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書推薦:
 
  《 
			无路之路
			》
 售價:HK$ 
			65.8
 
  《 
			棒针编织阿兰花样背心马甲
			》
 售價:HK$ 
			65.8
 
  《 
			大明300年 推演关键性事件 锁定冲突 重构大明300年棋局 剖析帝国兴亡的核心规则
			》
 售價:HK$ 
			74.8
 
  《 
			时刻人文·西汉官吏的选任与迁转(郡县起,三公终,揭示西汉两百年官吏迁转的制度逻辑)
			》
 售價:HK$ 
			129.8
 
  《 
			陵迟:鲁国的困境与抗争 精装
			》
 售價:HK$ 
			96.8
 
  《 
			梁启超:维新1873—1898
			》
 售價:HK$ 
			96.8
 
  《 
			黑格尔世界史哲学疏证:自由诸形态论(刘小枫主编;西方传统:经典与解释)
			》
 售價:HK$ 
			96.8
 
  《 
			广雅·法史万象: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撷英(通过礼与法、情与法的关系,展现法律史背后的文化史。)
			》
 售價:HK$ 
			86.9
 
 
 | 
         
          | 編輯推薦: |   
          | 《唐诗三百首全鉴》唐诗带给读者的审美愉悦,不仅仅来自澎湃激越的豪情,也包括深幽绵缈的哀思、朗朗上口的韵律、工整严密的句式,还有对前代诗歌样式、体裁的成熟化用。我们可以说,唐诗不仅是中国诗歌发展的高峰,也是中国文学、中国文化的典型代表。 |  
         
          | 內容簡介: |   
          | 《唐诗三百首全鉴》对清代著名唐诗选本《唐诗三百首》的诗篇做了逐一的注解和赏析。注解部分,包括对作者情况、创作背景和诗歌体裁的介绍,以及对所有词汇的解析。赏析部分,首先包括对诗歌整体含义的串讲,更重要的是对诗歌审美特质的归纳和点评。阅读诗歌、乃至阅读一切文学作品,都需要从多重维度共同把握,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  
         
          | 關於作者: |   
          | 裴云龙,北京市人,文学博士,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曾任日本京都大学文学研究科中国语学中国文学研究室外国人共同研究者、《文学遗产》责任编辑等。主要从事对中国古代文学,特别是对唐宋散文、明清小说的研究,在《文学评论》《求是学刊》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十余篇。 |  
         
