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書推薦:
 
  《 
			长安四千年:都城史视角下的王朝兴衰史
			》
 售價:HK$ 
			184.8
 
  《 
			渔樵问对
			》
 售價:HK$ 
			64.9
 
  《 
			一起探索港珠澳大桥
			》
 售價:HK$ 
			107.8
 
  《 
			精益医疗 医疗质量、患者服务与医院效益的协同增长之道 医院管理底层逻辑解析手册+新医改时代医院生存指
			》
 售價:HK$ 
			86.9
 
  《 
			怪谈百物语:魂手形 宫部美雪作品
			》
 售價:HK$ 
			63.8
 
  《 
			北境之王 白刃 奥斯瓦尔德与不列颠七国时代 魔戒 冰与火之歌 现实版  圣王 奥斯瓦尔德及其所处的不
			》
 售價:HK$ 
			118.8
 
  《 
			2025中国企业跨境并购年度报告
			》
 售價:HK$ 
			379.5
 
  《 
			中国折纸动画
			》
 售價:HK$ 
			74.8
 
 
 | 
         
          | 編輯推薦: |   
          | 诗性的记录是灵魂的承继,从感觉上说没有距离。 |  
         
          | 內容簡介: |   
          | 石英新出散文集,分作札记、忆往、哲思三个篇目。是作者对于人生、阅读、写作的种种思考。 |  
         
          | 關於作者: |   
          | 石英,作家。山东省黄县(今龙口市)人。现任中国散文协会名誉会长。先后任百花文艺出版社副总编辑,《散文》月刊主编,天津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人民日报》文艺部副主任等职。著有《生命的吉光》《石英京剧艺术散文》《石英精短小说选》等。 |  
         
          | 目錄: |   
          | 札 记 散文的概念及特征 / 3 从诗意说到散文味 / 8
 由诗词想到原创性和新意象 / 13
 从唐宋诗词看当时自然人文风习 / 21
 佳句名句之奥妙 诗文偶感 / 28
 古体诗词的创作 / 35
 读文学名著的 偏好 / 39
 开卷未必尽有益 / 43
 学诗俚语 / 46
 诗 瘾 / 51
 诗情, 心灵的契合 / 54
 抠 诗随记 / 57
 天真的成熟, 丰富的单纯 / 61
 从刘云若小说中看 梨园 / 65
 一个不大不小的 盛花期 / 70
 我讲文学课的体会 / 76
 
 忆 往 楚汉人物 (五则) / 83
 诸葛亮 事必躬亲 辩 / 88
 古代 士 的感恩情结 / 91
 三国人物 七 ○ 后 / 98
 建安 SARS 与 七子 / 103
 北宋 内外战 及其结果 / 106
 恶性仿效的力量是超额的
 有感于魏晋之交王朝更迭与人生世相 / 116
 闯关东 非自近代始 / 124
 由川江沉金打捞想到张献忠 / 127
 长征途中的非常春节 / 131
 一个夜晚跨越了一个时代 / 134
 忆谈判岁月 / 139
 我亲历的 夜不闭户 年月 / 143
 村边苇席上的课堂 / 147
 记忆中的 救总 二三事 / 152
 邂逅粟司令 / 157
 我亲历的解放区岁月 / 160
 三个座谈会与一本书 忆刘清扬大姐 / 168
 我所接触的琴西老
 记五四运动中天津总商会文牍长夏琴西 / 172
 遥念你: 普罗夫迪夫 / 176
 中国地名的诸般意味 / 180
 
 沉 思  中国古代思想家是寂寞的 / 191
 仁者寿 析 / 201
 报应 解读 / 206
 金翅鸟与发背疽之类 关于读书的结局 / 217
 旅中偶拾 (二篇) / 220
 牌坊林中所思 / 225
 海市蜃楼 / 228
 在沙丘和草原上的感觉记忆 / 235
 观球心理倾向说 / 241
 动物保护也有不同的 画外音 / 245
 减少 刨分 / 250
 夏与秋 / 252
 |  
         
