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書推薦:
 
  《 
			探古论金--曾侯乙青铜器工艺图解
			》
 售價:HK$ 
			437.8
 
  《 
			死亡与右手(修订译本)
			》
 售價:HK$ 
			63.8
 
  《 
			东方美学口袋书 华夏青铜
			》
 售價:HK$ 
			43.8
 
  《 
			初识密码学
			》
 售價:HK$ 
			140.8
 
  《 
			政策与对策 宋代政治史探索 大沨丛书009
			》
 售價:HK$ 
			94.6
 
  《 
			美国货币与财政史(1961-2021)
			》
 售價:HK$ 
			118.8
 
  《 
			中华后土文化·万荣后土祠卷
			》
 售價:HK$ 
			184.8
 
  《 
			植梦花园:从游走世界到回归故乡的园艺旅程
			》
 售價:HK$ 
			96.8
 
 
 | 
         
          | 編輯推薦: |   
          | 本书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机械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对机械设计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考虑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对机械设计人才的能力要求,在作者长期教学与学术研究并认真吸取其他高等学校机械类专业机械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经验的基础上编写而成,可作为高等工科学校机械类各专业机械设计课程的教材,也可供有关专业的师生和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  
         
          | 內容簡介: |   
          | 本书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机械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对机械设计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考虑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对机械设计人才的能力要求,在作者长期教学与学术研究并认真吸取其他高等学校机械类专业机械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经验的基础上编写而成。以培养学生综合机械设计能力为主线,以机械设计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设计计算方法为主要内容,突出设计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的特点。全书共分14章,包括:绪论,机械设计概论,机械零件设计中的强度与耐磨性,螺纹连接与螺旋传动,键连接、销连接及键连接,带传动,链传动,齿轮传动,蜗杆传动,轴,滑动轴承,滚动轴承,联轴器、离合器及制动器,弹簧。每一章节给出了教学目标、知识要点,并通过导入案例引出本章的教学内容。每一章节后有本章小结及习题。
來源:香港大書城megBookStore,http://www.megbook.com.hk 本书可作为高等工科学校机械类各专业机械设计课程的教材,也可供有关专业的师生和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  
         
