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書推薦:
 
  《 
			智慧储能革命 揭示储能行业的技术路线与底层逻辑 洞见能源革命的未来图景
			》
 售價:HK$ 
			86.9
 
  《 
			身体知道幸福:发现感恩、幸福与喜悦的意想不到的方式
			》
 售價:HK$ 
			86.9
 
  《 
			海外中国研究·道家与中国治道(国际汉学泰斗顾立雅集大成之作,一部打破哲学迷思的中国治道探源经典。开辟
			》
 售價:HK$ 
			63.8
 
  《 
			人体雕塑解剖学
			》
 售價:HK$ 
			140.8
 
  《 
			投喂AI:人工智能产业的全球底层工人纪实
			》
 售價:HK$ 
			75.9
 
  《 
			诛仙.全6册(最新典藏版)
			》
 售價:HK$ 
			348.5
 
  《 
			怦然心动的人生整理魔法·实践解惑篇2025版 修订本
			》
 售價:HK$ 
			54.8
 
  《 
			修剪情绪藤蔓
			》
 售價:HK$ 
			76.9
 
 
 | 
         
          | 編輯推薦: |   
          | 作者以《共产党宣言》为基础,论述了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句话。作者首先梳理了马克思本人对个人解放的发现、阐释的艰苦探索过程;并对马克思对个人解放的根据、动力机制、活动方式以及内在和外在尺度等一系列问题从历史和逻辑的角度进行了具体阐释;*后回到当代中国的实践场域,阐明马克思个人解放思想对中国的引领意义,对中国道路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意义。 |  
         
          | 內容簡介: |   
          | 马克思曾在《共产党宣言》中用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句话,来表述未来自由人联合体这一理想社会与以往所有共同体相区别的主要特征。在他那里,个人有着独特的地位和价值。在马克思关于人的解放思想中,个人的解放更是作为解放的最终主体向度而出现。本书力图从总体上勾勒马克思的个人解放思想,依据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发展理论,把握个人解放所历经的主要演进阶段,具体阐释个人走向彻底解放的历史动力、主体状况和客观条件等基本逻辑,*后回到当代中国的实践场域,考察中国社会的个人发展现状,探索中国语境下个人解放的方式和可能性。 |  
         
          | 關於作者: |   
          | 赵恩国,男,山东莘县人,法学博士,中共上海市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马克思主义政治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哲学研究》、《贵州社会科学》等学术期刊发表文章数篇,承担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青年课题一项。 |  
         
          | 目錄: |   
          | 序 
 第一章 绪论1
 一、 选题意义1
 二、 研究现状3
 一 国外研究述评3
 二 国内研究述评7
 三 总体评价11
 三、 研究方法12
 一 文献研究法12
 二 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方法13
 三 分析比较的方法13
 四 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法13
 
 第二章 每个人与一切人: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个人向度16
 一、 解放话语的失落及其合法性辩护17
 一 解放话语的现代失落17
 二 解放话语依然有效20
 二、 推进解放事业向前迈进的必然向度个人解放24
 一 人的真正解放的个人因素24
 二 个人解放向度的实践必需26
 三 后马克思时代西方学者对个人解放的积极探索34
 三、 马克思对个人及其解放的基本理解37
 一 个体、个人和个人主义37
 二 马克思对现实的个人的理解41
 三 超越个人主义和整体主义的个人解放思路43
 四、 个人解放与其他诸种解放的关系:个人作为解放的最终主体向度46
 一 人的解放或人类解放的个人旨归47
 二 解放主体向度的个人根本性质49
 三 解放客体向度的个人主体目的51
 
 第三章 马克思对个人解放的探索历程61
 一、 马克思个人解放思想的理论渊源61
 一 近代以来对个人的发现62
 二 黑格尔及青年黑格尔派的个人自由观64
 三 费尔巴哈合理利己主义的人本主义个人观67
 四 空想社会主义的乌托邦式完美个人70
 二、 马克思思想青年时期现实个人及其解放的发现历程72
 一 追求个人解放的思想火种72
 二 从天国降到尘世:个人解放的现实眼光79
 三 站在历史唯物主义高度探寻个人解放的主客体条件87
 三、 马克思思想成熟时期政治经济学语境下个人解放的系统研究99
 一 个人解放维度的直接表达100
 二 现实个人的政治经济分析101
 三 个人解放的系统研究102
 四、 马克思思想的晚年时期个人解放多种实现方式的探索111
 一 世界历史意义上个人解放的路径选择111
 二 跨越卡夫丁峡谷的可能性以及对个人的改造114
 
