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書推薦:
 
  《 
			广雅·法史万象: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撷英(通过礼与法、情与法的关系,展现法律史背后的文化史。)
			》
 售價:HK$ 
			86.9
 
  《 
			要有光
			》
 售價:HK$ 
			75.9
 
  《 
			岁月的泡沫(波伏瓦、加缪的密友,法国文坛鬼才书写爱情霍乱!)
			》
 售價:HK$ 
			46.2
 
  《 
			索恩丛书·帝国计划:英国世界体系的兴衰(1830~1970)
			》
 售價:HK$ 
			185.9
 
  《 
			改变的勇气:数十个真实人生蜕变故事,教你改变命运的密码。
			》
 售價:HK$ 
			64.9
 
  《 
			明清时期的灾害治理机制
			》
 售價:HK$ 
			66.0
 
  《 
			甲骨文丛书·理查国王:尼克松和水门事件
			》
 售價:HK$ 
			108.9
 
  《 
			绣罗衣裳照暮春——古代服饰与时尚
			》
 售價:HK$ 
			93.5
 
 
 | 
         
          | 編輯推薦: |   
          | 读红楼,读史记,是了解文化,亦能得文化;读轶闻趣事,是在文化之外看文化,这又何尝不是一种文化。 在如今被愈发便捷的生活打散的时间里,一个个碎片化的故事,恰恰在繁琐细碎的生活里增添了趣味。
 《神州轶闻录》之《朝野遗事》记录的恰恰是*能通过碎片化阅读所得到的,细微却生动的故事信手拈来,博君一笑。
 茶余饭后的密闻旧谈,名流政客的杂文情事
 故事里的智慧,世事里的风云
 未提文化,却处处现文化
 于琐细中见精神,于微末处见全面
 《神州轶闻录》中*不可或缺的掌故篇
 |  
         
          | 內容簡介: |   
          | 溥仪的留洋梦为何破碎?陈赓如何数救蒋介石?中山装从何而来?谁是张作霖的编外夫人?
來源:香港大書城megBookStore,http://www.megbook.com.hk 周简段的《朝野遗事》记录了上两个世纪的宫闱密闻、政坛旧事、社会杂闻和名人情话。一百一十三则小故事,说不尽的神州轶闻。随意打开一页,便可在忙碌紧张的工作中获得片刻轻松,如驾一叶扁舟,在烟海中自由漂浮,也如一位游泳健将在水中任性畅游。
 |  
         
          | 關於作者: |   
          | 周简段 著名文史作家、专栏作家。早年生活在北京数十年,交游广阔,熟读前贤文章,博闻强记,广泛涉猎北京的文史掌故、艺苑趣闻、名人轶事和文物珍宝,对风土民情了如指掌。1976年定居香港后,来往于香港和北京之间。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以周续端、周彬司马庵等笔名,在香港《华侨日报》、《大公报》和台湾《世纪论坛报》等多家报纸开设京华感旧录九州逸趣神州拾趣等专栏,琐谈社会佚闻和文史掌故,深受读者欢迎,周简段也因此成为著名文史专栏作家;之后谈及内容遍及全国各地,专栏易名为神州轶闻录。本次出版,以神州轶闻录为名,精选周简段原出版过的内容和散佚文章,分为十册,全面反映周简段先生所谈到的那个时代的戏曲、诗文、楹联、民俗、书画、人物、饮食和社会秘闻等。
 冯大彪周简段
 著名文史作家、专栏作家。早年生活在北京数十年,交游广阔,熟读前贤文章,博闻强记,广泛涉猎北京的文史掌故、艺苑趣闻、名人轶事和文物珍宝,对风土民情了如指掌。1976年定居香港后,来往于香港和北京之间。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以周续端、周彬司马庵等笔名,在香港《华侨日报》、《大公报》和台湾《世纪论坛报》等多家报纸开设京华感旧录九州逸趣神州拾趣等专栏,琐谈社会佚闻和文史掌故,深受读者欢迎,周简段也因此成为著名文史专栏作家;之后谈及内容遍及全国各地,专栏易名为神州轶闻录。本次出版,以神州轶闻录为名,精选周简段原出版过的内容和散佚文章,分为十册,全面反映周简段先生所谈到的那个时代的戏曲、诗文、楹联、民俗、书画、人物、饮食和社会秘闻等。
 冯大彪
 1938年6月生于河北蠡县,中国新闻社高级编辑,1993年获首届韬奋新闻奖,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兼任中国人口文化促进会书画院特邀顾问,北京国墨书画院副院长,北京世纪名人国际书画院院士,兼北京卿云诗书画联谊会理事、东方书法教育家协会理事、河南中原研究院高级研究员、中国王羲之研究会研究员、东坡书画院名誉副院长、滇池书画院名誉院长等。
 |  
         
          | 目錄: |   
          | 总序一 冰心 总序二 萧乾
 总序三 季羡林
 分序 赵云声
 第一章 宫闱密闻
 第二章 政坛旧事
 第三章 社会杂闻
 第四章 名人情话
 待后记 冯大彪
 |  
         
          | 內容試閱: |   
          | 清军入北京后,发布了剃发令,提出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强令理发匠巡游街市,见蓄长发的人即强迫剃去,如不从命,立即杀头,并将头颅示众。在反剃发斗争中,出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当年江阴百姓听到剃发令后,先向知县请愿,知县不答应,反而骂群众,于是百姓们把知县抓起来,坚决抗清。嘉定人民在反剃发斗争中坚持了四个月,被杀两万人,最后失败。从此,中国男人脑后统统留起了长辫子,把前额剃光。这种发式,一直存在了二百多年。相传,雍正皇帝头上有不少疮疤,给他剃发的许多待诏免不了碰破疮疤,于是被定为欺君之罪,掉了脑袋。结果,弄得皇宫内的待诏不死即逃,再也没有人敢给雍正剃发了。后来,太监们到皇宫外面去寻找剃头匠。这些奉旨进宫的理发匠也一个个有去无回。雍正五年(1728)正月十六,一个姓罗的道士毛遂自荐,主动到宫中为雍正剃发罗道士的技艺高人一筹,他先用浸泡过草药的温水给雍正洗头,然后用剪子剪头发,疮疤外露后,再用剃刀在疮疤之间慢慢地剃。由于罗道士在草药里用了麻沸散,所以剃头时雍正一点儿也不觉得痛。结果龙颜大悦,雍正亲自赐给罗道士一碗莲子汤。之后,罗道士将自己使用的剃发工具和剃发技术毫无保留地传给了其他人,这才保住了这些人的性命。乾隆皇帝也在头发问题上做过文章。那是在他的老婆孝贤皇后死后,按清制全国百日之内不得理发。可是百日时间太长,有的大臣便偷偷理了发。有一位名叫塞楞额的督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