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書推薦:
 
  《 
			猫和花草的刺绣
			》
 售價:HK$ 
			53.9
 
  《 
			《史记·货殖列传新诠》 一篇学问世故、治身治国的文章;一个经济、教育大学者的经世解读;奇伟文章在乱世
			》
 售價:HK$ 
			41.8
 
  《 
			博物馆里的中国 故宫
			》
 售價:HK$ 
			85.8
 
  《 
			海洋治理与中国的行动(2024)
			》
 售價:HK$ 
			107.8
 
  《 
			阿萨姆茶园:一部环境文化史
			》
 售價:HK$ 
			107.8
 
  《 
			乐道院潍县集中营资料编译·第一辑
			》
 售價:HK$ 
			107.8
 
  《 
			绝对历史主义何以可能?--黑格尔主义进路下的葛兰西绝对历史主义思想研究
			》
 售價:HK$ 
			96.8
 
  《 
			新民说·欧洲城市现代史:从 1815 年至今
			》
 售價:HK$ 
			96.8
 
 
 | 
         
          | 內容簡介: |   
          | 本书所集百首诗词,是作者四十多年间工作、生活的点滴记录,折射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代农民工为改变命运、追求幸福生活,一路艰难跋涉的诸多感受。他的人生经历浓缩了一个时代的背影,他的诗行承载着农民工的家国情怀。 |  
         
          | 關於作者: |   
          | 宋伟明,别号渡闲斋,陕西乾县人。生于1950年,农民出身,1974年进入建筑行业,自学土木建筑专业,取得工民建专业工程师任职资格,从事建筑业至今。酷爱文学、书法,现为陕西省书法家协会会员。 |  
         
          | 目錄: |   
          | 感叹篇 贺新郎惆怅/3
 读朱老诗集有感/5
 《红楼梦》又读有感/6
 山村夜/7游动物园偶感/8
 登大雁塔偶感/9
 游乾陵有感/10
 游贵妃坟有感/11
 凭空望雨/12
 走在他乡的小路上/13
 游马嵬坡/14
 旱/15
 秋游马嵬坡/16
 登贵妃墓后台见玉像偶感/17
 静思/18
 自叹/19
 去西郊有感/20
 游道观有感/21
 读崔颢《黄鹤楼》一笑/22
 人生感悟/23
 无题/24
 城南山庄/25
 无题/26
 清明弄词/27
 过永寿底角沟/28
 武侯墓前怀古/29
 临灞河湿地公园作/30
 田王烟雨天有感/31
 闲游/32
 叹今生/33
 立秋日逢雨/34
 盼雨/35
 雷雨天偶感/36
 野草集渡闲斋赞美篇
 赞人民教员/43
 长安春潮/45
 兴庆公园一游/46
 赴青海途中/47
 高原行 /49
 海南州赞/51
 海南州阵雨/52
 龙羊峡二首/53
 过曲沟偶吟/55
 秋雨即景/56
 温泉赞 /57
 铁佛寺 /58
 强家小院/59
 大雪迎新年二首/60
 去强先生家小书/61
 清平乐早春/62
 福银高速乘车有感/63
 清明/64
 彬县礼赞/65
 过往小记/67
 过太峪川道略记/68
 七律游彬县泾河大堤/69
 游彬县河堤园林建设区略记/70
 七月七日夜/72
 施工篇
 悲秋/81
 自我安慰诗/82
 施工遇雷雨/83
 盼归/84
 平安驿之夜/85
 目 录
 春末雨日有感/86
 绝句/87
 铁佛岭/88
 春寒/89
 筑屋于野/90
 建筑者之歌/91
 为雨而烦/92
 立秋作/93
 戏雨/94
 强家文化广场侧记/95
 野草集渡闲斋亲情篇
 取名寄语/107
 赠少年/108
 秋月夜/109
 回乡偶感/111
 祝愿诗/112
 春节偶感/113
 中秋有感/114
 端午节写给女儿/115
 冬日游曲江有感/116
 开封一日游/117
 写给儿子转业安置时/118
 七律尽义务/119
 和儿通话有感/120
 思乡/121
 外孙出生喜作/122
 孙儿孙女出生喜作/123
 小孙儿出生喜作/124
 示儿/125
 打油诗/126
 寄语诗/128
 劝儿/129
 友情篇
 与陆峥荣友分别留言/137
 与屈存计友分别留念/138
 与友聚会/139
 山庄夜/140
 见老友有感/141
 与同学相聚有感/142
 聚会有感/143
 笔墨篇
 跋/175
 |  
         