 第四章 个人解放的历史主体演进123
 一、 从动物式个体成长为依附性个人124
 一 依附性个人的产生124
 二 依附性个人的主体特征128
 三 依附性个人的解放意义131
 四 依附性个人解放的局限性133
 二、 从依附性个人成长为独立的个人136
 一 独立的个人的产生136
 二 独立的个人的主体特征140
 三 独立的个人的解放意义145
 四 独立的个人解放的局限性148
 三、 从独立的个人成长为自由个性的个人153
 一 自由个性的个人的产生154
 二 自由个性的个人的主体特征160
 三 自由个性的个人是个人解放的完成形态162
 
 第五章 个人解放的总体性逻辑169
 一、 个人为什么需要和能够得到解放?169
 一 个人遭受异化的现实境遇170
 二 一个必然的过渡点173
 三 越过必然过渡点的个人漫长解放历程175
 二、 个人解放的动力机制:个人利益与共同利益的矛盾发展177
 一 个人需要、个人利益和共同利益178
 二 个人利益和共同利益的矛盾发展推动个人解放的历史性展开183
 三 个人利益和共同利益重新走向一致推动个人解放真正实现188
 四 个人解放动力机制与社会发展机制的内在统一194
 三、 个人解放的主体活动方式:自我实现的实践活动196
 一 个人进行自我实现活动的可能性197
 二 个人进行自我实现活动的基本前提202
 三 个人进行自我实现活动的具体方式203
 四 个人自我实现活动中为我与为他、个人完善与社会发展的辩证统一210
 四、 个人解放的客体尺度:自由人联合体212
 一 个人与共同体的关系213
 二 共同体的总体性生活作为个人全面发展的尺度219
 三 社会所有制和个人所有制的统一作为个人实现劳动解放的尺度222
 四 普遍性的社会财富作为个人真正财富的尺度224
 五 共同体的联合力量作为个人力量的尺度226
 五、 个人解放的主体尺度:自由个性228
 一 自由个性作为个人差异和历史主体的内在标准229
 二 感性解放与自由个性的需要尺度231
 三 观念解放与自由个性的伦理尺度234
 四 精神或文化解放与自由个性的审美尺度239
 六、 个人解放是一种朝向未来的历史性活动244
 
 第六章 个人解放的当代中国实践场域254
 一、 中国人对个人解放的追求与探索255
 一 亚细亚生产方式与依附性个人255
 二 救亡与启蒙:个人的觉醒与奋争258
 三 集体化的个人与市场经济261
 二、 个人解放与中国道路264
 一 个人解放的中国实践方式264
 二 中国梦: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270
 
