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書推薦:
 
  《 
			古琴之美·2026(可读、可听、可学、可赏的“立体化”文化日历;专注于古琴文化的鉴赏日历)
			》
 售價:HK$ 
			107.8
 
  《 
			财之道丛书·贪婪的游戏:金融投机100年
			》
 售價:HK$ 
			74.8
 
  《 
			算力崛起:重塑未来经济与社会
			》
 售價:HK$ 
			76.8
 
  《 
			敦煌壁画?纹样
			》
 售價:HK$ 
			151.8
 
  《 
			丑的美学 一部跨越两个世纪的美学沉思录
			》
 售價:HK$ 
			140.8
 
  《 
			智圆行方――燕京医学名家处方手迹藏臻
			》
 售價:HK$ 
			437.8
 
  《 
			大设计师威廉·莫里斯
			》
 售價:HK$ 
			151.8
 
  《 
			新宏观经济学 来自后凯恩斯主义-老制度主义-马克思主义传统的第一本宏观经济学教科书
			》
 售價:HK$ 
			283.8
 
 
 | 
         
          | 編輯推薦: |   
          | 《产权法治研究》中国的问题,世界的眼光. 研究者关心的都是产权法治研究领域的前沿问题。除了学院派作者外,书中还有不少实务界人士。
 |  
         
          | 內容簡介: |   
          | 《产权法治研究》主要有名家讲坛(孙宪忠)、特稿(丛日云、郁光华)、企业产权法治研究、网络产权法治研究产权保护与司法救济、产权案例分析(迟延退工损失的赔偿责任认定、量化模式解决农村赡养纠纷)等内容。 |  
         
          | 關於作者: |   
          | 李凤章,法学博士,上海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兴趣在于民法总论、土地法(财产法)、不动产登记法等,现致力于中国土地权利体系构建的法理论研究,研究方法强调中国的问题 世界的眼光,注重历史、比较和实证考察。曾挂职担任上海市杨浦区房地资源局副局长(20082009),现任国土资源部法律中心学术委员会和专家委员会委员,上海大学法学院副院长(主持工作)。2013年入选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2016年获评第六届上海市优秀中青年法学家。 |  
         
          | 目錄: |   
          | [名家讲坛] 民法法典化运动的历史及几点启示  孙宪忠 / 1
 [特稿]
 西方限权传统与现代人权观念的形成 丛日云 / 22
 从公司收购和政府收购看改革模式的选择 郁光华 / 44
 [企业产权法治研究]
 英国《海上保险法1906》下的最大诚信原则  沈俊翔 / 70
 国际海运货损赔偿的归责原则
 兼析归责原则与责任基础的关系
 陈敬根 ANASTASIIABELTIUKOVA/ 86
 [网络产权法治研究]
 全球化视野中网络安全法律规则研究  张学博 / 106
 论网络言论自由及其规制  杨文龙 李清伟 / 119
 网页的著作权法保护  毕文轩 / 139
 [产权保护与司法救济]
 参照的法理与适用 纪长胜 / 156
 人民陪审员的激励机制研究
 兼论《人民陪审员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实施办法》  陈琦华 / 171
 回归传统与锻造技艺:青年法官培养模式的反思与路径
 师徒制培养模式对案件质量终身责任制的理性回应  潘庸鲁 / 184
 人民调解专业化职业化建设研究思考  周巨虎 / 197
 强化社区居民自治职能的法律对策研究  王淑敏 李思美
 / 209
 烧埋银制度的立法借鉴与现实因应
 以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死亡赔偿金赔付问题为视角  田 源 / 221
 论国际私法中的实质正义取向
 兼评《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的相关规定  黄 炎 / 234
 我国土地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问题与建议  赵 国 / 245
 [产权案例分析]
 迟延退工损失的赔偿责任认定
 刘某诉上海某商贸公司劳动合同纠纷案  张利余 / 254
 引入量化模式解决农村赡养纠纷的思考
 从一起农村赡养纠纷的解决切入  何一峰 / 260
 [其他]
 国际法框架下的南极旅游立法及其完善  吴 萌 张晏瑲
 / 270
 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释法的内容特征和非同寻常的意义  庄金锋 / 320
 |  
         
