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書推薦:
 
  《 
			天下一统: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再诠释
			》
 售價:HK$ 
			85.8
 
  《 
			探古论金--曾侯乙青铜器工艺图解
			》
 售價:HK$ 
			437.8
 
  《 
			死亡与右手(修订译本)
			》
 售價:HK$ 
			63.8
 
  《 
			东方美学口袋书 华夏青铜
			》
 售價:HK$ 
			43.8
 
  《 
			初识密码学
			》
 售價:HK$ 
			140.8
 
  《 
			政策与对策 宋代政治史探索 大沨丛书009
			》
 售價:HK$ 
			94.6
 
  《 
			美国货币与财政史(1961-2021)
			》
 售價:HK$ 
			118.8
 
  《 
			中华后土文化·万荣后土祠卷
			》
 售價:HK$ 
			184.8
 
 
 | 
         
          | 編輯推薦: |   
          | 国学典籍汗牛充栋,国学内容庞杂浩繁,普通人即使穷尽毕生之力,也难通万一。然而作者却以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功底和通俗易懂的笔触,随手拈来,用区区20万字便深入浅出地将中国传统文化的框架勾勒得如此清楚。 作者以浅显流畅的笔触,首先对国学作了概述,进而分章节对语言文字、史学、哲学、文学、自然科学、艺术及其代表性的人物、派别和学术观点予以介绍,并作了评述。
 通过阅读本书,广大青少年朋友不仅可以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进而形成关于国学的较为全面的概念;有志于深入研究的青少年,亦可通过本书探寻进入国学殿堂之门径。
 希望广大青少年读者能真正从本书受益。
 |  
         
          | 內容簡介: |   
          | 本书的特点是,为我们搭建了一个国学知识体系的大框架,内容全面、要点完备、条理清晰、体例严谨。全书内容涵盖了考证学、考古学、经学、史学、哲学、文学、科学以及艺术等各个方面,并包含其学术源流的变化发展,及其学术派别和代表人物的介绍。此书虽成于民国时期,但其国学理念及其讲述国学的方法,极具现代的学术眼光。及至今日,这本书依然是读者学习国学的必备之书。
來源:香港大書城megBookStore,http://www.megbook.com.hk 别看本书所讲都是专业的国学知识,但是作者以浅显流畅的文字,对中国的语言文字、哲学、历史、文学、科学、艺术及其代表性的人物、源流、派别及学术观点,一一做了评述。孩子可以凭借此书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之博大精深,形成对于国学的完整概念。
 本书可以作为当今青少年入国学之门径*读本。
 |  
         
          | 關於作者: |   
          | 曹伯韩(1897-1959),著名的语言学家、国学大师。曾历任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研究员、汉字整理部副主任、第二研究室主任,兼《中国语文》编委等职。他学识渊博,勤勉有加,一生致力于语言研究和传统文化的普及工作。著有20余部有关历史、地理、文化等方面的通俗读物,为普通文化爱好者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其中《国学常识》通俗流畅,深入浅出,要点完备,体例严谨,为国学爱好者及研究者的必备之书。 |  
         
          | 目錄: |   
          | 第一章 概 说 01 所谓国学  002
 02 国学在清代  004
 03 国学的分科  007
 04 国学的派别  009
 05 进步的方法与贫乏的内容  012
 06 欧美学术的影响  014
 07 五四以后的国故整理  015
 08 国学与世界学术  017
 09 专门研究与基本知识  019
 10 研究的态度及准备工作  020
 
 第二章 语 文
 11 研读古籍的阶梯  024
 12 所谓小学  025
 13 六书  026
 14 字形的演变  029
 15 字义的演变  031
 16 训诂学  033
 17 文法学的先驱及其发展  035
 18 方言学  037
 19 字音的变迁  038
 20 语言和文字的分离  040
 21 双声叠韵  042
 22 反切  044
 23 四声  046
 24 声韵学  047
 25 字母  050
 26 韵部  052
 27 古音之推定  054
 
