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書推薦:
 
  《 
			大明300年 推演关键性事件 锁定冲突 重构大明300年棋局 剖析帝国兴亡的核心规则
			》
 售價:HK$ 
			74.8
 
  《 
			时刻人文·西汉官吏的选任与迁转(郡县起,三公终,揭示西汉两百年官吏迁转的制度逻辑)
			》
 售價:HK$ 
			129.8
 
  《 
			陵迟:鲁国的困境与抗争 精装
			》
 售價:HK$ 
			96.8
 
  《 
			梁启超:维新1873—1898
			》
 售價:HK$ 
			96.8
 
  《 
			黑格尔世界史哲学疏证:自由诸形态论(刘小枫主编;西方传统:经典与解释)
			》
 售價:HK$ 
			96.8
 
  《 
			广雅·法史万象: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撷英(通过礼与法、情与法的关系,展现法律史背后的文化史。)
			》
 售價:HK$ 
			86.9
 
  《 
			要有光
			》
 售價:HK$ 
			75.9
 
  《 
			岁月的泡沫(波伏瓦、加缪的密友,法国文坛鬼才书写爱情霍乱!)
			》
 售價:HK$ 
			46.2
 
 
 | 
         
          | 編輯推薦: |   
          | 《铀矿山化学分析》结合我国铀矿冶工艺技术特点,围绕铀矿山生产实践过程中所涉及的铀矿石、原材料、工艺溶液、产品、废液、废渣等相关分析项目,在吸收已有相关出版物精华的基础上融入了铀矿山分析领域的新理论和成果,内容广泛。 |  
         
          | 內容簡介: |   
          | 本书结合我国铀矿冶工艺技术特点,围绕铀矿山生产实践过程中所涉及的铀矿石、原材料、工艺溶液、产品、废液、废渣等,系统介绍了我国铀矿山生产过程中所涉及的相关分析项目和分析方法,主要内容包括铀矿采冶技术发展历史、铀的基本性质和铀矿石、铀矿山原材料、生产工艺溶液、铀矿山产品和铀矿山废水废渣等的分析,同时,为了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掌握这些分析方法,书中对分析方法的原理、主要试剂、操作中的关键问题以及注意事项等都做了详尽说明。本书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着重实践操作技术,可供从事铀矿山分析工作的科研人员及厂矿分析技术人员使用,也可供高等学校矿冶工程、化学工程及相关专业师生参考。 |  
         
          | 關於作者: |   
          | 杨金辉,女,教授,硕士生导师1984-2002年,在原核工业第六研究所从事铀化学分析测试相关的科研工作,2002年至今,在南华大学从事教学、管理、科研工作。2013年获湖南省教育工会芙蓉百岗明星荣誉称号,多次被评为校优 秀共产党员、优 秀教育工作者、模范女职工、芙蓉百岗明星等荣誉称号。负责主持与参与科研项目30余项、教研教改项目20余项,主编出版专著1本,参编教材2本,在国 家级或省级刊物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第 一作者30篇,EI16篇,ISTP 3篇),获国防科技进步三等奖和部级安全生产科技成果一等奖各1项,校教学成果二、三等奖各1项,湖南省教育教学改革发展优 秀成果一、二、三等奖各1项,衡阳市自然科学优 秀学术论文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获专利1项。 |  
         