          | 目錄: |   
          | 第1章绪论1 1.1机械工业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1
 1.2机械设计课程的研究对象及研究内容2
 1.3机械设计课程的性质和任务4
 1.4学习机械设计课程应注意的问题4
 本章小结5
 第2章机械设计概论6
 2.1机械设计与机械零件设计的基本要求6
 2.1.1机械设计的基本要求7
 2.1.2机械零件设计的基本要求7
 2.2机械设计的一般程序8
 2.2.1制订设计工作计划9
 2.2.2方案设计9
 2.2.3技术设计9
 2.2.4施工设计10
 2.2.5试制、试验、鉴定10
 2.2.6定型产品设计10
 2.3机械零件的主要失效形式与设计准则10
 2.3.1机械零件的主要失效形式10
 2.3.2机械零件的设计准则11
 2.4机械零件的设计方法与基本原则13
 2.4.1机械零件的设计方法13
 2.4.2机械零件的设计步骤14
 2.4.3机械零件设计的基本原则15
 本章小结16
 习题16
 第3章机械零件设计中的强度与耐磨性17
 3.1机械零件的载荷与应力18
 3.1.1载荷与应力的分类18
 3.1.2稳定循环变应力的基本参数18
 3.2静应力时机械零件的强度计算19
 3.2.1塑性材料零件的强度计算19
 3.2.2脆性材料与低塑性材料20
 3.3机械零件的疲劳强度20
 3.3.1疲劳断裂特征20
 3.3.2疲劳曲线和疲劳极限应力图21
 3.3.3影响机械零件疲劳强度的主要因素和零件极限应力图23
 3.3.4单向稳定变应力时的疲劳强度计算24
 3.3.5提高机械零件疲劳强度的措施27
 3.4机械零件的接触强度27
 3.5摩擦、磨损与润滑概述29
 3.5.1摩擦29
 3.5.2磨损30
 3.5.3润滑32
 本章小结35
 习题35
 机械设计
 目录
 第4章螺纹连接与螺旋传动36
 4.1概述36
 4.2螺纹连接37
 4.2.1螺纹38
 4.2.2螺纹连接件及连接的主要类型40
 4.2.3螺纹连接的预紧与防松44
 4.2.4螺栓连接的类型47
 4.2.5螺栓连接受力分析和强度计算47
 4.2.6提高螺栓连接强度的措施60
 4.3螺旋传动63
 4.3.1螺旋传动的类型、特点及应用63
 4.3.2螺旋传动的设计64
 4.3.3其他螺旋传动简介69
 4.3.4螺旋传动的工程应用70
 4.4综合应用实例70
 本章小结71
 习题71
 第5章键连接、销连接及键连接74
 5.1键连接74
 5.1.1键连接的功用、分类和应用特点74
 5.1.2键的选择和键连接的强度计算77
 5.2花键连接80
 5.2.1花键连接类型、特点和应用80
 5.2.2花键连接的设计计算82
 5.3销连接83
 5.3.1销连接的功用、分类和应用特点83
 5.3.2销连接设计计算85
 5.4键连接85
 5.4.1型面连接86
 5.4.2胀紧连接86
 5.4.3过盈连接87
 5.5综合应用实例87
 本章小结88
 习题88
 第6章带传动90
 6.1带传动的类型、特点及应用91
 6.1.1带传动的类型91
 6.1.2带传动的形式92
 6.1.3带传动的特点及应用93
 6.2普通V带和带轮的结构93
 6.2.1普通V带的结构和规格93
 6.2.2普通V带带轮的结构和材料95
 6.2.3带传动的几何尺寸计算97
 6.3带传动工作情况分析98
 6.3.1带传动的受力分析98
 6.3.2带传动的应力分析100
 6.3.3带传动的运动分析101
 6.4普通V带传动的设计102
 6.4.1带传动的失效形式和设计准则102
 6.4.2单根V带的基本额定功率和许用功率102
 6.4.3V带传动的设计步骤和传动参数选择104
 6.5带传动的张紧、安装与维护107
 6.5.1带传动的张紧方法107
 6.5.2带传动的安装与维护108
 6.6综合应用实例109
 本章小结110
 习题110
 第7章链传动112
 7.1链传动的类型、特点及应用113
 7.1.1链传动的组成与类型113
 7.1.2链传动的特点及应用113
 7.2滚子链及链轮114
 7.2.1滚子链的结构和规格114
 7.2.2滚子链链轮116
 7.3链传动的运动特性118
 7.3.1链传动的运动特性118
 7.3.2链传动的受力分析120
 7.4滚子链传动的失效形式及功率曲线121
 7.4.1链传动的失效形式121
 7.4.2功率曲线图122
 7.5滚子链传动的设计124
 7.5.1链传动设计内容124
 7.5.2链传动主要参数的选择及设计步骤124
 7.6链传动的布置、张紧与润滑125
 7.6.1链传动的布置125
 7.6.2链传动的张紧125
 7.6.3链传动的润滑126
 7.7综合应用实例127
 本章小结128
 习题128
 第8章齿轮传动129
 8.1概述130
 8.1.1齿轮传动的特点130
 8.1.2齿轮传动类型130
 8.1.3齿轮传动要求131
 8.2齿轮传动的失效形式及设计准则131
 8.2.1齿轮的失效形式131
 8.2.2设计准则134
 8.3齿轮材料的选择及其许用应力135
 8.3.1常用的齿轮材料135
 8.3.2齿轮材料的选择原则137
 8.3.3齿轮的许用应力138
 8.4齿轮传动的计算载荷142
 8.5标准直齿圆柱齿轮传动的强度计算147
 8.5.1轮齿的受力分析147
 8.5.2齿根弯曲疲劳强度计算148
 8.5.3齿面接触疲劳强度计算150
 8.5.4齿轮传动的强度计算说明153
 8.6齿轮传动的设计参数与精度选择154
 8.6.1齿轮传动设计参数的选择154