 第三章 古 物
 28 金石之学  058
 29 殷墟发掘  060
 30 甲骨之学  061
 31 古物与社会学  063
 32 无文字的古物  064
 33 古物与考证学  066
 34 古物与古书  067
 
 第四章 书 籍
 35 传写本与刻本  072
 36 版本之学  074
 37 校雠之学  075
 38 章句之学  077
 39 目录之学  079
 40 图书分类法  081
 41 辑佚及辨伪  084
 42 类书及丛书  086
 43 考证学与读书法  088
 第五章 经 学
 44 五经、十三经、四书  090
 45 《易经》  092
 46 《书经》  094
 47 《诗经》  096
 48 三礼  098
 49 《春秋》  100
 50 《论语》《孝经》《尔雅》《孟子》  101
 51 经之传授  103
 52 今文经学与谶纬  106
 53 古今文学派的斗争  108
 54 汉以后的经学  109
 55 清代的经学  111
 56 经学的扬弃  113
 
 第六章 史 地
 57 所谓正史  116
 58 正史的内容  118
 59 编年史  120
 60 纪事本末  121
 61 别史  122
 62 政书  124
 63 杂史传记及其他  126
 64 学术史  127
 65 史评  128
 66 地理  130
 67 历史哲学  131
 68 新史学的产生  133
 69 新史学的业绩  135
 第七章 诸 子
 70 诸子的学术派别  140
 71 儒家  142
 72 道家  145
 73 墨家  148
 74 别墨及名家  150
 75 法家  152
 76 兵家及其他  154
 77 王充之学  156
 78 魏晋时代的玄学  158
 79 子学之兴起与消沉  160
 
 第八章 佛 学
 80 初期的佛教  164
 81 佛教的中国化  166
 82 流传中国诸宗派  168
 83 小乘诸宗  170
 84 传自印度的大乘诸宗  172
 85 中国独创的大乘诸宗  174
 86 佛学与儒学  176
 87 因明学  179
 88 唯识论中的心理学  181
 89 现时佛学的趋势  183
 
 第九章 理 学
 90 宋明理学的产生  186
 91 周敦颐与邵雍  188
 92 张载及二程  190
 93 集宋学大成的朱熹  193
 94 陆象山与杨慈湖  196
 95 浙东学派  198
 96 宋末至明初之理学  199
 97 王阳明之学  200
 98 清初各大师对于理学的批判  203
 99 理学批判的最高发展  206
 100 宋明理学的没落与新理学的产生  209
 
 第十章 诗赋词曲
 101 文学的范围与类别  212
 102 最早的诗总集  214
 103 楚辞  216
 104 赋  218
 105 乐府  220
 106 五言诗  222
 107 陶渊明与南北朝诗  224
 108 唐诗  226
 109 李白、杜甫  228
 110 唐以后的重要诗人  229
 111 词  231
 112 重要词人  233
 113 散曲  235
 
 第十一章 散文和骈文
 114 散文和骈文的分别  238
 115 散文与骈文的分合  240
 116 周秦汉的散文  242
 117 六朝文  244
 118 唐宋八大古文家  246
 119 明清两代的古文家  248
 120 所谓古文义法  250
 121 骈文的标准化及其支流  252
 122 八股文及对联  254
 123 文艺论评  256
 124 文体解放和文学观念的变动  258
 
 第十二章 新被重视的文学
 125 戏曲的摇篮期  260
 126 戏曲的成长期  262
 127 唐以前的小说  265
 128 宋元明的小说  267
 129 清代的小说  269
 130 宝卷、弹词、鼓词  271
 131 中国文学与东方诸民族的相互影响  273
 132 中国文学与西洋文学的关系  275
 