          | 目錄: |   
          | 五言古诗 张九龄
 感遇二首  1
 李白
 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  2
 月下独酌  3
 春思  4
 杜甫
 望岳  5
 赠卫八处士  6
 佳人  8
 梦李白二首  9
 王维
 送綦毋潜落第还乡  11
 送别  13
 青溪  13
 渭川田家  14
 西施咏  15
 孟浩然
 秋登兰山寄张五  16
 夏日南亭怀辛大  17
 宿业师山房待丁大不至  18
 王昌龄
 同从弟南斋玩月忆山阴崔少府  19
 丘为
 寻西山隐者不遇  20
 綦毋潜
 春泛若耶溪  21
 常建
 宿王昌龄隐居  22
 岑参
 与高适薛据登慈恩寺浮图  22
 元结
 贼退示官吏有序  24
 韦应物
 郡斋雨中与诸文士燕集  25
 初发扬子寄元大校书  27
 寄全椒山中道士  28
 长安遇冯著  29
 夕次盱眙县  29
 东郊  30
 送杨氏女  31
 柳宗元
 晨诣超师院读禅经  33
 溪居  34
 乐府
 王昌龄
 塞上曲  35
 塞下曲  36
 李白
 关山月  36
 子夜吴歌  37
 长干行  38
 孟郊
 列女操  40
 游子吟  40
 七言古诗
 陈子昂
 登幽州台歌  41
 李颀
 古意  42
 送陈章甫  43
 琴歌  44
 听董大弹胡笳弄兼寄语房给事  45
 听安万善吹觱篥歌  47
 孟浩然
 夜归鹿门歌  48
 李白
 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49
 梦游天姥吟留别  51
 金陵酒肆留别  53
 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54
 岑参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55
 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56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58
 杜甫
 韦讽录事宅观曹将军画马图  59
 丹青引赠曹将军霸  62
 寄韩谏议注  65
 古柏行  66
 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并序  68
 元结
 石鱼湖上醉歌并序  71
 韩愈
 山石  72
 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  73
 谒衡岳庙遂宿岳寺题门楼  76
 石鼓歌  78
 柳宗元
 渔翁  82
 白居易
 长恨歌  83
 琵琶行并序  89
 李商隐
 韩碑  94
 七言乐府
 高适
 燕歌行并序  98
 李颀
 古从军行  100
 王维
 洛阳女儿行  101
 老将行  103
 桃源行  106
 李白
 蜀道难  108
 长相思二首  111
 行路难  112
 将进酒  113
 杜甫
 兵车行  115
 丽人行  117
 哀江头  119
 哀王孙  121
 五言律诗
 唐玄宗
 经鲁祭孔子而叹之  124
 张九龄
 望月怀远  125
 王勃
 杜少府之任蜀州  126
 骆宾王
 在狱咏蝉并序  127
 杜审言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129
 沈佺期
 杂诗  129
 宋之问
 题大庾岭北驿  130
 王湾
 次北固山下  131
 常建
 破山寺后禅院  132
 岑参
 寄左省杜拾遗  133
 李白
 赠孟浩然  134
 渡荆门送别  134
 送友人  135
 听蜀僧濬弹琴  136
 夜泊牛渚怀古  137
 杜甫
 春望  138
 月夜  138
 春宿左省  139
 至德二载甫自京金光门出间道归凤翔乾元初从左拾遗移华州掾与亲故别因出此门有悲往事  140
 月夜忆舍弟  141
 天末怀李白  142
 奉济驿重送严公四韵  143
 别房太尉墓  144
 旅夜书怀  145
 登岳阳楼  146
 王维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147
 山居秋暝  148
 归嵩山作  149
 终南山  150
 酬张少府  150
 过香积寺  151
 送梓州李使君  152
 汉江临眺  153
 终南别业  154
 孟浩然
 临洞庭上张丞相  155
 与诸子登岘山  156
 宴梅道士山房  157
 岁暮归南山  157
 过故人庄  158
 秦中寄远上人  159
 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160
 留别王维  161
 早寒有怀  162
 刘长卿
 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  163
 送李中丞归汉阳别业  163
 饯别王十一南游  164
 寻南溪常道士  165
 新年作  166
 钱起
 送僧归日本  167
 谷口书斋寄杨补阙  167
 韦应物
 淮上喜会梁州故人  168
 赋得暮雨送李胄  169
 韩翃
 酬程近秋夜即事见赠  170
 刘昚虚
 阙题  171
 戴叔伦
 江乡故人偶集客舍  171
 卢纶
 送李端  172
 李益
 喜见外弟又言别  173
 司空曙
 云阳馆与韩绅宿别  174
 喜外弟卢纶见宿  174
 贼平后送人北归  175
 刘禹锡
 蜀先主庙  176
 张籍
 没蕃故人  177
 白居易
 草  178
 杜牧
 旅宿  178
 许浑
 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  179
 早秋  180
 李商隐
 蝉  181
 风雨  182
 落花  183
 凉思  184
 北青萝  184
 温庭筠
 送人东游  185
 马戴
 灞上秋居  186
 楚江怀古  187
 张乔
 书边事  187
 崔涂
 除夜有怀  188
 孤雁  189
 杜荀鹤
 春宫怨  190
 韦庄
 章台夜思  191
 僧皎然
 寻陆鸿渐不遇  191
 七言律诗
 崔颢
 黄鹤楼  192
 行经华阴  193
 祖咏
 望蓟门  194
 崔曙
 九日登望仙台呈刘明府  195
 李颀
 送魏万之京  196
 李白
 登金陵凤凰台  197
 高适
 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  198
 岑参
 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  199
 王维
 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  199
 奉和圣制从蓬莱向兴庆阁道中留春雨中春望之作应制  200
 积雨辋川庄作  201
 赠郭给事  202
 杜甫
 蜀相  203
 客至  204
 野望  205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206
 登高  207
 登楼  208
 宿府  209
 阁夜  210
 咏怀古迹五首  211
 刘长卿
 江州重别薛六柳八二员外  216
 长沙过贾谊宅  217
 自夏口至鹦鹉洲夕望岳阳寄源中丞  218
 钱起
 赠阙下裴舍人  218
 韦应物
 寄李儋元锡  220
 韩翃
 同题仙游观  220
 皇甫冉
 春思  221
 卢纶
 晚次鄂州  222
 柳宗元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  223
 刘禹锡
 西塞山怀古  224
 元稹
 遣悲怀三首  225
 白居易
 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于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  228
 李商隐
 锦瑟  229
 无题  230
 隋宫  231
 无题二首  232
 筹笔驿  234
 无题  235
 春雨  236
 无题二首  237
 温庭筠
 利州南渡  238
 苏武庙  239
 薛逢
 宫词  240
 秦韬玉
 贫女  241
 乐府
 沈佺期
 独不见  242
 五言绝句
 王维
 鹿柴  244
 竹里馆  244
 送别  245
 相思  246
 杂诗  246
 裴迪
 送崔九  247
 祖咏
 终南望余雪  248
 孟浩然
 宿建德江  248
 春晓  249
 李白
 夜思  249
 怨情  250
 杜甫
 八阵图  250
 王之涣
 登鹳雀楼  251
 刘长卿
 送灵澈  252
 弹琴  252
 送上人  253
 韦应物
 秋夜寄丘员外  253
 李端
 听筝  254
 王建
 新嫁娘  255
 权德舆
 玉台体  256
 柳宗元
 江雪  257
 元稹
 行宫  257
 白居易
 问刘十九  258
 张祜
 何满子  258
 李商隐
 登乐游原  259
 贾岛
 寻隐者不遇  260
 李频
 渡汉江  260
 金昌绪
 春怨  261
 西鄙人
 哥舒歌  261
 乐府
 崔颢
 长干行二首  262
 李白
 玉阶怨  263
 卢纶
 塞下曲四首  264
 李益
 江南曲  265
 七言绝句
 贺知章
 回乡偶书  266
 张旭
 桃花溪  266
 王维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67
 王昌龄
 芙蓉楼送辛渐  267
 闺怨  268
 春宫怨  269
 王翰
 凉州曲  269
 李白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70
 下江陵  271
 岑参
 逢入京使  271
 杜甫
 江南逢李龟年  272
 韦应物
 滁州西涧  273
 张继
 枫桥夜泊  273
 韩翃
 寒食  274
 刘方平
 月夜  275
 春怨  275
 柳中庸
 征人怨  276
 顾况
 宫词  277
 李益
 夜上受降城闻笛  277
 刘禹锡
 乌衣巷  278
 春词  279
 白居易
 宫词  279
 张祜
 赠内人  280
 集灵台二首  280
 题金陵渡  281
 朱庆余
 宫中词  282
 近试上张水部  282
 杜牧
 将赴吴兴登乐游原  283
 赤壁  284
 泊秦淮  285
 寄扬州韩绰判官  285
 遣怀  286
 秋夕  287
 赠别二首  287
 金谷园  288
 李商隐
 夜雨寄北  289
 寄令狐郎中  289
 为有  290
 隋宫  291
 瑶池  292
 嫦娥  292
 贾生  293
 温庭筠
 瑶瑟怨  294
 郑畋
 马嵬坡  295
 韩偓
 已凉  296
 韦庄
 金陵图  296
 陈陶
 陇西行  297
 张泌
 寄人  297
 无名氏
 杂诗  298
 乐府
 王维
 渭城曲  299
 秋夜曲  300
 王昌龄
 长信怨  300
 出塞  301
 李白
 清平调三首  302
 王之涣
 出塞  303
 杜秋娘
 金缕衣  304
 |  
         
