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江山胜迹:人文风景的建构与传承
			》 
			 售價:HK$ 
			162.8
			 
			 
	
			  
			《 
			雅贼(偷天大盗斯特凡·布雷特维泽的双面人生)
			》 
			 售價:HK$ 
			60.5
			 
			 
	
			  
			《 
			天下一统: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再诠释
			》 
			 售價:HK$ 
			85.8
			 
			 
	
			  
			《 
			探古论金--曾侯乙青铜器工艺图解
			》 
			 售價:HK$ 
			437.8
			 
			 
	
			  
			《 
			死亡与右手(修订译本)
			》 
			 售價:HK$ 
			63.8
			 
			 
	
			  
			《 
			一寸灰(全新增订版)
			》 
			 售價:HK$ 
			75.9
			 
			 
	
			  
			《 
			东方美学口袋书 华夏青铜
			》 
			 售價:HK$ 
			43.8
			 
			 
	
			  
			《 
			初识密码学
			》 
			 售價:HK$ 
			140.8
			 
			 
	
 
       | 
     
      
      
      
      
         
          | 內容簡介: | 
         
         
          |  
            《大理民族文化研究论丛(第六辑)》主要内容包括民族文物考古,民族历史文化,民族艺术哲学,民族语言文学,文献评述人物传记,田野对话,民族医药文化。
           | 
         
       
      
      
      
      
      
         
          | 目錄: 
           | 
         
         
           
            民族文物考古
 怒江州兰坪县马鞍山遗址
 兰坪圆宝山遗址2009年清理报告
 大理太和城遗址调查勘探发掘报告
 南方丝路永昌道文物史迹探索
 腾冲西山坝城址调查勘探报告
 云百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保山市文物管理所
 弥渡白崖四座古城遗址考述
 大理市境内早期城址考
 馆藏明俑探析
 剑川石钟山石窟题记浅述
 白族古墓碑《故安人车氏墓铭》的研究
 民族历史文化
 异牟寻之后南诏与唐朝的关系
 关于白族历史上几个问题的浅见
 明代的赵州与铁索箐:滇西以坝子为中心的地理环境与
 族群建构
 云龙土司考
 南诏大理国时期原始宗教与政治的互动分析以苍山会盟为例
 民国学人研究西南边疆问题兴盛的原因
 民国时期云南城市规模变迁述略
 少数民族地区的学前双语教育以白族为例
 论少数民族文化的自主传承
 生计选择与河谷社会生活以西藏察瓦龙乡扎恩村为例
 大理苍山旅游资源解读
 试论茶马古道对云南民族团结的重要意义
 民族艺术哲学
 关于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的思考以大理州音乐类非遗传承人录音资料制作项目为例
 本主信仰的宗教社会学解析大理喜洲中央本主调查研究
 庆洞村佛教信仰的历史概况(1999年以前)
 从碑刻资料看明清时期儒学在宝丰的发展
 民族语言文学
 白族神话初探
 大理挖色白语的空间认知系统
 云龙县白语祭文调查
 鹤庆白族的亲属称谓
 祥云禾甸白语地名
 由两种感生神话构成的哀牢夷九隆神话
 董永故事的地域性特征
 文献评述人物传记
 田野对话
 民族医药文化
           | 
         
       
      
      
      
         
          | 內容試閱: 
           | 
         
         
           
