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書推薦:
 
  《 
			RNA时代(诺奖得主解密RNA分子如何创造生命的新奇迹)
			》
 售價:HK$ 
			86.9
 
  《 
			无论在哪儿都是生活(中国好书奖、老舍散文奖、冰心散文奖、人民文学奖特别奖得主肖复兴新作)
			》
 售價:HK$ 
			52.8
 
  《 
			隋唐与东亚
			》
 售價:HK$ 
			63.8
 
  《 
			理解集(1930-1954)(阿伦特作品集)
			》
 售價:HK$ 
			118.8
 
  《 
			智慧储能革命 揭示储能行业的技术路线与底层逻辑 洞见能源革命的未来图景
			》
 售價:HK$ 
			86.9
 
  《 
			身体知道幸福:发现感恩、幸福与喜悦的意想不到的方式
			》
 售價:HK$ 
			86.9
 
  《 
			海外中国研究·道家与中国治道(国际汉学泰斗顾立雅集大成之作,一部打破哲学迷思的中国治道探源经典。开辟
			》
 售價:HK$ 
			63.8
 
  《 
			人体雕塑解剖学
			》
 售價:HK$ 
			140.8
 
 
 | 
         
          | 內容簡介: |   
          | 复杂不确定系统的综合和设计一直是控制领域研究的重点。本书基于鲁棒预测控制的滚动优化,在线预测策略实现多约束条件的线性和非线性系统的鲁棒镇定和鲁棒跟踪,设计高效有稳定性保证的非线性预测控制器。结合基于状态空间鲁棒控制新的参数依赖型Lyapunov-Krasovskii函数、不变集约束的优化、混杂系统的分段仿射、模糊建模等技术,降低复杂系统*小*化预测控制的保守性和设计的复杂度。作者多年来致力于复杂系统鲁棒预测的算法、鲁棒稳定性、计算量等方面展开研究,本书综合作者多年研究结果,结合具体工程项目,对鲁棒预测控制的应用做出有益探索。 |  
         
          | 關於作者: |   
          | 刘志林,哈尔滨工程大学副教授,智能控制研究所副所长,哈尔滨工业大学博士毕业,博士后,博士生导师。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多项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目前在预测控制,船舶控制领域进行研究。出版学术专著2部,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SCI、EI检索论文40余篇,获得国防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2014年入选中澳青年科学家学术交流计划,与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西澳大学、科廷大学、莫纳什大学、Austal Ship造船公司进行学术交流。2014年12月至2015年12月,德国杜伊斯堡艾森大学访问学者。 |  
         
