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多资产多策略投资实战
			》 
			 售價:HK$ 
			97.9
			 
			 
	
			  
			《 
			乳腺整合肿瘤学 国际经典乳腺肿瘤学译著 一部聚焦乳腺肿瘤综合治疗的实用专著
			》 
			 售價:HK$ 
			140.8
			 
			 
	
			  
			《 
			识药食药——免“疫”防病
			》 
			 售價:HK$ 
			53.9
			 
			 
	
			  
			《 
			钩针编织曼陀罗花样
			》 
			 售價:HK$ 
			65.8
			 
			 
	
			  
			《 
			两晋南北朝史 一口气看懂两晋南北朝史
			》 
			 售價:HK$ 
			74.8
			 
			 
	
			  
			《 
			这样吃 长得高 临床营养师和新手父母的儿童营养指南 专注解决0到16岁孩子营养问题
			》 
			 售價:HK$ 
			57.2
			 
			 
	
			  
			《 
			暗黑历史书系·古代战争史
			》 
			 售價:HK$ 
			107.8
			 
			 
	
			  
			《 
			索恩丛书·马克斯·韦伯:跨越时代的人生
			》 
			 售價:HK$ 
			108.9
			 
			 
	
 
       | 
     
      
      
         
          | 編輯推薦: | 
         
         
          |  
            中国哲学的精神是自强不息、实事求是、辩证思维、以人为本、内在超越、有容乃大。发展历程可以概括为奠基期、发展期、高峰期三大阶段。中国哲学基本问题是天人关系问题,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特有的哲学思维模式。本书从宇宙论、本体论、思想方法论、知行观、价值观等方面讲述中国哲学的基本内容,揭示中华民族特有的民族性格、思维方式、认知结构、价值观念。
           | 
         
       
      
      
      
      
         
          | 內容簡介: | 
         
         
          |  
            本书从宇宙论、本体论、思想方法论、知行观、价值观等方面讲述中国哲学的基本内容,揭示中华民族特有的民族性格、思维方式、认知结构、价值观念。全书共分二十四章,并收集周桂钿先生*研究成果《董仲舒是儒家大圣人》和《求真的科学哲学家王充》作为附录。全书内容精当,集专业与通俗与一体,是一本不可多得的中国传统哲学普及教材。
           | 
         
       
      
      
      
         
          | 關於作者: | 
         
         
          |  
            周桂钿,男,1943 年生,福建长乐人,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中国朱子学会副会长,国际儒学联合会顾问。曾任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国际儒学联合会学术委员会主任,日本京都大学客座教授。主要研究中国传统哲学、秦汉哲学、中国传统科学、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等。1991 年被中国社会科学院授予做出突出贡献的硕士学位获得者的称号。曾主持国家社科九五规划重点项目,曾获北京市社科联学术成果奖,教育部学术成果奖,北京师范大学优秀教材奖等。主要著作有:《王充哲学思想新探》、《王充评传》、《虚实之辨》、《董学探微》、《秦汉思想史》、《天地奥秘的探索历程》、《十五堂中国哲学课》、《十五堂中国国学课》、《十五堂中国儒学课》等二十余部,发表文章四百余篇。
           | 
         
       
      
      
      
      
         
          | 目錄: 
           | 
         
         
           