            《大理民族文化研究论丛(第六辑)》:
 石马山古道石板路:位于保山城西10公里石马山垭口西侧山梁上,西距汉庄青岗坝村约3公里。据史载,该古道最早形成于汉晋时期,唐宋时曾由官方组织铺设为石板路,是当时从保山前往腾冲的官营驿道主线路。元代驿道改走南线蒲缥道后转为民用,至今仍为青岗坝村民出入保山城的主要通道。道路为东西走向,长约300米,以石块铺筑而成,宽2~3米,除局部自然坍塌外,大多数路面保存完整。
 青岗坝西山古道石板路:位于隆阳汉庄青岗坝村西3公里西山山梁上。据史载,该古道最早形成于汉晋时期,唐宋时曾由官方组织铺设为石板路,是当时从保山前往腾冲的官营驿道主线路。元代驿道改走南线蒲缥道后转为民用,至今仍为青岗坝村上山放牧、砍柴的通道。古道东起青岗坝西山梁上,向西北环绕山顶,至与杨柳乡交界的乌头塘垭口止,长约7公里。路面多以石块铺设,宽2~3米,除个别地段自然坍塌外,多数路面保存完整。
 芒宽双虹桥:位于隆阳杨柳鲁村与芒宽烫习村交界的怒江河谷上,是保山至腾冲古道中线过怒江的主要通道。桥利用江中巨礁架成双孔,远看如双虹凌空,故名双虹桥。据《永昌府志》记载,该桥原为潞江渡,始于汉代,盛于唐宋,元明时设官厅管理,长期以木船、竹筏渡入。因怒江水流湍急,时有翻船事故发生。为减少危险,乃于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由永昌知府陈孝舁倡捐修建铁索吊桥,经年而成。之后各代,屡毁屡修,长期沿用不衰。1942年5月,滇西沦陷,桥被我方守军拆除,以阻止日军东侵。1944年5月,中国远征军反攻滇西,桥被修复,成为我第五十三军过江攻夺高黎贡山的主要通道。实地调查,桥为三墩两孔铁索桥,总长162.5米。其中,东桥跨江水主流,由14根铁链组成桥身,净跨38米、面宽2.8米、高于水面14米;西桥跨江水副流,由14根铁链组成桥身,净跨38米、面宽2.8米、高于水面12米。整桥规模宏大,布局合理,是古道上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桥梁。1993年被公布为云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大塘子抗日战场遗址:位于隆阳芒宽百花林大鱼塘(史称大塘子)村东麻栗山一带,为古道上已知战争规模最大、遗迹分布最广的抗日战场之一。战场西靠高黎贡山主脉,东临渊深万丈的双虹桥峡谷,素为高黎贡山南斋公房东坡古道的交通要隘。1943年日军扫荡腾北,占领高黎贡山后,曾派1000多人组成的黑风部队驻守该地,构筑大量坚固工事与我守军隔江对峙,并不时下山至江边一线抢掠骚扰。1944年5月,中国远征军第五十三军渡江反攻,在这里遇到日军的顽强阻击,历经半个月的反复强攻,终于在美军飞机和东岸炮火的支援下,将守敌击溃,打开了反攻高黎贡山的通道。现存的战场遗址西起大鱼塘东侧的麻栗山主峰打鹰墩,东至双虹桥西岸的烫习大尖山,东西纵距约7公里,南北横距约2公里,内有大小山峰共7座,分别对双虹桥至大鱼塘之间的主、支两线古道形成俯控、夹峙之势,具体又可分为烫习大尖山两峰的一线阵地和麻栗山打鹰墩、大营盘、小营盘、防风山一带的二线阵地。目前可见遗迹主要是当年日军修建的明碉暗堡、环形战壕,大小掩蔽部、各种射击掩体及远征军反攻留下的大量弹坑和进攻通道等遗迹,分布范围在1.5万平方米以上。
 百花林古道石板路:位于隆阳芒宽罕弄村(高黎贡山保护区百花林保护站)至高黎贡山东坡二台坡一带山梁上,为保腾古道中线高黎贡山段保存较好的路径之一。据了解,该古道最早形成于汉晋时期,唐宋时期作为南诏大理国官营驿道,扩修为石板路。元代驿道改走南线后,长期作为民间商道使用,直到1952年保腾公路通车后,才被废弃。古道东起汉弄村,向西延伸至高黎贡山山腰二台坡,总长约6公里,路面均以石块铺筑,宽2米左右,除少数地方稍有坍塌外,多数路面保存完好,现已成为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内的旅游探险线路之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