          | 目錄: |   
          | 第1 章 绪论 1 1.1 本书的背景和意义 1
 1. 2 模型预测控制的发展历史 2
 1. 2.1 MPC 发展的理论基础 4
 1. 2. 2 过程控制应用 5
 1. 3 模型预测控制的基本原理及特征 5
 1. 3. 1 模型预测控制的基本原理 5
 1. 3. 2 模型预测控制的特征 7
 1. 4 非线性模型预测控制的研究现状 8
 1.4. 1 典型的非线性模型预测控制方案 8
 1.4.2 稳定性与鲁棒性研究 12
 1.4.3 计算问题 14
 1. 4. 4 非线性模型预测控制应用 15
 1. 4.5 将来的研究展望 15
 1. 5 本书的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16
 参考文献 18
 第2 章 预测控制的数学基础与基本方法 25
 2.1 线性矩阵不等式 25
 2. 2 Schur 补和S 过程 25
 2. 2. 1 Schur 补 25
 2. 2. 2 S 过程 26
 2. 2. 3 矩阵求逆 26
 2. 3 不变集 27
 2.3.1 不变集基本原理 27
 2. 3.2 控制约束的处理 28
 2. 4 模型预测控制的一般形式 29
 2.4. 1 问题描述 29
 2.4.2 性能指标的上界 29
 2.4.3 离散线性系统的预测控制算法 30
 2.4.4 控制约束 32
 2. 4.5 预测控制算法的改进 33
 2. 4.6 稳定性分析 34
 2. 5 鲁棒预测控制 36
 2. 6 本章小结 38
 参考文献 38
 第3 章 时滞系统的鲁棒预测控制 40
 3. 1 引言 40
 3. 2 终端椭圆集约束的时滞系统预测控制 41
 3. 2.1 时滞系统的不变椭圆集 41
 3.2. 2 终端椭圆集约束的预测控制 43
 3. 2.3 带有混合约束的时滞系统预测控制 47
 3. 2.4 仿真研究 48
 3. 3 范数有界时滞系统的鲁棒预测控制 50
 3. 3. 1 系统描述 50
 3. 3. 2 主要结果 50
 3. 3. 3 讨论 56
 3. 3. 4 仿真研究 57
 3.4 多胞型不确定时滞系统的鲁棒模型预测控制 59
 3.4. 1 系统描述 59
 3. 4. 2 主要结果 60
 3. 5 多胞型时滞系统的准Min - Max 鲁棒预测控制 63
 3. 5. 1 问题描述 63
 3. 5. 2 仿真研究 67
 3. 6 本章小结 72
 参考文献 72
 第4 章 切换系统的鲁棒预测控制 74
 4.1 引言 74
 4. 2 模型描述 75
 4.3 参数摄动切换系统预测控制 76
 4.3.1 问题1 的解决 76
 4.3. 2 问题2 的解决 79
 4.3. 3 问题3 的解决 79
 4. 3. 4 椭圆集的线性切换系统的鲁棒控制 80
 4. 3. 5 仿真结果1  80
 4.3.6 仿真结果2  81
 4. 4 时滞切换系统模型预测控制 83
 4. 4. 1 问题描述 84
 4. 4.2 椭圆集与输入约束的时滞切换系统MPC 算法 85
 4.4. 3 仿真研究 90
 4.5 本章小结 91
 参考文献 91
 第5 章 分段仿射系统的鲁棒预测控制 93
 5. 1 切换系统的推广分段仿射系统 93
 5. 2 分段仿射模型的建立 94
 5. 3 分段仿射系统研究的热点问题 95
 5. 4 分段仿射系统的应用 96
 5. 5 分段仿射系统的平衡点与区域划分 98
 5. 5. 1 分段仿射系统的平衡点 98
 5. 5. 2 分段仿射系统的区域划分 98
 5. 5. 3 区域划分的椭圆集表示 99
 5. 5. 4 平衡点与椭圆集的坐标变换 100
 5. 6 分段仿射系统的预测控制 100
 5.6. 1 问题描述 100
 5.6.2 性能指标的上界 101
 5. 6.3 终止区域划分的椭圆集描述 102
 5. 6. 4 分段仿射系统的预测控制算法 102
 5. 6. 5 控制约束 109
 5. 6. 6 分段仿射系统的预测控制算法改进 110
 5.6. 7 稳定性分析 112
 5.7 多胞不确定PWA 系统的预测控制 113
 5.7.1 系统描述 113
 5. 7.2 性能指标优化问题 115
 5. 7. 3 控制约束问题 120
 5.7.4 稳定性分析 121
 5. 7. 5 仿真研究 122
 5. 8 本章小结 124
 参考文献 124
 第6 章 非线性系统的鲁棒模糊预测控制 128
 6. 1 引言 128
 6.2 预备知识 128
 6. 2.1 T - S 模糊模型 129
 6. 2.2 模糊调节器 130
 6.3 基于模糊调节器的鲁棒非线性模型预测控制 130
 6. 3.1 鲁棒模型
 |  
         
          | 內容試閱: |   
          | 前言 当前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各应用领域对解决约束优化问题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预测控制因为其在处理复杂约束优化控制问题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被广泛应用在各个生产领域中。近年来,在航天、航空、航海、先进制造、环境医疗等许多领域中,逐渐出现了用预测控制解决约束优化控制问题的研究,拓宽了预测控制的原有过程控制应用范围,给预测控制发展带来新的机遇。本书侧重于预测控制在新系统中的拓展研究,前半部分从切换系统、时滞系统、非线性系统研究预测控制的基本原理和算法设计,后半部分从目前国防重点预研的高超声速飞行器的再入多约束控制、高速欠驱动水面艇的协调航迹跟踪控制两方面研究鲁棒预测控制的系统分析与设计、算法发展和实际应用。本书采用状态空间模型描述被控系统的多变量关系,基于线性矩阵不等式(LMI)滚动优化来设计预测控制律,解决输入和输出约束,实现多目标的协调优化。
 本书依托作者历年来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51379044、61304060、50909026)、黑龙江省归国留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的研究成果,部分内容参考了作者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进行了以下研究工作:模型预测控制发展历史、时滞系统的鲁棒模型预测控制、切换系统的鲁棒模型预测控制、分段仿射系统的预测控制、非线性系统的鲁棒模糊预测控制、非完整约束系统的预测控制、高超声速飞行器的再入多约束控制、高速欠驱动水面艇的协调航迹跟踪控制。本书不仅有详尽的理论推导,而且有著者根据多年项目经验总结出的工程应用实例。本书可作为高校从事控制领域的相关研究人员的参考资料,也可作为大中专院校的参考教材。
 本书由刘志林、张军和原新共同撰写,撰写过程中得到作者所在单位哈尔滨工程大学和江苏大学同行的鼎力支持。哈尔滨工程大学朱齐丹教授担任本书的主审,他对本书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指导意见。感谢哈尔滨工程大学智能控制研究所夏桂华教授、孟浩教授、陆军教授、蔡成涛副教授、苏丽副教授、张智副研究员、博士研究生李国胜、硕士研究生黎为、耿超、张伟、孙悦对本书的帮助。在撰写过程中,加之参阅了国内外许多专家、同行的专著和论文,在此向他们表示诚挚的感谢。
 由于预测控制工程应用技术发展尚未成熟,加之个人水平有限,书中难免存在缺点甚至错误,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著者
 2016
 年12 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