 第十三章 科学及艺术
 133 自然科学在国学中的地位  278
 134 天文学和历法  280
 135 数学  282
 136 物理学及化学  285
 137 医学  287
 138 应用技术  289
 139 科学与迷信  290
 140 艺术  291
 141 绘画及书法篆刻  292
 142 音乐  296
 |  
         
          | 內容試閱: |   
          | 01 所谓国学
 国学这个名词发生于清末,但不知究竟是谁所创造。有人说,章炳麟(太炎)在日本组织国学讲习会,刘师培(申叔)氏也有国学保存会的发起,大概他们就是国学两个字的最初使用者。这是不是正确,不得而知。我们知道的是,国学这个名词,是因为欧美学术输入才发生的。它的范围,是把西学输入以前中国原有的全部学术包括进去的。
 和国学相当的名词,还有国粹和国故。国粹两个字,似乎有点夸大中国学术乃完全精粹物的意思,又似乎有点选择精粹部分而抛弃其他部分的意思,所以人们觉得不甚妥当,改称国故。国故,就是本国文献的意思。不论精粹不精粹,过去的文献总是可宝贵的史料,都可包括在国故范围里面去。这样看起来,国故这个名词总算是公平而完备了。但它也有它的缺点,就是只能够代表研究的对象,而不能代表研究这种对象的学问,因此大家又想起用国故学的名称来代替它,最后又简化而称为国学。
 可是这个名称还不是十分合理的,因为学术没有国界,当代各国都没有特殊的国学,而我们所谓国学,从内容上看,也就是哲学、文学、史学等等的东西,都是可以作为世界学术的一部分的,而且事实上外国也已经有研究我国古代文化的人了,我们为什么不采取世界公用的名称,如中国史、中国文化史、中国哲学史、中国文学史等类的名词呢?而且对于具有种种内容的学术,为什么不加以各别的名称而必须采用笼统的总名称呢?这都是值得考虑的。
 但我们为了依从习惯,并且因为中国各科学术还没有整理清楚,和世界学术融合为一的缘故,只得仍旧采用国学这个名称。
 
 02
 国学在清代
 中国学术,以周秦诸子时代最为发达,当时诸子百家,各有专长,不相剿袭。自汉代表彰六经,儒家定于一尊,诸子之学衰落,而经学成为唯一的学术。两千年来,除解释经书外无学问。但到了清朝,似乎从解经之中有开辟一条新路的趋势。过去汉儒解经,注重字句的解释和制度的考证,但宋儒反对汉儒的方法,主张依经义而修养心性。清初学者黄梨洲、顾亭林、王船山等,因宋明诸儒无补时艰,于是起而批评宋明心性之学的流弊,提倡经世致用的实学。然而他们所谓实学,仍然以通经致用为中心,因此便是非常留心当世之务的顾亭林,也不敢稍为懈怠他的经学研究,并由经学而奠立了清代考证学的初基。颜习斋(元)、李恕谷(塨)继起,提倡实践,反对空言,无论性理考据,都在排击之列,但由于他们要实行三代政治,最后也不得不归于考古。其后戴东原(震)出来,一方面以新理学姿态批评宋明思想,一方面继承顾亭林的考证学而加以发展。同时惠定宇(栋)亦标榜汉学。惠、戴以后,继起有人,考证学派于是占了学术界的支配地位。但正统的考证学派继承东汉经师为学而学的精神,埋头研究,不谈现实政治,到道光、咸丰以后,内忧外患交逼而来,不容许士大夫的脱离现实,于是正统汉学又逐渐衰落了。代之而兴的于是有继承西汉学者经世致用精神的公羊学派。公羊学派中的康(有为)、梁(启超),最后亦不严格地遵守西汉经说,而直接以己意解释孔孟,以作维新运动的根据,清代思想如再进一步,就有解脱孔孟束缚的可能。本来正统派中著名的学者如王念孙、王引之、俞樾、孙诒让以及最后的章炳麟,都是对孔孟以外的诸子有精深研究的,他们开始的时候只是以子证经,拿子学做经学的工具,其结果便使搁置了几千年的诸子学说也为之昌明,又,康梁派之谭嗣同,更主张冲决一切网罗(见《仁学》)。这种发展的趋势,非至推倒孔孟偶像不止,是显然的。因此梁启超氏曾说清代很像是中国的文艺复兴时代,但是有一个问题。欧洲的文艺复兴,是研究希腊罗马的古学,解放中世纪的思想镣铐,其结果引起了近代科学的勃兴;中国的文艺复兴,是阐扬周秦时代的古学,解放秦汉以来儒家思想的束缚,其结果应当也引起科学的发达,可是我国的科学为什么没有发达起来呢?这是清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停滞及反动政治的妨害所致。
 如上所说,清代考证学派本来是因纠正性理学派的缺点而起,性理学派的缺点是空疏而不切实用,考证学派以客观态度研究经书,就解经而言,诚然不空疏,但是流于琐碎支离,解经也终于不得要领,至于国计民生之现实问题,更是他们所不了解的,他们学问的不切实用,仍然同性理学派一样。晚清诸学者因为受了列强内侵的刺激,及外来思想的影响,大家对于现实问题有所主张,如康有为的倡导维新,章炳麟的参加革命,他们各自代表考证学派的一分支,作为二千年来经学的光荣的殿军者。辛亥革命以后,儒家的地位,至少在一般学者的眼里,已经回复到与诸子同等的地位,国学不应当再以解释经书为唯一任务,已是当然之理,而自己创立的学说,尤其不必假托古人的招牌来传布,也是无庸多说的。不过前代学术的源流和得失,可供我们借镜的地方很不少,而且他们整理古代典籍的成果,很可以供我们利用,所以我们不能忽视。
 