            序1
 前言3
 再版前言4
 第三版前言5
 第一章 天 论6
 一 天是什么6
 二 天命论7
 三 天人相分说8
 四 天人感应说9
 五 天道自然论11
 六 天人交相胜12
 七 天人合一说14
 八 三种天说15
 (一)浑天说15
 (二)盖天说17
 (三)宣夜说18
 第二章 气 论20
 一 气的产生和运用20
 二 汉唐元气本原论21
 三 宋明气本体论23
 四 王廷相独特的元气本原论25
 (一)元气种子说25
 (二)合三为一说26
 (三)惟兹一气说26
 (四)气无灭熄说26
 (五)气为理本说26
 五 王夫之气论新见解27
 (一)虚空者,气之量27
 (二)气弥沦无涯27
 (三)动静者,气之二几27
 六 气一元论与元气一元论的比较28
 第三章 阴阳平衡29
 一 阴阳论29
 二 人体的阴阳30
 三 追求平衡31
 四 阴阳论与对立统一论的异同34
 第四章 五行生克35
 一 最初的五行35
 二 五行相胜36
 三 五行模式37
 四 五行相生38
 五 五行与医学39
 六 对今天的启示40
 第五章 人 学42
 一 天人之分42
 二 性伪之分44
 三 君子小人之分46
 四 王霸之分47
 (一)隆 礼48
 (二)富 民49
 (三)尊 贤51
 第六章 宇宙论54
 一 宇宙本原论(天地起源说)54
 (一)创世说54
 (二)道生说54
 (三)气化说56
 二 宇宙系统论(天人合一说)56
 (一)《管子》宇宙系统论雏型56
 (二)《吕氏春秋》以四季为框架的宇宙系统论57
 (三)《黄帝内经》以五行为框架的宇宙系统论58
 (四)《淮南子天文训》以方位为框架的宇宙系统论59
 三 宇宙本体论60
 四 宇宙本因论61
 第七章 孔孟之道64
 一 孔子与仁学64
 二 孟子与仁政66
 (一)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人性善67
 (二)仁政学说的中心思想民为贵68
 (三)仁政学说的基本原则得民心69
 (四)仁政学说的具体内容70
 (五)实行仁政的主观动机尽其心72
 三 孔孟之道的影响73
 第八章 老庄之学77
 一 老子和《老子》77
 二 《老子》的思想77
 (一)政治思想77
 (二)哲学思想79
 三 庄子和《庄子》81
 四 《庄子》的思想82
 五 老庄之学的发展86
 第九章 诸子百家88
 一 墨 家88
 二 名 家90
 三 法 家92
 第十章 经 学98
 一 五经简介98
 二 经学的产生100
 三 经学的怪现象102
 (一)微言大义102
 (二)皓首穷经103
 (三)纬 书103
 (四)天子裁决104
 四 经学的分派与流行104
 五 经学与传统106
 第十一章 玄 学108
 一 产生玄学的政治原因108
 二 产生玄学的思想原因110
 三 三派玄学家111
 (一)玄理派112
 (二)清谈派114
 (三)狂放派115
 第十二章 佛 学117
 一 佛 教117
 二 佛教传入中国119
 三 佛教的发展119
 (一)佛教中国化119
 (二)佛教与政权互相利用120
 (三)佛教极盛121
 (四)佛教法难121
 四 佛教哲学122
 (一)天台宗(法华宗)122
 (二)唯识宗(法相宗、慈恩宗)124
 (三)华严宗(贤首宗)125
 (四)禅 宗128
 第十三章 理 学133
 一 二程理学创始人133
 (一)理是什么133
 (二)理有什么特性134
 (三)理欲之辨135
 二 朱熹理学集大成者136
 (一)理 气137
 (二)理一分殊138
 (三)格物致知138
 (四)知行关系139
 (五)一分为二140
 三 理学的影响140
 第十四章 心 学143
 一 陆九渊143
 (一)心 学143
 (二)立志为本144
 (三)朱陆鹅湖之会146
 二 王守仁147
 (一)心 学148
 (二)知行合一149
 三 陆王心学的影响151
 第十五章 形神观153
 一 原始鬼魂论153
 二 精气说154
 三 王充无鬼论155
 四 佛教传灯法156
 五 范缜神灭论158
 六 形神论的发展和鬼神说的评价160
 第十六章 人性论162
 一 天降善性162
 二 性相近,习相远162
 三 性有善有恶论162
 四 性无善无恶论163
 五 孟子性善论163
 六 荀子性恶论164
 七 董仲舒论性165
 八 性情相应论166
 九 用气为性论167
 十 教扶善,法抑恶167
 十一 性三品论168
 十二 性善情恶论169
 十三 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170
 十四 存天理,灭人欲170
 十五 心性一元论171
 十六 习成全性论172
 十七 性日生日成论172
 十八 气性一元论173
 第十七章 义利论176
 一 义利的原始意义176
 二 义以生利,义利统一176
 三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177
 四 行义言义,功贤耕织178
 五 何必曰利179
 六 好义欲利,人之两有179
 七 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180
 八 义利之辨181
 第十八章 心力论185
 一 劳心劳力的分工185
 二 劳心劳力的功用188
 三 劳心劳力分工的消失194
 第十九章 德才论198
 一 德重才轻论198
 二 才重德轻论200
 三 才德殊用论202
 四 才德相资论203
 五 德才体用论205
 第二十章 知识论208
 一 知识的来源208
 二 知识的证明211
 三 知行关系论215
 (一)知行先后之争215
 (二)知行难易之争216
 (三)知行轻重之争217
 第二十一章 历史观220
 一 历史是前进的,还是后退的220
 二 历史的动因223
 (一)天命史观223
 (二)圣人史观225
 (三)理势史观226
 (四)民生史观227
 第二十二章 大一统论230
 一 大一统的由来230
 二 大一统的发展231
 三 大一统的作用233
 四 大一统的命运235
 第二十三章 分合论237
 一 周 公237
 二 孔 子238
 三 董仲舒239
 四 朱 熹242
 五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244
 第二十四章 中国传统哲学的现代化246
 一 中国传统哲学的卓越贡献246
 二 中国传统哲学需要现代化248
 (一)整体与个体248
 (二)统一和多样249
 (三)模糊和精确249
 (四)守旧和创新250
 (五)人治和法治251
 附录:
 董仲舒是儒家大圣人253
 求真的科学哲学家王充259
           | 
         
