	
			  
			《 
			《陈氏香谱》之中国香道(中华经典生活美学丛书)
			》 
			 售價:HK$ 
			74.8
			 
			 
	
			  
			《 
			历史的局外人
			》 
			 售價:HK$ 
			63.8
			 
			 
	
			  
			《 
			肖邦钢琴作品全集 第二辑 套装全4册 波兰国家版 原版引进 肖邦国际钢琴比赛推荐用书
			》 
			 售價:HK$ 
			253.0
			 
			 
	
			  
			《 
			轻松读懂大唐风云三百年(全4册)
			》 
			 售價:HK$ 
			262.9
			 
			 
	
 
       | 
     
      
      
         
          | 編輯推薦: | 
         
         
           
            人们持有的有关武力使用的信念如何影响了武力在世界政治中的作用?自冷战结束以来,这一问题对国际关系理论家来说显得日益重要和紧迫。1989年以来大国的军事行动总是选择战争。国家把军队派到巴尔干、索马里、东帝汶和中东并非出于必要性;他们之所以要派遣军队是因为他们相信那是对的或善的,而不是因为他们必须这样做。但这些信念来自何处呢?
 武力使用和武力威胁使用是人类社会中长期存在的现象。本书考察了一种武力形式军事干涉,以此提示了国际社会的变迁。作者认为,四个多世纪以来,国家为何进行军事干涉与国家如何进行军事干涉,二者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这反映了国家对武力能够做什么、应该做什么的共有理解发生了变化。
           | 
         
       
      
      
      
      
         
          | 內容簡介: | 
         
         
          |  
            芬尼莫尔着眼于三种类型的干预:收债、解决人道主义危机,以及对被视为国际和平的威胁的国家采取行动。 在这三者中她发现,现在被认为是显而易见的东西在早期阶段由于明确与合乎逻辑的原因而受到人们的强烈质疑甚至拒绝。 广泛的历史视角使她能够阐明长期趋势:国际政治中力量规范价值的不断削弱;平等规范在全球政治生活的许多方面日益增长的影响;以及法律在干预实践中日益增加的重要性。
           | 
         
       
      
      
      
         
          | 關於作者: | 
         
         
          |  
            玛莎芬尼莫尔,现为乔治华盛顿大学政治与国际事务学院教授,著有《国际社会中的国家利益》,与迈克尔巴尼特合著《为世界定规则全球政治中的国际组织》。
           | 
         
       
      
      
      
      
         
          | 目錄: 
           | 
         
         
           
            中文版前言/Ⅰ
 致谢/Ⅲ
 第一章 使用武力的目的1
 第二章 主权国家违约与军事干涉/24
 第三章 变化中的人道主义千涉规范/54
 第四章 干涉与国际秩序/87
 第五章 武力使用的目的是如何变化的/140
 附录 衡量物质力量分配/161
           | 
         
       
      
      
      
         
          | 內容試閱: 
           | 
         
         
           
            中文版前言
 人们持有的有关武力使用的信念如何影响了武力在世界政治中的作用?自冷战结束以来,这一问题对国际关系理论家来说显得日益重要和紧迫。1989年以来大国的军事行动总是选择战争。国家把军队派到巴尔干、索马里、东帝汶和中东并非出于必要性;他们之所以要派遣军队是因为他们相信那是对的或善的,而不是因为他们必须这样做。但这些信念来自何处呢?
 如果是信念,而不是必要性导致国家使用武力,那么对社会科学家而言,重要的是研究这些信念是什么,它们是如何因时而变的。作为国际关系分析的一种视角,建构主义特别适合担负这样的工作。在拙著中,我关注的问题是人们对军事力量所持有的观念,干涉什么时候是有效的、合法的。当前所发生的事情已经凸显了观念在影响武力使用方面的重要性:使用武力的决定和使用武力的成本。当我动手写这本书的时候,我压根儿就没有想到合法使用武力的观念和社会规范会在2003年联合国的行动中得到检验。实际上,我在第四章强调的多边规范在影响美国发动攻击之前,在确保其他国家支持它的干涉方面非常有力。当联合国和其他国家在伊拉克问题上拒绝支持行动时,它们也给不遵守这些规范的干涉者造成沉重的代价。理解国际上合法使用武力标准的变化、这些标准如何变化,应该是未来国际关系学者的重要课题。
 中国学者对这些过程抱有的兴趣非常令人兴奋,我由衷地感谢上海人民出版社给中国学者提供了分享我的作品的机会。我要特别感谢袁正清在翻译本书和以前的《国际社会中的国家利益》时所付出的辛劳。
 
 玛莎芬尼莫尔
 于华盛顿
 2007年2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