          | 目錄: |   
          | 第1章我国铀矿采冶技术发展概述  001 
 1.1引言  001
 
 1.2我国铀矿采冶工业的发展历史  001
 
 1.3我国铀资源状况  003
 
 1.4我国铀矿采冶工艺  004
 
 1.4.1常规采冶  004
 
 1.4.2铀矿堆浸  004
 
 1.4.3原地爆破浸出  006
 
 1.4.4原地浸出  006
 
 1.5浸出液回收工艺  008
 
 1.6我国铀矿采冶技术研究的主要方向  009
 
 1.7分析任务需求  010
 
 第2章铀的基本性质  011
 
 2.1铀的物理性质  011
 
 2.1.1单质性质  011
 
 2.1.2元素性质  012
 
 2.1.3原子性质  012
 
 2.1.4同位素  013
 
 2.2铀的化学性质  014
 
 2.3铀的主要化合物  014
 
 2.3.1铀酰盐和铀酸盐  014
 
 2.3.2铀的络合物  015
 
 2.3.3铀的氧化物  016
 
 2.3.4铀的卤化物  020
 
 2.3.5其他铀化合物  027
 
 第3章铀的定性分析  028
 
 3.1发射光谱法鉴定铀  028
 
 3.2在显微镜下鉴定铀  029
 
 3.2.1碳酸铀酰胺晶体  029
 
 3.2.2苯甲酸铀酰  029
 
 3.3用化学反应鉴定铀  029
 
 3.3.1用氯膦偶氮Ⅲ铀试纸鉴定铀  029
 
 3.3.2用荧光素鉴定铀  030
 
 3.3.3用亚铁氰化钾鉴定铀  030
 
 3.3.4用磷酸盐鉴定铀  031
 
 3.3.5用溶剂熔融法鉴定铀  031
 
 3.4紫外线荧光法鉴定铀  031
 
 3.4.1固体荧光法  033
 
 3.4.2液体荧光法  036
 
 3.4.3激光诱发磷光技术及其应用  038
 
 3.4.4结束语  038
 
 3.5伽马射线光谱仪定性测定铀  039
 
 3.5.1地面测量  039
 
 3.5.2射线能谱测量  040
 
 第4章铀矿石分析  042
 
 4.1分析样品的制备  042
 
 4.1.1矿样的缩分  042
 
 4.1.2加工系数的确定  043
 
 4.1.3矿样的加工程序  044
 
 4.2铀矿石分析样品的分解方法  046
 
 4.2.1熔融法  047
 
 4.2.2酸分解法  051
 
 4.2.3烧结法  056
 
 4.3铀矿石中铀的常用测定方法  057
 
 4.3.1重量分析法  057
 
 4.3.2容量分析法  066
 
 4.3.3铀的分光光度法  075
 
 4.3.4荧光分析法  083
 
 4.3.5电化学分析法  087
 
 4.4矿石中其他元素的测定  092
 
 4.4.1水分的测定吸附水H2O-  092
 
 4.4.2镭的测定  092
 
 4.4.3TU-1901双光束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矿石中的钍  095
 
 4.4.4二氧化硅的测定  097
 
 4.4.5非水滴定法测定碳酸根  099
 
 4.4.6过硫酸铵氧化分光光度法测定锰  101
 
 4.4.7氟的测定  102
 
 4.4.8硫的测定  103
 
 4.4.9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钙、铁、镁、钼、钛、钒  105
 
 4.4.10磷的测定  107
 
 4.4.11铝的测定  108
 
 4.4.12烧失量的测定  109
 
 4.4.13火焰光度法测定氧化钾、氧化钠  110
 
 4.4.14稀土的测定  111
 
 第5章铀矿山原材料分析  115
 
 5.1硫酸、盐酸、硝酸、双氧水的分析  115
 
 5.1.1硫酸的测定  115
 
 5.1.2盐酸的测定中和法  116
 
 5.1.3硝酸的测定中和法  117
 