       
      
      
      
         
          | 內容試閱: 
           | 
         
         
           
            精彩书摘
 前 言
 
 1981年,我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毕业就到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工作,先任助教,过两年转为讲师,1985年破格提为副教授。刚到师大,我只上一门课,哲学专业本科生的中国哲学史课,每周三节课,上两个学期。
 我在中国社科院读研究生,只研究王充哲学,听一些讲座,没有系统听过哲学史的课,现在要系统讲中国哲学史,需要补充的内容很多。先买七种通行的中国哲学史教材,多是集体合作的成果。先综合各种说法,再看学术界的论文,细读历代哲学家的原著典籍,再进行分析研究,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形成自己的认识,逐渐产生自己的思想体系。在讲课中,我经常将所讲的问题与前后相联系,以说明这种思想的渊源和对后代的影响。例如对气,元气的发展过程,对义利关系的争论,对人性的认识,都作了系统的介绍。为了适应教材的需要,每一章的字数要相对平衡。在九年教学中,每一次都有重大修改。最后,应北师大出版社的约请,修订整理定稿出版。第一版在1990年7月,陈元晖先生作序,张岱年先生题写书名,德才论一章用了我的同学张祥浩的文章,因为他的文章比我的原稿强。首印8000多册,1991年3月又加印5000册。以后又印多少册,我也不知道了,只知道此书一直可以从书店买到。此书曾被评为北师大优秀教材,也被韩国翻译出版。
 过了十年,到2000年,应出版社编辑要求,修订再版,封面改了,张岱年先生的题签改为宋体字书名,原来的五行图改为六贤图,陈元晖先生的序保留,增加阴阳平衡和五行生克两章,去掉两章。最后加上一个附录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研究,这是我今后研究的重点。其他内容基本不动。
 这一次第三版将新研究的成果《董仲舒是儒家大圣人》和《求真的科学哲学家王充》作为附录,原有的董、王两章不动,以便读者比较。
 这是我写的第一本讲义。以后给研究生讲方法论,又写了《中国哲学研究方法论》。退休后到中国政法大学国际儒学院任教,给研究生讲了许多课,写成讲义的有《中国儒学讲稿》《十五堂哲学课》《秦汉哲学》《董仲舒研究》,没有写成讲义,只用学术专著当教材的课还有《王充哲学》《研究方法论》《国学概论》等。现在从中选四种作为文集出版,分别是:《中国传统哲学》《中国哲学研究方法论》《中国儒学讲稿》《中国国学讲稿》。
 
 作者
 2016年元月20日
 华历乙未年十二月十一日
 于三枣红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