 03
 国学的分科
 中国学术向来无所谓分科的,一般儒者都是以万能博士自命,他们常说一物不知,儒者之耻,所以那些学者的全集里面,也有诗词歌赋的文学作品,也有评论史事的论文,也有代圣贤立言的经书注疏,可说对整个学术范围内的各方面都有所贡献。但就个人的才性及用力的浅深说,本来不能不有所偏至;所以一些有名的学人仍然只能以一种专长著名,如朱熹以理学著名,李白以诗著名,人们决不会指朱熹为诗人,指李白为理学家。所以事实上,国学仍然是分了部门的。
 曾国藩把学术分成义理(即性理之学或理学)、考据(即考证学)、词章三大部门(戴东原亦曾如是分类),他写给他弟弟的信说:盖自西汉以至于今,识字之儒,约有三途:曰义理之学,曰考据之学,曰词章之学,各执一途,互相诋毁。兄之私意,以为义理之学最大,义理明则躬行有要,而经济有本。词章之学,亦所以发挥义理者也。考据之学,吾无取焉矣。此三途者皆从事经史,各有门径。吾以为欲读经史,但当研究义理,则心一而不纷。是故经则专守一经,史则专熟一代,读经史则专主义理,此皆守约之道,确乎不可易者也。若夫经史而外,诸子百家,汗牛充栋,或欲阅之,但当读一人之专集,不当东翻西阅。在这个指导读书方法的信中,我们看到他们怎样说明三大部门的学术,怎样主张选科,并且指出在义理一门之下,还可以按照经书的种类及史书的朝代而分科研究。不过三大部门的研究对象,都是经史,整个学术范围,非常狭小。诸子百家,只当作参考书,全部学术集中在儒家一派的范围以内。三大部门的重要性,是义理第一,词章第二,考据最末了,他的话完全是宋明以来儒家正统派的传统意见。
 义理之学,照理应该还有老学、墨学等等的专科,但因儒家的独占,就没有它们的份儿了。
 词章之学,包括诗及古文两个主要部门,其次有赋、词、曲、骈文等。现代文学所尊重的小说及戏曲,过去不被重视。
 考据之学,除按照经书的种类分科外,又按照问题性质而分科,如专门考名物制度的狭义的考证学及专门考文字训诂的小学,以及专门考书籍源流真伪的校雠学,是三大科别,此外还分出许多独立的部门,如小学内分出声韵学、训诂学,以及金石学、甲骨学等,校雠学又分成目录学、校勘学、版本学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