          | 內容試閱: |   
          | 序 一也无风雨也无晴 我是利用周末一个上午的时间,一口气读完宋伟明先生的《渡闲斋野草集》的。读完却久久不愿释卷,我在思索一个问题: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一位农民,数十年间,在耕读、打工之余,创作出这些能直抵人心灵深处的诗作的呢?是爱好吗?似乎是,似乎又不全是。这些记录个人数十年间风雨行程的诗,记录个人生活经历甚至苦难的诗,我以为可以当史来读,当个人史来读,亦可作为时代史来读。因为,个人的命运是和整个社会息息相关的,他离不开他所生活的社会,也离不开他所处的时代。古书云:诗言志,歌永言。那么,宋伟明先生在他近乎半个世纪写就的这些诗作中,到底要说些什么呢?
 述志是这部诗集一个很重要的主题。读《渡闲斋野草集》,我们时常会看到诗人抒发理想、抱负之作。我和作者素昧平生,但从其自述中约略得知,作者童年、少年时代生活在西府乡下,青年时期,本来有望成为一名教师,但因为命运的捉弄,沉沦底层,从此,和中国大多数农民一样,为生计所迫,在贫穷的生活中苦苦挣扎。据作者自述,他在农业社干过繁重的农活;在西安干过搬运工,拉过煤炭、水泥;在宝成铁路线砌过护坡,抬过砂石;去外县上山拉过柴,换过粮很多艰难的日月,他都经历过。但日子苦焦,不等于没有梦想。梦想如春夏田野上的蝴蝶,时常从他的眼前翩然飞过,惹他痴想,亦让他烦恼、难过。他曾抱怨命运的不公,也曾痛苦、烦闷过,但这些很快就被他用诗化解掉,更多的是一种自强、自尊,用自己的劳动,用自己的双手,去获得一种有尊严的生活。我们不能嘲笑他的生活目标太低,事实上,在那个年月,这样的生活理想是很高的。很多农民,终其一生,这样的理想不能实现的。生计逼我离家园,砖瓦灰砂伴长年。风尘已过六十五,望眼依旧是他山。(《叹今生》)从作者2014年4月25日于西安灞桥田王所作的这首小诗中,我读到了四处飘零的无奈,但更多的是一位老农民工为实现梦想的坚韧。可以说,他的很多人生感悟类的诗作,都带有抒写理想的性质。如他在2005年所写的一首诗作中,就明确写道:阴晴圆缺千古看,悲欢离合情必然。喜怒哀乐皆常见,酸甜苦辣美味添。这就有一种放达、乐观的精神在里面。这种放达与乐观,让我想到了苏东坡,想到了他的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的自信。这也许是他能洞彻人生而视苦为乐、积极进取的原因吧。
 这部诗集还有史的意味在,是个人历史的记录,但同时从一个侧面,也折射出四五十年间中国社会的变迁。尽管只是只言片语,依然有民间信史的价值。关于这一点,作者在写作时是无意识的,他是无意间成为了一个时代的记录者。所谓的无心插柳柳成荫,大概指的就是这样一种情况。譬如作者所写的抗旱诗、所写的大量的打工诗,从中都能依稀折射时代的影子。我们看到一个农民在这样一个时代大变革的背景下,是如何一步步离开土地,忍受着远离亲人、远离故土的痛苦,外出打工,在城乡间来回漂泊的。让我们来读一首他的《盼归》诗。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作者在青海打工,给海东地委盖楼。经过大半年的辛苦工作,临近年末时,大楼还未竣工,归期遥遥,作者思乡情切,一时悲从中来,情不能遏,遂如杜甫一般,幻想着回家,而写就了这首《盼归》。在诗中,作者写道:西风严霜催叶红,高原谷地十月冬。身在异乡独为客,千里愁魂盼归程。那个时代一位农民工的苦痛,完全地以诗出之。这难道不可以当史来读吗?
 一般来讲,诗人都为感情细腻之人,他们触物伤情,遇时感怀,吊古凭今,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都是极其自然的事。尤其对于亲情、友情,他们更加珍视、更加看重,宋伟明也不例外。在这部诗集中,有大量抒写亲情、友情的诗作,读起来让人感到异常的亲切,亦可见作者的一颗拳拳之心、一颗赤子之心。如2007年春天,作者和老同学永春等聚会,酒后兴奋异常,就写下了《与友聚会》的诗作:春花秋月何时了,难忘旧事知多少。月上东窗谈名著,星落西梢忆前朝。水畔相携宝鸡峡,原边同观咸阳道。瞬间已过三十年,笑语依旧容颜老。诗中有回忆,有谈史,总之是兴致颇高,一直到月落西梢,都不肯散去。其情也挚,其意也浓,让我不由得想到了陶渊明的诗作《停云》。不过,渊明无福,尽管春醪已熟,樽有美酒,因为大雨,道路阻隔,未能等到友人的到来,也自然不能欢饮。而宋伟明先生却很幸运,在苦涩的人生旅途中,有了这次难得的清欢。故诗人也很兴奋,特意作诗以记之。这样的诗作,在集中有很多,如《见老友有感》《与同学相聚有感》《聚会有感》《打油诗》《寄语诗》《劝儿》等,都是一些真性情的诗,让人一读难忘。
 本书中值得一读的还有一篇序,它是宋伟明先生的儿子宋少禹为父亲写的。在文中,我们看到了儿子是如何从最初的不理解,甚至有些怨恨父亲,到逐渐理解父亲、怜惜父亲的。其间的真诚让人感动,而其孝心亦让人动容。人说:多年的父子成兄弟。尽管对大多数父子来讲,因为种种原因做不到,但作为儿子,更多地要去了解父亲,了解他的忠厚、善良、苦痛,尤其当父亲年老的时候。基于此,我很钦佩宋少禹。最后要说的是,这篇拉杂的文字不能算作序言,只能算作我的一个读后感。更值得说明的是,宋伟明先生首先是一位打工者,其次才是诗人。我们不能用专业的眼光去要求他,他喜欢诗,用诗歌记录他的经历,记录他所处的时代,这就足矣。
 高亚平 2017年4月30日于西安坐静居
 (高亚平,作家、评论家,现为《西安晚报》文化部主任,西安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