 5.1.4双氧水的测定  118
 
 5.2氢氧化钠、碳酸钠 、碳酸氢钠、碳酸铵、碳酸氢铵、氨水分析  119
 
 5.2.1氢氧化钠的测定  119
 
 5.2.2碳酸钠的测定  119
 
 5.2.3碳酸氢钠的测定总碱量的测定中和法  120
 
 5.2.4碳酸铵的测定  121
 
 5.2.5碳酸氢铵的测定  121
 
 5.2.6氨水的测定  122
 
 5.3工业食盐、硝酸铵的分析  123
 
 5.3.1工业食盐的测定  123
 
 5.3.2硝酸铵的测定  123
 
 5.4树脂分析  124
 
 5.4.1树脂粒度的测定  124
 
 5.4.2树脂强度的测定离子交换树脂强度测定方法渗磨法
 124
 
 5.5常用萃取剂的分析  127
 
 5.5.1磷酸三丁酯TBP的测定  127
 
 5.5.2三烷基氧膦TRPO的测定  128
 
 5.5.3三辛基氧膦TOPO的测定  129
 
 5.5.4二2-乙基己基磷酸P-204的测定  129
 
 第6章铀矿山生产工艺溶液的控制分析  131
 
 6.1铀的分析  131
 
 6.1.1亚钛还原钒酸铵毛细管微量滴定法  131
 
 6.1.2亚钛还原钒酸铵滴定法  133
 
 6.1.3亚铁还原钒酸铵滴定法  135
 
 6.2生产过程工艺溶液中杂项分析  136
 
 6.2.1硝酸根的测定  136
 
 6.2.2钙镁的测定-EDTA络合滴定  138
 
 6.2.3硫酸根的测定联苯胺容量法  139
 
 6.2.4氯的测定  140
 
 6.2.5硅钼蓝比色法测定硅  141
 
 6.2.6CYDTA容量法测定铝  142
 
 6.2.7磷钼蓝比色法测定磷酸根  142
 
 6.2.8甲醛法测定铵离子  142
 
 6.2.9浸出液中总铁、铁Ⅲ、铁Ⅱ的测定  143
 
 6.2.10硫氰酸盐比色法测定钼  144
 
 6.2.11离子选择电极法测定氟  145
 
 6.2.12非水滴定法测定碳酸根  146
 
 6.2.13总碱度、重碳酸根及碳酸根的测定  148
 
 6.3碱度的分析  150
 
 6.3.1酒石酸钾钠法  150
 
 6.3.2氯化钡法  151
 
 6.4酸度的分析  152
 
 6.4.1草酸钾-氯化镁法  152
 
 6.4.2六偏酸钠法  153
 
 6.4.3EDTA-Ca法  153
 
 6.5工艺溶液的电位和pH值的测定  154
 
 6.5.1pH值的测定  154
 
 6.5.2氧化还原电位的测定  156
 
 第7章树脂铀容量及杂项分析  157
 
 7.1树脂中铀的测定  157
 
 7.1.1树脂中铀的化学法测定  157
 
 7.1.2能谱法测定离子交换树脂中的铀  159
 
 7.2树脂中杂项分析  160
 
 7.2.1树脂中NO-3的测定  161
 
 7.2.2树脂中SiO2-3的测定  163
 
 7.2.3树脂中MoO2-4的测定  163
 
 7.2.4树脂中SO2-4的测定  163
 
 第8章树脂、萃取有机相中铀及杂项分析  164
 
 8.1有机相中铀的测定  164
 
 8.1.1有机相的处理方法  164
 
 8.1.2有机相中铀的测定方法  165
 
 8.2邻菲啰啉比色法直接测定有机相中微量铁  167
 
 第9章铀矿山产品分析  173
 
 9.1产品中水分的测定  173
 
 9.2产品中铀的分析  173
 
 9.2.1硫酸亚铁还原重铬酸钾氧化滴定法测定重铀酸盐中的铀
 173
 
 9.2.2硫酸亚铁还原重铬酸钾氧化称量电位滴定法测定三碳酸铀酰铵中的铀  176
 
 9.2.3三碳酸铀酰胺中铀的亚钛还原钒酸铵滴定法  179
 
 9.2.4二氧化铀中四价铀的测定  180
 
 9.2.5二氧化铀中总铀量的重量法测定  181
 
 9.2.6三碳酸铀铵中铀的重量法测定  182
 
 9.3产品中杂项分析  183
 