          | 內容試閱: |   
          |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当然这主要是说古典诗歌。中国古典诗歌从《诗经》发端,经过数千年的变迁和发展,在唐代达到了一个高峰。启功先生曾戏言唐以前诗次第长,三唐气壮脱口嚷,宋人句句出深思,元明以下全凭仿(《论诗绝句》),也就是说诗歌在唐代以前是在各种内外条件的作用下一步步地生长出来的,唐诗则是靠激情和壮志嚷出来的,宋诗则融入了较为深沉的哲思,而元代及之后的诗歌主要依靠对前代的模仿。其实,这几句是比较直观、感性的概括,激情、深思、模仿的要素,在各个时段的诗歌中都是共同存在的,只是程度有所不同。唐诗带给读者的审美愉悦,不仅仅来自澎湃激越的豪情,也包括深幽绵邈的哀思,朗朗上口的韵律,工整严密的句式,还有对前代诗歌样式、体裁的成熟化用。我们可以说,唐诗不仅是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也是中国文学、中国文化的瑰宝。 唐代距今已经超过1100年了。有唐一代将近300年,至清代康熙年间编纂《全唐诗》的时候,保留下来的诗歌是将近四万九千首。这四万多首诗歌,从艺术水准、历史影响和作者声望上来说显然不可能等量齐观,但我们必须承认,在唐代的历史条件之下能够经历战火、岁月的剥蚀和冲刷,保存、流传到今天并且能够被我们阅读的诗歌,都是文学史、文化史的幸运儿。它们能够被保留到今天,也都是一次次历史选择,或者说历史淘汰的结果。文学经典的形成,不会没有一般的规律和特殊的内外原因。我们今天读到的唐诗,都是被选择的唐诗,也都是唐诗中不同维度上的经典或精华。早在唐代,就出现了不少唐人选唐诗的选本,比较著名的有殷璠的《河岳英灵集》、高仲武的《中兴间气集》等。宋代以后则出现了更多包含唐诗或以唐诗为对象的总集或选本,比如北宋初年的《文苑英华》、王安石的《四家诗选》,南宋洪迈的《万首唐人绝句》、真德秀的《文章正宗》等,明代高棅的《唐诗品汇》则首先明确了唐诗写作所包含的初盛中晚的发展阶段。我们阅读唐诗,一方面通过诗歌来了解唐代的文学和历史,另一方面也可以透过它的出处,来了解编选者所处时代的文学趣味和审美风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