 8.6.2齿轮精度的选择155
 8.7标准斜齿圆柱齿轮传动的强度计算156
 8.7.1轮齿的受力分析156
 8.7.2齿根弯曲疲劳强度计算158
 8.7.3齿面接触疲劳强度计算158
 8.8标准直齿锥齿轮传动的强度计算161
 8.8.1直齿锥齿轮传动几何参数161
 8.8.2轮齿的受力分析162
 8.8.3齿根弯曲疲劳强度计算163
 8.8.4齿面接触疲劳强度计算163
 8.9齿轮的结构设计164
 8.10齿轮传动的润滑166
 8.11综合应用实例168
 本章小结174
 习题174
 第9章蜗杆传动177
 9.1蜗杆传动的类型、特点及应用177
 9.1.1蜗杆传动的类型178
 9.1.2蜗杆传动的特点及应用179
 9.2普通圆柱蜗杆传动的主要参数和几何尺寸计算180
 9.2.1普通圆柱蜗杆传动的主要参数及选择180
 9.2.2蜗杆传动的几何尺寸183
 9.3蜗杆传动的失效形式、设计准则、材料和结构184
 9.3.1失效形式和设计准则184
 9.3.2蜗杆传动的材料和结构184
 9.3.3蜗杆传动的精度等级186
 9.4蜗杆传动的强度计算187
 9.4.1蜗杆传动的受力分析187
 9.4.2蜗轮齿面接触疲劳强度计算188
 9.4.3蜗轮轮齿齿根弯曲疲劳强度计算189
 9.5蜗杆传动相对滑动速度、效率、润滑和热平衡计算190
 9.5.1齿面间相对滑动速度190
 9.5.2蜗杆传动的效率191
 9.5.3蜗杆传动的润滑192
 9.5.4蜗杆传动的热平衡计算193
 9.6综合应用实例194
 本章小结195
 习题196
 第10章轴198
 10.1概述199
 10.1.1轴的分类199
 10.1.2轴的材料200
 10.1.3轴设计的内容和一般步骤201
 10.2轴的结构设计201
 10.2.1轴结构设计的要求201
 10.2.2拟定轴上零件的装配方案202
 10.2.3轴上零件的定位及固定202
 10.2.4轴的结构工艺性204
 10.2.5提高轴强度和刚度的措施205
 10.3轴的强度计算206
 10.3.1按扭转强度计算206
 10.3.2按弯扭合成强度计算207
 10.4轴的刚度计算简介209
 10.5综合应用实例209
 本章小结213
 习题214
 第11章滑动轴承216
 11.1概述217
 11.2滑动轴承的分类、结构形式及材料217
 11.2.1滑动轴承的类型217
 11.2.2滑动轴承的结构218
 11.2.3轴承材料和轴瓦结构220
 11.2.4滑动轴承润滑剂的选用及润滑装置228
 11.3非液体摩擦滑动轴承的设计232
 11.3.1径向滑动轴承的设计232
 11.3.2止推滑动轴承的设计233
 11.4液体动力润滑径向滑动轴承的设计234
 11.4.1径向滑动轴承的工作过程234
 11.4.2流体动力润滑的基本方程235
 11.4.3径向滑动轴承的几何关系和承载量系数238
 11.4.4最小油膜厚度hmin240
 11.4.5轴承的热平衡计算241
 11.4.6参数选择242
 11.5综合应用实例243
 本章小结246
 习题246
 第12章滚动轴承248
 12.1概述249
 12.2滚动轴承的组成及基本结构251
 12.2.1滚动轴承基本组成251
 12.2.2滚动轴承材料251
 12.3滚动轴承的类型和代号252
 12.3.1滚动轴承的类型252
 12.3.2滚动轴承的性能和特点254
 12.3.3滚动轴承的选择256
 12.3.4滚动轴承的代号258
 12.4滚动轴承的工作情况266
 12.4.1滚动轴承的主要失效形式及计算准则266
 12.4.2滚动轴承的受力分析267
 12.5滚动轴承的寿命计算270
 12.5.1滚动轴承的基本额定寿命和基本额定动载荷270
 12.5.2滚动轴承疲劳寿命计算的基本公式271
 12.5.3当量动载荷274
 12.5.4角接触球轴承和圆锥滚子轴承的径向载荷与轴向载荷计算276
 12.6滚动轴承的静强度计算278
 12.6.1基本额定静载荷278
 12.6.2静载荷计算278
 12.7滚动轴承的极限转速279
 12.8滚动轴承的组合设计280
 12.8.1滚动轴承轴系支点固定的结构形式281
 12.8.2轴承的配合与装拆282
 12.8.3轴承的润滑与密封283
 12.8.4滚动轴承部件的调整286
 12.8.5轴承座的刚度与同轴度286
 12.9综合应用实例288
 本章小结289
 习题290
 第13章联轴器、离合器及制动器292
 13.1联轴器的类型、特点和选择292
 13.1.1联轴器的类型293
 13.1.2联轴器的特点303
 13.1.3联轴器的选择305
 13.2离合器的类型、特点和选择306
 13.2.1离合器类型及特点307
 13.2.2离合器的选择313
 13.3制动器的类型及特点314
 本章小结314
 习题315
 第14章弹簧316
 14.1概述317
 14.1.1弹簧功用317
 14.1.2弹簧的分类317
 14.2弹簧材料和制造317
 14.2.1弹簧的材料及选择317
 14.2.2弹簧的制造319
 14.3弹簧的工作原理320
 14.3.1弹簧特性曲线320
 14.3.2弹簧刚度320
 14.3.3变形能321
 14.4圆柱螺旋弹簧的结构与设计322
 14.4.1圆柱螺旋压缩弹簧322
 14.4.2圆柱螺旋拉伸弹簧328
 14.4.3圆柱螺旋扭转弹簧329
 14.5其他弹簧简介331
 14.5.1蝶形弹簧331
 14.5.2环形弹簧332
 14.6综合应用实例333
 本章小结335
 习题336
 参考文献337
 |  
         