 9.3.1硫酸根的分析比浊法  183
 
 9.3.2氟和氯的测定离子选择性电极法  184
 
 9.3.3重铀酸盐中磷的测定-磷钼蓝分光光度法  185
 
 9.3.4微量硅的比色测定  187
 
 第10章铀矿山废水、废渣分析  189
 
 10.1铀矿山废水分析  189
 
 10.1.1废水中铀的分析  189
 
 10.1.2铀矿山废水中硝酸根离子NO-3的分析
 193
 
 10.1.3铀矿废水中氟离子的分析  194
 
 10.1.4铀矿废水中氯离子的分析  197
 
 10.1.5硫酸根离子SO2-4的测定  198
 
 10.1.6酸度H 的测定  200
 
 10.1.7铀矿山废水中重金属离子的测定  202
 
 10.1.8镭的测定  219
 
 10.1.9铀矿山废水中钍的测定  221
 
 10.1.10工业废水中几种微量有机物的测定  223
 
 10.2铀矿山废渣分析  227
 
 10.2.1铀矿山废渣中铀的测定  227
 
 10.2.2铀矿山废渣中镭的测定  230
 
 10.2.3铀矿山废渣中钍的测定  232
 
 参考文献  234
 |  
         
          | 內容試閱: |   
          | 铀资源是关系国家安全的重要战略资源,是我国核大国地位的基础保障,铀矿冶是核工业的基础。经过核工业铀矿采冶研究人员近60年的不断创新和实践,铀矿采冶由原来搅拌浸出为主发展为地浸为主、堆浸为辅的新格局。进入21世纪,核电的发展为我国铀矿采冶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国家核电发展战略已由适度发展转变为积极发展,从原先的稳步有序推进核电建设升级到抓紧启动东部沿海地区新的核电项目建设、加快步伐核准一批核电项目。核电发展对天然铀提出了新的需求,在新形势下对铀矿采冶技术提出了新的要求,铀矿采冶行业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随着铀矿采冶技术的发展和不断创新,铀矿山对分析技术和分析方法也提出了新要求。为了适应铀矿冶发展的需求,提高铀矿山分析工作的理论与技术水平,在吸收已有相关出版物精华的基础上,结合作者和铀矿山分析领域其他研究者的一些新成果,编著了《铀矿山化学分析》一书。本书共分10章,第1章为我国铀矿采冶技术发展概述,第2章为铀的基本性质,第3章为铀的定性分析,第4章为铀矿石分析,第5章为铀矿山原材料分析,第6章为铀矿山生产工艺溶液的控制分析,第7章为树脂铀容量及杂项分析,第8章为树脂、萃取有机相中铀及杂项分析,第9章为铀矿山产品分析,第10章为铀矿山废水、废渣分析。书中系统介绍了我国铀矿山生产过程中所涉及的相关分析项目和分析方法,主要内容包括铀矿采冶技术发展历史、铀的基本性质和铀矿石、铀矿山原材料、生产工艺溶液、铀矿山产品和铀矿山废水、废渣等的分析,同时,为了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掌握这些分析方法,书中对分析方法的原理、主要试剂、操作中的关键问题以及注意事项等都做了详尽说明。全书主要由杨金辉、胡鄂明、王清良等编著,其中第1章由王清良编著,第2章由戴漾泓编著,第3章由杨金辉、杨斌编著,第4章由杨金辉、邓钦文、罗慰祖编著,第5章由杨金辉、周佳权编著,第6章、第9章由杨金辉编著,第7章由胡鄂明、杨金辉编著,第8章、第10章由胡鄂明编著。全书最后由杨金辉、王清良、王海峰、胡鄂明统稿、定稿。本书的编著得到了南华大学谢水波教授、陈振富教授的大力支持和指导,杨江柳老师及常哲、韩科昌、张希晨、赵海东、孙兰等硕士研究生在编著过程中也给予了鼎力帮助,在此一并表示感谢。由于编著者水平有限,书中不足和疏漏之处在所难免,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编著者2017年2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