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書推薦:
 
  《 
			政策与对策 宋代政治史探索 大沨丛书009
			》
 售價:HK$ 
			94.6
 
  《 
			美国货币与财政史(1961-2021)
			》
 售價:HK$ 
			118.8
 
  《 
			中华后土文化·万荣后土祠卷
			》
 售價:HK$ 
			184.8
 
  《 
			植梦花园:从游走世界到回归故乡的园艺旅程
			》
 售價:HK$ 
			96.8
 
  《 
			鲍鹏山新批水浒传(全三册)
			》
 售價:HK$ 
			327.8
 
  《 
			中国石窟音乐图像大典
			》
 售價:HK$ 
			294.8
 
  《 
			希波战争
			》
 售價:HK$ 
			96.8
 
  《 
			泥土之美——探寻泥咕咕的手工艺与生活文化
			》
 售價:HK$ 
			107.8
 
 
 | 
         
          | 編輯推薦: |   
          | 本书是基于案例调查的系列理论研究,用动态演化模型深入探讨我国农业的改造及其绩效问题。本书从我国新农村试验的实践中提出问题,从微观、宏观和内部结构的不同层次做了动态演化的研究,对农业政策的改进做了一些探讨,适合关注农村经济改革和发展以及有志于进行相关研究的读者阅读。 |  
         
          | 內容簡介: |   
          | 本书重点分析了农业改造的三个问题:*,温饱陷阱成因的微观分析。第二,从微观决策的宏观市场环境,来探讨现代农业的发展政策如何被农民所接受。第三,通过对我国农村合作组织的成员互动结构与退出机制,来研究我国农村合作的稳定性问题。本书的研究从我国新农村试验的实践中提出问题,从微观、宏观、和内部结构的不同层次做了动态演化的研究,对农业政策的改进做了一些探讨。 |  
         
          | 關於作者: |   
          | 李华俊,毕业于北京大学,获金融数学学士、金融学博士学位,师从著名跨学科经济学家陈平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复杂经济学、演化博弈论。毕业至今一直从事高科技产业创业投资工作,主要聚焦于新材料、新能源、医药及物联网行业,曾担任过多家公司董事,具有丰富的股权投资经验。 |  
         
          | 目錄: |   
          | 1 引言 1.1研究的背景
 1.2问题的提出
 1.3研究范围的界定
 1.4资料说明与研究方法
 1.5本书框架与创新之处
 2 农业改造的理论研究与对策综述
 2.1农业改造的经济学分析
 2.2政策对策总结
 2.3农业合作组织的经济学分析
 3 温饱陷阱成因的微观分析:市场环境与价格波动的随机动态演化模型
 3.1引言
 3.2价格波动下的劳力调整模型
 3.3模型实现与三个重要推论
 3.4数据与案例分析
 3.5本章总结
 附录
 4 集中投资与区域竞争绩效的动态模拟:不同市场规模下农业投资策略的演化
 4.1引言
 4.2分析方法的选取
 4.3不考虑试错策略的演化博弈
 4.4考虑试错策略时的演化博弈模型
 4.5案例分析与总结
 附录
 5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进入与退出权利:成员互动的结构类型与信任博弈的演化模型
 5.1引言
 5.2我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与公共品相关
 5.3合作组织的成员结构分类
 5.4全局平等与对称协调博弈
 5.5应用于赵庄案例与中国农业集体化经验
 5.6日本、美国的农业合作组织的启示
 5.7本章小结
 附录
 6 结论与探讨
 6.1研究总结
 6.2政策建议
 6.3研究的不足之处和未来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  
         
          | 內容試閱: |   
          | 本书是基于案例调查的系列理论研究,用动态演化模型深入探讨我国农业的改造及其绩效问题。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广大农村地区迅速摆脱了贫困陷阱,步入温饱阶段。然而20世纪90年代后,农业改造的徘徊不前给我们带来了一系列的疑问。为什么农民不采用具有更高生产力和回报的新技术?为什么地方政府推广现代农业技术的努力,同样的模式在欠发达地区和发达地区却既有成功,也有失败的案例?通过建立农村合作组织实现农业集约化经营,一直被学者们所看好,但为什么我国的农村合作组织和其他国家相比,农民的参与率低而且稳定性差?
 现有理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视角:产权学派强调制度的重要性,技术学派强调新技术的重要性。但前者往往忽视了不同经济发展阶段或不同产业特征下需求的多样性,后者难以理解为何农民在采纳新技术时往往观望不前。我们从经验观察中发现,农业发展是高度综合又不断演变的问题,必须注重当时的市场环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能深入理解温饱陷阱的经济学机制,并为探讨农业改造绩效提供参考。本书重点分析了农业改造的三个问题:
 第一,温饱陷阱成因的微观分析。我们注意到,在无法有效降低价格风险的情况下,农民对农产品面临真实价格与期望价格之间的较大落差,往往因规避损失而退回到传统农业,这可能是温饱陷阱的真实成因。本书的第3章通过对我国农产品宏观数据和微观的案例分析验证了模型的这一结论。
 第二,我们从微观决策的宏观市场环境,来探讨现代农业的发展政策如何被农民所接受。我们对现代农业市场发展的历史观察,证实了斯密定理关于劳动分工受市场规模的限制的论点。地方政府注意到生产规模的重要,但是农民更关心市场销售的规模,因为这是收入波动的主要来源。我们在第4章用理论模型模拟了集中投资与分散投资的策略在人群中的接受率,以探讨不同规模经济的市场环境对人们选择的影响,希望以此给大家提供参考。
 第三,我们通过对我国农村合作组织的成员互动结构与退出机制,来研究我国农村合作组织的稳定性问题。一般认为,中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退出权是提高合作组织效率的重要保证。林毅夫运用囚徒困境证明了中国19591961年的饥荒与人民公社制度废除农民自由退出权有关。问题在于从囚徒困境博弈研究合作社,本身就假定了合作社必然会失败,因为囚徒困境中唯一的纳什均衡和演化稳定解就是低效率的,所有参与者均采取不合作策略的均衡。然而,合作社本身不一定只存在无效率的均衡,也可能存在有效率的均衡的可能性。日本农协、以色列农庄都是合作经济成功的典型。本书认为,基于家庭联产承包制之下的农户形成的合作经济组织是存在有效率的均衡的(当然同时也存在无效率的均衡)。具体合作经济会收敛到哪个均衡上,取决于合作社的合约结构、法律政策等条件。本章改用信任博弈模型,证明了农户享有的随意退出权是农村合作组织屡屡失败的主因。
 简而言之,传统农业的改造在实践、政策和理论上,对我们提出了一系列的挑战。我们的研究从我国新农村试验的实践中提出问题,从微观、宏观和内部结构的不同层次做了动态演化的研究,对农业政策的改进做了一些探讨。我们的研究只是一个初步的尝试,能否形成统一的理论框架来分析农业改造的绩效问题,还有待于未来的发展和检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