          | 內容試閱: |   
          | 机械设计课程是机械工程类诸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是培养学生机械设计能力的重要技术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使学生了解、掌握系统的机械设计理论和方法,并具有综合运用有关课程、标准和规范等知识,进行机械设计的基本知识和初步能力,为进一步学习有关专业课和今后从事机械设计工作,直接服务于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 本书是在满足高等学校机械类专业机械设计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前提下,以培养创新型应用人才思想为指导,以学生就业所需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为着眼点,在适度基础知识与理论体系覆盖下,着重讲解应用型人才培养所需的内容和关键点,在编写过程中融入最新的实例及操作性较强的案例,并对实例进行有效的分析,以工程应用实例来导出全章的知识点。
 本书是作者在长期的教学与学术研究的基础上,考虑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对机械设计人才的能力要求,认真吸取其他高等学校机械类专业机械设计课程近年教学改革的经验,参考了许多最新资料,精心组织教学内容编写的。编写过程中以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综合机械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加强了课程内容在逻辑和结构上的联系和综合。本书突出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形成一个以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的机械设计课程体系。本书具有如下特点:(1)强调设计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后续专业课程、毕业设计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2)尽量采用较新版本的标准、规范和资料,保证内容新颖性,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3)适用于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满足一般工科院校机械类专业的实际要求。(4)兼顾了教材的系统性和完整性,难度适中,知识面宽,重在应用,务求实效。(5)设计了例题、适量习题,便于学生复习、巩固相关的教学内容。
 本书由刘元林、宋胜伟担任主编,陈国辉、王洪英、孙洪江担任副主编。参加编写的有:黑龙江科技大学刘元林(第1、2、3、13、14章),黑龙江科技大学宋胜伟(第5、6、12章),黑龙江科技大学陈国辉(第4、8章),黑龙江工业学院王洪英(第10、11章),黑龙江科技大学孙洪江(第7、9章)。本书由刘元林、宋胜伟负责统稿,由黑龙江科技大学的杨松华担任主审。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会有一些疏漏之处,恳请同行专家和读者指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