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中小学生数学学习能力自我评估问题研究
			》 
			 售價:HK$ 
			88.0
			 
			 
	
			  
			《 
			蝉鸣震耳欲聋
			》 
			 售價:HK$ 
			75.9
			 
			 
	
			  
			《 
			刘心武谈《三言》(冯梦龙文学经典“三言”原著的替代性通俗读本)
			》 
			 售價:HK$ 
			74.8
			 
			 
	
			  
			《 
			植物圣经(法国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典藏全彩复刻,跨越400年的科学与艺术瑰宝,一部改写人类植物认知的里
			》 
			 售價:HK$ 
			294.8
			 
			 
	
			  
			《 
			边际利润
			》 
			 售價:HK$ 
			75.9
			 
			 
	
			  
			《 
			红帆船
			》 
			 售價:HK$ 
			62.5
			 
			 
	
			  
			《 
			无用知识的有用性(科学的进步,在于人类不断探寻“山的另一侧”的风景)
			》 
			 售價:HK$ 
			41.8
			 
			 
	
			  
			《 
			量价狙击:精准捕捉股市机会(新时代·投资新趋势)
			》 
			 售價:HK$ 
			86.9
			 
			 
	
 
       | 
     
      
      
      
      
         
          | 內容簡介: | 
         
         
          |  
            现代学术研究已经不仅是个人的精神活动,而且是一项技术活动。要生产出一项高质量的学术成果,光有好的创意或念头是不够的,还要熟悉现代学术研究的一些操作程序即规范的学术训练。本书即是进行的此类尝试,辑选硕士研究生有代表性的优秀学术成果,并详细交代作者在研究和写作过程中涉及的各个环节,如选题缘起、材料收集、调查研究、写作进展、修改加工,以及与导师的互动等,旨在推动现代学术研究在技术操作层面的规范化进程。
           | 
         
       
      
      
      
      
      
         
          | 目錄: 
           | 
         
         
           
            青春家庭伦理剧的婚姻家庭观分裂研究【王天琪】
 试论《讲话》话语的转换以周扬、胡风、冯雪峰为对象【陈泓印】
 21世纪初红色经典小说改编的审美与文化分析【贾丽艳】
 物化与肆欲大众旅游文化的审美问题【余诗君】
 黄钺的绘画理论研究【张 静】
 徐幹尚智思想研究【齐正莹】
 常州词论与清初诗论比较研究【柏 杨】
 《文心雕龙》雅俗观研究【江枳潼】
 城里城外:试论顾城诗歌中乱世与童话的离合【景立鹏】
           | 
         
       
      
      
      
         
          | 內容試閱: 
           | 
         
         
           
            什么是文化研究工作坊
 工作坊是一种世界性的切磋学术、交流技艺(注意不只是交流思想观点,而是交流思想和观点的形成过程)的方式,特点是范围小(不是大工厂,而是小作坊),交流充分而有效,讨论深入,话题集中。特别是工作坊要展示生产的程序(工作坊犹如生产车间,而不是展览室或陈列室)和技术等,这是它与大会、论坛的区别(各自发布自己的观点成果,或者是自说自话,或者是众声喧哗,这都不是工作坊要追求的效果)。
 法国著名社会学家布迪厄曾经主编过一本叫社会学工作坊的书刊。以工作坊名之,意在区别于一般的论文集或刊物,探索一种学术研究的工艺,力求把一个产品(最终结果,在学术活动中就是研究论文)的生产程序、机制、环节、技术等,而不仅仅是产品本身进行呈现。就像带一个人到工厂的制作现场参观一个产品的制作工艺和流程(从材料选择、构思,到模型选择、加工等),而不是只到产品陈列室看产品,更不是直接到商店购买商品。两者的根本区别在于:参观制作过程不仅可以告诉你这是什么,而且还向你解释它是怎么制作和生产出来的。或者说,它不仅给你猎物,甚至不仅给你枪,而且告诉你怎么用枪打到这只猎物。
 保罗杜盖伊和斯图尔特霍尔写过一本书《文化研究:索尼随身听的故事》。该书通过对索尼随身听的个案研究,不仅向读者说明了文化实践和文化习俗如何在我们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而且呈现了文化研究的关键概念和分析方法(所以才起了这样的书名)。显然,对于一个有志于学术研究的研究生而言,给他看一篇精彩的论文,不如给他看这个论文的制作过程和制作技巧,正如对于一个有志于狩猎的年轻人而言,给他猎物不如给他枪,而只给他枪则不如同时教他如何使用枪。
 受他们的启发,我先是尝试在我主编的《文化研究年度报告》(2010年开始,每年一本)中设立了文化研究工作坊的栏目,每辑发表一项重量级的研究成果(可以是学术论文,也可以是有价值的原创性调研报告和民族志访谈),同时还请作者尽量细致地交代自己在研究过程中涉及的各个环节(选题缘起、收集材料、调查研究、写作进展、修改加工等)。2014年,我决定在首都师范大学文艺学学科进行类似尝试,每年编一本《文艺学与文化研究工作坊》,推出研究生(以硕士生为主)完成的代表性学术成果(一般是其学位论文),同时要求作者尽量细致地呈现自己在研究和写作过程中涉及的各个环节(选题缘起、收集材料、调查研究、写作进展、修改加工等,特别是和指导教师的互动)。
 我们的尝试包含了这样的意思:现代的学术研究不仅是一个人的神秘精神活动,而且是一项技术活(当然绝不仅仅是技术活,否则就成为技术主义或技术拜物教);既然是技术活,就与别的技术活(比如,制作一张桌子)有类似的地方。要生产一项高质量的学术成果,光有好的创意或念头(good  idea)是不够的,还要熟悉现代学术研究的一些操作程序。即使是好的创意也离不开平时的学术训练(训练总是包含有技术成分),而绝不是什么神秘的顿悟。
 《文艺学与文化研究工作坊》2013年度已经出版,此次出版的是2014年度的,以后我们还将继续逐年推出。在此对支持这项工作的出版社编辑和我的同事们表示衷心感谢。
 陶东风
 2016年10月10日
           | 
         
       
      
        
     |