          | 內容試閱: |   
          | 作者自序 本书是有关于文史哲的随笔。 随笔其实也是散文中的一大部类或曰一种表现形式, 从本质上说是很难截然区分的。 但在人们的习惯中,随笔一般是偏重于说理或思辨的一种文体。 本集中的文章, 大都论说或思辨的成分较强, 所以还是将其定位于 随笔 为宜。 其实本集中有的篇章, 叙事与言情的特征也比较明显, 只不过如果细加品味的话,其内涵的哲理味儿还是很充沛的, 故仍编入其中。 再者, 有一点亦应强调指出: 在文、 史、 哲三个部分中, 纵然说是论说性的文字, 其内蕴中仍有或多或少的文学意味, 这与那种纯理论性文章还是有所不同的。
 另外, 无论是文、 是史、 是哲, 各篇文章从篇章体制还是写法(行文风格) 上也是有区别的。 譬如, 有的比较严整幅制较长, 有的则相对短小活泼。 这一是因为内容与所欲达成的目标不同; 再就是作者有意如此: 交错参差, 相互补助印证, 也比较好读, 以减少阅读上的单调感。 在此点上, 重在内容性质, 而不在形式上的变换。 在这方面, 不妨以第一部分 札记 为例。 如 《散文的概念与特征》 《由诗词说到原创性和新意象》 等都是纵论诗文的某个重要方面或内涵特质的文章; 而 《读文学名著的 偏好》 则是从阅读角度上揭示出某个常有的现象, 以启人领悟不同的文学作品耐人寻味的复杂性; 《诗瘾》 一文更点到了学诗写诗之 穴, 它往往会对人产生一种特具的魅力也是会 成瘾 的。 当然, 这是一种良性的 瘾; 《从刘云若小说中看 梨园》, 又是从一个特定的角度切入, 使人透视出一个作家的作品面貌和基本风格及最熟稔甚至是独家的特长; 由一个作家伸展开去, 尚能使读者了解文学作品特别是小说与人生的密切关系; 等等。
 如此 大 小 交叉, 轻 重 组合, 也许能够更好地发挥说文谈艺的妙处。 庶几可融理、 意、 情、 趣之长, 而少些枯涩之感。
 在本书中段的 史 的部分, 我用了一个 忆往 的提示语。本来, 所谓 历史 就是经历过的, 过去的, 往昔的。 但在人们的习惯心理中, 提到历史, 往往就是过去了多少多少年, 甚至干脆说就是遥远的过去。 为了较为简括地说明此点, 我只用了一个 忆往,这样便可将过去了很长很长时间与现在的 以前 不同概念的情况都涵盖其中。 前者如 《北宋内外战及其效果》, 后者如 《我亲历的夜不闭户 的年月》, 等等。 而在文体上也有多种: 有的是传统正宗的论说文体, 有的则是典型的文学性随笔 (如 《诸葛亮 事必躬亲 辩》); 有的又是精短的亦庄亦谐的历史小品 (如 《三国人物七 ○ 后》 《建安 SARS 与 七子》 等)。 最远的历史篇章如 《楚汉人物》, 最近的如 20 世纪六七十年代的 《我所接触的琴西老》, 这之间的跨度达两千多年。 但读之远者不觉其远, 近者亦不觉其甚近。 何耶? 大半是因为有一条强劲的人性主线贯穿之故吧。
 在 沉思 这一部分中, 大致包括三种类型的文章: 一是较全面的哲思长文, 如 《中国古代思想家是寂寞的》 《仁者寿 析》 等;二是哲学味浓郁的随笔性文字。 如 《观球心理倾向说》 《金翅鸟与发背疽之类》 等; 三是蕴含丰厚哲理的散文作品, 如 《海市蜃楼》 《在沙丘和草原上的感觉记忆》; 等等。 如此不同类型的哲理文章和作品的组合, 从不同方面、 不同角度显示出哲理思辨文字非同一般的启智与教化作用, 强化了散文随笔的特殊吸引力。 尤其是富于哲思的文学散文的创作实践更具开拓性的意义。
 从很大程度上说, 本集就是旨在拓展散文随笔的类型与写法而所做的努力。 散文的发展与加强内容和形式上的丰富性无疑是非常重要, 甚至说是当务之急亦不为过。 我认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