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書推薦:
 
  《 
			全球公民教育:批判性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
 售價:HK$ 
			74.8
 
  《 
			做事的逻辑(专享版)如何持续做正确的事
			》
 售價:HK$ 
			47.1
 
  《 
			人形机器人 技术、产业与未来社会 全景式解读人形机器人时代的技术密码与未来蓝图
			》
 售價:HK$ 
			108.9
 
  《 
			暗黑历史书系·罗马帝国
			》
 售價:HK$ 
			96.8
 
  《 
			英语同义词辨析大词典
			》
 售價:HK$ 
			294.8
 
  《 
			三井帝国在扩张——揭开日本财团的经营秘籍
			》
 售價:HK$ 
			85.8
 
  《 
			新时代的阿尔戈英雄:人才流动与创新扩散(数字经济前沿)
			》
 售價:HK$ 
			97.9
 
  《 
			中国古代戏曲的色彩艺术
			》
 售價:HK$ 
			151.8
 
 
 | 
         
          | 編輯推薦: |   
          | 中医药院校五年制和七年制医药类各专业学生,青年教师、临床医师、科研人员 |  
         
          | 內容簡介: |   
          | 本教材将是在总结医药院校本科物理化学课程多年教学经验的基础上编写而成,可供理论课教学时数在54~72学时的制药工程、中药制药、药物制剂学、药学、中药学等专业及相关药学类专业本科学生学习《物理化学》使用。 |  
         
          | 目錄: |   
          | 目录 前言
 绪论 1
 **章 疾病概论 7
 **节 健康与疾病 7
 第二节 病因学 8
 第三节 发病学 10
 第四节 疾病的经过与转归 13
 第二章 细胞和组织的适应、损伤与修复 16
 **节 细胞和组织的适应性反应 16
 第二节 细胞损伤的原因和机制 19
 第三节 细胞和组织的损伤 20
 第四节 损伤的修复 29
 第三章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36
 **节 局部充血 36
 第二节 出血 39
 第三节 血栓形成 41
 第四节 栓塞 45
 第五节 梗死 47
 第四章 炎症 52
 **节 炎症概述 52
 第二节 急性炎症 55
 第三节 慢性炎症 66
 第五章 肿瘤 69
 **节 肿瘤的概念 69
 第二节 肿瘤的基本特征 70
 第三节 肿瘤的生长与扩散 74
 第四节 肿瘤的命名和分类 77
 第五节 恶性肿瘤的分级和分期 78
 第六节 肿瘤对机体的影响 79
 第七节 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的区别 80
 第八节 癌前病变、非典型增生、原位癌及上皮内瘤变 81
 第九节 常见肿瘤举例 82
 第十节 肿瘤的病因学和发病学 87
 第六章 水、电解质代谢紊乱 93
 **节 水与电解质的正常代谢 93
 第二节 水、钠代谢紊乱 95
 第三节 钾代谢紊乱 99
 第七章 水肿 104
 **节 水肿的发生机制 104
 第二节 水肿的病理变化 107
 第三节 水肿对机体的影响 108
 第八章 酸碱平衡紊乱 110
 **节 酸碱平衡的调节 110
 第二节 反映血液酸碱平衡状况的常用指标及其意义 114
 第三节 单纯型酸碱平衡紊乱 116
 第四节 混合型酸碱平衡紊乱 122
 第五节 酸碱平衡紊乱分析判断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124
 第九章 缺氧 127
 **节 常用的血氧指标 127
 第二节 缺氧的类型、原因和发病机制 128
 第三节 缺氧对机体的影响 131
 第十章 发热 136
 **节 发热的概念 136
 第二节 发热的病因 137
 第三节 发热的体温调节机制 139
 第四节 发热时机体的功能与代谢变化 142
 第五节 发热的意义 144
 第十一章 应激 146
 **节 概述 146
 第二节 应激反应的主要表现 147
 第三节 应激与疾病 152
 第十二章 休克 156
 **节 休克的原因和分类 156
 第二节 休克的发展过程 158
 第三节 休克的发病机制 163
 第四节 休克时各器官系统的功能变化 166
 第十三章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170
 **节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170
 第二节 影响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发生和发展的因素 172
 第三节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分期和分型 174
 第四节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时的功能代谢变化 175
 第十四章 缺血-再灌注损伤 178
 **节 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原因及条件 178
 第二节 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机制 179
 第三节 缺血-再灌注损伤时机体的功能及代谢变化 184
 第十五章 心血管系统疾病 187
 **节 动脉粥样硬化 187
 第二节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192
 第三节 高血压病 194
 第四节 风湿病 198
 第五节 感染性心内膜炎 200
 第六节 心瓣膜病 201
 第七节 心肌炎和心肌病 203
 第八节 周围血管病 204
 第九节 心力衰竭 205
 第十六章 呼吸系统疾病 214
 **节 肺炎 214
 第二节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220
 第三节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224
 第四节 呼吸系统常见肿瘤 225
 第五节 呼吸衰竭 229
 第十七章 消化系统疾病 235
 **节 胃炎 235
 第二节 消化性溃疡 237
 第三节 病毒性肝炎 239
 第四节 肝硬化 244
 第五节 消化系统常见肿瘤 248
 第六节 肝衰竭 253
 第十八章 泌尿系统疾病 260
 **节 肾小球肾炎 261
 第二节 肾盂肾炎 269
 第三节 泌尿系统常见肿瘤 270
 第四节 肾衰竭 273
 第十九章 生殖系统和乳腺疾病 281
 **节 子宫疾病 281
 第二节 滋养层细胞疾病 288
 第三节 乳腺疾病 290
 第四节 前列腺疾病 293
 第二十章 淋巴造血系统疾病 296
 **节 淋巴结的良性增生 296
 第二节 淋巴瘤 298
 第三节 髓系肿瘤 304
 第四节 组织细胞和树突状细胞肿瘤 306
 第二十一章 常见传染病与寄生虫病 308
 **节 结核病 309
 第二节 伤寒 317
 第三节 细菌性痢疾 319
 第四节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320
 第五节 流行性乙型脑炎 322
 第六节 梅毒 323
 第七节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325
 第八节 阿米巴病 326
 第九节 血吸虫病 329
 附 病理学常用新技术原理及应用 334
 **节 组织化学与免疫组织化学技术 334
 第二节 电子显微镜技术 336
 第三节 显微切割技术 337
 第四节 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技术 337
 第五节 核酸原位杂交技术 339
 第六节 原位多聚酶链式反应技术 341
 第七节 流式细胞技术 341
 第八节 图像采集和分析技术 343
 第九节 比较基因组杂交技术 344
 第十节 生物芯片技术 345
 第十一节 生物信息学技术 347
 主要参考文献 34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