 参考文献275
 |  
         
          | 內容試閱: |   
          | 序黄力之 恩国乃山东人氏,于2015年毕业于浙江大学,获得博士学位,随后入沪工作,成为我的年轻同事。在交往中,我感觉到他不愧为浙大博士,学科知识扎实,学术视野开阔,有着强烈的事业心,为人真挚坦诚。他在听我的一堂课时,注意到我简单提到了德国新近拍的一部有关马克思的电视片,课后,他把自己下载的这部电视片的电子文本U盘送给我,让我领略了学界80后的情怀。现在,他的博士学位论文荣获2016年度上海市优秀博士论文出版资助,我乐于为其作序。
 恩国的论著标题是《马克思个人解放思想的历史与逻辑》,而且他自己亦在马克思主义学院工作,我想首先就马克思主义问题与这位80后学者取得感性共识。
 三十年前,1987年,我硕士研究生毕业,学位论文是关于马克思主义与主体性问题。现在年轻一代学者不知道的是,在我撰写学位论文的时候,中国处在思想的大分化过程中,马克思主义遭到严重质疑,风头劲足的学者相当一些是马克思主义的终结者。但我不这么认为,我相信自己在苦难的文革岁月里所自觉接受的马克思主义我在二十岁前后便以自学方式把马克思对普鲁士书报检查令的批判、恩格斯《反杜林论》、普列汉诺夫《论一元论历史观之发展》等著作都读完了,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和方法论犹如闪电一样照亮过我的内心,我当然不会认为马克思的理论是浅薄的。由此,我冒了险,撰写了这篇论文。还好,论文刚通过答辩就很快地分章节为多家刊物发表了。这样,我自己也搭上了马克思主义这趟车。在相当一段时间里,我为自己的选择感到孤独,我不知道马克思主义的命运。今天,中国学界迎来了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最好时机。恩国作为整整比我小一辈的人,开始了自己的马克思主义学术探索之路,我应该为之点赞。我们应该共同坚信,自19世纪40年代以后,马克思主义就注定成为人类文化的巍巍高山,其信奉者和研究者是不会孤独的。
 其次,我想要说的是,恩国的选题是非常有意义的,也是富于挑战性的。
 我认为,讨论马克思主义问题,必须有历史感,而且要以时间节点为依托。第一个节点应该是1848年前后,即《共产党宣言》发表前后,这是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期;第二个节点是1917年,即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爆发期,马克思主义从书本变为现实,开创了世界历史的新时期;第三个节点是1991年,即苏东剧变时期,马克思主义进入挫折期;第四个节点是2008年左右,这个时期有两件大事,一是美国金融危机,一是中国的崛起,本质上是马克思主义重新进入活跃期。
 历史不会终结,但是历史也不会一模一样地重现,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路径亦是如此。如果把当下看成马克思主义活跃期的开始,那也得承认,我们必须吸收第三个时间节点上发生的教训,即马克思主义挫折期的教训。苏东剧变之发生,应该是各种历史因素的综合结果,不宜以单一原因论之。西方势力的和平演变图谋,苏联共产党领导层的政治理念动摇,当然是重要的原因;但是,在社会主义运行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被教条化,马克思的某些重要理念被忽视,导致马克思主义的被妖魔化,也是不可否认的。在今天重回马克思主义的时候,不能不全面认识并解决这些问题。
 2011年,英国人伊格尔顿撰写出版了《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一书,他是站在第三个时间节点上来讨论马克思主义问题的,他将冷战结束以后西方对马克思主义的质疑列为十大问题,其中两个问题是:
 其一,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宿命论。它将世间的男男女女都视为历史的工具,并以这种方式剥夺了人们的自由和个性它和那些以马克思主义思想统治的国家一样,都是对人类自由和尊严的冒犯。其二,马克思主义主张建立全面强大的国家。在这样的国家里将会彻底消除个人自由。
 应该说,恩国的这部著作从标题开始就回应了时代的挑战,毫不含糊地论证了马克思在人的问题上的道义制高点。恩国认为,马克思的思想从未像那些西方反马克思主义的学者所描述的那样,充斥着对人的个性自由的违背,相反地,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鲜明地使用了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一说法,用以表述未来自由人联合体这一理想社会与以往所有共同体相区别的主要特征。在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中,个人不仅没有被漠视,而且将个人的解放作为解放的最终主体向度而出现。但是,马克思不是旧式的启蒙主义者,他对无产阶级历史作用的认识,使个人解放的思路超越了个人主义和整体主义。马克思以现实的个人为出发点,为了个人达到自由个性的理想状态而积极进行社会或总体的改造。
 要求恩国的研究马上能够超越前人的研究,即如伊格尔顿这样的老前辈,这是不现实的。我认为,只要研究有着自己的特色,那就很不错了,恩国已经做到了。恩国在讨论了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基本构架及其理论历程以后,便开始了自己对整个问题的全面梳理,他构建了个人解放的总体性逻辑,分五个方面推进,逻辑起点是个人为什么需要和能够得到解放?即问题的提出,然后再分四块讨论:个人解放的动力机制、个人解放的主体活动方式、个人解放的客观外在尺度、个人解放的主体内在尺度,最后是前景的展望个人解放是一种朝向未来的历史性活动。我还是很欣赏恩国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构建能力,他在马克思相关材料的基础上,作出了自己的整体性理解,他把马克思的批判性思路引向了建设性思路,为共产主义运动的个性解放作了充分的辩护。
 最后,恩国的研究没有回避中国问题,一方面是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的引领意义无可怀疑,另一方面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又不是马克思的著作能够简单讲清楚的。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思想界先是受救亡压倒启蒙思想的影响,深为中国启蒙主义之缺乏而苦恼;而当市场经济大潮袭来以后,个性解放又与纵欲主义联系在一起,理论与现实总是有难以对接之处。
 恩国对这个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必须重新审视和调整个人与国家或社会共同体的关系,对个人自身的解放而言,社会主义条件下还不可能完全实现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它还不能以自由个性的个人为时代标志。针对于中国的解放历史和革命实际,显然,我们比马克思所说的旧社会还要旧一些。因为,我们的资本主义社会还远未成熟就过渡到了社会主义社会。在这方面,独立的个人还不曾在个人那里获得应有的地位和锻炼。个人从依附性的阶段直接跳到自由个性的实践阶段,显然是有问题的。没有经过一个否定之否定的内在辩证发展过程,个人怎么会自动由一个淳朴的性格成长为自由独立的个性呢?而社会主义政权的过渡性质在个人解放方面就是要为自由个性的个人的出现创造相应的政治条件和社会前提。在我看来,一个80后的青年学者能够这样看问题,还是需要一点历史穿透力的。
 当然,作为博士论文,本身就意味着在学术上有更大的上升空间,恩国私下和我有许多交流,我相信,在他的后续研究中,依靠历史与当下时代提出的丰富复杂的问题,经过自己的努力,恩国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不断长进的,我期望着。
 2017年3月11日于上海寓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