          | 內容試閱: |   
          | 为什么是产权法治研究? 自2017年起,原《上大法律评论》改名为《产权法治研究》。
 之所以将本书聚焦于产权法治研究,首先是立足于上海大学法学院的学科研究方向。经过近几年的快速发展,上海大学法学院已经在产权领域,特别是在知识产权、土地产权、ADR和新型产权保护、宪法和行政法等领域形成了较为明显的特色。更重要的是,产权法治建设仍然是目前中国法治建设的短板,也因此为法治研究所急需。《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治经济。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必须以保护产权、维护契约、统一市场、平等交换、公平竞争、有效监管为基本导向,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制度。要健全以公平为核心原则的产权保护制度,加强对各种所有制经济组织和自然人财产权的保护。始终是把产权建设放在第一位。更可喜的是,2016年11月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通过了《关于完善产权保护制度依法保护产权的意见》,在执政党历史上第一次公开地、系统地出台专门的保护产权的政策,被评为执政理念的重大变革。随后,最高人民法院也发布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充分发挥审判职能作用切实加强产权司法保护的意见》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依法妥善处理历史形成的产权案件工作实施意见》。可以说,产权保护已成为国家改革的重要抓手。
 产权法治建设,攸关经济发展。中国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归根结底依赖的就是产权激励,无论是农民的承包经营权,抑或是乡镇企业的经营权,乃至国有企业的经营权和后来公司制改革下的股权以及知识产权、网络虚拟产权等,所有这些,构成了一条中国改革开放的主线:产权制度从无到有,从模糊到清晰,从封闭到开放,从管制到自由,从国内到国际,促进了中国市场经济的繁荣。而现在经济结构转型,从依赖资源到依赖创新,其挑战的也恰是滞后的产权制度。长期以来,中国的资源和环境,仍然处于产权模糊阶段,这一有意或无意的模糊,为国家权力不顾资源和环境的成本约束,为GDP透支资源和环境提供了方便。现在要建设生态文明,要实现经济转型,就必须使得资源和环境要素作为生产成本对生产者产生硬约束,并可通过市场实现优化配置,而这就依赖于对资源和环境的产权进行明晰,并为其市场配置建构交易规则。
 产权法治建设,还是国家建设的根本。产权,特别是有体产权,本质上源于国家对资源的初始分配,代表着国家和社会的契约关系,代表着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当然,国家的分配,只能以占有形成的利益事实为基础。产权的保护力度和政府的自我约束是成正比的。对产权的破坏,削弱的是国家对契约精神的坚守,摧毁的是国家权力的边界。建立法治政府,必自产权制度始!
 产权法治建设,还事关国民素质和文化建设。产权意味着成本和收益的内在化,从而形成对权利人的自我约束和自我激励,因此,产权培养着自律和责任,培养着契约精神和诚信观念,促进着秩序的稳定和对基本价值的坚守。孟子曰: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孟子滕文公上》)所谓恒心,就是这种自律、诚信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对未来的稳定预期,它避免了无视规则的机会主义和短期行为。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己(《孟子梁惠王上》)。没有产权保护,大家都抱着能捞一把是一把过了这个村再没这个店享乐了才是自己的的观念,拜挥霍奢靡为时尚,视坑蒙拐骗为本领,则民心大坏矣,所谓企业家精神又从何谈起?
 《产权法治研究》,虽名法治,其实需要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历史学、法学等各学科的交叉研究。我们希望以本书为平台,汇集专家学者,通过对中国产权问题的交叉研究,打破学科藩篱,形成制度共识,共同推进中国的法治建设和经济转轨、社会转型。
 主编谨识
 2017年9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